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楹联看方汪二姓渊源——汪氏宗祠楹联释读
岳西县文物局余洪波内容摘要:
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城北3公里处的红军中央独立第二师司令部旧址,原为汪氏宗祠,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内几幅楹联别具一格,隐藏着方汪二姓之间一段鲜为人知的渊源。通过询问汪氏后裔及查阅汪氏家谱和其它资料,我们发现:岳西汪氏宗祠所辖汪氏本姓方,他们最早发源于河南,祖居江西鄱阳,由于明代方孝孺“株连十族”之祸,后历经迁徙,为避难而改姓(方)为汪,最后来到岳西定居,方孝孺是其族的骄傲。在楹联里,以“读书种子”,“正学”(方孝孺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等暗示方孝孺,将他称为“吾族完人”,这是对方孝孺忠贞不屈品格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有其族对后代殷切的期望和谆谆的教诲,其心良苦,其愿可嘉。
关键词:楹联方汪渊源
位于皖西南边陲、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是全国生态示范县,是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境内古建筑众多,特别是祠堂遍布各地,且大部分保存完好,内容反映对祖先的崇拜及绍继祖风、光耀门闾的楹联,各具风格,形成一种独特的楹联文化。其中算得上典型代表的是汪氏宗祠。汪氏宗祠位于岳西县城北3公里处,是当年红军中央独立第二师司令部所在地,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内几幅楹联,用词古朴,对仗工整,尤其是内容别具一格、耐人寻味,细加考证,它深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姓氏演变故事。
一、耐人寻味的楹联
汪氏宗祠楹联共8付,最长的一幅66字,最短的14字,这里选取的是其中5幅。
1、中厅前檐明柱楹联:
胜地得双峰山外有天天外有山万道灵光归俎豆
壮猷开万叶子又生孙孙又生子一堂和气集冠裳
这幅对联,不仅词工句丽,而且气势磅礴。据该族汪老介绍,该祠背倚双峰寨,面朝飞旗寨,堂号“壮猷”, “俎”和“豆”都是过去的盛器,占胜地,得双峰,进而希冀“万道灵光”归其“俎、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言广大之极,“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寓绵延不绝,有吸天地之灵气,惠及后世万代子孙之意,而其对仗之工整,语气之豪迈,愿望之美好,令人回味无穷。
2、中厅正堂柱联:
德意外无修为苟性天未经砥砺濯磨焉能算读书种子
伦常中有事业惟心地悉是光明磊落始可称吾族完人
此联字面意思是说:一个人在品德和道义方面,不经过历炼是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人要遵守伦理纲常的规范,心胸完全光明磊落才能算得上我族至善至美之人。细看这里有一个玄机,为什么“吾族完人”与“读书种子”相对,也就是说其族的完人标准是“读书种子”?
3、后神堂门柱楹联:
矩矱仰先型步亦步趋亦趋进退周旋不失方家举止
伦常期后嗣亲其亲长其长孝悌仁让毋忘圣谕叮咛
大意是其族的一言一行都必须遵循先祖的规范,讲求纲常伦理,要时刻牢记先圣教诲。方家,是大方之家的简称,出自《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但从另一面来说,“不失方家举止”,是否“方”有暗指?
4、后大厅前檐内柱楹联(66字):
矩矱溯高曾父正学武壮猷经生循吏世着声称读儒林名宦诸篇垂裕莫忘行祖德
春秋隆享祀荐裳衣设时食收族敬宗谊敦雍睦念木本水源所自缵承恪尽后人心
5、古戏楼楹联:
鼓舞如传正学事
弦歌宜唱壮猷章
这两幅对联大意都是告诫后代——要不忘祖训,继承优良品德,发扬光大。令人好奇的是都出现了“壮猷”和“正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和这座祠堂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二、释楹联解惑
我们带着心中的疑惑,询问在这里看管祠堂的汪老。汪老说:“我族是真姓方,假姓汪,其实我们这一族是方孝儒的后代,祖辈为避其灭族之祸,辗转流落到此。”
于是,我们多方走访,查阅了这个祠堂所属汪氏族谱,其《潜阳方汪氏序》①(岳西1936年始建县,此前,汪氏宗祠所在地属潜阳,即今邻近的潜山县)中有如下记载:
明永乐时靖难师兴,有族祖讳孝儒字希古谥正学者,抗节被祸,连染族人,此时罹(lí,遇上灾难)而更姓者甚伙(huǒ,多的意思),我鄱邑(今江西省境内)亿三公下一支遂更方而为汪氏,盖亦先人避难图存之意也。迨(dài,等到)其后弛禁旌忠族人之在鄱阳邑者多已复姓,惟吾试元公先由鄱而迁皖北桐城,至启孟公复自桐而迁潜阳,当明季乱离之后 图四 对联五
国朝建极之初,屡经播迁,未及复姓,且其时田卢交易、坟墓碑记、婚聚往来,与夫考试籍贯一切有丽于文卷者,俱已记载汪氏,后之子孙探本溯源,非无复姓之念,奈限于事势,有所不能。-------皇清咸丰二年岁在壬子季夏月谷旦
这是《潜阳方汪氏序》里中间的一段原文,(注:文中标点乃笔者后加,如有不妥,尚请见谅。)大概的意思是:明朝永乐年间,燕王朱棣发动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而方氏先祖方孝孺为保持名节,宁死不屈,对抗燕王,从而获罪并殃及族人,这时候,方姓为躲避灾难,改换姓氏的很多,我们江西鄱阳的亿三公一支姓方的就改姓汪,原是为了逃避灾难从而生存下去,等到后来朝廷禁令解除,在江西鄱阳的大部分都已恢复了方姓,只有我们试元公这一支先是由江西鄱阳迁移到安徽的桐城,到了启孟公又从桐城搬到潜阳(有一部分在今天的岳西,如这里的汪氏宗祠周围的汪姓百姓),这已是明朝动乱之后的事情了。
大清国建立之初,多次的搬迁,没有来得及恢复姓氏,而且那时田地房屋、坟墓上的碑记、婚嫁往来,以及考试的籍贯等,所有有文字记载的,都是姓汪,后世子孙追本求源,不是没有恢复方姓的想法,奈何受到事实和形势的限制,已经不可能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岳西汪氏宗祠所属汪氏本来是姓汪,祖居于江西,正是由于明时避方孝孺之难而改姓,后由于家族迁徙,来到今天的岳西,因岁月的变迁,许多的汪姓后人已经习惯了自己的姓氏,要再改回去,也已经没有太多的必要。这样,第三联上联的“不失方家举止”就名正言顺了。那么出现频率最高的“壮猷”和“正学”又作何解释呢?多方查证后,原来它是方家用得最多的堂号之一,来源是周宣王时,有大臣方叔,曾亲率兵车三千辆进攻楚国得胜,又伐猃狁有功。所以《诗经·小雅·采芑》有句:“方叔元老,克壮其犹(猷)”。壮猷,宏大的谋划或功绩。据此,后世方姓就将壮猷堂作为自己祠堂的堂号。至于 “正学”, 按照《潜阳方汪氏序》记载,很可能代指明代大儒方孝孺,查明史关于方孝儒的记载②如下: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人。洪武十五年……王尊以殊礼,名其读书之庐曰“正学。”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
仔细阅读上文,我们就会发现文中第二段中蜀献王将方孝孺读书的地方称之为“正学”,四联和五联的“正学”一说也就不足为奇了,它就是方孝孺的别号。同时,燕王朱棣的军师姚广孝曾说:“南方有方孝儒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这个姚广孝也是个有名的人物,还有个为世人所熟知的名字“道衍”。)其用意当在于笼络天下文人之心,而第二幅楹联说的“读书种子”的疑团不解自开,“读书种子”原来是暗指方孝孺。综合这段历史和方汪氏家谱记载,这里姓汪的人原来姓方得到有力的证实。
我们弄清方汪二姓演变的来龙去脉后,再来看看这些楹联,第一联:“胜地得双峰山外有天天外有山,万道灵光归俎豆壮猷开万叶子又生孙孙又生子一团和气集冠裳”。意思即是方姓后人要始终不忘祖宗根本,希寄“壮猷开万叶”,表达了整个家族渊源流长,一脉相承,永远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并且结尾用“一团和气集冠裳”点出家族的发展离不开和睦相处,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不谋而合。而其余几幅楹联也是耐人寻味,第二联期望子孙要“伦常中有事业”,人生应以事业为重,要“砥砺濯磨”,历经磨练修身养性,从而树立良好的品质,达到“光明磊落”的境界。后四幅楹联巧妙地点出其族之渊源所在,不论怎样辗转迁徙,不论历经多少沧桑,要始终“进退周旋不失方家举止”,这无疑是告诫后世子孙,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环境下,都不要忘了自己的根本,永远是方氏的后裔,其举实在让人敬佩。还有对子孙怎样做人的谆谆教导,第三联说“亲其亲长其长孝悌仁让毋忘圣谕叮咛”,第四联说“敬宗谊敦雍睦”,中华民族所提倡的“礼、义、仁、孝”的美德在这里得到生动具体的诠释。同时,第四、第五联的“正学”“壮猷”之说,暗合方孝孺和方叔二人,一文一武,都是方氏的骄傲,也是后世族人学习的榜样,寥寥数语用心良苦,且浑然天成,无丝毫之牵强,实在难得,不得不令人叫绝。
一座小小的宗祠,几幅短短的楹联,细细揣摩,里面竟然有这么多的东西,炼字精准,用词贴切,对仗工整,楹联内容因地而就,因史而成,其间,还有那方汪家族对后代的深切祈望。同时,透过这些楹联,我们还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弄清了方汪二姓之间的历史渊源,而窥民间姓氏文化之冰山一角。
参考文献:
①方汪氏家谱第四版---《方汪氏志》,1987年纂修,第807页,《潜阳方汪氏序》,咸丰二年,汪添球敬述。
②《明史》 卷一百四十一 ,列传第二十九,作者:张廷玉等。 《务本》篇开宗明义:“凡为治之本,莫善于抑末而务本,莫不善于离本而饰末。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这显然是继承了先秦以来的富民思想。
壮猷(壯猷
宏大的谋略。语出《诗·小雅·采芑》:“ 方叔 元老,克壮其犹。” 郑玄 笺:“犹,谋也;谋,兵谋也。” 朱熹 注:“犹,谋也;言 方叔 虽老,而谋则壮也。” 南朝 陈 徐陵 《让左仆射初表》:“气怀沉密,文史优裕,东南贵秀,朝廷亲贤,并见壮猷,皆宜左执。” 宋 苏舜钦 《上孔待制书》:“阁下方以盛年壮猷,将康济天下,而良助犹鲜,诚可憮然。”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七》:“何谓‘壮猷’?非常之策。 陈汤 不奏於公卿,破格之功。 班超 不谋於从事,出奇冒险。不拘文法、不顾利害者是也。”
正学最早源自于汉代王符名著<<务本>>
壮猷出自于西周<<诗.小雅.采芑>>
如换一个角度来解渎汪氏宗祠楹联.就不是余洪波说得那回事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