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求助的思考
本帖最后由 蓼城汪老本 于 2015-2-6 06:35 编辑关于网络求助的一点想法 自从上《宗亲网》以来,有高兴的时候,也有难为情的时候。高兴的是汪氏人才辈出的,有寻根问祖取得圆满结果的,有汪氏宗亲会如雨后春笋不断成立的,有宗亲联谊活动此起彼伏、久久不息的。难为情的是以某某汪氏文化研究会的名义向宗亲求助。不回应吧,领导号令下了,别人出手了自己没面子,还对不起需要帮助的人;回应吧,确实有些受不了,一是真的无力,二是物价高收入低,红白喜事、生病住院、天灾人祸以及升学、生子、乔迁、开业、祝寿等等等等一次又一次,不光太多而且数字翻番承受不起。想自己曾经非常困难之时,确实有人看到知道也装着不知并未出手相助甚至于告借也遭拒,事后托词“为什么不对我说”也加重了心思。 假如我是宗亲会长,也很为难:不作为的话,对不起应当帮助的人,作为吧,汪氏人口众多,需要救助的也多,困难家庭更多。文化研究会不是一级组织,没有收入没有经费,有初一还有十五,今天办了明天怎么办?一碗水端不平别人怎么看?家网就是家,不怕人笑话,以上所想仅是有感而发,不求认同。 本人首先申明:上言仅是个人感受,不针对任何人!余以为,利用互联网及其它信息平台,发送求助信息无可厚非,但应当掌握分寸。各自根据能力和心意,出手帮一下,应当受到赞扬;没能力的人也不要不好意思,生活本来艰辛,差异确实存在,只要“不以个人观点来要求他人”就好。
本帖最后由 汪小胜 于 2015-2-6 07:07 编辑
赞成以上观点。研究会应成立相关机构,需要宗亲救助的人应向机构提出审请,机构进行核实,再由机构作出反应。如果大家一有困难,都在《宗亲网》、宗亲群发信息救助,时间长了,太乱了,大家捐一次、二次、三次,多次后恐怕不捐了,甚至不理了。如果成立一个什么基金,平时那些乐善好施人向基金(会)捐款,需要救助时,由基金会审核后给予一定的帮助。即使要发信息,也得由相关专门机构在群里或《宗亲网》发信息。 和二位本家同感,近来QQ群和家网上捐款不断,修谱,修墓,建祠堂理所当然,关于公益救助有点乱,有得还有点逼捐得意思,不捐得说别人冷血,谁都能上网发, 楼主所言現象确实存在,我亲身体会难与应对各种社交场合,真的是精疲力竭。
但是若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我认为一个人在遇到自身难以抵抗的天灾人祸时发出呼喊‘’既求救的信号‘’,这是一种求生的自然現象,是每一位求生者的本能反映,同时,也是每一个人应该享有的人权。一个求助者能向某组织或社会大众反映个人情况,提出请求申请救助,说明此人对该组织抱有信心,对社会大众仍存在期望。比如本县宗亲 汪永开 因病情严重已获得县工会的1000元救济,同时也得了众宗亲几万元的捐助。
在这里特别要说的是,仼何捐助项目的出現,都应该是认捐者的自覚行动,都是心甘情愿地。若以某单位或某机构出面发号施令或用強制性的口吻让他人掏腰包都是绝对错误的,更是行不通的。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对于有困难的我们提倡是救急不救穷,先由身边的宗亲联谊会跟踪和认证並发起并组织,各地宗亲才可以支持及互动。
並且一定要加强与各地的民间慈善组织一起协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