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谱之外(汪氏宗亲缘之人物篇)
写在前面的话文/一汪清水 2007年拿到家谱之后,知道了自己这个氏族的根脉血缘的来历之后,心中的激动与亢奋不能言表,于是,满怀激情的在自己的家谱之中搜寻着故纸里埋藏的历史细节,写出了《家谱里的事儿》(1-6)系列,未料始及的是由这些事儿的文章延续出来的亲情故事犹如一团燃烧的热火,密切地将家谱内和家谱外的汪氏宗亲缘固结在了一起,受到了各位宗亲的青睐,四年来或电话,或网络,或走访,或约见了许许多多与我一样沉浸在“九李十三张,天下无二汪”情结里的汪氏宗亲们,在这些联系中,我的感受是,无论是本枝一脉还是分枝同门,只要是华公后代,那种血浓于水的真情都挥洒不去,汪家人的心是真诚的,善良的,忠厚的,紧密相连的。
在2011年清明节到来之前,我接到江西鹰潭汪庆丰(大风)的电话,邀请我前去安徽参加“歙县举办的云岚山纪念越国公汪华诞辰1425周年暨辛卯年公祭” 活动,汪庆丰一句“久闻你声,未见你面”的遗憾之言,让我感到一种真情的召唤,我决定去参加这次活动。
于是,我约上荥阳和兰考的两位本家汪德隆、汪留成于3月30日一大早驱车前往,中途接上正在铜陵出差的北京的本家汪靖一起来到歙县,在这里不仅见到了许多往日里只在网络和电话里神交已久的本家,而且结识了许多新的本家。本家之间的相聚加深了我对汪氏宗亲这个群体的感情,更使我感觉到在芸芸众生中能够成为汪氏大家庭的一名成员是多么的幸运,因为这种和谐的,亲密无间的,无需设防的情感存蓄在彼此的心里,让人感到很幸福!
在云岚山祭拜华公的墓前,我的心是澎湃激昂的。1425年前,我们这些本家之间竟然是在一个人的躯体上共同存在的细胞,如今又以个体的形式裂变成百万个生命大军,像蚂蚁一样遍布于世界各地,大江南北,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岗位上谱写着一首首汪氏宗亲建功立业的生命之歌。华公公祭活动在拉近了各位本家彼此之间距离的同时,让我深切的体味到其中的神奇。
几天来,我和各位本家和睦相处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共同聚集在歙县的披云山庄,尽管在性格上,习惯上,语言上有所迥异,但没有生分,没有距离,不妨碍彼此之间的交流。
回到家里,我再次接到汪庆丰的电话,他要求我续写《家谱里的事儿》新篇,我思之再三,决定走出本门家谱之外,以各个支脉汪氏宗亲为对象,提纲挈领地从他们身上汲取当代汪家儿女的时代风尚,扬奋我们汪氏氏族的精神来,我想我只要用我稚嫩的笔墨轻描出这些本家(见过面或未谋过面)的素面,不管是大事小事,即便是锅碗瓢盆里的叮铛响声,我们汪氏谱族里的“越国家声”也会是震荡出来的一种绝响……
走出家谱之外(汪氏宗亲缘人物篇之一)
墨香风韵钟鸣神州--走访书法家汪钟鸣有感
文/一汪清水 2011年3月31日,在参加安徽歙县举办的云岚山纪念越国公汪华诞辰1425周年暨辛卯年公祭活动之余,我和几位本家相约来到黄山的屯溪,走访了居住在这里的另外一位本家--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汪钟鸣先生。
在汪钟鸣本家的工作室里,热情好客的他沏上一杯烟水云腾的太平猴魁,顿时把相互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一下子拉近到眼前的平和与亲情之中。
话题拉开,我们从先祖越国公汪华谈起,在千年交错的支脉血缘里,追寻着华公后裔们跌宕起伏的细节故事,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我的心里总有一种百感交集的感叹,我一直在猜想,眼前的汪钟鸣本家温和、文雅,但不知在这鸿儒风范的背后是否还另有故事,就像在我们家谱记载里众多的人物谱中的故事一样,这个柔和的本家的血液里是否也掩藏着什么曲折与坎坷的生活细节。因为只有历经生命中的苦辣酸甜,才能造就生活中的大家。
这种猜想是不言而喻的。与我一同前去走访汪钟鸣家的北京的本家汪靖就曾经不止一次的告诉我说,汪钟鸣的成长经历本身就是一篇言而不尽的故事,汪钟鸣本家却自己在他的博客里这样说道:“关于我,工农商学兵加上党政军、产学研,在东南西北中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但是,我总觉的这个故事并不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轻描淡写。
果不其然,随着谈话的深入,汪钟鸣本家道出他出身于书香门弟,家道中落,十分清贫,受家父影响,自幼即酷爱写字,在父亲的严格指导下,悬肘作楷,日课百余字,学柳以挹其清刚之气,师颜以撷其雄浑丰硕。如今,已经年近6旬的他,依然笔耕不止。在点滴的话语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生活的磨难更是他拓展生活的教科书。青年时期的他在家务农,在乡土的润泽中汲取善良与忠厚的品格,笔墨间传统而不拘泥,壮岁后他被抽调到宣传队,在快乐与苦难的磨练中锻炼了他的坚毅与拼搏的精神,丹青里朴秀而不华丽。汪钟鸣本家的前半生,常因囊中羞涩,无力购置纸笔,不得不节衣缩食,常划地而书,正是这样困苦的生活经历,使得他发奋努力,上追秦汉,旁通篆隶,辗转于唐人楷法之中,于形似中求笔法,打下了十分扎实的基本功。
说起书法我是一个外行,但深知言为心声,字如其人的道理。在生活的磨砺之中,汪钟鸣本家的书法作品给我的感受是体法流溢之中透露出的厚重和酣畅,筋骨构架里展现出的张力唯美而不华宠取众,汪钟鸣本家告诉我说,书法艺术不是为了好看而故弄玄虚的招贴画,一撇一捺之间,需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的展现内心的东西是他所最求的境界。从汪钟鸣本家的几幅作品里,我也看到了他这种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与实践,谈到这里,汪钟鸣本家为我和几位本家展示他的一幅书法长卷作品《金刚经》,我虽然不能说出其中的绝妙,但是能够体味到他在卷写时流露出来的那份化在字里行间真诚,其中的厚重和震撼感染了我和与我一起前去拜访他的的本家们。
对于汪钟鸣本家的了解我知之甚少,临去走访汪钟鸣本家之前,本家汪晓明给我在网络上找了一个专访视频,视频的字幕上有这样一行文字:“大凡成大器者,必经一番磨练的过程,于自我剖析中一瓢瓢荡涤污垢,于砥砺濯磨中,锻炼雕琢漂沙洗尽,而后能清光大来,一个“磨”字,不知难倒多少风流人物,可以说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吐故纳新的过程。”磨难与吐故纳新在汪钟鸣本家的书法作品里表现的淋漓尽致,我被他这种在磨难中不卑不亢奋力拼搏,在吐故纳新中传承与创意的精神而折服。正是这样精神,使得汪钟鸣本家在中国书法艺术的长廊中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他的作品不仅影响着徽州本土的书法爱好者,也传播到全国乃至于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地域和国家熠熠生辉地展现着墨香风韵。 已阅,乃涛好文笔,等着看下一篇。 清水本家的文笔确实精彩!语言朴实,流畅.是我们汪家的一支笔.请问?乃涛,清水是同一人吗? 清清溪水清我心,涛涛海浪振家声 引用楼主汪乃涛于2011-04-11 21:37发表的 走出家谱之外(系列之人物篇) :
写在前面的话
文/一汪清水 2007年拿到家谱之后,知道了自己这个氏族的根脉血缘的来历之后,心中的激动与亢奋不能言表,于是,满怀激情的在自己的家谱之中搜寻着故纸里埋藏的历史细节,写出了《家谱里的事儿》(1-6)系列,未料始及的是由这些事儿的文章延续出来的亲情故事犹如一团燃烧的热火,密切地将家谱内和家谱外的汪氏宗亲缘固结在了一起,受到了各位宗亲的青睐,四年来或电话,或网络,或走访,或约见了许许多多与我一样沉浸在“九李十三张,天下无二汪”情结里的汪氏宗亲们,在这些联系中,我的感受是,无论是本枝一脉还是分枝同门,只要是华公后代,那种血浓于水的真情都挥洒不去,汪家人的心是真诚的,善良的,忠厚的,紧密相连的。
在2011年清明节到来之前,我接到江西鹰潭汪庆丰(大风)的电话,邀请我前去安徽参加“歙县举办的云岚山纪念越国公汪华诞辰1425周年暨辛卯年公祭” 活动,汪庆丰一句“久闻你声,未见你面”的遗憾之言,让我感到一种真情的召唤,我决定去参加这次活动。
于是,我约上荥阳和兰考的两位本家汪德隆、汪留成于3月30日一大早驱车前往,中途接上正在铜陵出差的北京的本家汪靖一起来到歙县,在这里不仅见到了许多往日里只在网络和电话里神交已久的本家,而且结识了许多新的本家。本家之间的相聚加深了我对汪氏宗亲这个群体的感情,更使我感觉到在芸芸众生中能够成为汪氏大家庭的一名成员是多么的幸运,因为这种和谐的,亲密无间的,无需设防的情感存蓄在彼此的心里,让人感到很幸福!
在云岚山祭拜华公的墓前,我的心是澎湃激昂的。1425年前,我们这些本家之间竟然是在一个人的躯体上共同存在的细胞,如今又以个体的形式裂变成百万个生命大军,像蚂蚁一样遍布于世界各地,大江南北,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岗位上谱写着一首首汪氏宗亲建功立业的生命之歌。华公公祭活动在拉近了各位本家彼此之间距离的同时,让我深切的体味到其中的神奇。
....... http://iwangs.99huizhou.com/images/back.gif
文章亲切感人,让人充分体验到的是一种“切切实实的、血浓于水”的感情!谢谢楼主!
期待下文!! 引用第1楼汪乃涛于2011-04-11 21:52发表的:
墨香风韵钟鸣神州
--走访书法家汪钟鸣有感
文/一汪清水 2011年3月31日,在参加安徽歙县举办的云岚山纪念越国公汪华诞辰1425周年暨辛卯年公祭活动之余,我和几位本家相约来到黄山的屯溪,走访了居住在这里的另外一位本家--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汪钟鸣先生。
在汪钟鸣本家的工作室里,热情好客的他沏上一杯烟水云腾的太平猴魁,顿时把相互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一下子拉近到眼前的平和与亲情之中。
话题拉开,我们从先祖越国公汪华谈起,在千年交错的支脉血缘里,追寻着华公后裔们跌宕起伏的细节故事,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我的心里总有一种百感交集的感叹,我一直在猜想,眼前的汪钟鸣本家温和、文雅,但不知在这鸿儒风范的背后是否还另有故事,就像在我们家谱记载里众多的人物谱中的故事一样,这个柔和的本家的血液里是否也掩藏着什么曲折与坎坷的生活细节。因为只有历经生命中的苦辣酸甜,才能造就生活中的大家。
....... http://iwangs.99huizhou.com/images/back.gif
汪钟鸣本家,汪氏家族的骄傲!中国书法界的精英!
——“历经磨难,苦尽甜来”的切身经历,反映的是一种普遍的“哲理”!体现的是自己的个性! 引用第3楼汪传海于2011-04-12 08:36发表的 :
清水本家的文笔确实精彩!语言朴实,流畅.是我们汪家的一支笔.请问?乃涛,清水是同一人吗? http://iwangs.99huizhou.com/images/back.gif
敬请本家帮助和参与明丞相汪广洋"凤池吟稿"的研究。请把你的联系方式、邮箱、qq号发过来。先行奉谢。 我的网名叫一汪清水,取清水出山泉甘醇、无浊之意。我的QQ号码是:564806842
Re:走出家谱之外(系列之人物篇之二)
林烟染凤丽谱寻汪家情文/一汪清水 林烟这个名字对于汪氏宗亲网的老网虫们并不陌生,她对汪氏家谱的研究如数家珍,造诣颇深。但是大多弄不清她的来历,她不姓汪,熟知她的本家们都叫她邵博士,是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民俗学的一位学者。
我是在两年前去拜访北京的本家汪承兴政委的时候听说她的。那个时侯我已经被汪氏宗亲网“染毒”很深了,一日不登陆宗亲网,心中便觉得空落落的,似乎在这一天中的生活中缺少了一些什么。
邵博士研究民俗学,把目光对准了我们汪氏家族,以一个外姓的眼光来考量和评判我们先祖的是非功过应该说是一个好事儿,历史本身就应该是客观的,也许作为汪家的后代,我们对自己老祖宗的评判会呈现出以偏概全的主观意识,但是作为一个学者,研究历史的态度肯定应该是理智的。我深知历史不是孤立的,汪氏家谱里所发生的事件更不是孤独的,所以我很希望在邵博士的研究中找到一些答案。
带着这种心态,我竭力在网络里搜寻邵博士研究我们汪氏家谱的成果。邵博士以《汪氏家谱凡例》为主轴,使用51部汪氏家谱凡例资料创作的《家谱凡例研究——以徽州汪氏家谱为例》一书映入了我的眼帘。浏览着其中的篇章,我不禁为她执著的精神所感动,尽管在邵博士的文章里,我没有看到她为我们先祖盖棺定论的评判,但是她以我们汪氏家谱为凡例创作的家谱凡例研究,最起码在文化评判上认定了我们汪氏宗族在民间传播中是起到了一定的典范作用,这说明她的研究态度是严谨的。其实无论在什么时期,作为汪氏家族的传承,厚积薄发的人文情怀一直是指导汪氏家族繁衍生息的一个指挥棒。正因为如此,汪氏家族的血脉旺盛的流淌在世界各地,而且人才辈出。
2011年的清明节前,我有幸参加了黄山汪华研究会在歙县举办的“云岚山纪念越国公汪华诞辰1425周年暨辛卯年公祭” 活动,并且有幸见到了我久仰已久的邵博士,在简单的交谈中,更加佩服这位林烟凤丽的学者,没有想到这个博学之中的民俗学者竟然是一个柔弱女子。她不吝赐教,耐心地为一些汪氏宗亲讲解关于在家谱修订中遇到种种疑问,排解了一些宗亲在重修家谱中不可逾越的心理障碍,受到了前来参加公祭活动的宗亲们的中肯与好评。
是以,我用“林烟染凤丽,谱寻汪家情”为题,来渲染一个汪氏宗亲之外的邵姓女子,这位邻家女子对汪氏文化的钟情不亚于我们本门家族的子孙们。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