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西山
发表于 2009-12-2 16:56:17
请问 舒城本家 知不知道 “北五隅街”在什么地方
汪志林
发表于 2009-12-2 20:42:05
看是什么时期的“北五隅街”那时的舒城怎么称呼也很重要
或许这样寻找比较容易些
日落西山
发表于 2009-12-6 10:55:46
舒城县名很早就有了。
“北五隅街”地名,是在家谱上见到的。可能是道光、咸丰年间的地名。
汪仕林
发表于 2009-12-7 19:42:03
我家是舒城的,对“北五隅街”地名很少听说,估计是老名已经改了,有时间我问问在城关的同学,佩服西山老太的执着追求,并对老太的成功表示祝贺.
我家是69世从安庆迁移到舒城的,全县汪估计有5-6支,您后面的资料可以和本县志办的同志咨询一下,龙眠久子通过这个方式找到了本县晓天的本家烈士后代。
另外希望本馆的同县本家提供相关线索,帮助一下老太更好。
祝健康长寿。
汪志林
发表于 2009-12-7 19:59:45
咸丰年间是舒城也是中国最为改易省名县名和地方街道名的时候
咸丰三年到咸丰十一年古籍和县志记述:8年间舒城政权更替频繁(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城门改名,甚至原有大小街巷72条也不断更名。
县城,历来称舒城,为县治所在地。民国28年建城关镇,简称城关。
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10-1-8 08:43:37
最向你提供点资料!
日落西山
发表于 2010-1-8 20:29:21
龙眠久子本家:
您发的这份材料好極了。谢谢您!更要代表汪鉴的曾孙们谢谢您,因为他们也在寻根。
几年前,我因找不到家谱,只好迂回寻找,由于听家中老人说祖父与汪鉴有过渊源,原本以为汪鉴是大官,家中可能有家谱,就开始搜索汪鉴的材料并寻找他的后代。去年7月份,经六安作家甄远东先生的帮肋,与他的曾孙联系上了,谁知他们的家谱也在运动中丢失了,他们比我了解的还少,我向他们提供了已掌握的材料,但也是由于不知汪鉴以上几代的名讳,无法与《世谱》相接。
说来也真巧,虽然他们家也没有了家谱,却帮我找到了家谱。原来他知道一位本家手中有一部1945年编的谱。想不到一联系,果然有我家上代的名讳……,我们家上代是旌德孙村的。汪鉴是板桥的。现在有了您提供的线索,也许能接上《世谱》。
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10-1-10 01:25:32
西山宗亲:
承蒙训示,薄力心为。在宗亲网这个大家庭中,让每一份亲情感受到温暖,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我们在研读资料中,可能期望较高,但苦于自身条件限制,不能最大的发挥,也是近期一大心结。就个人而言,为找到点滴资料,可能花费精力超过常人,有时还得实地踏访,无奈心有余悸,以致半途而废,还请鉴谅。关于汪通礼先生家世的情况,凭借他们家族的力量,我想问题不大,若是想弄清楚,还望他们主动提供点相关情况。
沉闷中,随心而作:
几多春秋随风逝,学海无涯我作舟;新安琼液奔东海,葵花笑向日西头。
若是有情千年遇,痴心难改茗新愁;浮生踏履先贤志,竭泽更将书山游。
顺祝安康!
龙眠久子2010.1.10子夜
日落西山
发表于 2010-1-10 10:57:14
龙眠久子本家:
从照片上看您很年青,又有文化基礎,相信您的研究,日久必有成果。对家族和社会必有大贡献。
您发的汪鉴材料,确确实实解决了汪鉴后代的大问题,他们自己再努力一下就能将丢失的家谱重新编起来。(当初我也是由于缺了几代,搞不下去)。我已打长途电话和写信分别告诉汪鉴的曾孙。
有了网络,有了宗亲网这个平台,有了各地图书馆、博物馆的重视,再加上后人们自身的寻根意识,我相信很多人有可能续上家谱。这也是社会的需要,能补充正史的不足。……
坦白说,当我开始想寻根时,连家谱也没见过,除祖父的名字外,别的一无所知。到图书馆查阅家谱,那些没有标点的文字,再加上缺乏历史知识,根本看不懂。……为此,我从学认字始,查辞海,重读有关历史书;为了整理材料,学电脑打字;为了搜索材料学上网(这些都是70岁以后的事)……我自编的家谱,文字上再修改一下,即可定稿了。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我羡慕你们年青、有文化……
汪兴吾
发表于 2010-1-10 14:22:08
西山宗亲着实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