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池州三杰之一 —— 汪珊
汪珊(1481-1541),字德声,号秋浦,池州贵池梅村(今属高坦镇,旧属梅村乡)人,有清光绪五年(1879)《秋浦汪氏宗谱》(即梅村汪谱)为证。祖上世居婺源回岭,系大畈汪中高支下61世汪臯一脉,到65世汪厚行十一公迁来贵池开元乡(后曰刘街乡),75世有汪蘭森(时举公次子)是为梅村始祖、也是汪珊的曾祖父,祖父汪贞。父亲汪嵩先娶吴氏生子四人:瑛、璨、珊、琥,生女二人;继娶张氏生子五人:瓘、玑、珦、琦、玠,生女一人。共计兄弟九人,姐妹三人,汪珊排行第三。自曾祖蘭森公之后克树立家,声振乡里。当时的梅村有汪、梅、桂、谷四大望族,而汪居第一。汪珊自幼聪颖异常,刻苦攻读,并十分珍爱同父异母的11个兄弟姐妹。26岁(1507)时,乡试中举,正德辛未(1511年)登二甲进士第。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初任南京、四川道御史端严持宪体。正德丁丑(1517)六月开始守父丧,之后补北湖广道、任福建巡按。其时,他斗胆上书“十渐疏”,批评嘉靖皇帝,要求发扬民主、广开言路,“激扬有声”,得到赏识,升任河南副使,往陈州赈灾。又于嘉靖甲申(1524)年开始守生母丧。
之后,补陕西鄜州兵备,升任浙江按察使。在此期间,他一边大力宣教,一边加强水军武备,沉重地打击了在沿海嚣张的倭寇。随后,升任陕西左布政,抵御了元贵族的入侵,严肃吏治,及时赈恤饥荒。在都察院右副使、巡抚湖广的任上(1533),因上书嘉靖帝,请求“广开言路”,而被削职为民。他性情端正严肃,回乡后,怡情山水,“训诸子各专一经,以恩礼恤弟姓,以谦和处乡故,以警戒勉后生”(见其同僚工部侍郎张钺所写《墓志铭》)。
不料,丙申年(1536),贵州都匀县苗族王蓉叛乱,又起用他任贵州巡抚,相机行事,恩威并施,使叛乱很快平复,因功升为大理寺卿。嘉靖十八年(1539),任南京户部右侍郎,掌管都察院事,平反了多年冤疑案件,革除国库中陈年陋习。终于积劳成疾,于嘉靖辛丑(1541)正月,病逝于任。
闻讣,朝野上下皆嗟叹啼泣。池州贵池人竞相称赞说:我们贵池自明初每60年出一显要人物,洪武辛未年(1391)有黄观中状元,以忠节著称;景泰辛未年(1451)有孙仁中进士,以清苦著称;正德辛未年(1511)有汪秋浦中进士,其生平事跡堪与前二位媲美!为表彰汪珊的生前功德,池州贵池人特为他树立了牌坊。到了清同治七年(1868)五月,又对“前明户部侍郎汪珊暨举人汪士元汪梦说旧坊”进行了改建。如今,坊上刻有“青云接武”四个大字的主碑石,仍存放于池州城内清溪河畔“清心逸志”坊的旁边。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汪珊的灵柩自然要回乡安葬。池州、贵池府县官员与汪氏族人奉旨,选定马衙之西的虎形山作为墓地。然而,那虎形山上早有元代刘汉用(1254-1325)的古墓,他是青阳杜村刘氏始祖。刘氏族人为了保护始祖墓,利用“抬棺材送葬是绝不走回头路”的风俗,设计迎接汪珊灵柩,迅速抬过虎形山,到了灵芝。以致不得已改谕葬到了五溪望华禅寺右侧的“仙人大坐形”山边。如今,汪珊墓已作为青阳县文物保护的对象,被毁损的文物已得到了初步的恢复。
青阳县五溪望华禅寺右侧有一谕葬陵墓。虽然牌坊和神道两旁原有的石人、羊、马、狮、虎及墓穴等,在文革时作为四旧遭到破坏,但从其规模来看,仍足以显示墓主生前显赫的身份。400余年来,它一直在寺庙的晨钟暮鼓声中,仰望着灵山九华芙蓉日出、仙云缥缈;静听着秀水九华河迎面流淌、哗哗作响。在这灵山秀水之中长眠的就是明代户部侍郎汪珊!
汪珊是中华汪氏(姬汪)第七十八世,是唐越国公汪华第三十五世,是开元汪氏第十四世,是梅村汪氏第四世,他是我们数百个汪氏历史名人之一,也是池州汪氏的杰出代表。
http://www.iwangs.com/bbs/p_w_upload/thumb/Mon_1102/201_255_aaed97e0fc834a4.jpg 上面的建筑和墓、碑保存得还算完好。 原有的墓园神道两侧的石刻雕像均已毁坏,石碑字迹已无法辨认,驼碑的石龟头已毁坏。
现在的长廊和牌坊均由相邻的寺庙 —— 望华禅寺实施修建的。 拜读了! 景仰先人。
要是初春植松柏,环境会改变更快些. 保存的真好·····
回 楼主(九华星云) 的帖子
难道五溪望华亭古墓是汪珊,小时候玩了好多次,就不懂,石像全都打坏了回 6楼(汪瑞明) 的帖子
瑞明本家:你好!很高兴家网上遇到你。请问:你是当地人吗?你是“五溪汪氏”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