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子涵 发表于 2015-1-25 18:41:13

得姓始祖——姬汪

本帖最后由 汪子涵 于 2015-1-25 18:44 编辑

                                       得姓始祖——姬汪

    我汪氏得姓始祖,出自远古少典氏第十二世孙也是华夏文明之始祖轩辕黄帝之后裔。据(周鲁叙系)考证,黄帝玄孙帝喾,娶有邰氏姜源,姜源外出,踩到巨人脚印,怀孕生子叫弃,即神龙氏氏周王朝的始祖,居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姓姬,弃的第十六世孙公刘在豳(今陕西省彬县)。从公刘一直传到古公亶父共二十二代,因受北方戎狄数族威胁,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居岐山。周原三子季历生子昌即周文王。文王之子发为周武王,武王之弟周公旦之子伯禽受封于鲁,史称鲁国公。从鲁国公一直传到第十七代鲁成公黑肱。成公有二子,长子午,为鲁襄公,次子叫汪午,史属春秋。长于敦敏,值功于鲁,鲁襄公二十一年己酉(公元前552年)获封上大夫,食采颍川(颍河流域,郡治禹州),诞生时双手握拳,三日乃开,伸展后两掌有纹,左似水右似王,合而为汪,遂以为名。赐姓汪。其封地在颍川,史称食采颍川,因而得姓名为汪颍川,是我宗族得姓始祖。

   颍川乃人粟地灵之王,秦置颍川郡,为三十六郡之一,其地域在今河南旧许州,陈州,汝州,禹县,武阳县一带。颍川因颍水而得名,颍水源自阳城县阳乾山,出河南登封县颍谷,与估激水回合而东,即今沙河。在东南一直流入安徽入淮水。地域广大,物产丰富,我们的祖先在这里采集垦植,休养生息,创造了古代灿烂的文化。

   始祖姬汪卒后,葬于颍川辖区之内的伏龙山,(今河南省太康县县城西北三十八里伏龙坡)。

   得姓始祖颍川侯虽已离开二十多个世纪,但其遗风美德仍在我汪氏族人中发扬光大。在两千五百年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汪氏后裔都能和其他姓氏和谐相处,共同为我中华名族以及汪氏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深受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家的好评,这就是我中华汪氏始祖颍川侯的骄傲,也是整个汪氏家族的荣耀。 (文字史料摘自1926年淮安汪氏族谱)


汪子涵 发表于 2015-1-25 18:41:32

始祖姓姬氏,名汪。鲁成公黑肱之次子也。初,夫人姒氏,梦游汶,值白兔复虹遶身。居期而生子有文在手,曰:汪。遂以名之。长而敦敏。为上大夫,有功于鲁,食采颍川,世号汪侯。后因为氏。娶大夫王珣女,生挺。卒葬阜颍川城南三十八里。后世立石以纪其勋。

铭曰:
稽原后稷,究本周公。司方曲阜,作伯弧彤。绩纪太常,望实岱宗。
改封上邑,命氏中都。身先居鲁,其后宅吴。寻流根派,摭允鸳雏。
式刊元肃,敢颂洪儒。碑平失字,树古无株。空遗令闻,与天壤俱。

固始汪德进 发表于 2015-1-25 18:58:33

我已拜读此文,写的好,子涵辛苦了?

九华星云 发表于 2015-1-25 19:14:41

“因而得姓,名为汪颍川” 这句话表述不当。

汪佳琪 发表于 2015-1-25 20:06:02

九华星云 发表于 2015-1-25 20:53:17

    关于汪起源问题,本来在我们宗亲网内部早就清楚明白了。可就是有人不甘寂寞、不听劝告,硬要搜罗一些虚无不实的资料到处发表,又在宗亲网内连续多次重复发帖。俗话说“谎话说千遍也能变成真理”,某人的无聊行为起到了扰乱视听的不良作用。

都边君 发表于 2015-1-25 22:07:50

很好。关于“次子叫汪午”,是可以讨论、研究的一个问题。

汪中岗 发表于 2015-1-26 10:42:41

我汪氏得姓始祖,出自远古少典氏第十二世孙也是华夏文明之始祖轩辕黄帝之后裔。

wm166975 发表于 2015-1-26 11:47:26

始祖姬汪,二世姬挺,三世姬誦,後改汪誦,但是何年改

汪雪飞 发表于 2015-1-26 13:20:59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得姓始祖——姬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