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慧 发表于 2014-8-28 16:29:23

伟人汪华

本帖最后由 汪文慧 于 2014-8-28 16:31 编辑

伟人汪华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 年),新安大地出了个惊天动地的人物,这就是汪华。汪华本名汪世华,因避讳唐太宗李世民改名为汪华,歙县登源人(现属绩溪)。生于隋开皇六年(586 年),唐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逝于长安,享年64 岁。汪华的身世,至今还没有定论。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三岁丧父、八岁丧母,后寄养母舅家,唐贞观二十三年己酉三月初三日王,薨于京师,享年六十有四(清汪斌《越国公年谱》);84二是根据汪华修的家谱介绍,祖父“四十二世勋明字智叔南陈武帝时为会稽令,后历仕两朝陈文帝以功封戴国公,六十一岁卒,生有二子。”父“僧莹字伯玉,陈文帝天嘉元年袭封戴国公授海宁令,后又为稷州长史,七十四岁卒。生有三子:世华(即汪华)、世英、世荣。”(清乾隆《汪氏通宗年谱》)对汪华身世,多见于宋国子监司业胡伸撰的《越国公行状》。但汪氏家族注重修家谱,自晋以来就坚持修谱不断,汪华修的家谱曾上奏唐太宗。明万历年间徽州汪同文主持修制了“汪氏统宗世谱”,清乾隆年间再次增补重印为“汪氏通宗世谱”。有学者通过研究汪华族谱《汪氏通宗世谱》,认为汪华出身名门,并非贫寒之家。(汪道显:《汪氏的起源与发展及历史上的汪华》)由汪华族谱知,其父74 岁去世,如果汪华3 岁丧父,其父72 岁才生汪华,后来竟还生下二个弟弟世英、世荣,似乎不大可能。但汪华童年好玩而不羁到是真的,母亲常带其到郑村舅父家居住(《汪氏通宗世谱》:“母常挈归舅家居住”)。在舅父家,他喜欢帮舅父家放牛,并常踞坐盘石如将帅样指挥其他牧童,有不听指挥者就用拳头教训他们。稍大后好武事,听说睦州演公教习武事,就跑去学武,以勇猛而又侠义闻名乡里。隋大业年间,汪华应郡守张某招募,应募成为护郡兵丁,参与平定休宁县回玉乡(今属婺源县)针对隋朝的暴动。他智勇过人,在郡兵中崭露头角,得到大家拥戴。隋末天下大乱,当时群雄割据,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汪华慨然叹曰:世变如此,吾死兵革无憾,如百姓何?(《越国公行状》)各地农民纷纷举兵反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战争。隋朝统治摇摇欲坠,此时许多地方官吏豪强也乘势起兵反隋,纷纷割据一方。85这时,隋末农民起义首领杜伏威(后附唐)占据江淮,时任郡守张公欲与相应,归附于他。他对武艺高强的汪华既怕又很忌妒,令他去开歙北箬岭通往宣城的山道,以便找借口把他杀掉。汪华领兵开拓,按时圆满完成任务。回来后,张公不但不以礼相待,反而诬其差役不均。汪华大怒,率部下冲入府门,张公吓得逃跑。众人推举汪华代理刺史,以镇一方。(《歙县志》载:“杜伏威占据江淮,张某欲与相应,独忌汪华,乃遣其开歙北箬岭山道,以便因事诛杀。汪华领兵开拓,不日而毕。及还,张某不但不以礼相待,反而诬其差役不均。汪华大怒,率部下冲入府门,张某惧而逃遁。”)汪华一举占据新安郡,并相继攻占宣城郡、余杭郡、遂安郡、东阳郡、鄱阳郡等,拥兵十万,建号吴王,但仍奉隋为正朔。以汪天瑶、汪铁佛分别为右相、左相。(参见《歙县志》)汪华为政严肃,赏罚分明,得到大家拥戴。大业十二年(616 年)起兵后,郡治由黟县迁至休宁万岁山(今休宁万安);义宁元年(617 年)郡迁治歙县乌聊山,并筑城池。汪华所筑之城,有郡王宫殿、东西宫廨、正门楼(二十四根柱)等,宛然王城建制。而汪华所治之地,多年不见兵戈,百姓得以安生,一派平和景象。汪华自称吴王,割据一方,史称“镇静地方,保境安民”。他颁布一系列使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皖、浙、赣三省交界的百姓得以在乱世中安居乐业。隋朝垮台后,618 年,唐朝建立,高祖李渊派次子李世民征讨四方,剿灭各方群雄。唐武德四年(621 年)9 月,汪华审时度势,对部下说:日月已出,义声昭布,烽火可熄矣,版图宜有所归。于是派宣城长史汪铁佛(汪华堂弟)奉表归顺唐朝。同月22 日,唐高祖诏见铁佛,高兴地说:“此数州我复无忧矣!(《汪氏通宗世谱》)” 并下诏:(汪华)往因离乱,保据州乡,镇静一隅,以待宁晏,识机慕化,远送款诚,宜从褒宠,授以方牧,可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上柱国,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相当于从一品爵位)。(《全唐书》卷一《封汪华越国公制》)。唐朝建立后,把隋郡县制又改为州县制(容后介绍)。所谓六州,即歙州、宣州、杭州、睦州(治所今淳安)、婺州(治所今金华)、饶州(治所今波阳),汪华实际上成了六州的最高统帅,还兼任歙州刺史;他封汪铁佛为宣城郡开国公、金紫光禄大夫、六州总管府长史,汪天瑶为金光紫禄大夫、歙州总管府长史、淮安郡开国公。七年(624 年),汪华奉诏进京当了京官。一开始,唐帝对这个曾自立为王的汪华并不完全放心,冷落了六七年。但汪华并未计较,仍忠心耿耿,终于得到皇上信任。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李世民授汪华左卫白渠府统军,掌禁兵。十七年,改忠武将军,行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太宗远征辽东,诏为九宫留守。这对汪华算是极大信任了。汪华尽职尽责,“夙86夜尽瘁,事无所乏。太宗凯旋,尤称其勤”(《歙县志》)。二十三年(649 年),汪华死于长安,太宗赐杂彩十床、黄金百两及东园秘器,恩礼如功臣。永徽三年(652 年),诸子护丧归里。四年十月(653 年),葬于歙县城北云岚山。汪华是徽州的传奇英雄。他死后,歙州、杭州立汪王庙,春秋致祭。越国公在后来徽州一带名望极高,加上后裔人丁兴旺,徽州一带祭祀汪公的行祠多得不计其数,久而久之,汪华被渐渐神化,成为当地的地方神,人称汪公大帝。汪生九子,均有赐封,故各地又陆续建有“太子庙”一同祭祀。据传,在休宁的万安古镇上曾造有一座“吴王宫”,宫中有一对联,评述了汪华的功勋业绩,联曰: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重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汪华这个传奇式的人物,被徽学大师叶显恩教授称为“古徽州第一伟人”。汪华的“伟”,符合历代统治者的正统观念。一是忠君爱国。起兵后建号吴王,并没有逐鹿中原、问鼎天下、继而称帝的图谋和野心,仍奉隋为正朔。它占有六州之地以后,也无明显的领土扩张。唐朝建立后,有感于唐朝的强盛和德政,识时务、顺潮流,奏表归唐,使一方百姓省去了战乱之苦。这种忠君爱国之举,历来被统治者所赞赏。所以汪华此后被宋、元、明等历代皇帝诏封,让百姓效仿汪华的忠君。二是保境安民。汪华打出的口号是“保境安民”,这一政策可以说是从传统儒学思想派生出来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政治主张,很受历代统治者青睐,也为一般民众所接受。汪华所辖之地,在抗外患的口号下,内部族群矛盾得到化解,客观上促进了土著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大融合。汪华归唐之举,使歙州等地免遭生灵涂炭,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中原移民也得到了本土民众的尊重与认可,文化教育也随之得到发展。当地土著民众,“礼_______仪趋于文雅”,化野为文,化蛮为礼,为歙州成为富州打下了基础。正由于如此,历代统治者对汪华敬重有加,汪华也成为百姓心中的神。选自屯安东先生《徽州上下五千年》第七回。
汪氏四十四世祖汪华公像


越国公汪华(当代名画家汪观清画)

桃园汪银河 发表于 2014-8-28 18:42:49

学习了!

风典 发表于 2014-8-28 19:06:20


学习了!

汪大雷 发表于 2014-8-28 19:15:02

弘杨先祖汪华精神,做好汪氏家族事业!

汪中岗 发表于 2014-8-29 14:08:08

弘杨先祖汪华精神,做好汪氏家族事业!

汪笃辉 发表于 2014-8-29 23:24:32

弘杨先祖汪华精神,做好汪氏家族事业!

汪维红 发表于 2014-8-30 09:05:53

可学习可推荐

汪科国土 发表于 2014-8-31 09:18:48

学习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伟人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