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下』铸剑
<p /><p><a href="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16/1/167785.shtml">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16/1/167785.shtml</a></p><p /><table bordercolor="#ffffff"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2"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 bgcolor="#336699"><font color="#ffffff" size="+1">『<a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href="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ArticlesList.asp?stritem=no16" target="_top"><font color="#ffffff" size="+1">散文天下</font></a>』铸剑</font></td></tr></tbody></table><br /><table id="firstAuthor" cellspacing="0"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align="right" width="100"></td><td align="center"><font color="#008000" size="-1">作者:<a href="http://www.tianya.cn/browse/Listwriter.asp?vwriter=wxldaisy&idwriter=0&key=0" target="_blank">wxldaisy</a> 提交日期:2009-9-18 10:12:00 访问:43 回复:6</font></td><td align="right" width="137"></td></tr></tbody></table><div id="pContentDiv"><div class="content" style="WORD-WRAP: break-word">??《铸剑》是爷爷汪启华写的,他见证过新中国成立,参加过抗美援朝,一生清贫,却终生学习,临死前都还看书读报,是我们家族的荣耀!<br /> 爷爷现在虽已过世,作为子孙,将他这部《铸剑》永远留传下去,是我唯一能做的事。<br /> <br /> 铸 剑<br /> 作者:汪启华<br /> 前 言 <br /> <br /> 大江大河总是曲折地向前奔腾着,有惊涛骇浪,也有顺势流淌。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也是如此。但每个人的经历又都是不相同的。 <br /> 我出生在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从童年时起,就充满着坎坷,这是时代所赋予的烙印。我在19岁时参加革命,正当风华正茂。以后经过战争的洗礼,在和平时期又经过动乱的考验。瞬息间,我已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今年已77岁了,也算得上高寿。比起许多烈士来,我是个幸运者。 <br /> 人到老年,有个习惯,往往回忆起往事。这是促使我写个人传记的动机之一。其二,在我饱经沧桑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两手清风,没有给我的后代留下任何遗产,只有几间用来避风挡雨的泥墙瓦房和一堆书籍。唯一的一份精神遗产就是我的回忆录,也许能从中悟出点人生哲理来。我想它比任何物质的遗产更重要。金钱多了,可能反而会害了子孙;而精神世界的遗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br /> 我的回忆录,为了增强可读性,采用传记文学体裁。共经历五年,三易其稿。初名《八千里路云和月》,曾寄给几位老首长审阅过。以后又增补为《乱世情憎录》。最后才定名为《铸剑》。 <br /> 我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手中应该有一柄无形的正义之剑。而剑必须在烈火中锻烧捶打而成的,但也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要经过长期的捶打和磨炼。故名其为《铸剑》。 <br /> 附录:《和平之歌》,是《铸剑》的补充资料。 <br /> 《毕生难忘的一次接见》,记载当年邓小平首长接见我的情形,曾在浙江党史刊物《足迹》2000年5期上发表过,一并收录于此。 <br /> <br /> <br /> <br /> 汪启华 2006年春于衢州市柯城区九华山麓 <br /> <br /> 忭读《铸剑》 <br /> <br /> 徐钦学 <br /> <br /> 汪启华同志撰述的《铸剑》,我有幸是第一位读者。一口气读完它时,在钦佩感动之余,还很受教育。 <br /> 汪老已离休20余年,但仍然思绪清晰,执笔不辍,文从字顺。他除应邀参加过县志、专业志编写外,还从事力所能及的文学创作,是我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会员,我区诗词学会会员。我俩过从甚密。读了《铸剑》之后,谈点浅陋感受,以表对汪老的敬慕之情。 <br /> 《铸剑》洋洋数万言,既是回忆录,又有中篇小说的品味。说它回忆录,是因为文中记叙的都是作者亲自经历、真人真事和真实实姓;说它属中篇小说,是因为作者在叙述人物故事情节时,运用素描手法,刻划的人物性格,栩栩如生。而且人物不多,又不复杂。整个故事,前后连贯,一气呵成。令人爱不释手,有读完而后快之感。 <br /> 《铸剑》叙事状物,言词意恰,体现作者既是一位久经沙场的战士,又是一位文坛辛苦耕耘者,能给人以革命传统教育。作者从一生走过来的待人接物处事中着笔,寓意了怎样做人,做什么样人的启迪。这正是当今社会中,某些金钱至上,是非不分,荣辱混沌的人所缺乏的。所以,读了《铸剑》,可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感悟。我想,这应是《铸剑》出版后的客观效果和社会效益吧。 <br /> 言简意兴,谨以此祝贺《铸剑》问世。 <br /> <br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font color="#008000" size="-1"><br /><center><div id="tianyaBrandSpan1"></div><div id="adsp_content_adtopic"></div><div id="adsp_content_banner_1" style="BACKGROUND-COLOR: #f5f9fa"><div style="BACKGROUND-COLOR: #f5f9fa" align="center"><button style="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BORDER-RIGHT-WIDTH: 0px"><embed pluginspage="http://www.macromedia.com/go/getflashplayer" src="http://801.tianya.cn/2009/06/maso/72890.swf" width="728" height="9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mode="opaque" quality="High" /></button></div></div></center></font></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body><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font color="#008000" size="-1"><br /><center>作者:<a href="http://www.tianya.cn/browse/Listwriter.asp?vid=28433197&vwriter=wxldaisy&idWriter=0&Key=0" target="_blank">wxldaisy</a> 回复日期:2009-09-18 10:14:50</center></font> </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 </td></tr></tbody></table> 毕生难忘的一次接见 <br /> <br /> 重庆市解放不久,当时我在新华社三分社担任记者工作(当时新华分社设在野战军兵团政治部内,属军队代管编制,地方尚未组建)我在二野三兵团十二军,部队就驻在重庆市,担任城市和首长警卫工作。我的任务是在市区警备部队作采访报导。 <br /> 当时邓小平同志任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也驻在重庆市。 <br /> 1950年3月下旬,我在采访中发现某部三排长俸少臣迫切要求学习文化,精神十分感人,我便写一篇通讯:《俸少臣学文化》。寄往川东军区机关报:《战斗与工作》报社(由三分社社长王甸同志主编)。4月下旬在报纸上发表了。 <br /> 邓政委有个习惯,每个军区的机关报他都必看,以便从中发现问题,来指导部队思想工作,这也是他领导艺术的特长。当时报纸上报道的都是剿匪反霸、征粮方面的事,只有我那篇通讯反映部队文化学习的。邓政委看到我那篇文章后很满意,立即打电话给王社长进行表扬。他说,这篇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反映了进城后部队指战员迫切要求学习文化的心理,真实亲切。又问:这位作者现在那里?王社长说,还在基层采访。邓政委又说:不久就要开会,那就在会上见吧。以后邓政委将“生动活泼”这个词,写进《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一文中去,并解释为“什么叫生动活泼?不在文字长短,而是要写出生动的过程,而且有结果”。 <br /> 真没想到,我的那篇文章,竟能引起首长如此重视。不久,刘邓首长就下达紧急指示:除剿匪部队外,所有部队都要抓紧时间,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文化学习,作为新时期建军战略任务。 <br /> 邓政委对新闻报道工作十分重视。不久,在5月16日召开了《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邓政委要亲自作重要报告。三天前我就得到通知,叫我参加会议听报告。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高兴。开会那天,我很早就随王社长进入会场,不料刘邓首长也已早到了,正在休息室里。王社长就领我去见邓政委。王社长介绍说:这位就是《俸少臣学文化》一文作者小汪同志。 <br /> 邓政委见了我很高兴,便亲切地问:很年轻么!今年几岁啦?什么地方人?哪里参军的?我回答说:20岁。浙江淳安县人。在严州师范读书时参军的。邓政委听说我是浙江人,又高兴地说:浙江是个文化之邦!历史上出过许多著名文化人物,如明代的刘伯温、宋濂,清代的龚自珍。现代有鲁迅、矛盾。他们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更重要的是思想家;凡是思想家,才能成为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你们这代年轻人,应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脑壳里(四川乡音:即脑袋里)有了辨别事物是非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搞好宣传报导工作。又问:平时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不要怕,提出来好共同研究。邓政委态度十分平易近人,就象同年轻人拉家常一样。 <br /> 听到首长发问,我便提出一个当时思想上分辩不清的问题请示邓政委:最近在有些报刊上出现:“刘邓常胜大军”这个词,是否确当?邓政委便笑着说:这个问题提得好,请伯承同志作回答,因为他是司令员么!刘司令员便笑着说,我也曾风闻过。然后他说出下面这段话: <br /> “人们称刘邓大军是可以的,说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其中一支大军,同时还有其他兄弟大军,如陈(毅)粟(裕)大军等。但加上常胜二字就不妥当了。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常胜大军、常胜将军这类事实。就拿历史上反秦著名领袖项羽吧,他是一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人物,人称为霸王,名气可大啦,结果呢,有兵败乌江浦之惨。就拿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来说吧,开始打了许多胜仗,后来在第四次反围剿中打了败仗,否则我们为什么要离开革命根据地呢?二万五千里长征也是被迫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路线领导,结束了机会主义的统治,我们又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胜利完成了长征任务。这便是失败为成功之母的道理。其次,加上常胜头衔,容易使我们指战员发生骄傲自满情绪”。刘司令员讲话说理透彻,娓娓动听。 <br /> 这时邓政委插话说:居功骄傲危害极大。所以在这次会上,我要讲在报纸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有的人就爱发明一些新名词,爱给别人取绰号一样。这是别人的言论自由。但我们有权解释:可以,还是不可以。这个责任就落在你们身上了。 <br /> 以后在多次会议上,刘邓首长都提示过这个问题。从此在报刊上就禁止使用“常胜大军”这个词。 <br /> 在谈到防止居功骄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邓政委又说:干部有大有小。大干部说明他负的责任重大,更应模范地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以便把工作做得更好;小干部能够做到虚心学习,防止骄傲自满,以后也能成长为大干部。你们搞记者工作的同志,我看没有大小之分,年轻的小记者能够写出好文章,同样是位好记者。关键在于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扎好根基。 <br /> 邓政委平时对工作、对同志和部属,都很严肃认真,很少当面表扬一个人。他注重正面帮助人,鼓励、教育部属。这是他关怀一个同志的具体体现;也是他工作作风上的特点和特长。 <br /> 这俩位首长在一起,习惯互相插话和补充,又自然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因此大家爱称“刘邓首长”,或者“刘邓首长指示”。好象是一个人似的。这便是团结的楷模,精诚合作的象征。 <br /> 快开会了。邓政委又说:以后遇到弄不明白的问题,还可写信来么。 <br /> 这次接见,时间是短暂的,但我所受到的教益是长远的,使我毕生难忘。至年底,我参加了志愿军行列,离开了重庆市,再也没有机会能见到敬爱的邓政委了。 <br /> <br /> 注:邓小平同志作的《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全文见《邓小平文选》第一卷。该文曾在2000年5月,浙江省委党史刊物《足迹》上发表过。 <br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body><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font color="#008000" size="-1"><br /><center>作者:<a href="http://www.tianya.cn/browse/Listwriter.asp?vid=28433197&vwriter=wxldaisy&idWriter=0&Key=0" target="_blank">wxldaisy</a> 回复日期:2009-09-18 10:19:26</center></font> </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 </td></tr></tbody></table> 好想也参加建国六十周年的那个活动,只是不知道怎么参加,有知情者,能否告知?<br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body><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font color="#008000" size="-1"><br /><center>作者:<a href="http://www.tianya.cn/browse/Listwriter.asp?vid=28433197&vwriter=wxldaisy&idWriter=0&Key=0" target="_blank">wxldaisy</a> 回复日期:2009-09-18 10:26:04</center></font> </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 </td></tr></tbody></table> 好想也参加建国六十周年的那个活动,只是不知道怎么参加,有知情者,能否告知?<br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body><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font color="#008000" size="-1"><br /><center>作者:<a href="http://www.tianya.cn/browse/Listwriter.asp?vid=28433197&vwriter=wxldaisy&idWriter=0&Key=0" target="_blank">wxldaisy</a> 回复日期:2009-09-18 11:11:33</center></font> </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 </td></tr></tbody></table> 铸 剑 <br /> <br /> <br /> 一 <br /> <br /> 1952年9月底,正当国庆四周年前夕,志愿军在金城前线,官垡里以西,发起了一次“红山堡”反击作战。担任这次反击作战的是志愿军十二军一个著名的老红军团。 <br /> 战斗打得十分英勇顽强,全歼敌人一个整连和一个加强排。当时在敌我装备悬殊情况下,已是一个巨大的胜利,向国庆节献礼。 <br /> 当年,我在该团政治处担任宣教干事,兼任团报编辑和战地记者,心情特别激动,也不知从哪来的一股力量,不知疲倦地夜以继日的工作着,不停地编啊写啊。心中只有一个心愿:要争取时间,及早将这一胜利喜讯,传遍给部队指战员和祖国人民,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br /> 当时环境十分艰苦,我的编辑室就设在一条没有打通的半截坑道里,既阴暗潮湿,空气又不流动。 <br /> 没有办公桌,也没有床。只好从后勤处找来四只空炮弹箱,底部用石块垒起来,将它铺在上面,这便是我的办公桌。床是用条木排列成的,上面铺上些枯草树叶,顶部用块方形雨布覆盖着,这便是我的床位。 <br /> 不论天晴下雨,岩穴里都渗出水珠,不停地嘀嘀哒哒往雨布上滴。那声音,那声韵,好似秋夜梧桐夜夜雨,又如雨打芭蕉,倒增添了一份战地生活情趣。无论白天和黑夜,洞子里都要点燃一支矿烛作照明。矿烛发出的光亮,犹如黑夜萤火虫的光。日夜伴随着我的唯有的一只公文皮包和一支英雄牌钢笔,这便是我的“武器”。此外就是我的助手、俩位油印员和一架油印机。 <br /> 每到夜晚,工作忙后,躺在枯枝床上,听着那“雨打芭蕉”的声音,这已习以为常了。 <br /> 可是在这漫漫秋夜,最难将息,辗转反侧,思绪万千。这时在我脑海里,经常想起英雄们在反击作战中,为了开辟胜利的道路,用自己的血肉身躯去堵抢眼、炸地堡的可歌可泣情景,时而卧倒,时而跃起。最后将胜利的红旗,插在红山堡上,欢呼雀跃的场面。 <br /> 每当想起无数战斗英雄业绩,又想起当战争结束后,一定要将它写成一部回忆录,传给我的子孙后代和亲人……。我想得很多很多,这时我的思绪就象一匹脱羁的野马。 <br /> 想着想着,一忽儿又进入梦乡。 <br /> 时序深秋,日落西山,残阳如血,似金溶银化,织成一道五彩虹霞,出现在西山上,绚丽而又壮观。我被这一奇景怔住了,呆立着,久久不忍离去。 <br /> 这时在五彩花环下,突然出现俩位老人:一位留着一撮山羊胡子,敦厚的面孔,身子有点微胖;另一位骨瘦如柴,戴着一副老花眼睛。俩位老人用炯炯的目光注视着我。 <br /> “啊!这不是过去与我相依为命的爷爷和奶奶吗?” <br /> 我这么想着,双腿不由卟嗵一声跪在地上:“爷爷!奶奶!现在身子骨还健旺吗?孙儿一直很好啊!” <br /> 这时,爷爷像往常一样在问我:“最近学业有长进吗?古人有皓首穷经者,学问无止境啊!书到用时方恨少。要牢记: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 <br /> 奶奶又道:“孩子,你命苦啊!读得是苦书。苦读书也好,倒可磨炼一个人的意志。苦后自会甜来的!” <br /> 我忙应道:“孙儿都记在心上了。” <br /> 奶奶又道:“你那位心上人也来看你了,你不要走。” <br /> 说完,俩位老人不见了。我便耐心等待着心上人的到来。 <br /> 果然,她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瓜子脸,一对明亮的眼睛,两道弯弯的黑眉。但一头乌发散乱着,在秋风中闪动。形容憔悴,似有满腹愁云,又难出口。这便是我参军前留下的情债,相爱的未婚妻,她的名字叫罗兰。这时好似我的心也碎了,不由惊叫起来: <br /> “兰妹!怎么啦,变成这等模样?!” <br /> 只见兰妹的咀唇一张一合在蠕动着,我听不清她在说什么。我便大声问:“我听不见,请大声点。” <br /> 这时只见兰妹的眼睛里滚出一连串的泪珠,只是向我招招手,好像在说:祝您一生平安,早点胜利归来! <br /> 一阵秋风掠过,人又不见了。我想:大概我身在万里之外,关山重重,犹是春闺梦里人。兰妹由于思念过度,所以变得如此情态了。 <br /> 这一幕情景,犹如水中月、天上云。一阵骤雨袭来,明净的圆月被打得支离破碎;又一阵狂风吹过,天上的云彩也已云消九天了。 <br /> 这时我忽然想起苏东坡的一首词:《江城子》。词的全文我已记不清了,但紧要处我还记得: <br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br /> 我猛一惊,醒来竟是南柯一梦。这时又转而心情沉重,满腹愁绪,不觉泪痕满脸。 <br /> 我一生做过许多梦,都记不清了。唯有这场梦境,虽然时间已经向前推移了半个多世纪,如今记忆犹新。 <br /> 正是人生如梦。梦幻般的人生! <br /> 梦,是人生的聚焦。梦,是未了的情缘。故而经常魂牵梦绕,在睡梦中纠缠着我、困扰着我,使我心绪永远不能平静下来。 <br /> 我想,如要解开我心头上的千千结和万般情思,唯一办法,就是追逐我的梦中踪影,去书写我梦幻般的人生,将它忠实地记叙下来,用来纪念已经亡故的和如今尚健在人世的战友和亲人。 <br /> <br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body><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font color="#008000" size="-1"><br /><center>作者:<a href="http://www.tianya.cn/browse/Listwriter.asp?vid=28433197&vwriter=wxldaisy&idWriter=0&Key=0" target="_blank">wxldaisy</a> 回复日期:2009-09-18 11:13:54</center></font> </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 </td></tr></tbody></table> <br /> 二 <br /> <br /> 淳安县是个山区县,唯有在新安江的中段,有个傍山依水,风景如画的小村庄,名叫汪家村。这里土地肥沃,聚集着五十多户农家,大多是汪姓,故名汪家村。 <br /> 这些汪姓农家,都是从徽州歙县逃荒来定居的。这是有它时代根源的。清咸丰年间,清军与大平天国军在皖南一带展开拉锯战,民不聊生。咸丰八年(1858年),又遇上一场大水,田地房子被冲毁了,乡民们只好外出逃荒。 <br /> 第一位来汪家村落户的逃荒者名叫汪南星,正当年青力壮,当时荒芜的土地很多,官府张榜招民,谁开垦出来就属于谁的,还能免收三年田赋。汪南星在政府如此优惠政策感召下,又叫来一批同宗同族人等,在此落户开荒种地。 <br /> 到了民国初年,汪南星年老了。凭自己辛勤劳动,为子孙创下百亩田地。儿子名叫汪浩然,小名石林。他已有一女三男,是汪家村大户人家。汪浩然从小读书,清末时曾是当地唯一一位秀才。转入民国后,废除科举,便学经商,人称汪老板。不久商店又被北洋年阀部队抢劫一空,根据耕读传家的父训,在家既习文又习农,过着淡泊的生活。 <br /> 汪南星晚年多病,儿子便给他卖来一位13岁的贫农家女作侍女。侍女名叫邵梅秀,侍侯勤谨,深得老爷爷喜欢。 <br /> 三年后,汪浩然又收养了一位义子名叫汪兆桢,小名德传,才10岁。此人父亲也姓汪,与汪南星联宗,是皖南一带丐帮掌门,帮内称老大。由于被清帮追杀,故将儿子托付给汪浩然。同时赠送的有一幅郑板桥的墨竹图作礼物。 <br /> 由于同宗,汪浩然对这位义子如同己出,供他读书。以后又生了二位儿子,叫汪兆禄、汪兆仁。都属“兆”字辈。 <br /> 汪南星去世时,曾有遗嘱给儿子汪浩然:“我死后,侍女邵梅秀不能外嫁,要与长孙汪兆桢完婚,我便含笑于九泉。” <br /> 汪浩然熟读古书,对礼义两字十分重视。父亲遗言,便是“圣旨”,唯有遵命,不敢有违。 <br /> 当长子汪兆桢18岁时,侍女邵梅秀已21岁了,便决定给他们完婚。但这位长子不同意,认为她出身贫寒,又是小脚,没有文化,又大他三岁,想极力推掉这门婚事。在封建家庭,祖父的遗嘱,是谁也不能抗拒的。为此事长子汪兆桢屡受父亲训责:如不服从家规,就将你驱逐出家门! <br /> 父亲汪浩然,依然我行我素,择了一个良辰吉日,要为长子完婚。 <br /> 为了逃婚,汪兆桢在完婚前二天,悄悄逃走,前往歙县,寻找生父,再作计较。 <br /> 一天逃至淳安西乡与歙县毗邻的威坪镇,遇到一个乞丐,问起他生父情况。那位乞丐大惊:“啊!你就是小老大,如今长大成人了,老大死也瞑目了!” <br /> 德传忙问:“我父亲怎么啦?” <br /> 那乞丐道:“帮主老大,已经被清帮杀害了。不如你来继任老大之位,我们大伙帮助你,重整帮风,为你父亲报仇,可好?” <br /> 婚事、父仇,一时难以决断。但他想起老爷爷临死前遗嘱,我已有30亩田地产业之人,重进丐帮甚觉不妥。但父仇是要报的。 <br /> 恰好此时,有支革命部队:北伐军二军六师,驻扎在威坪镇上休整,招兵买马。该师党代表、共产党员肖劲光,向当地人民宣传“打倒军阀,保护人民”的道理。汪德传也挤在人群中听肖劲光慷慨激昂的演说,他号召青年人来参加北伐军,共讨国贼。 <br /> 汪德传听了,大受感动,心想清帮也在国贼之列,我何不前去投军,以报父仇。便第一个报名参军。 <br /> 肖劲光问他:“小同志:你为什么要参军?” <br /> 汪德传回道:“我生父被清帮杀害了,我要参军报仇!” <br /> 又问:“你父亲是干什么的?” <br /> “是个老叫花子。” <br /> 肖劲光听了,告诉他:“你参军,不仅要报父仇,还要立志为天下所有穷人报仇,这样才算得上光明磊落的男子汉大丈夫。你的动机不错,收下你了。” <br /> 汪德传第二天就穿上黄军装,扛上大枪,又有一身胆气,以后跟随二师,一直打到南京。 <br /> 汪德传在部队上,打仗十分勇敢顽强。深得肖劲光喜欢,不久便秘密参加了共产党。 <br /> 但是好景不长。不久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在军内逮捕共产党员,在城里屠杀共产党人。但当时汪德传只是一个小兵,党员身份没有暴露。 <br /> 这时,肖动光已化装离开部队。在离开之前,秘密交给汪德传一项重要任务:有位中共重要领导人,名叫项学儒(当地小名),是淳安人,正好与你是同乡,被敌人杀害了,留下一位仅一岁的女儿,无人抚养,党派你护送这位烈士孤儿回老家,托人抚养成人。你走后,就不要再回部队了,在家不能暴露自己共产党员身份,要长期隐藏,以后党会派人来与你取得联系的。 <br /> 汪德传便化装成普通老百姓,抱着这位孤儿,装着串亲戚模样,秘密潜回家乡。 <br /> 当时大姐已出嫁二年,但身体瘦弱,不曾生育,便将这位烈士孤儿送到大姐家中,作为养女,取名为“娜英”。当作亲生,十分珍爱。 <br /> 自己在大姐家中住了几天,又悄悄回到汪家村。 <br /> <br /> 三 <br /> <br /> 桢儿完婚的喜日到了,仍不见他的人影。派人四处打听,知道他已投了军,已经上了前线。 <br /> “这事怎么办?可不可将婚期推迟?”老伴问。 <br /> 这时汪老板年纪也大了,大家都称他为“汪老夫子”。听了此话,便不住地骂道:“这个逆子,真是桀鹜不驯,竟敢违抗祖训,大逆不道啊!”又对家人吩咐道: <br /> “吉日已定,是断断不能更改的,否则就是不吉利。就按照当地乡风,当男人不在,就抓只大红公鸡与梅秀拜堂成亲,也是一样的。” <br /> 汪老板的口喻,也是任何人不能违抗的。 <br /> 举行婚礼时,一样隆重,红烛高照,礼炮齐鸣,亲朋满座,然后送新娘入新房。 <br /> 新娘夜间,独自望着红烛,在静静流淌着泪花。 <br /> 老大高高兴兴回到家中,第一个遇到母亲。亲切地叫了声“娘”。母亲见到祯儿平安回来了,心里自然高兴,但吩咐道:“你爸刚才还在念着你,正在气头上。你见了他,要打要骂都由他,也不能还口。他是那样脾气,当火气过了,也就没事了。” <br /> “孩子知道了。”他知道母亲是护着他的。 <br /> 老大走到堂前,又亲切地叫了一声:“爸,我回来了。” <br /> 汪老夫子一见他回来了,火冒三丈,破口骂道:“你这个逆子!我还以为战死沙场,今生今世不会回来了。按照家法,该如何处置你好?” <br /> 老大低下头道:“孩子知错就是了。” <br /> “就这样便宜了你!”汪老夫子大喝一声:“快拿绳子来!”对着俩位长工命令着。俩位长工面面相视,不知如何是好,一时呆立着。 <br /> 老夫子又训开了:“听到没有,快去拿啊!” <br /> 俩个长工只好去取来一根箩绳。老夫子亲自将儿子捆了,又命全家的人:“你们都跟我来,看我今天如何收拾这位逆子!” <br /> 全家的人,从来没有见到过汪老夫子生过这么大的气,吓得心里乱跳,只好跟了去。村里人都赶去看热闹。 <br /> 汪老夫子牵着儿子去了汪氏宗祠,将他捆在柱子上,先禀告一声:“列祖列宗在上,今天我要处罚这位逆子。”然后举起一根不粗不细的竹棒,先自已动手打了三下。然后命令老二汪兆禄:“现在轮到你了,照我一样,用力打三下!” <br /> 老二见大哥已经被父亲打得怪可怜了,提着竹根,双手发抖,不敢往下打去。 <br /> 老夫子又大声训斥二子道:“打啊,怎么打不下手?”今天是叫老大做个样子,以后老二、老三你们也是逆子,照打不贷。目的要使你们知道孔孟之道:“子不教,父之过也!” <br /> 父命不可违,每人都只轻轻地打了三下。 <br /> 老夫子气还是没消,道:“我看你们都包庇着他,下不了手,还是我自己动手!” <br /> 老夫子夺来竹棒,正要猛力打去,不料媳妇梅秀跪倒在面前,哀求道:“爸爸!打三下和打一百下,都是一样的打。他还年青,就饶恕他这一次吧!” <br /> 还是媳妇几句话,动了情,手软了下来,将竹棒丢了,又训道:“今天要不是你媳妇给你求情,非打你个半死不可!” <br /> 汪老夫子的气终于消了,便自离开祠堂。 <br /> 母亲忙去给儿子解开绳子,又深情教育桢儿道: <br /> “孩子,你做事也太恁性了。你媳妇出身虽然贫寒些,比不上大家闺秀,但心是好的,是护着你的。有这颗爱心就好, 以后俩口子要好好过日子啊!” <br /> 老大回娘道:“孩儿知道了。” <br /> 汪家的这场风波总算平息了。 <br /> 晚上,同样点燃大红烛,举行洞房礼仪。 <br /> 睡在床上,老大睡不着,心想:“肖劲光首长,现在你在哪里啊?要早点派人来啊!现在只好与老婆相守在一起了。” <br /> <br /> 喜从天来,第三年春天,邵梅秀产下一子。 <br /> 汪老夫子听到那孙儿落地时的哇哇的哭声,嗓门很大,心想这一定是男孩子了。 <br /> 不久,接生婆前来向老夫子贺喜了:“恭喜老夫子,贺喜老夫子,媳妇给你老生下一个胖孙子!” <br /> 老夫子一时高兴,忙叫接生婆:“抱来给我看看。” <br /> 接生婆把降临的长孙抱来给他,老夫子看得很仔细,自言自语道:“大脑袋,高额头,长长的耳朵。” <br /> 接生婆凑着老夫子高兴劲上,要求道:“你就给取个吉利名字吧!” <br /> 老夫子想了一下说:“就叫狗娃吧!” <br /> 接生婆问:“为什么取名狗娃?”意思这个名字不雅。 <br /> 老夫子道:“这个名字好!以后长大了,象雪地上小狗一样活泼;又象小狗一样没病没灾。”“狗娃”便成了这个孩子的小名。 <br /> 接生婆听了也笑得合不拢咀来:“好!好!孙子将来长大,一定福大命大,没病没灾。” <br /> 接生婆讲了一通好话,是想向老夫子讨偿,老夫子也高兴给了赏钱:“谢老夫子的赏!”又道:“明天我再来看孩子。” <br /> 到第二年,媳妇又产下一个小孙女,取名为小贞。 <br /> 汪老夫子自然高兴不已,但想起自己年纪渐老,家务过繁。又想起祯儿已有一男一女,夫妻生活自然会融洽起来,自己也放心多了。为了减轻事务上负担,一天对老大言道:“桢儿:你已经有了一个完美的家啦。根据祖先遗嘱,你应分居出去,给你三十亩好田地,就到码头上原来开过南货店的四间屋去安个家,以后就靠你自己理财了。你二弟、三弟还在读书,还没有成家,他们产业暂时由我代理着,收入用于他们学费开支。” <br /> 老大道:“父亲说得是,是到了该分居的时候了。” <br /> 汪夫子择个喜日,把老大分居出去,单独过日子去了。 <br /> <br /> 四 <br /> <br /> 老大分居出去后,头一年夫妻间还算和顺。到了第二年变了,他经常想起党组织怎么还没有派人来联系,大概将我忘了。 <br /> 每想起这些,心中自觉纳闷。再加分居出来后,脱离了父亲的管教和约束,生活开始放荡起来,经常邀些狐朋狗党,来家吃洒赌博。为了此事,老婆劝他以后少赌少喝酒,家庭已收入不够支出,以后日子怎么过啊! <br /> 对于忠告,丈夫每次喝醉酒时,就仗着酒劲,经常殴打老婆。但老婆还是死死护着他,不敢向老父亲诉说此事。 <br /> 这年秋天,狗娃已经三虚岁了,女儿小贞才一岁。一天傍晚,丈夫在外面未回来,女儿正睡熟在床上,自己搂着狗娃在怀里,坐在门口,等着丈夫回来吃晚饭。 <br /> 丈夫回来了,喝酒喝得醉熏熏的,妻子顺便问了一句:“今天又在那里喝酒,喝得这般醉。晚饭吃了没有?” <br /> 丈夫骂道:“我喝酒,管你屁事。”说着就找来一根青木棒,向妻子猛力打来。为了保护狗娃,用左手腕一挡,左手腕被打成骨折,大叫一声昏倒在地上。 <br /> 小狗娃被这一突如其来的暴力行为吓坏了,嚎啕大哭起来,从后门偷偷跑出来,去报奶奶。 <br /> 狗娃跌跌撞撞,跑到奶奶身边,大哭大叫起来:“打死了!奶奶快去救命啊!” <br /> 奶奶知道夫妻俩又打架了,一边骂着,一边急忙赶去。这时俩人都躺在床上。老大装着没有发生什么事一样。只有媳妇在啊唷唷唷地哭着。 <br /> 妈问:“打得利害吗!” <br /> 媳妇说:“痛得厉害。这手腕怕不行了!” <br /> 妈听了此话,也很心疼,骂着儿子:“你是有家室的人了,被什么鬼迷心窍住了,将老婆打成这般光景,明天快去请医生来,把手治好;如果不把老婆的手治好,你休想呆在这世上丢人现脸了。” <br /> 骂完,又赶忙回来带狗娃。晚上,狗娃就同奶奶睡。哄睡着了,忽然又从梦中哭叫起来,吵得奶奶一整夜没有安下心来睡觉。 <br /> 原来奶奶生了一女三男后,当时生活并不十分宽裕,既要带领好孩子,又要操劳家务,身子便渐渐瘦弱下去,如此便和爷爷分床而居。奶奶住楼上一个单间里,爷爷则在堂前铺张床,与长工们住在一起。 <br /> 第二天请来一位医生,诊断为手腕骨折,作了包扎手续。医生临走时吩咐说:“要休息100天,不能干活,否则这手要残废了。 <br /> 狗娃在奶奶身边,可以放心,但孙女小贞,尚在吮奶期,但手又不能动,如何是好啊?“恰好这时经常来爷爷家打零工的一户贫农家,他老婆也生了一个女孩,奶水很多,奶奶作主,征求这位贫家同意,将小贞小孙女领去作养女,以后作了童养媳。 <br /> 将近100天了,媳妇的手伤渐渐复原,但仍不能干重活。一天,奶奶对狗娃说:“你妈妈的手快好了,你也好回到你父母身边去了。” <br /> 狗娃听说此话,抱头大哭起来,从大门里跑了出去,奶奶还以为跑到他妈妈身边去了,就没有回来吃中饭。 <br /> 到了快吃晚饭时候,仍不见狗娃回来,心中有点不放心,派人去老家察看,都说没有见到狗娃的人影。 <br /> 这件事非同小可,被爷爷又知道了,大发雷霆:“大家还不去找!打着火把灯笼,先到塘边,河边去找,这两处最为要紧。” <br /> 这时全家人都打着灯笼火把出动去找人,只有老奶奶身子虚,留在家中等待狗娃的到来。 <br /> 这时到处都在呼唤着“狗娃!狗娃!”的名字,可是都找不到狗娃。 <br /> 原来狗娃躲在这个人迹罕知的地方。河岸一处芦苇丛中。 <br /> 狗娃听见河边有人在喊着他的名字,小小的狗娃,这时可怕极了,以为父亲派人来抓他了。他害怕得想哭,但又怕哭着会被人听见,仍然会被抓了去。怕得动也不敢动,尽量将自己身子压得更深更隐蔽处。 <br /> 去找的人都回来了,都说没有找到狗娃。 <br /> 这时奶奶流着老泪,点燃一对大红烛,点燃香,在堂前祖宗神位前,虔诚地祷告着: <br /> “列祖列宗有灵,快去领着狗娃回来吧!” <br /> 夜幕开始降临,江风凄冷,四周黑洞洞的,这时突然一只野兔从面前窜过去,可怕极了。这时肚子也很饿了,只好又偷偷摸摸回到家里。 <br /> 当狗娃悄悄来到奶奶身边时,嚎啕大哭起来,叫了一声:“奶奶!我回来了。” <br /> 奶奶看到狗娃回来了,高兴地也大叫起来:“狗娃回来了!” <br /> 此时等的心焦的爷爷,听说狗娃真的回来了,连忙赶来,抱着狗娃,心疼极了,道:“孩子!你不愿回去就不回去好了。不要再跑到什么人不知的地方藏起来。以后你就跟着奶奶好了。” <br /> 狗娃也说:“爷爷,以后我再不偷跑了,永远跟着爷爷和奶奶。” <br /> 奶奶在烛光中,还在滴着老泪花,过来亲着小孙狗娃的脸 ,道:“孩子,你可把奶奶急死了!”望见老奶奶烛光中的泪花,小狗娃第一次感到爱的召唤,就像冬天里的一颗小叶,遇到了温暖的阳光。 <br /> 从此,狗娃与老奶奶,形影不离。永远告别了那个充满恐怖和悲伤的父亲家庭。<br /></div></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