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 发表于 2010-3-23 21:50:22

婺源西垣村历史遗存

西垣村历史遗存

(2010-03-19 19:08:54)


标签:新田大社社稷坛五龙山古城关石人石马大儒山香田碑杨令公庙清洁堂 分类:西垣村

    上图为西垣村社碑。

    碑文:新田大社社稷之神位。“位”字现在地下不显。此碑刻于清中期,距今有两百多年。文革破四旧时,拆掉社庙,推倒社碑。后被叶村人用来做和村水堨,近年维修时才发现。但左上角已损,“新”字亦少了一角。后用水泥依原样刻出。此碑现立在和村茅坦茶园原社公庙庙址上。此事西垣村一组组长汪天喜出力不少,特记之。

    众所周知,我国最大的社稷坛——天坛,是古时皇帝专用,代表国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平民百姓也有社稷坛,只是规模小些。每年春社、秋社时都有祭祀活动。鲁迅文章中就多次题到社戏、社火。据笔者多年调查,此碑为婺源县内仅存的仍在拜祭的社稷碑。历史价值较高,是研究社稷坛文化的重要文物。

除了社稷碑外,还有五龙山古城关(清),岭脚石人石马(明),大儒山万年香田碑(明),水口禁碑(清),杨令公庙址(清),聚源桥(明),九坑求雨龙潭等。

    五龙山古城关建于清中期,这个时期是婺源徽商最辉煌的时候,段莘各地商人集资建石阶,修驿道,据说造价高达一步一个大洋。古城关就建在段莘至徽州府的必经之地——回岭洞上。后来曾国藩为防止太平军由婺源窜入皖南,进而威胁到安庆的清军江南大营,下令在城关两侧建起很高的石墙,仅留一个只容一人通过的石道。站在石墙上,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因为建的石墙很高,冬天就挡住了强劲的北风,所以饱受北风之苦的叶村人捐款最多。当地有民谣:

    身上没有三斤棉,别进叶村和西垣。

    民国时,方志敏率领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就因为得知回岭关的地势险要,而在叶村停留后,折返溪头,途中在官坑口径籽岭与国民党军相遇而激战一场。此事以后还会讲到。

    岭脚石人石马,其实是石人石羊,石人有两座,石羊也有两座。乃明朝段莘人兵部尚书——汪应蛟之物。明朝末年,汪尚书去世,崇祯皇帝赐葬时,发生李自成起义。所以没有完工。更没拉到汪尚书的墓前。其墓在五里之外的养马坑。民国时,传言石人调戏一位到叶村买豆腐回半岭的妇女,而被推倒。其实这是讹传,实是叶村人因为伐木修路推倒的。

    大儒山万年香田碑刻于明万历时期,有二碑,均是圆头,有缠枝纹绕碑四周。立于杨令公庙址左侧。为杨令公庙的田产记碑。照片待传。

    杨令公庙址在大儒山南麓。

    水口禁碑刻于乾隆年间,现在西垣村下大路,为路面石。

九坑求雨龙潭,据说很灵,曾有齐云山的道士来此求雨。现有山路可达,此潭深不见底,两侧悬崖峭壁,须划鱼盆才能进入。外面是看不到龙潭的来水的。从龙潭往上走,就是叶村九坑水田,再往上走,就是天苍(地名)了。

其他如外庙石桥,外山清洁堂(丈夫去世后的女人住的)(已废)。就不多说了。

另有一石碑在上山头,此碑也是墓碑,刻于康熙年间。有“西垣汪廷”字样,是笔者见过的年代最早、有西垣字样的石碑,弥足珍贵。

    至于聚源桥则有一动人传说,下篇再谈

大风 发表于 2010-3-23 21:51:45

西垣村历史追忆(2010-03-19 13:57:45)
标签:岭背古驿道汪少亭西垣村回岭德义堂休宁源头村新安名族志旅游 分类:西垣村


    上图即汪少亭客屋老宅。

    西垣村,在段莘乡东北方,距乡政府驻地中村15里。毗邻安徽休宁。五龙山,大儒山两山夹峙。中有古驿道通往安徽。明清之际,徽州茶商,木商往来频繁。历史上曾是一大村,后因婺源改属江西上饶,驿道逐渐废弃。如今古驿道仍是当地老百姓的重要交通道路。

    西垣村,旧属北乡十一都,下辖:岭背村,半岭,岭脚,儒岭下,外边店,上大路,下大路,和村,西垣村,源头村,里队,外庙,里庙,大儒山等。民国时,政府为防止村民赤化,“通共通匪”,合并了许多山间的村庄,半岭村亦回岭村的汪姓大族就搬到岭背,西垣。现两村多汪姓村民。解放时,又将岭背村划回安徽休宁。后实行计划生育,再加上人口外流。如今留存的村庄有:西垣村,源头村,和村,上大路(两户),下大路,外边店,里队(一户)。其余的村庄均废弃,只有断壁残垣留在原址。

    历史上的西垣村,九门十三姓,人口众多。九门有:上门,中门,下门,外门,里门等,中门厅屋即现今汪灶裕宅,外门指外边店,上,下大路。里门指里队。十三姓有:汪,宋,程,詹,叶,何,余,方,胡,吴等。九门大多数从事木业,合力建有一座在当时十分豪华的祠堂——德义堂。占地三亩多,在上世纪土改时拆除,其木料卖与江湾,江氏复又重建一座仍十分气派的宗祠。石础,石柱,石门坊均留在村内建了村委会。而祠堂的大藻井则因为拆后无法复原而被毁。祠堂的精华——石狮,石鼓则被县人民政府收购。现存婺源宾馆内。据说,此石鼓为当时最光滑的一对,不知用了多少白绫头(一种粗布)。至今村民仍后悔莫及。

    目前,在西垣村内保存较好的古宅在下大路,有一方姓老人居住。此宅建于民国时期,为地主汪少亭的客屋。汪少亭居住的正屋已毁,原址即现今汪荣生宅。汪少亭及后人均已搬迁。汪少亭的女儿嫁与村内詹淦甫,育有二子,各有一孙,名詹立焰,詹新焰。

    现在西垣村仍有不少古迹遗存,下篇再叙。

    附:

    《新安名族志》黄山书社2007年版221页:

   汪姓,回岭,在邑北百里。唐御史大夫濆之孙曰程者始迁于此。厥后曰应柱,宋淳祐九年补太学生,祭酒薦其才,授景献太子府讲书;曰元龙,咸淳乙丑进士,德佑乙亥,奉宪檄剿乡邑剧贼,遂知婺源事,元授徽州路治中;曰元圭,宋武学舍选授承节郎,徽州兵马,升奉直大夫,饶州路治中;曰会,元至元间为太平县教谕;曰良垕,历江东道木绵提举,江淮营田提举,徽杭榷茶都提举,常州路总管府治中;曰次焱,仕至吉州路龙泉县尹;曰茂春,休宁县尉,历绍兴路税务大使;曰思礼,仕承事郎,行诸路金玉府副总管。

汪高山兵官 发表于 2011-12-9 15:15:26

好资料.已学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婺源西垣村历史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