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十八代该如何称呼
本帖最后由 汪源166 于 2015-1-3 16:49 编辑所谓祖孙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
上按次序称谓:
生己者为父母,
父之父为祖父,(生活口语中一般都称呼为爷爷,重庆部分地方称呼为“公公”)
祖父之父为曾祖父(以下省略‘父’,四川简阳称呼曾祖父为‘祖祖’),
曾祖之父为高祖,
高祖之父为天祖,
天祖之父为烈祖,
烈祖之父为太祖,
太祖之父为远祖,
远祖之父为鼻祖。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书中说: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
下按次序称谓:
己之子为子,
子之子为孙,
孙之子为曾孙,
曾孙之子为玄孙,
玄孙之子为来孙,
来孙之子为晜(读kūn)孙,
晜孙之子为仍孙,
仍孙之子为云孙,
云孙之子为耳孙。
即: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书中说:耳孙者,谓祖甚远,仅耳目闻之也。
怀宁潜山67世小一(宝五公)字辈世系前后的,很多资料不全,如有相关资料的宗亲本家,请予指正、补充漏误之处,整理完善并共享之。此贴链接地址
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21411 父之父为‘爷爷’ 谢谢,即补充完善 长了知识,谢谢! 四川简阳称呼父亲的父亲为‘爷爷’,父亲的爷爷为‘祖祖’。其他称谓一样 父之父在重庆四川一代也有叫“公公”的 引用第5楼汪远强于2011-02-18 08:32发表的 :
父之父在重庆四川一代也有叫“公公”的 http://www.iwangs.com/bbs/images/back.gif
有个疑惑,纯属讨论,无他意:
一家三代同堂,自己的妻子称她自己的爷爷(即她父之父)为“公公”,自己的妻子称自己的爸爸也是“公公”(当然一般都是直接喊爸了),日常生活中的称呼是否就乱套了。
说起这点,我就特别疑惑我老家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称呼:
自己(排行老小)的侄子女,生活中都喊自己为“小爷”,自己的孩子喊自己的爸爸为“爹爹”而不是“爷爷”(爹爹应该是父一辈的称呼)。自己父亲喊自己的妻子为“媳妇”(应该为儿媳妇才对),比如自己父亲的朋友经常和他聊天,经常提到“你家大媳妇”“你家二媳妇”,这不是差辈了吗。所以特想了解这种风俗文化,到底是源自何处,要么是受到迁徙地的影响,要么是另有原因。
回 楼主(汪源166) 的帖子
好好好,家网是个好学堂,谢谢 第几世裔孙计算按头尾算,用“大数-小数”公式。
例:爽公是45世,中元公是58世,即58-45=13,从爽公算起中元公是爽公第十三世裔孙。
注:“孙”字的繁体字是“孫”。《说文解字》:“孫”,从子从系。系,续也,言顺续先祖之后也。《康熙字典》采用此解。“孙”字单独使用时,为《尔雅•释亲》“子之子”之义。但“孙”有时、特别是和其它字组成词时,则具有多种意义,其意义虽与“子之子”有关,却不等于“子之子”:“子”之各世后裔依次为孙、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
几世孙——在世系上,定某人为第一世,则其子为第二世,孙为第三世,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依次为第四至第十世。(请注意:“世系”只表示“世”,既非“世祖”、也非“世孙”。)
对于第一世的某人来说,第十一世及以后的世数者,只用“第一世的几世孙”、而不用“×孙”来称呼。这就是“几世孙”一词的来因。因为要记忆来、晜、仍、云、耳已经不那么方便,假如再创造更多的孙名,就更麻烦了。人们发现“几世孙”,其逻辑性好记好用,就推前到玄孙及以下都使用它。早在夏桀之世的《存真》,就有“晜孙……己之六世孙也”之说。西汉《史记》说赵武灵王是赵鞅的七世孙。
“几世孙”的原意为“下(或后)几世孙”。其中的“孙”,解作“后裔”,不是狭义的“子之子”。既然是后裔,“下(或后)”可不必带着,就迳称“几世孙”;而且,“子”亦可以称为“一世孙”了,即“下一世的后裔”意。(实用上仍称子、孙,计算上则为一世孙、二世孙。)与此相对称,“几世祖”原词为“上(或前)几世祖”,其中的“祖”,解作“先祖”,不是狭义的“父之父”。同理,可迳称“几世祖”;而且,“父”亦可以称为“一世祖”,即“上一世的先祖”意。
早在夏桀之世的《存真》中就载有:“晜孙者,玄孙之孙,己之六世孙也。”即:
世系: 第一世 二 三 四 五 六 第七世
名称:自己 子 孙 曾孙玄孙来孙 晜孙
己之几世孙:一世孙二世孙 六世孙
在世系中排在第七世者,是第一世者的第六世孙。
这是“几世孙”的算法,也可以说是定义。(由此可见,“世系”的“世”和“几世孙”的不同。若自己为第五世,则晜孙为第十一世,儿子仍是自己的一世孙,晜孙仍是自己的六世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