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汪氏——我的宗氏由来
我的宗氏由来在此首先问候各位朋友,新的一年,心想事成,吉祥如意
(我将在我的博客中陆续整理出来http://blog.sina.com.cn/wangchuanhua)
范伟先生在央视春节联会上有一句经典台词,“我不想知道我是怎么来的,但我想知道我是怎么去的。”正相反,我彻底的想知道我是怎么来的。多少年来,这个梦想始终盘绕在我的心际,到底我的汪氏是从何而来的,带着这个问题,我问遍了许许多多通晓汪氏宗谱的人,没有人能够完整的说得清楚。今年这个春节,算是找到汪氏的源头了。
宗谱所记,我之汪氏,为黄帝尧的直系孙,源自姬,为鲁成公次子,汪之姓氏为其母亲托梦而成,母手持文卷,梦左手为水、右手为王,双手合壁始为汪。
从谱系中算下来,我为汪氏第88代孙。谱系所记,大致分为四个阶段,黄帝到汪氏,汪氏始祖到唐越国公汪世华(史称“汪华”)汪华到资深公次子涓(进入怀宁一分支的始祖,即我的先祖),涓公次子伯海公至我之下的汪氏后人。
汪氏来自山东,很早就来到新安。汪氏真正成为旺族,还是新安这一支。古徽州这支汪氏得天下时乃先祖汪华,统一州六府,归顺于唐,被封为越国公,汪氏遍及徽州故有十姓九汪,谥后徽州汪氏尊其为神,建了大量汪庙,因此古徽州文化与汪氏有着深厚的渊源,也难怪扬州八怪亦有汪氏赫然在列。汪华生有九子,我为汪华第七子爽公的后世孙,这让我想起龙之九子和《七子之歌》来了。爽公迁到古徽州婺源,其后世孙汪道安居于大贩,家业兴旺。战乱时,婺源汪氏迁徙于安庆各地,各为一个分支,其后世派名因此而异。为避战乱,不少汪氏还隐姓埋名,故安庆各地汪氏后裔多为道安公的后人。汪氏来安庆,多居怀宁、桐城(枞阳)、潜山(太湖、岳西),根据怀宁县第四、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怀宁姓氏居多者谓“一丁二汪”。进入安庆后的汪氏族人,多潜心耕读,修身齐家,从迁徙的时间与修学的理念观点看,瓦屑坝的大迁徙成就了今天的安庆,故安庆与徽州的渊源不仅悠久,而且安庆的文化与兴盛也与徽州密不可分,安庆的文风、农耕、商贸大概不无与此不关,尤其是怀宁与桐城为甚。
婺源的大畈,我终会有一天登临于此,终会有一天去古徽州的云岚山,祭拜汪华公。
有关宗族演变情况,我将陆续整理发上来。 渊源总系
(第一世到第六十八世,仅取单线繁衍)
这是我从家谱中记录中摘抄下来的,记录了从汪姓始祖到进入怀宁我这一分支的怀宁始祖繁衍的历代汪氏先祖。由于家谱先后经历了八次谱修,我比较担心的是在历次修谱的过程中,从繁体到简体,恐有错讹的地方。如阅读者发现有错的地方敬请指正。
一世 汪
二世 挺
三世 诵
四世 越
五世 蒿
六世 建
七世 考
八世 欣
九世 永
十世 陈
十一世 良
十二世 猛
十三世 胜
十四世 理
十五世次子 婴(第一次分支)
十六世 晃
十七世 性
十八世 进
十九世 逵
二十世 雅
二十一世 勇
二十二世 言
二十三世 高
二十四世次子 澄(第二次分支)
二十五世 珍
二十六世 云
二十七世 讬
二十八世 凯
二十九世 广
三十世 平
三十一世次子 文和(第三次分支)
三十二世 轸
三十三世 澈
三十四世 授
三十五世三子 演(第四次分支)
三十六世 道献
三十七世 恭
三十八世 统
三十九世 元爽
四十世 叔举
四十一世次子 泰(第五次分支)
四十二世 勋明
四十三世 僧莹
四十四世 世华
四十五世七子 爽(第六次分支)
四十六世次子 处贵(第七次分支)
四十七世 太元
四十八世 仁素
四十九世 凤思
五十世 文秀
五十一世 行璿
五十二世 说言
五十三世 咸
五十四世 浚
五十五世 师全
五十六世 道安
五十七世 源
五十八世三子 勤(第八次分支)
五十九世四子 世雄(第九次分支)
六十世 知古
六十一世 大公
六十二世 雄
六十三世 辉
六十四世 亮
六十五世次子 臻(第十次分支)
六十六世 暹
六十七世三子 资深(第十一次分支)
六十八世次子 涓(第十二次分支)
有意思的现象是,经过12次分支,如同一个属相的轮回。涓公,我系分支的怀宁始祖。 四十五世以下建议与: 谱牒世系长篇资料阅读区 汪氏通宗世谱(全三十四册 第十册、第十一册上下)核对。 我已查到六十一世——知古公,都是正确的。待一段时间,我再来查。
回 3楼(汪传华) 的帖子
57世祖源公为我你共祖,我是世杰公支下汪氏96代孙,请问本家与知古公后裔的关联. 传华本家:请您核对一下,第十九世 是“逵”还是“达”因为我们的谱上是“达” “达”字繁体“逹” 关于玉山小葉谱系的考证
温州永嘉汪建锋
2018.2.15大年夜
QQ215750848
13868352289
我于近日得到一套浙江大学图书馆藏的修于明朝正德戊辰冬十月的《汪氏家乘》,此谱是在元代基础上续修的。
道安公長子源,因弟濆、淦俱死王事,遂隐居不仕,居婺源南還珠里。後人穪曰:愿公。子孫散居徽寜豫章甚衆,冠盖蝉联,簪缨世胄,迄今未艾也。
56世道安——57世 源 (婺源還珠里派)
56世道安——57世 濆
56世道安——57世 淦
57世 源——58敏
57世 源——58惠
57世 源——58勤(居烏米领下)——第59世 衙推
57世 源——58勤(居烏米领下)——第59世 東——60操(迁弋阳建莭郷□□渔郊)——61该——
57世 源——58勤(居烏米领下)——第59 世 文(居浮沙□亭)
57世 源——58世 强——第59世 世雄(副侍)
第59世 世傑
第59世 世雄(副使)——第60世知古(押衙)——61大公
第60世 及——61恩
61思
61息
第60世 十四
第60世 璣——61灃(居休寜汪村)
——61河(居休寜□□)
——61漢(居□□)
第60世 璧——61涇(居□□)
第60世 瑾(迁休寜汪村)——61伯源(助教)
第60世 知古(押衙)——61大公(迁玉山小葉)——62雄——63辉——64亮——65旺
——65臻
65臻——66暹——
66暹——倫僑
66暹——醇
66暹——67资深——68洋(應辰,南宋状元端明殿学士吏部尚书)——69逵(端明殿学士吏部尚书)——70季良——71愈——72謨——73積翁——74瞻——75忠孙 ——(太湖谱)廷敏——需——家丰——日昌——长发——泗——嵛——虎——显贵——少泉(第85世,本支迁湖始祖)。
66暹——(怀玉山谱、永嘉谱)67资涧——68應龍——(永嘉谱)68箱、68䆳
第60世 知古(押衙)——61子公(居□□故里)——
第60世 知古(押衙)——61十四
第60世 知古(押衙)——61十五
备注:《乾隆通宗谱》把第61世大公,当成60世,接在第59世 東 下,导致当页的辉公成了62世,而后页的辉公却是第63世,自相矛盾。浙江大学图书馆藏的修于明朝正德戊辰冬十月的《汪氏家乘》、《怀玉山谱》、《太湖少泉公支系谱》均记载:57世 源——58世 强——第59世 世雄(副使)——第60世知古(押衙)——第61世大公。
此外本家汪传华 在宗亲网上发的贴“汪爽公——道安——知古之后的记载可能有误”中提到:知古为60世,61世我谱记为“大公”。
《黄州汪氏宗谱》汪氏统宗正脉原序“唐兵馬使道安镇婺源,二子银青,源居還珠,濆居大畈,源之後以尚書澤民學士藻状元應辰顕”
综合以上因素,可判定“《乾隆通宗谱》关于玉山小葉的谱系:第58勤—59 東—60 大—61雄—62辉的谱系是错误的”。
关于玉山小葉正确的谱系:57世 源——58世 强——第59世 世雄(副侍)——第60世 知古(押衙)——61大公(迁玉山小葉)——62雄——63辉——64亮——65臻——66暹——67资深——68洋(應辰,南宋状元端明殿学士吏部尚书)——69逵(端明殿学士吏部尚书)——70季良
《汪氏家乘》记载:第61世大公迁玉山小葉。《乾隆通宗谱》记载:第63世辉公是玉山小葉始祖,也是错误的。第61世大公才是玉山小葉始祖。
我一直在寻找状元汪应辰公哥哥汪涓公的支系,你能把谱发出来看看一下吗?我们是同支,我是汪应辰及堂兄汪应龙这支的QQ215750848
13868352289
永嘉汪建锋 发表于 2018-2-27 23:48
关于玉山小葉谱系的考证
温州永嘉汪建锋
2018.2.15大年夜
因弟濆、淦俱死王事,遂隐居不仕
我是濆公后
为什么写俱死王事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