云岚山上汪王墓
作者:鲍义来汪姓在徽州是一个大姓显姓,早在明代《新安名族志》、《新安大族志》就记载徽州“十姓九汪”。由此蔓延全国,便出现了如胡适说的,在外地只要碰上姓汪的人,一打听大多是徽州人,或是源出于徽州。歙县有座云岚山,山上所葬者汪华,人称汪王、越国公、汪公大帝,都说徽州汪姓是他的后裔。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云岚山的汪王墓己具有超出了一般墓园的价值,从“两个效益”来考虑,它应是一处深深打上了徽州文化印记极富卉发前途的旅游景点。一幅云岚山的汪王墓庙图。
二十多年前,我作为工作组被派驻歙县的乡下,一天一位年轻人掏出两张纸,说是拆老房子时从梁上发现的。我一看是一张古代墓葬图。这位年轻人想让我查查这墓葬在什么地方,说不定能挖到值钱的东西。但当时我并不知道云岚山的具体位置,就是知道了也不能告诉,因为盗墓总不是好事。 后来我到了省城工作,十几年后才从一本书中发现了所夹的这幅墓葬图,于是请教了省博物馆石谷风先生,他一看就知道是葬在歙县云岚山的越国公汪华墓,所画的是唐代墓葬情景,并还有一些免征地税的文字说明。
一直到前几年,我才去寻访云岚山。那里又叫东山营,处于歙县徽州府城和县城的外围,为历代屯兵之地。到了那里,你会感到真有些气象:背靠云岚山,遥遥相对的是县城乌聊山,近下是从许村流出的富资河。考古发现这一带为新石器遗址,附近还保存有宋代古塔。想当年选此为越国公的千年安息地,自然有一定的风水道理。
由于历代的修缮和扩建,围绕着汪王墓本有许多建筑,但新中国成立后,以为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自然不会得到保护。解放后政府曾利用这些旧房,安排住了县养老院的一些孤寡老人,然而随着他们的陆续去世,这些旧房也倒塌得所剩无几了。我和县文物部门同志只是见到了墓园遗址和一些残留构件,几块旧碑,也看到了一位苦度时光的老人。我掏了点钱给他,以期将剩下的几块古碑保护好,等待着以后的修复。因为我想,这该是一处深具氏族文化富有人文意义和旅游前景的历史遗迹。
徽州汪姓与汪华影响
汪姓最早可追溯到商代,鲁成公的儿子颍川侯出生时手上有纹如汪,故以此为姓,号汪侯,子孙因此而姓。东汉末年,汪文和破黄巾军有功,升为龙骧将军,出征江南,授会稽令,遂家于歙,此即为新安汪氏始迁祖。但人们记住徽州最早的汪姓人物却是汪华,他在隋末战乱时揭竿而起,率兵保卫家乡,曾攻下歙、宣、杭、婺、睦、饶六州,自封吴王,也因此徽州在这场战乱中 没有受到骚扰。后归/顷唐朝,受封越国公,被调到了陕西任职,卒于长安任上,家人将灵柩运回,选中了云岚山这一风水宝地。
徽州之所以出现“十姓九汪”的旺族情形,不仅因为汪华功绩卓越,还因为他生了九个儿子,各有功业;又汪华的堂弟曾和他共同起事,保据歙州,也封官授赏,生了8个儿子,于此子姓蕃衍,称为大族。明代学者程敏政说过:“徽郡惟汪氏姓最著、族最多,故昔人有十姓九汪之谚。”之后各地都修了汪华及其儿子的祠庙,连杭州吴山也有汪王庙,徽州本土更不是少数。而云岚山的汪华墓,尤为历代政府和汪氏后裔所重视,不断修缮,有牌楼、石人、石马,加之每年的祭祀活动,这里早在历史上就是一处富有姓氏人文意义的著名景观。
汪华不仅称汪王,还有称越国公和汪公大帝等。称汪王该是他起兵后称为吴王,因为这一地区与古吴国有关;同样有称越国公的,也与这一地又是古越国的关系。至王称汪公大帝,到处竖庙甚至连外姓人都去祭礼,那当是更多的附加了良好意愿,将其升为神与菩萨同列,以祈保佑。 巧遇的是,我在合肥地摊上竟看到有同治六年即1867年修复汪王墓祠庙的捐资收据,至今已有138年了,该是一件难得的民间档案了。而汪孝文先生收藏有祖父留下的一枚明代“越国王孙”牙章,并拓了寄我;我还看到曾任过芜关中学校长汪嵩祝用过一枚“越王子孙”印章。想这些当都是汪姓氏族文化的难得实物了。 恢复汪王墓园的从众心理保护和修复汪王墓园,不仅可满足海内外汪姓人的寻根需要,也是徽州古文化旅游的一个很好处所。我曾将这幅云岚山汪王墓图复印寄给了北京的皖籍著名学者汪世清先生,他非常高兴地复了信:“承复印越国公云岚山墓图,为我所见最详细的一幅,谢谢。云岚山在江村东北,有我四十四世祖华公墓,俗称汪王墓。我幼时曾随先父去过,有点印象。那时殿宇尚好,现在恐怕是一片废墟了。您如返歙,不妨去看一看,倘能引起县领导的重视,设法加以保护,尤所感盼。”
同样我寄了一份复印件给上海的汪孝文先生,他也热情地来了信:“尊寄汪王墓图,使我知道了过去民间还是十分重视此墓祠的。且平时由当地政府拔款修缮,后来由族众捐资兴修,总之,能够保存至今,说明过去重视这一墓祠。因为是唐之遗物,很有历史价值,作为吾乡一旅游景点,完全值得开发,希与地方政府共商之,力促其成。也希望阁下能去采访,写篇报道,果能在今后开辟为景点,定能招来一些汪姓子孙和四方游客,可惜我家尚无‘汪玉刚’,否则真可以大做文章也。”并说“很想找汪道涵从旅游角度倡议一下,汪道涵也是汪王的后裔;就是汪精卫,也是汪王的后裔……我曾见到二幅汪公像,一是宋画,一是明画,明画是广东汪宗衍寄来的,宗衍先生是精卫之兄汪兆镛之子,可见汪精卫亦是越国公的子孙。还有清末民初政要汪大燮也是汪王之后,有一年他曾到云岚山来拜祖,在那样的场合下,他也不敢有半点失礼。”
当然,肯定还有许多人与云岚山汪王墓的感情历程未为在下所了解,它的怀复和开发将会带来怎样的旅游效果也非现时所能估计。总之,怀复和开发这一墓园的旅游前景看好是可以肯定的;但要成为现实,还有待方方面面的努力。古人云,事在人为,当不谬也。
作者简介
【鲍义来:出生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安徽歙县,1974年在歙县县委宣传部任通讯干事,1981年调安徽日报任编辑,1994年起任主任编辑,长时间从事文化报道,为挖掘安徽地方文化底蕴、加强地方特色文化宣传,组织和撰写了若干专著和一些好文章,有的获得了全国和省级优秀成果奖、副刊及新闻类作品奖。他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的兼职研究员。在编辑、记者学者化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 今晚和huizhou66、鲍记者一起聊起汪王墓他早就报导过,他也和很多本家和文化专家一起商量过,但一直没有人牵头,希望本家们行动起来,我们结合今年的冬至寻祖活动作好规划,争取列入重修开发名单! “安徽2县”是哪个县? 楼主的那位是你啊 辛苦了。。
“安徽2县”是哪个县?
转达过来没有注意,是歙县!
楼主的那位是你啊
你认证后就知道了! 和《清明行吟远吊》诗
江右书生原诗 (2006.04.05)
清明行吟远吊
轻狂抑郁老书生
十年无梦到王坟
抱愧登楼东南望
江山万里尽岚云
注解:四十四祖唐忠烈王汪华卒葬江南云岚山
和江右书生《清明行吟远吊》诗
轻风淡云伴后生
十年寒窗攻典坟
抱负奇伟孚众望
江右长空满庆云
liang
汪兴吾和诗
青青年岁老书生,
无梦偏想到王坟。
何必登楼遮眼望,
有心处处是岚云。
7月24日
今天决定去瞻拜汪王墓地和汪华出生地大庙汪村。一路同行的有汪庆丰,汪祝明、汪兴吾、汪如鸿、汪利锋和我。中途西溪南梧竺源本家汪乐禧又派来一辆车和一个许同志陪同。
汪如鋐 天亮才回酒店。乍一见,甚感惊异。眼前见到的是一个满脸稚气,身材单薄的阳光少年,与网上给人的满腹文章、少年老成的想象相距太远。他在暑假后由学校保送读研。
汪利锋 敦敦实实的脸,敦敦实实的身板,浓眉下面一双犀利的眼睛,谈吐儒雅,幽默。
两车穿行在美丽的徽州山山水水之间,许多村落点缀在这绿色的世界里。不用笔墨,眼前就是一幅幅极品的山水画。不用吟哦,满脑中已涌出极美的抒情诗。这地方,生产出中国独特的徽州文化,孕育了古今成批的大人物是一点也不奇怪。
车停在歙县云岚山旁边的公路上,大家下车沿小路直奔汪王墓地。
云岚山,高不过20米,可地形奇特,风景秀美。周遭一溜山脊围成一个罗汉椅型的小山谷,罗汉椅的坐位上就是汪王墓。
这风水太妙了,天下无双!
山梁上全是茂林修竹,使这小山谷显得神秘、幽深。
一行人沿着进山小道走进这个汪姓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到了山谷深处,除了杂树乱草,断石残垣以外,什么也看不到,在墓祠旧址上曾建有一个“五保户”住屋,如今也无人居住。但是大门口有先行来寻根瞻拜的汪姓后裔留下的字迹。
一个在此放牛的老人将我们带到他的牛栏里,在那里我看见了请代皇帝御批的祭文碑,在充当牛栏的围墙。
看见此情此景,我心理难受极了 ,真是欲哭无泪!
谁想到几百万汪姓人在心中顶礼膜拜的老国公,竟落得如此凄凉!
谁想到曾经以保障六州平安而被称为“徽州的太阳”的汪王,竟受到这样的待遇!
墓祠没有了,王坟不见了,但老国公确实长眠在此处是无疑的。于是,大家焚香叩首,虔诚礼拜,祷告老王爷保佑他的后人平安兴旺,争取早日恢复昔日王坟的鼎盛局面。
江右书生汪如鸿更是匍伏在地,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圆了他的谒王坟梦。 [ 一直到前几年,我才去寻访云岚山。那里又叫东山营,处于歙县徽州府城和县城的外围,为历代屯兵之地。到了那里,你会感到真有些气象:背靠云岚山,遥遥相对的是县城乌聊山,近下是从许村流出的富资河。考古发现这一带为新石器遗址,附近还保存有宋代古塔。想当年选此为越国公的千年安息地,自然有一定的风水道理。
我谱载
兰溪堂中堂对联
(四)
虹梦溯渊源,白兔岩前思懿范,桂馥兰芬百世渊源崇姒氏
螽斯绵嗣续,乌聊山上拜英雄,枝繁叶茂千秋徂豆慕吴王
我谱虽远在千里之外,又流传了400多年,还是没有记错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