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家族单传現象何其多?
第一世至第四十世,世系图丨世祖,姬汪,鲁成公黒肱次子,封上大夫,颍川侯,食采颍川,史称汪侯,是汪姓的得姓始祖。生子一;挺。
2世祖,挺仼周灵王司谏。 生子二;涌,芒。
3世祖,涌,仼周敬王都司马,由鲁国颍川迁往晋国平阳。 生子三;越,铨,錡。
4世祖,越,由晋国平阳迁京都洛阳。 生子四;嵩,汶,洙,郁。
5世,嵩,仼周威烈王魯中大夫。 生子一;建。
6世,建,仼周显王左中大夫,将兵备诸侯。 生子一;考。
7世,考,任周赧王鲁司马。 生子一;欣。
8世,欣,由魯入秦国。 生子一;永。
9世,永,任秦庄襄王左监门。 生子一;陈。
10世,陈,任秦始皇中郎将。 生子二;良,量。
11世,良,任秦中郎将,太原郡守。 生子一;猛。
12世,猛,任汉高祖丞相萧何中军司马。 生子二;胜,拔。
13世,胜,任颍川太守,封容城侯。 生子三;理,重,泰。
14世,理,任汉文帝清河县令。 生子二;堅,婴。
15世,嬰,任汉景帝伏波将军。 生子一;晃。
16世,晃,仼汉武帝北征中郎将。 生子一;性。
17世,性,任汉武帝中军司马,后任淮阴令。 生子一;进。
18世,进,任汉获军司马。 生子二;达,戡。
19世,达,仼汉宣帝中郎将。 生子三;雅,悊,卞。
20世,雅,清河太守。 生子一;勇。
21世,勇,任汉平帝广武将军。 生子一;言。
22世,言,仼安城太守。 生子一;高。
23世,高,任北塞戍主。 生子三;洪,澄,浍。
24世,澄,任汉章帝征北军司马。 生子一;珍。
25世,珍,任待郎著作郎。 生子一;云。
26世,云,任汉顺帝漁阳太守。 生子一;託。
27世,託,任汉娃帝嘉平令。 生子一;顗。
28世,顗,任汉灵帝太子洗马。 生子一;广。
29世,广,任汉灵帝中郎将。 生子一;平。
30世,平,任汉献帝行军司马。 生子二;勋,文和。
31世,文和,仼汉献帝龙骧将军,为汪氏江南始祖。 生子二;轸,超。
32世,轸,仼汉献帝弭冠将军,故鄣县令。 生子四;徹,远,除,万春。
33世,澈,任湘东太守,封新都侯,食黾黎阳。 生子三;授,守,谦。
34世,授,仼陈留太守。 生子四;翊,解,演,旭。
35世,演,任晋仁威将军,散骑常待。 生子一;道献。
36世,道献,任晋惠帝歙州令,为汪氏徽州始祖。 生子二;恭,威。
37世,恭,任晋武帝除寇将军。 生子一;统。
38世,统,仼晋孝帝宁远将军,封宁远侯。 生子一;元爽。
39世,元爽,南朝宋文帝封为畗春令。 生子一。
40世,叔举,仼南朝齐明帝军司马。 生子四;泰,志,儒,覇。
附注;
1,以上世系图源自有关族谱汇总,从上图可見,从得姓氏始祖颍川候到四十世,叔举止,这四十代中,竟有二十三代是单传。
2,我是达公后裔,是固始,黎集 ''敦睦堂''的汪氏族人,本支系从四十五世至八十二世这三十七世中,竟有十七世是单传。由此看来本支系的
遗传基因与四十世前却有相仿之处。
3,这些数据是否记载有误呢?请众宗亲帮助考查。
2014年4月14日于固始城关 敬转 或许是单传,或许是考证资料不全造成的遗漏,或许是修谱者人为的删减----凡此种种,皆有可能。 谢谢封林行长的关注及精辟的見解。 单传之因,有以下四。当否,请各位宗亲斧正!
一,由于受种族、遗传因素的影响,出现单传。
二,我国是父系血统,古代部份家庭虽多孩,但只有一男孩,加之女孩不上家谱,后世系图为“单传”。
三,古时,受医疗、卫生条件限制,一些病故或病因导致不能再生育,下代出现单传。
四,古代人寿命短,有“人到70古来稀”之称,“人年老而无子者”,就是人老了不能再生子女了,出现单传。 其实并非都是单传,可能是有的家谱只简单记录本支或本房的祖先名讳,其他的就省略才造成这种现象,我支也有这种现象,即从67世一直到85世只记一个祖公,且只有行名,没有大名。 谢谢汪辉和长青本家的关注。 很多世系不是单传,是无记载。 我认为属遗漏的情况为多。四十代以前的先祖都有显赫的地位,尽管有单传的情况,但大都应该子孙满堂。遗漏的原因是:1、史料不全。家谱是东汉时期才有,从春秋到东汉间是没有家史记载的,那么这一时期的世系可能就是考证的结果。既然是考证,就会因历史资料的有限性造成遗漏。2、选择性遗漏。简单讲,就是庶子一类,不是直系先祖,不上谱也罢。3、省略性遗漏。造成这种遗漏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修谱的时候,省略叔伯等旁系先祖名讳,这种情况在后世的支系谱中普遍存在。
回 7楼(汪封林) 的帖子
谢谢各位宗亲的关注。假如有可能的话,若把四十世往上的总世系图在有理,有据的情况下,再充实一下,如此操作的结果,则一定会更加显示汪氏家族的人丁兴旺。 家庭发展为家族就是单传发展成支系,符合绝大多数姓氏的传承规律。远古的鲁国君主世系属于异姓同谱,汪侯得姓其孙创姓属于家庭发展为支系,到文和公南渡并修谱亦属于正常的所谓单传发展,君不见,文和公以上世系都为单名?那是王莽(公园前45年)造成的,影响深远,犯人才是双名,显贵只有单名,除第八世不清楚外,都是豪门繁衍,肯定有子有女,而家谱只记录丁的延续,故单传是本家自己认为的,就是说单传只是相对的。
家庭发展成支系是因为子孙能顺利繁衍,相比普通家庭,豪门家庭必然更能发展成支系,花开花落甚至不结丁果,属于正常的了,所以就有了“过继”来延续血脉。试想,所有所谓单传都不断往下齐进发展,产生原子能量般的裂变,那么汪氏绝对是中国第一的大姓,不会仅排序为百家姓的中间位置了。历史不容猜测和推理。
后期国策抑制人口以优质繁衍,就是一胎男丁化政策,古人是没有的,存活率也很低,能成家有子嗣并再发展成丁支系确实不容易,这与家族中的某个家庭或者说绝大多数家庭类似。还有,古时的战争、天灾、医疗、环境改变、频繁迁徙等都是不利于延续人口的,况且只有男丁的延续。说以说单传是局部正常现象,单传也必然淹没在大支系里。
世系的衔接也肯定从单传的发展开始,一人有九子,在某个时期的盛世可以壮大发展成多支系,不在盛世就难说了。就像今后,独生子女会越来越多,在不远的将来,一些辈分称呼也将消亡,他们的下一代或许没有了姨,姑,叔,伯,表妹,表哥等一样,所谓单传在家族里就属于正常现象,彼时家谱也会越来越瘦,除非女性上谱。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