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旺盛 发表于 2013-10-14 15:46:06

大畈汪氏瑰宝——古牌坊群

                                                                   大畈古文化村汪氏瑰宝——古牌坊群                                 
                                                                     文 汪禄生   电脑操作 汪淦泉

    大畈之牌坊在徽州的历史上可称最显著。人们一提起大畈村,就会自然而然地说到它的特色是牌坊多之亊。
    有一千多年建村史的文化古村,历代名人辈出,而且官居显位,因此得到封建社会皇家的尝赐,给大畈留下一棵棵光灿灿的明珠。
    风雨沧桑,社会变革,这些牌坊一座接一座倒了、毁了。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浩劫,残存的牌坊在大破“四旧” 的浪潮中(1968年间)全部沏底摧毁。“牌坊” 只能留在一些老人们的脑海和幻视之中及点滴不全的历史资料上。
    大畈究竟有多少座牌坊,从来也不曾听说有人去清査过,估计三十余座应该是可靠的保守数目。
    所有牌坊的型式,可分为两柱单间三楼和少数四柱三间五楼以及个别四柱冲天式等。全部为石质牌坊。类别有科第高中的功名坊;功高爵显的旌表坊;政绩显著的恩荣坊;也有其它如节孝坊等。造型雄伟,构建精緻,雕刻华丽,巧夺天工。而且多留名人墨迹,堪称是大畈的一部历史文化宝库,是现今旅游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大畈牌坊群的坐落地点,是由北向南自村头之上的朱家山起到村末济口段约三、四华里长的石古驿道上。除了节孝坊外,都是骑路牌坊,但规模较大的四柱牌楼亦建在路旁。
    朱家山处古时有一座路亭,亭北接连三挫古牌坊(牌楼),因此这亭就呌做‘三牌楼亭’,亭前的一段鳙溪河道河水较深处称之为‘三牌楼潭’ 。这三座牌坊(牌楼)建造年代较早,只见到其基脚石墩,也没有留下什么历史传说。
    大畈古街村心路上,地坑巷口,又有一对牌坊脚石墩,不曾听说有关该牌坊的史料。
    明、清时代大畈牌坊大多建在该村的添灯坦以下,经桥头坑亭到祠堂坦,再由湖坦马家巷转至王庙圏,一座接一座,形成了最为显著且壮观的牌坊群。
    从史料记载和人们记忆中可略述如下:
   (一)三凤坊建在村末添灯坦旁大路上。是大畈《东湖公祠》汪氏七十七世祖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汪舜民、惠州府通判汪天民、安仁知县汪济民兄弟三人的旌表坊。上书刻《三凤》、《椿桂同荣》等字。
   (二)四世一品坊建在《聘君公祠》 大门前的古道上。是大畈“慎思堂”( 长房厅)汪氏七十八世祖明朝汪鋐的旌表坊。上书《明宫保光祿大夫汪樯、汪焕、汪俨、汪鋐》、《四世一品六部二卿三朝仪表百代宗支》等文字。
   (三)进勋柱国坊旌表汪鋐。上书《进勋柱国》、《太子太保》、《太子少保》、《大冡宰》等文字。
   (四)青宫少保坊旌表汪鋐。
   (五)绣衣坊旌表大畈《东湖公祠》汪氏七十七世祖明成化二年进士、右副都御史汪奎,副都御史汪舜民。
   (六)世徳留芳坊旌表汪鋐一门,赠尚书汪樯、汪焕、汪俨。
   (七)留台总宪坊旌表右副都御史汪舜民。
   (八)大司徒坊旌表大畈大方伯汪氏七十八世祖明户部侍郎汪玄钖,赠尚书,谥号贞敏。
   (九)清朝忠谏坊旌表汪玄钖一门,赠三世尚书,祖汪煓、父汪玺。
   (十)都宪坊旌表大畈《东湖公祠》汪氏七十七世祖明成化二年进士、右副都御史汪奎。
   (十一)冠英坊旌表大畈“式古堂” 汪氏七十六世祖明陕西左布政使汪进。
   (十二)豸繍坊旌表大畈《见山公祠》汪氏七十七世祖明户部员外郎四川清吏司汪星。
   (十三)柱史承恩坊旌表大畈“式古堂” 汪氏八十世祖汪以时,明万历进士南京太仆寺卿。
   (十四)宸论涣渥坊旌表大畈汪氏六十七世《知本堂》祖汪澈,宋大观三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亊。
   (十五)宪节升华坊旌表大畈汪氏       世祖汪国楠,明万历进士、东宁副使。
   (十六)祖孙济美坊旌表汪天钖一门。举人汪天钖、孙武康知县汪谟、孙泸溪知县汪谐、孙汪瀼(官位不详)。
   (十七)朝瑞济美坊旌表大畈汪氏明应天知府汪翔。
   (十八)聚英坊旌表汪氏世科。
   (十九)司马总宪坊
   (二十)节孝坊
   ………………
    由王庙(即汪王庙)圏转至高路头,路旁有一小道过中洲古林,就在这个路囗上,又有一对古牌坊基脚石。
    再从赵家坦旁的古道至‘白亭’( 名衍庆亭)而下到上塘坞,这里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四柱牌楼,建造年代较早。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还見到残存的基地和一尊完整的石狮。
    济囗段(上段)中心,正对着济口桥处也有一座与上塘坞同一类型的牌楼旧基,但没有石狮,四条基腳巨石併列,于七十年代平移成了水田。
    南下就是济口亭,牌坊群到此为止。济口亭是一座古茶亭,连结有居屋,给守亭人居住烧茶,常年无偿供应往来行人饮用。该亭建造不算精緻,是普通的路亭,可是四面内墙上却画滿了彩色的图画,为《三国演义》的内容。传说当年有个画师,连续画了休宁璜茅、大畈济口等三座花亭就去世了。旧亭存在时,图画还隐约可见。婺休公路通车之后,古道行人少了,亭也就随之而毁了。
    济口亭之下到浯村村头有一座只有一块桥板的木桥,名为‘七都桥’ 。桥下这条小坑就是古时七都与八都的分界线,大畈古属八都,浯村为七都。

                                                                                                                                                                     2013年    婺源县城          2013年10月

汪洪能 发表于 2013-10-14 18:43:50

太好了!婺源大畈,这是一片美丽的热土,我的祖先曾在这里生活。

汪洪能 发表于 2013-10-14 18:49:58

吾辈乃道安公后裔,很想闲暇之余,前往宝地寻根问祖,缅怀先辈列祖列宗。

固始汪德进 发表于 2013-10-14 19:08:41

美好的记忆,並非空穴来风,家族内的传闻,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又是文革造成的恶果,20余座牌坊荡然无存,但愿婺源大畈的牌坊群能永远留在汪姓人的记忆中!

桃园汪银河 发表于 2013-10-14 19:47:52

美好的记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畈汪氏瑰宝——古牌坊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