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各位本家,能提供和我们相近的信息。
目前我查收的是“爽公支下--大湾永贤堂,和我们的世系字辈是一致的,”才能达於邦“。希望各位本家能提供永贤堂支谱给我参考下:
各位本家,下面是我家谱牒。(现居河南商城县)
爽(45世)-- 道安 (56世)迁江西婺源(生三字 源、濆、淦)
道兴(生 涟)
道真(生 雄)
57世 濆(家谱记载为道安长子,后称“端公”:这两点都有疑问,请本家指点)
58世 高(字尚志,宋初,自婺源回岑徙休宁西门,世称西门始祖。配江夫人,子二:武美)
。。。
62世接(精公长子,字伯兴,宋时为扬州守。子二:婓玟)
。。。
71世林公(子二:德政德礼。传十六字字辈:德大泽远福永泰齐 文以世尚时应士宜)
汉(嘉平次子,元将归明,随太祖出征至:河南商城苏仙石镇)
72世景一(由饶州迁黄冈合还河乡)
。。。
76世福厚(远致长子,配周夫人,子三:永祥 永嵩永年)
福原(致公三子,迁浙江)
福五(致公五子,迁扬州)
鹤(玳公次子,子一:懋)
77世 永祥
永端(福享长子,游学河南商城,为叔祖壁公幕师。即牛山始祖,子四:孟泗孟元孟钊)
真(*山次子,迁六安上庄。子六:善贵禄 贯 御 学)
等到了我的支房,描述为:
新安休宁西门迁商城西门(复迁三里坪)派
一世 汪永祥(汪福厚长子)
汪永端(汪福后次子,《漪园集》论其来商城二次,其五世孙汪世贤于明天启年间,随叔祖裕公至商城,清初,迎父母及眷属,至商城西门家马字。居浙江嘉善)
。。。
六世 汪世湘(汪以钏之子)
汪世贤(汪以鐌次子,其祖上依次为:汪以鐌、汪嵩(羽+高=繁體字拼寫不出),汪齐珉、汪鸞、汪永祥。清康熙48年已丑世贤公孙时佑,续修谱牒,于旧派“士宜”二字下增编十八字为五言四句,其文曰: 士宜守安长 才能达於邦 克全弘奕业 继述必希昌)
七世 汪尚宴(汪世湘长子)
汪尚忠(汪世贤长子,子二:汪时佑 汪时裕)
汪尚懋(汪世贤三子,字子馀,明崇祯五年壬申六月生。子三:汪时衶汪时禧汪时祯 )
八世 汪时芳(字佰盛,明万历三十九年辛亥生,清顺治十年癸巳游商城,同子居于此,子二:汪应魁汪应祥)
汪时衶(汪尚懋长子,子四:汪应清汪应渭汪应湘汪应沅)
汪时禧(汪尚懋次子,子二:汪应澄汪应溶)
汪时祯(汪尚懋三子)
。。。
十一世汪宜乾(汪士礼长子,子一:汪守本)
汪宜坤(汪士礼次子,子一:汪守田)
汪宜明(汪士仁之子,子一:汪守忠)
十二世汪守本(汪宜乾之子,子三:汪安举汪安发汪安泰)
汪守田(汪宜坤之子,子二:汪安保汪安乐)
汪守忠(汪宜明之子,子二:汪安福汪安禄)
具体到我们家的支房,描述为:
商城(河南省)西门世次白塔集支房
汪安举(汪守田嗣子,子三:汪长荣汪长贵汪长学)
汪安乐(汪守田之子,子一:汪长森)
汪长森(汪安乐长子,生卒均脱葬,商城北高棚南孟子山;
元配戴氏,生子二:汪才魁(字错) 汪才新)
继配刘氏,生子四:汪才典汪才斗汪才慧汪才松)
女一:适胡)
汪才魁(汪长森长子,生卒均脱葬,商城北上石桥北大树根后破山口,癸山丁向。配刘氏,子一:汪能豹)(汪能豹(汪才魁之子,子二:汪达涛汪达江)
汪才新(汪长森次子,生于1889年,卒于1932年3月16日,葬于商城高棚东北胡棚塘北,壬山丙向。
配周氏,生于1898年,卒于1973年4月,后4月24日(润四月)葬于商城高棚东北胡棚塘北,壬山丙向。
子二:汪能友汪能成)
需要请教各位本家的是:
1、我们这个叫什么世系?
2、是否有错误?是否有嫁接的?
3、寻找新安休宁西门的始祖,以及上述?
4、寻找新安休宁西门的分支,如何寻找?
请各位本家不吝赐教!最好能给我谱牒。我的联系方式为:
汪俊宇
QQ:173203000
email:wanger0223@hotmail.com
mob:13910134843
也欢迎同宗本家联系分享! 我是六安上庄的,你所提的几个问题三言两语解释不清楚。当年参与同续宗谱的有四大支派,即河南商城河凤桥一支、西河一支、(现属安徽金寨沙河乡)金岗台一支、(现属金寨汤汇镇)六安上庄一支(现属金寨花石乡)。我支73世祖汪真系明朝弘治年间由休宁西乡资村迁上庄,是道安公长子源公次子惠公后裔,合修时将真公与濆公支下76世山公之子真混淆,将我73世变为77世。西河现存宗谱中尚保持有我支部分宗谱。乾龙40年在修通宗世谱时,我81世祖林公亲往徽州,查对老谱得以正实。我支现存通谱卯部第36卷中有详细记载。85年我支在八修时,你支有叫能治、达谦的存来我谱堂商谈合续问题,因世系问题未果,95年我们在九修时,我本人两次到西河商谈此事,因未找到得力人员,无功而返。关于世派问题,是我堂一修谱时已制定字派,也就是合修时共用的字派。你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建议你到西河去一次,或者到我们上庄来。我的电话是:(0564)7478309,手机是:13516442084,至时我一定陪同。
回 15楼(龙眠久子) 的帖子
龙眠本家,我是满山公后裔。年轻时在家乡曽助修谱,有几项记得清楚:满山公为69世祖,明季(明末)由徽州迁固始。按1620年算,至1836年,为216年,216/9=24岁,即代均24岁左右,合理。我支由徽州迁固始,计有十七八代,按2012-1620=392,392/17=23.05,代均23岁左右,合理。满山公为69世,则我支“流”字辈为83代。我支系字辈末八字为“源远流清,安居斯域”,至“居”字辈为86世。九华星云本家之疑问“为何世系图不像是谱书之页 ”,我亦存疑。据后来老家人说,不同支系曾有联谱之事,可能是联谱时不能确定而出纰漏。以上只是个人见解。还请九华本家,龙眠本家多帮我支,查出根祖,感激不尽。 本家祖上69世祖1620年由徽迁固始,69世祖生活在明末清初,很是罕见了,
估计是小房中的小房了
回 32楼(汪洋潮涌) 的帖子
请问这位本家:你曾助修的是一九八九年完稿的三修族谱吗?我希望就你族祖脉和族谱问题与你进行广泛深入地探讨和交流。你可以跟帖交流,也可以网内短信交流,还可以用手机短信交流。 谢谢九华本家的回复,这个帖子我会继续顶的。 我已给您发过短消息,请查收。 九华星云本家,我是经乃涛本家介绍,于近日才接触到这个宗亲网的。读网上的很多帖子,看到您为宗亲联谱所做的努力与牺牲,深为感动。关于我支宗系,其实我也不甚明了。1987年的时候,我刚刚高中毕业,族内本家正在三修族谱,于是趁着假期,跟着老人进行走访采集信息。族谱修成后,族内曾赠与我一本,其时我已离家求学在外,假期回家翻阅谱书(即本帖道生本家所发“三修家谱”),悉知一些内容。但之前我未曾接触过本支一谱、二谱。前年回固始老家,听父亲说我家的“三谱”被族亲拿走,可能是联谱使用,后亦未见归还,亦不见新谱。道生本家所发世系表,当是近几年附近几支的联谱,所以与我支原谱前后多有舛误。就是我支二、三谱之间,亦有前后矛盾的地方(据道生本家所发,我本人以前未见一、二谱),一曰:道光十六年,满山公迁固已“四百余年矣”(据道生本家所发“一谱”),一曰:满山公于明季(明末)迁固,这前后时间就对不上。我回帖的目的,是怕这个帖子沉了,不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则我支世系何日能与大谱相接! 我要提出的问题很多,细列如下,以期交流。一,谱录遇凤公墓碑格式不规范,并且重要信息交待不清,错误明显。
(一)主碑文在左,立碑人落款在右,又无立碑的年份和月份记载。这种格式之错,不知是原碑文本身有错?或是三修谱抄录排列有错?只知立碑人是第5世、6世、7世后裔,却不知墓主是多少世?
(二)立碑人与墓主的关系不明确,首尾称呼不相符。立碑人称墓主为“显考、显妣”,这是对已故父母的称谓,自称却又非“孝男、孙、曾孙”或“祀子、孙、曾孙”。这肯定原碑文之错,为什么?
(三)细查世系图得知:墓主遇凤公是汪氏总第72世,那么他的5世、6世、7世裔孙应是总第76世、77世、78世,可实际上却是总第77世、78世、79世,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计算错误呢?
(四)经研究分析后我认为:此碑应该是一修宗谱时由主事者和主编者共同所立,按说都是族中文人和能人,甚至还是“修职郎”,所写碑文为何如此不规范、不明确、错误明显?真是令人费解!
二,谱序所叙世序与世系图所标世序不一致,相差六代,前后矛盾。一修谱序和二修谱序皆曰满山公是69世、遇凤公是72世、廷懿公是78世,所传三修谱世系图却是满山公为75世、遇凤公为78世、廷懿公为84世?所传三修谱世系图标题后注明为75—92世,不知是一修谱和二修谱的世系图本身如此?或是三修谱修改了世系图的世序?
三,这支既是没弄清源头的支族,廷懿公创修的族谱,是如何确定总世序的?其原由和依据是什么?考谱定序的过程又是什么?始迁祖是69世,这难道是满山公本人口传下来的吗?若如此,又为何不知祖脉和祖籍呢?
四,一修谱序撰于1836年,其曰自满山公迁固已400余年。二修谱序无年份表叙,三修谱序曰满山公迁于明季但未注明年代,故不能认定为明末更不能认定为约1620年。满山公似应迁于1430年之前,亦即应生于1410年之前。一修主编撰谱序应在60岁以上,推算廷懿公应生于1775年之前。
五,自满山公至廷懿公是第10世,相隔9代,相差约365年左右,9代平均代差40岁有余。这似乎有些太大了,疑在满山公至遇凤公之间有遗漏2—3代的可能性。至1979年之前繁衍至分支18世,又延续了8代,相差约204年左右,8代平均代差接近26岁,这是完全合理的。 九华本家,我近日在谱牒世系里搜寻,亦未有所获。先就您在上贴中的疑问,拨一二疑点商讨。
1.“所传三修谱世系图却是满山公为75世、遇凤公为78世、廷懿公为84世”。这当非我支自愿所为,且从族史上亦未有根据,或为附近几支联谱时尚未达成统一意见的结果。根据图片,所谓“三修谱世系图”,并不是谱书内容。
2.我支一谱编于清道光年间,二谱编于民国时期,三谱编于1988年前后,所谓“三修谱世系图”应是近几年与附近几支联谱所为,若成,当为我支第四次修谱。前三次编写,皆论满山公为69世,廷懿公为78世,无论从哪方面讲,其可信度均高于现在无根据的猜测。
3.“明季”不能以明朝论。“季”者,“末”也。所以以我的推算,世代推衍是合理的。
回 38楼(汪洋潮涌) 的帖子
交流几点看法:(一)单从字意上说“明季”似应理解为“明朝末期”。但若如此,“明朝初期”是否就应写成“明伯”呀?
(二)创修谱序在前,三修谱序在后。若无充分的理由和论据,三修谱序不应轻易改变一修谱序的记述要点。
(三)你按三修谱序推测的始迁时间,比我按一修谱序测算的始迁时间,竟然晚了将近二百年。这有可能吗?
(四)你推测的始迁时间与原始谱序的表述,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既如此,就应对“明季”之意换种理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