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朝领 发表于 2010-5-12 23:44:32

丧事变味办  令人啼笑非

       今年清明,笔者回老家扫墓,遇见乡亲办理丧事,颇具规模的送葬队伍环村而过。在棺殓后面除了冥旌、灵幡和花圈外,还有掮彩旗,挑花篮的队列跟随,伴奏的鼓声、钹声铿锵,笛声悦耳!着装艳丽的少女肩挑花篮,迈着轻盈猫步,绽放粲然笑容,那模样好似仙女下凡,娉婷迷人……
    路人见此情景,不禁纷纷议论,喟然长叹!
    世上最悲痛的事情莫过于失去亲人,当然那耄年诀别者给家人带来的哀痛可能并非如此夸张,但到底是死人,是悲事,除了仇家以外,谁还可能笑逐颜开呢?更何况未老先终者不在少数,在其生死离别之际,聩聩拼上一段喜庆插曲,实乃不伦不类,嘲讽死者;若那亡灵有知,定会觖望!
    时下有些农村办丧事,还播放《今天是个好日子》、《远方的朋友来相会》、《祝酒歌》等歌曲,甚至请来三流戏班子跳起脱衣舞,以此来吸引民众,壮大声势。
    不知主事者届时的身后事会不会也来上这一套?可白的就是白,喜的就是喜,千万不能为了某种目的而将两者混为一谈,落得昏聩颟顸,得不偿失!
    做白事要有做白事的样子,过程必须讲究庄重、肃穆,不要画蛇添足,铺张浪费;家属不宜把办丧事作为体现自己孝敬已故长辈的作秀场;要明白身后事人人都有,大家对此应该多体谅,多互助;对于有些乡村正在流行的办理丧事的潜规则,当地民政部门应该酌情进行适当干预,多些宣传科学殡葬,鼓励善后简朴,让大部分经济不太宽裕的村民少些不必要的负担。
    重生不重死是进步,生死轮流唱谓必然。生前悃孝长辈,远胜死后摆阔!(汪朝领2010.05.12)

汪和云 发表于 2010-5-13 07:59:46

现在在这件事上,有的人家确实做的有点过,白事比办红事还要讲排场。

汪忠华 发表于 2010-5-13 08:23:29

世风日下,伦理丧失

九华星云 发表于 2010-5-13 08:46:02

“重生不重死是进步,生死轮流唱谓必然。生前悃孝长辈,远胜死后摆阔”

      观念相同,非常支持!

汪篪 发表于 2010-5-13 11:17:43

乡下有民谚道:“在生不祭‘喉’,死后祭木头。”我不敢说所有的阔绰办丧事者对老人生前怠慢,祭灵铺张。但确实不能排除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抵制坏现象,树立好风气靠个人自觉。

汪朝领 发表于 2010-5-15 10:00:18

“心有灵犀一点通!”在此向各位本家问好!

汪根远 发表于 2011-6-12 18:10:56

老人过世——生死离别,乃人生至悲至痛!所以,“文革”前,给亲友报丧帖式:父死称“孤子”,母故称“哀子”,父母都亡故称“孤哀子”——即孤独无依、又哀伤欲绝,其悲痛之情可想而知!如有经济条件,“排场一下”,给父母风风光光的送走人生的最后一段路,自是无可厚非!
      其关键是“丧事喜办”便办的不伦不类了!上面朝领先生表述的现象,并不鲜见,有的还用唢呐、扬琴,笙等乐器奏出了欢乐、轻快的曲子《真是乐死人》呢!那才叫做“不伦不类、啼笑皆非”呢!   
      有一家父丧,送殡的当日,以几丈白布、一条(或两条)好烟、酒,外加几百元(面议)的代价,请艺人“哭灵”——即艺人身缠白孝布,在灵前且唱且舞············一般均采用河南豫剧《秦雪梅吊孝》中的一大段唱腔伴唱····················谁知,正在众亲属与大家,面带微笑看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孝子突然怒吼着跳起来,就要动武····················原来是艺人一句“··············我的夫哇·····”的唱词惹的祸!孝子“挑理”了——,本来庄严肃穆的灵堂,乱成了一锅粥!花了钱,闹了笑话,落下了话柄!········
             还有个别的人家,老人生前不孝,死后大操大办,为的是“收礼”,也赢得“一片笑骂”之声!被“誉为”以父母卖钱!·················
             呵呵,诚所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临清汪氏 发表于 2011-6-12 18:37:48

一生为度孝为先。丧亊丧办,喜亊喜办,混淆难容。

汪双杰 发表于 2011-6-13 08:13:51

“生前悃孝长辈,远胜死后摆阔”。
同感啊。葬之丰,不如养之厚。

枞阳汪真龙 发表于 2011-6-13 10:37:31

世风日下,国将不国!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丧事变味办  令人啼笑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