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 发表于 2015-4-6 23:35:05

永嘉状元村 祭祖传文化(转载)



永嘉状元村 祭祖传文化



2015/04/05 06:38 来源:温州日报瓯网 编辑:王一川 浏览:678   发表评论





http://img.wzrb.com.cn/articlefile/20150405/20150405105655.jpg


瓯网讯 (叶圣义) 4月4日,在楠溪江上游,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的犹如莲花状的永嘉县岩坦镇屿北古村,来自各地的300多名汪姓代表与该村村民一起举办清明传统祭祖仪式。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祭祖之后,举行了《少年状元汪应辰》一书发行仪式(见上图)。屿北村不仅一个中国景观村落,而且还是一个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由于长年的保护,村内古建筑占现有民居的90%以上,民居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每座古民宅都有自己的雅号,“乐德堂”“轩贤堂”“毓秀堂”“娴存堂”“阳和堂”茂秀堂”“钟寿堂”……匾牌林立,翰墨交辉,各个堂名都寓意着美好的祝福。在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约3000余平方米的尚书祠里头,有斑驳的匾额、楹联、圣旨……虽朴实简洁,但气派庄严。屿北村亦有“一门三进士、父子两尚书”之称。据来自安徽潜山的《少年状元汪应辰》作者汪济介绍,屿北村先祖为原籍江西玉山的南宋状元汪应辰及其兄弟汪应龙。汪应辰18岁就中了状元,是我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官至吏部尚书;汪应龙为进士官至奉议大夫;汪应辰之子汪逵也中了进士并官至尚书。他们在任职期间,不畏权贵,整顿吏治,兴利除弊,关心百姓疾苦的为政作风和种种举措,深得朝廷的赞赏和民众的好评。“汪应辰等先祖的高尚品德,勤于治学的精神,为民为本的理念,是值得我们汪氏子孙永远学习和尊崇的。”《少年状元汪应辰》一书的艺术总策划汪祥虞说,为此,在2年前,该村就开始筹办这本书的撰写和出版工作,通过汪济撰写以及各地汪姓家族的筹资,在今年清明节前,出版印刷了4000本《少年状元汪应辰》,趁这次各地汪姓家族汇聚屿北村祭祖的时机,把该书赠送给本村全体村民和市县书店,以及外村的汪姓代表,让他们带去分给各自村的村民。早在几年前,如何把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变成村民“鼓起腰包”的资源,成了村两委干部和全体村民的夙愿。去年下半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与上海世贸控股集团签订了“屿北古村落文化旅游区项目”合作开发建设协议。该项目将投资16亿元建设占地1130亩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具体是利用屿北古村落周边的可用土地,最大程度和最大规模地打造“中国古村落文化创意谷”“中国古村落文化影视基地”“中国艺术作品创意生产基地”“中国古村落休闲生态城”“中国民族文化古村落建筑基地”。



大风 发表于 2015-4-6 23:43:21

http://mmbiz.qpic.cn/mmbiz/xiciaiaLWJEWgORFneIV4sIGtG5uHdYqLnBcj76X7hm8kicFQopy4iacCgOfgOch2UWjGmnZZ43vjBG1DPCCSG8ITicw/0

  《少年状元汪应辰》经过作者汪济两年零四个月的艰苦创作,终于在4月4日这个清明祭祖的日子里首发面世。
  据史料记载,自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开科取士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被废的一千三百多年时间里,中国历史上共有504人成为状元,如果将辽、金、太平天国等政权的状元计算在内,则有552名状元。

http://mmbiz.qpic.cn/mmbiz/xiciaiaLWJEWgORFneIV4sIGtG5uHdYqLnB1HHI1ZGc7404QUJbnc3vYIZOtyxWjxl6fk0zJe0a8Ib1VAT4zjKmxA/0

  据本书作者汪济介绍,汪应辰未满18岁便蟾宫折桂,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在汪应辰长达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由于其品行高洁,刚直不阿,又一贯力主抗金,反对议和,故屡遭奸相秦桧的打压与排挤,被贬谪地方长达十七年之久。直到秦桧死后,才回归朝廷,先后主政闽中、川蜀,其后官至吏部尚书、明端殿学士。
http://mmbiz.qpic.cn/mmbiz/xiciaiaLWJEWgORFneIV4sIGtG5uHdYqLnBHgRdbm0kvRxUgoMDWWZJecXDZRn5TJcQdZzIfqxI2ib2iawv2k2bd24w/0

  屿北是一个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村民书香传家,先后曾出过1名状元、8名进士、10名贡生,一门三进士(汪应辰和其胞弟汪应龙及其子汪逵),父子两尚书(汪应辰、汪逵)。
http://mmbiz.qpic.cn/mmbiz/xiciaiaLWJEWgORFneIV4sIGtG5uHdYqLnBBSEP3fdibl6Chiat1vLrFJ5GtwOVNyc6QuiaHbdZn2Wia5NQbR9H1cibgxQ/0
  古往今来,屿北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南宋时期汪应辰兄弟就是其中的代表。“一门三进士,父子两尚书”的故事更是传为佳话,如今汪应辰已经成为屿北村一张响亮的名片。而随着《少年状元汪应辰》一书的出版,不仅能让汪应辰不畏权贵、廉洁奉公的伟大形像深入人心,也推动了屿北古村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并将这些文化得以更好地保存、传承。
http://mmbiz.qpic.cn/mmbiz/xiciaiaLWJEWgORFneIV4sIGtG5uHdYqLnBtV6S6P3yVOiaRJOHD4u6gFbwHZ7Fiag79G5L4hxMcHictfaI2OwibTrrRw/0
  记者了解到,汪应辰比王十朋早22年中状元。在跋文中,作家朱文豪先生写到:“但在温州的现近代社会,笔者所了解的温州祖辈几代,似乎只知道历史上出现过状元王十朋;至今的官方宣传和民间传颂,几乎难以汪应辰及其家族在温州历史文化领域有过令人炫目的荣耀”,因此,朱文豪提议“宣传部门和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能否对此现状的改观发声发力?笔者深怀热切的期待!”
http://mmbiz.qpic.cn/mmbiz/xiciaiaLWJEWgORFneIV4sIGtG5uHdYqLnB9FLkmSnl9m5MKvt8zTTdttmuBl740nD42kPRQ5UmiaFuXD12XuE9a6w/0

汪桂林皖建90世 发表于 2015-4-7 01:41:53

祝贺济翁大作发行!{:soso_e179:}

汪德存 发表于 2015-4-7 09:36:53

祝贺济翁大作发行!作为我们温州汪氏谢谢济公

汪兴吾 发表于 2015-4-7 10:43:21

祝贺济翁大作发行!

汪学兵 发表于 2015-4-7 11:01:45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MzODEwMw==&mid=205078036&idx=1&sn=3206b0290c596139d5d64dc78eec7392&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本人发布在《中国永嘉》微信上的小文,请各位宗亲指正!

汪学兵 发表于 2015-4-7 11:02:44

99%的永嘉人不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竟然是...
2015-04-05 中国永嘉 中国永嘉
中国永嘉微信号 yjxxwxxzx
功能介绍 提供永嘉本地最权威的新闻资讯

国内国外线路随你选!6000元旅游券免费送啦~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马上参与







  《少年状元汪应辰》经过作者汪济两年零四个月的艰苦创作,终于在4月4日这个清明祭祖的日子里首发面世。


  据史料记载,自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开科取士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被废的一千三百多年时间里,中国历史上共有504人成为状元,如果将辽、金、太平天国等政权的状元计算在内,则有552名状元。







  据本书作者汪济介绍,汪应辰未满18岁便蟾宫折桂,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在汪应辰长达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由于其品行高洁,刚直不阿,又一贯力主抗金,反对议和,故屡遭奸相秦桧的打压与排挤,被贬谪地方长达十七年之久。直到秦桧死后,才回归朝廷,先后主政闽中、川蜀,其后官至吏部尚书、明端殿学士。






  屿北是一个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村民书香传家,先后曾出过1名状元、8名进士、10名贡生,一门三进士(汪应辰和其胞弟汪应龙及其子汪逵),父子两尚书(汪应辰、汪逵)。





  古往今来,屿北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南宋时期汪应辰兄弟就是其中的代表。“一门三进士,父子两尚书”的故事更是传为佳话,如今汪应辰已经成为屿北村一张响亮的名片。而随着《少年状元汪应辰》一书的出版,不仅能让汪应辰不畏权贵、廉洁奉公的伟大形像深入人心,也推动了屿北古村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并将这些文化得以更好地保存、传承。





  记者了解到,汪应辰比王十朋早22年中状元。在跋文中,作家朱文豪先生写到:“但在温州的现近代社会,笔者所了解的温州祖辈几代,似乎只知道历史上出现过状元王十朋;至今的官方宣传和民间传颂,几乎难以汪应辰及其家族在温州历史文化领域有过令人炫目的荣耀”,因此,朱文豪提议“宣传部门和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能否对此现状的改观发声发力?笔者深怀热切的期待!”







来源:中国永嘉微信公众号永嘉网 记者 汪学斌

汪中岗 发表于 2015-4-7 13:01:57

“一门三进士、父子两尚书”{:soso_e179:}{:soso_e179:}{:soso_e179:}

桃园汪银河 发表于 2015-4-7 16:16:08

学习了,谢谢楼主!

祝贺汪济宗亲大作发行!

汪济(潜山) 发表于 2015-4-7 22:05:06

谢大风及以上几位本家的祝贺与关注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永嘉状元村 祭祖传文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