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19楼(胖子道生) 的帖子
好眼力!实际喷绘时,已经改正过来了。 祝贺 临清汪氏文化馆布展完毕!向参与临清汪氏文化馆布展的所有的工作人员致敬! 引用第20楼汪传海于2012-01-21 06:15发表的 :热烈祝贺临清汪氏文化馆布展圆满成功!向参加布展的所有工作人员道一声辛苦了! http://www.iwangs.com/bbs/images/back.gif
谢谢楼主及时上传! 热烈祝贺临清汪氏文化馆布展圆满成功!向为此作出辛劳和贡献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衷心感谢!向为此作出辛劳与贡献的所有汪氏宗亲致以崇高敬意!
另外我提两条建议,妥否请参考:
(一)将《临清忠勤堂汪氏迁徙线路图》之二 —— “48世仁素迁安徽泾县”改为“46世处贵迁安徽宣州太平县(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因为自46世迁居太平后,47世至49世都生长于太平,凤思因任歙县令而迁歙县北乡慈菰,凤林因任泾县令而迁居泾县桃花谭,仁素随子到泾县养老应忽略不计。
(二)将《临清忠勤堂汪氏迁徙线路图》之十 —— “74世河迁安徽当涂”、之十一 —— “75世广洋迁江苏高邮”都予以删除,改为“73世冠世迁江苏高邮”,或改为“72世环迁江苏高邮”。因为在广洋之前高邮老家已有几代人的家族了,河携广洋寓居太平路(今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时间不长,可忽略不计。 第一条建议,我们又仔细考证了一下,结论其实并不矛盾。先生所言,凤思公并未到过泾县,是从太平直接到歙县的,这肯定没有问题。我们的出发点,也是为了突出我们是“凤思公”后人,后来觉得,太突然,就把凤思公之父仁素公的迁徙、安葬之地,也在图中标注了。这样,造成了读图者的错误感觉。
先生雅言,会在展板修正时,予以采信。
第二条建议,依据忠勤伯所著《风池吟稿》相关诗作来看,“73世冠世迁高邮”缺乏实质证据。“诸叔”,也只是提到“74世河公”的哥哥、弟弟(含叔伯之子)。此论一直存疑!“汪广洋,高邮人”已经是铁论,而“随父流寓太平”,也是铁论。就采用了这种说法,即“74世河迁安徽当涂”、“75世广洋迁江苏高邮”。此议暂予保留。 我代表贵州修文和惠水忠勤堂汪氏子孙向山东临清本家及长辈们为布展所付出的努力表示崇高的敬意,您们辛苦了!您们所做的一切将永留家史!世代传承!您们为全国的汪氏文化发展做出一个典型的榜样!是我们全国汪氏学习的典范!作为汪氏97世孙(汪广洋公第23世孙),我感到很荣幸和无比自豪!
热烈祝贺临清汪氏文化馆布展圆满成功! 祝贺,汪家的盛事。 祝贺临清汪氏文化馆布展圆满成功! 感谢各位本家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