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洛河[官桥]的来历
洛河[官桥]的来历官桥,又名汪源桥,为清代所建,位于洛河镇与宫集乡之间的西大涧上,是洛河地区一座较为古老而又远近闻名的古桥.
古桥为何叫官桥/原来,桥建在凤正古道上,当地人称古道不叫古道,古路,也不叫公路,马路,而称官路,古桥贯穿东西官路,群众俗称官桥.官桥通行200余年,毁于解放前,今已不存,但当地群众仍沿习旧称,称附近地区为官桥,路北的一个庄子也叫官桥了.
官桥为何又叫汪源桥呢/这里还有一段十分感人的故事哩/
据[怀远县志]载;清乾隆年间,洛河镇西南2,5公里处有一条凤[阳]正[阳]古道,古道穿过一条南北流向的大涧沟,涧沟宽20米,每逢阴雨,积水成渠,行人车马经过这里诸多不便,伤亡事故常有发生.尤其是夏秋季节,暴雨天气,路面水深数尺,浊浪滚滚,行人视为畏途.
洛河镇太学生汪作仁,字永安,为人忠厚刚直,且乐善好施,青年时看到西大涧上行路艰难的状况,就思量出资在涧上修一座石桥,以方便行旅.但因手头拮据而未能实现,他一面读书,一面种田,以图积聚家资.由于他克勤克俭,数年后致田财日增,岗田湾地值至数十倾,汪作仁虽富起来,但自身俭朴,而以宽厚待人,每至冬春,必以余资分散给穷苦乡邻,若见桥庙倒塌,必为之解囊修建.所以虽经三十余年积攒,仍无修桥的足够资金.汪作仁五十多岁辞世,临终时仍念念不忘修桥之事,并再三嘱咐儿子汪源[身后事从简,继吾志修桥,了却一身的夙愿.]
汪源,字逢川,嘉庆十七年拔贡生,决心继承父志,行善积德,积资修桥.嘉庆二十年,汪源倾其家资,在一年的时间里,独家在西大涧上修成了三孔石桥,此桥长约三十米,宽六米,中间一孔拱顶高五米,另两孔高约四米半,桥型十分壮观.在桥建成时,凤阳知府,怀远知县,洛河巡检亲往参加落成仪式,凤阳知府亲赠汪源一块书有[为民造福]的金字匾额,并将石桥取名[汪源桥]以示纪念之意.
二百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土石路已铺成了平坦的水泥路面,206国道越涧而过,各种车辆川流不息,但官桥的名称一代一代传下来,汪作仁父子积资修桥的事迹在洛河地区广为传颂.
摘自1990年3月6日[淮南日报]第三版作者;汪长富 箕裘克绍,福门余庆。
看汪家的陈年轶事;赏楼主的思古幽情!
该文作者也应是汪源公的后裔吧?
谢楼主! [为民造福]的金字匾额是汪家的荣誉,,命名[汪源桥]是汪家的骄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