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证献公之子太源公之源流
我县汪氏太源公支系老谱上记载:献公,越国公九子,封忠烈侯,居皖省,生子二:太源、太海(仍居皖城)。太源由江西迁皖城,由皖城迁湖邑(即太湖),遍览山川,爱羅茨沟山清水秀,遂卜居焉。第一世太源,献公长子,字开基,生卒失考,葬东冲铁匠湾月形乙山辛向。妣朱氏,生卒失考,葬孙家庵下首壬山丙向,生子二:明高、明亮。
第二世明高,太源公长子,字敬夫,昭宗时剿黄巢有功,封千户侯,生卒失考,葬麻地湾卯山酉向。妣陈氏,生卒失考,葬与夫同壙,生子三:志遠、志通、志道。
我將這一段記載發到網上的意思是:第一,在其他地區是否發現有獻公之子太源、太海的記載;第二,太源公之長子明高公,曾在唐朝昭宗(889年)年間,獲封千戶侯,那也就是說該支在唐朝就遷到太湖來了。敬請各位宗家幫忙查考。 有献公之后消息确实可喜。不过,在各支宗谱和家网里都没有该支的信息。对本家提供的资料我有一点质疑:明高为献公孙,在唐朝昭宗(889)年间因剿黄巢有功获封千户侯,先祖汪华去世在公元649年,就算先祖去世时献公10岁,也就是说祖孙跨度有250年;华公孙子辈好像都以(处-)起名。不知是我理解有误还是有它因,特提出和本家商榷。 本家说得对,该支的世系的确有问题,从他们的第一世到现在还是第七十五世,这显然不可能,要么迁湖始祖之前接错了,要么中间断代了。我之所以发到网上,也是为了进一步考证。 45世:讳献,字云锡,华公九子。唐太宗贞观十九年乙巳(645 )四月十五日由张母(名瑾)所生。自少俊毅有父风,有挥戈走马如飞等神功,曾有“挟弹丸弹射水中鸭,鸭张口衔其丸”之神奇传闻。妣韦氏,无子,唐高宗龙朔三年癸亥(663)十一月初五日卒,殁年十九,葬无考郡人立庙祀之,显有求必应之灵,历封崇显衍正公,宋元追封忠护嘉应侯。(善后有无兄长为其立嗣,老谱无记)。
45世“献公,越国公九子,封忠烈侯,生子二 —— 太源、太海。太源由江西迁皖城(潜山县城),后由皖城迁居太湖县。而太海仍居皖城即潜山县城”。可见:封号、子嗣、年代、迁地等诸多要素都无与吻合。
若明高为献公之孙,在唐“昭宗年间(889—896)因剿黄巢有功获封千户侯”,则47世明高约生于840—850年,跨越两代平均代差大于100年,岂不笑淡之极也?况且,通宗世谱等诸多老谱俱明载“献公早卒,无子”,何来子裔?由此断定该支族谱实为杜撰、错接的脱源之谱。 长富先生说得对,若收集不到任何证据,此谱中记载的一些内容,很可能是谱师杜撰编造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