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感言
母亲前几日病故,除后事劳累外,内心十分悲戚,好久没上宗网了,今天打开一看,心情倍感沉重。“十姓九汪,皆华之后”,同是一室,何必操戈。为此,有几点感想,与宗亲共勉。1、调整心态,支持修谱。涓涓细流,可以汇成江河。家谱乃中华三大文献之一,吾汪各支系的家谱是中华汪氏家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支系家谱修好了,才能支撑和诠释中华汪氏宗谱,才能更好的凝聚种中华汪氏族人之人心,才能更好的助推汪氏家业之兴盛。因此,个人认为:各支系的修谱工作,其他支系的族人都应该多一些鼓励和支持,少一点指责和打击。汪小铃是《相连公宗谱》的副主编与编辑室的具体负责人,从家谱编修的酝酿,到资料的收集、整理、打印、编纂到最后的出版、发行要付出两年多的心血,可谓功不可没,这是我们编委会及大西南汪氏族人首肯的。2、实事求是,尊重族史。《相连公宗谱》是编委会多次会议研究并充分征求我支族人和“中华汪华文化研究会”成员以及汪氏其他支系宗亲代表的意见来初步定稿的。鉴于本支系是汪华汪氏的一个大支系,其族人分布广,跨越时空长,文化积淀深厚,为把本谱编纂得更详实,更具有特色,本谱的架构特意体现大支谱带宗谱的品位。既有相连公入川前祖脉的发展概要,又着重凸显相连公入川到现在本支系甚至大西南汪氏其他支系发展的具体情况,还特别彰显了相连公及后裔以及汪氏其他支系在大西南演绎和传播的文化。因此,作为堂号为“平阳堂”,堂联为“徽州歙县千载振,池东俎豆万年兴”,“江南徽州歙县庙林山钦命西蜀全省提督主考”的相连公后裔不会找不到自己的祖宗,更用不作抄搬其他支系的家谱。当然,修谱永无止境,修谱永无完功。今后,相连公后裔将继续虚心请教汪氏其他宗亲,不断创新,进一步修编好本谱。3、心存感恩,面向未来。本谱在资料收集、编纂过程中,除得到相连公后裔的全力支持外,还得到了大西南其他汪氏族人的鼎力相助,在此,还要特别感谢裕凯、振亮、封林、庆丰、怡民、德进等宗亲的具体指导,尤其是裕凯把相连公像填彩后,更是焕然一新,相信印制出来的效果肯定比之前好。如果编委会能进一步采用裕凯的建议,把相连公画成全身坐像,可以一举多得,还可以把其全身坐像单独排版占家谱一页呈显出来,效果会更好。天下汪氏一家亲,理解包容心连心;族大难免有异议,只要心诚亊尽成。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