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岗 发表于 2013-9-28 19:38:33

江夏区 - 历史渊源

江夏区 - 历史渊源
         回复九华星云问
迄今为止,江夏境内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15处,即:棺山、烽火台、潘柳村、神墩、枫墩、槎山、上屋岭、铜留底、龙床矶、香炉山、杨家山、聂家湾、路边高、锣鼓包、船山等。出土的文物有陶瓷、石器。石器以生产工具为主,有石斧、石刀、石凿、石镰等。早期为屈家岭文化,距今5000~4500年,晚期为石家河文化,距今4500~4000年。

公元前350年周显王十九年楚置沙羨于涂(今金口)。
http://www.huimg.cn/lib/0.gif江夏区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分天下为36郡,沙羨属南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沙羨县,为武昌县建县之始,治涂口(今金口)隶江夏郡。东汉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因建立水军 需要,在武昌白沙洲建立船坞,造船业兴起。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在武昌蛮王山,建立江夏蛮王的陵墓。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 南征,孙刘联军拒曹兵于赤壁 (今金口镇赤矶山),火攻曹营,曹由乌林(今洪湖乌林镇)遁南郡。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献帝分江夏为两郡,南郡六县,治夏口(今武昌)属吴,以程普为太守。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分天下为36郡,沙羨属南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沙羨县,为武昌县建县之始,治涂口(今金口)隶江夏郡。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因建立水军需要,在武昌白沙洲建立船坞,造船业兴起。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在武昌蛮王山,建立江夏蛮王的陵墓。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孙刘联军拒曹兵于赤壁(今金口镇赤矶山),火攻曹营,曹由乌林(今洪湖乌林镇)遁南郡。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献帝分江夏为两郡,南郡六县,治夏口(今武昌)属吴,以程普 为太守。

三国 魏晋南北时期(公元220~589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大动荡、大分裂时期。最盛名赤壁之战 ,战场就在金口赤矶山,现有祭风台 、诸葛城、士兵墓等遗址,出土了青铜剑等兵器。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孙权 自公安迁鄂称吴王,将南江夏郡改名为武昌郡。太康元年(公元280年)2月,晋灭吴,以武昌郡隶江州。南北朝 时期,永初三年(公元422年),以汝南置江夏郡隶郢洲。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印度 佛教禅师菩提达摩,由金陵溯江至涂口登槐 山,后人建达摩亭(今留云亭)塑像立碑以祀之。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汝南县为江夏县,移江夏县治于鄂州城(武昌)。涂口属之。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鄂州为江夏郡治,隶山南道(全国十道)。江夏郡和江夏县同一治地。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尉迟恭督修武昌城,在金口青埠湾设砖窑群碑。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封李道宗为江夏王。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恢复鄂州名,隶江南西道。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黄巢 攻江夏城,破外廓。唐代江夏纸坊以造纸作坊著名而称纸坊,沿用至今,当时的造纸规模较大,很有名气。自唐代兴盛的灵泉古市,其交通要道就在纸坊。唐时灵泉古市在灵泉山,由于这里古代有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东南北三面濒梁子湖,通樊口、鲇鱼口、金口,两头都可通长江。后梁 龙德三年(公元923年),江夏县隶属鄂州武昌郡。后周 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改鄂州为武昌郡。

北宋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改武昌郡伟为清郡,江夏县仍属鄂州。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元将伯颜攻鄂州城,宋守将张晏然开门迎降。到了宋代,冶铁业、铸铜业、纺织业等比较发达,江夏龙泉山发掘古铜鼎重36斤,珠光霞彩、灿烂夺目。在宋朝 ,金口已成江南名镇,有“黄金口岸”之称。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改鄂州路为武昌路。县城为武昌路及湖广行省行政中心。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陈友谅 杀徐寿辉 ,建国武昌,号“大汉”。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江夏县属湖北武昌府。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 封六子朱桢为楚昭王。楚昭王看中了龙泉山这块风水宝地,定“灵泉山”为仙壤,辟为“寝山”。自朱桢起,明代274年间,在这里相继建起了昭、庄、宪、康、靖、端、愍、恭、贺八代九王茔园。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修筑金口槐山石驳岸。万历三十九年至四十六年(公元1611~1618年),大司马熊延弼 先后修筑张公渡堤、金口龙床矶至白沙洲六十里长堤、四邑公堤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李自成 过武昌,改江夏县为瑞符县。六月,清军占领武昌,沿明制。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段灿(金口人)出资修葺槐山达摩亭,更名“留云亭”。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一月十二日,太平军东王杨秀清 、督翼王石达开 占领武昌城。

桃园汪银河 发表于 2013-9-28 20:15:46

学习了,谢谢!

汪国春 发表于 2013-9-28 21:14:23

能不能把江夏的汪氏情况介绍一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夏区 - 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