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小小旌城拨心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417e80100egr9.html作者:休宁汪红兴 红酥手小小旌城拨心弦(2009-07-22 14:40:04)
标签:图 文化 原创 杂谈小小旌城拨心弦群星璀璨的徽州星空中,有颗耀眼夺目的太阳,他就是越国公汪华,孰不知汪华之堂弟汪铁佛,掌六州总管长史,封为开国公,地位仅次于汪华。汪华与其可谓是日月同辉,。旌城村,休宁县溪口镇境内,一个仅400余人的小村落,村中汪氏便属开国公后裔。《新安名族志》载:唐开成间,53世志高公挟琴书将至京,至休宁县西遇友人宋士元于道,邀至其家,即今之旌城村也。志高公是为旌城之始祖。旌城在宋元时期,文气馥郁,有诗云:“旌城小邹鲁,大半家有塾”,“旌城去城五十里,占断休阳好风水”。据不完全统计,仅宋朝中进士的就达13人,故有“簪缨之盛”,敕“旌城”之说。69世汪世贤以贾妃亲属授承务郎,因沾着皇亲国戚,仅“门荫”入仕者达七人。其子汪梦椿、汪梦龙、汪梦桂均以右科或“父荫”登第为美官,所谓“父子相辉”,“府县官吏咸礼下之”,产业雄于乡里,成为豪绅。宋元以来,旌城村因人口大量增多,逐渐向休西石田、溪口、金塍等附近村庄,以及池州、六安、两淮、芜湖、宜兴、武进、丹徒、苏杭、嘉定、上海等地发展,旌城遂而成为十三族的发祥地,可惜的是旌城却在明清时冷落了,而今僻居一隅,默默无闻。三年前,笔者出于好奇,在耄耋老人汪受之、汪恒运等人的影响下,凭着一鳞半爪的知识,写了篇拙作《皇帝旌表的村庄——旌城》。文章发表后,竟然拨动了全国各地许多汪氏后裔的心弦,先后收到了上海、望江、金寨、广东等地朋友的书信、电话,彼此虽素不相识,但都源于旌城一脉。最先来信的是汪家驹先生,今年81岁,《上海农村经济》杂志的编辑。先生祖居上海蟠龙江畔的诸翟镇,是汪氏94世。据其家藏的《龙江汪氏支谱》记载,他们祖上是明崇祯年间从石田村迁出的。虽然时隔近400年,可他们龙江汪氏对故土魂牵梦绕,多次到上海图书馆查找家族资料。上世纪九十年代,他的在国家部委任职的妹妹,利用在黄山开会的间隙,特意到祖居地石田村拜访。2000年的金秋,他们一家11口人,专程到石田拜访。回乡之行,让他刻骨铭心,专门撰文以记。他在信中指出了我文中的错误,并惠赠资料。此后,我们鸿雁传书。汪老先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目前正在着手编纂龙江汪氏的续谱,这是一项复杂而千古的工程。第二个与我联系的是汪久玲先生,他的举动令我最为钦佩。久玲先生年届不惑,儒雅清秀,现居望江,老家在桐城双港南河坂。据其家藏的族谱显示,此支是明万历间自旌城迁至桐城的,距今四百多年,两百年前仍与旌城老村保持着联系。近年来,他痴迷于汪氏宗谱的研究,每天利用工作之余,通过网络、电话、地图、实地踏访,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文集,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获得了可观的第一手宝贵资料,纠正了部分历史史实,为许多人寻根问祖提供帮助。久玲先生专注于汪氏宗谱的研究,特别是铁佛公一脉的研究,动用了相当规模的人脉关系,花费了很多精力。他在网络上看到我的文章,主动多方与我联系,几经周折,我们才联系上。他向我提供了旌城汪氏明清以前的详细资料,根据他的资料,我又到旌城多次回访,考证部分史实,取得了一定进展。去年深秋,在久玲的指点下,金寨县的汪道生先生骑着摩托车,千里走单骑,寻汪氏宗亲。返程途经休宁,我与道生先生相聚,共同寻访了旌城。从汪道生先生所带来的金寨谱系来看,他们那一支也是源于旌城。道生,一位彪形大汉,身材魁梧,这一趟千里单骑,让他饱受磨难,途中摔了一跤,我见他时,脸上半边都是伤痕累累,颇为难看。可他全然不顾。我们在旌城共沐秋阳,寻访遗址,解开谜团,时间虽短,收获颇丰。今年清明前夕,背着沉重的家族资料,久玲先生回到了祖居地,圆了桐城汪氏离开故土四百多年、失去联系近两百年来的故乡梦,那份激动无法抑制。此行之前,久玲还通过网络与同为旌城汪氏裔孙的汪凌相识。汪凌,一位年轻的小伙,石田九十七岁老人汪受之先生之孙。受祖父熏陶,近年对汪氏文化产生兴趣。那天,我们几人虽然都是初晤,却是一见如故,甚为投缘。时光隔不断千年的亲情,我们一行冒着清明的细雨,沿着先人们曾走过的路赶赴旌城。玉山桥、八公桥、源口凼、金鱼墩,还有祖先居住过的老屋基、古树……这些让久玲无比兴奋,无数次梦中见到的地方,如今就在眼前,仿佛就到了家。当我们一进村,靠在农家屋侧的一块青石,他就来了兴趣,慧眼识珠,此乃贵池殷家汇汪氏始祖永奎公的墓碑。旌城原本的繁华已被新式楼房所掩盖,散落的只有历史留下的尘烟。村民汪文进、汪来寿等对我们的到访心生慰藉,那段皇帝旌表的照壁,是他们心中最高的城墙。我们按图索骥,在汪来寿先生的带领下,来到村后的孔径岭处,寻得了旌城始祖五十三世志高公的墓地,宋朝合门宣赞舍人汪世贤立石表墓,明朝嘉靖间封君顾斋复华表等今已不存,仅碑座仍静躺在墓后。若干年前,此墓被盗挖,墓穴依存,面对荒凉惨败之状,久玲先生唏嘘不已,这与他先前的美好猜想大相径庭,心情颇为沉重。好在几天后,汪凌等人就找了当地村民将墓地进行了简单修复,看上去让人舒心些,也算是抚慰了先人。那天,我们还拜谒了清朝乾隆年间军机大臣汪由敦的墓。汪由敦堪称开国公一脉显达之人,与桐城汪姓来往亲密,当年桐城修谱,汪由敦就作过序言,并赠予诗画,其子兵部尚书汪承霈亦题书相赠。旌城之行回城后,在我的引荐下,久玲先生又认识了汪元明先生。他老家就住旌城村,年长后才迁至溪口,热心汪氏研究,见闻广博,与久玲先生相见更是言欢。第二天久玲先生还得前往婺源西南的珍珠山乡黄砂村,实地去考察凤亭里,旌城汪氏当年始祖志高公就是从凤亭里迁来的。今年五一期间,久玲先生牵线,广东暨南大学原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汪晨熙教授又踏上了休宁故土。汪教授,温文儒雅,气质非凡,北大物理系毕业,从事高端物理研究。她家祖居苏州娄门内北街,根据祖上朱卷记载,始祖在旌城,后迁至双溪(即今天的溪口),之后曾有一代迁至潜阜,不久即迁苏州。他们这一家族在近现代中国史上非常显赫,担任过一些重要职务,与张之洞、梁启超、章太炎、蒋介石等交往甚密。其亲属大多学有专长,仍有在国内任要职的,但大多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晨熙教授对家族历史颇有兴趣,那两天,我们与其置身于四溢的茶香中,沿着如练的率水河,访旌城,寻溪口,串石田,逛县城,认识了更多的汪氏后裔,让她感受到故土的风情,给她留下了永恒的记忆。她说,下一次她将联系更多的汪氏族人来故土寻根。令人欣慰的是,旌城汪氏受到更多的人关注,影响日显。最近,现住武汉的一支也与我们联系上了。我们还发现了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物,比如旌表明代汪錡之妻李氏的贞节坊等。文化是水,历史是魂。亲情、族情是难以割舍的,旌城串起了天南海北汪氏后裔的心,牵手了四面八方的风,这是一份赤诚的情怀,这是根的力量,百年不烂,千年不朽。我常想,在我们徽州,有多少像旌城这样的小村,它又会拨动多少人的心弦。徽州,我们永远的根,就是这般让人痴迷,让人绕梦。 这篇文章写得好,说出了开国后裔迁徙情况及后人寻根问祖所有资料,谢谢庆丰本家转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