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28楼(寒山) 的帖子
婺源大畈与浮溪同宗同源,是中华汪氏在婺源催生的“并蒂花”,故台北支谱有“汪芒之后,望出婺源”之说,从这两支迁出者遍布大江南北,大畈裔孙汪大猷是已知最早入台汪氏,浮溪裔孙汪从善是已知最早入沪汪氏等等。崇阳汪宗伊,汪宗元,汪宗凯家族明初从婺源迁湖北崇阳,临安凤亭汪氏宋末从婺迁出等等,我个人认为婺源人文研究是滞后的,千年徽州文苑典范汪藻已脱离徽婺文化,“东南邹鲁”形成于宋,文有汪藻,学有朱熹奠定了徽州“东南邹鲁”之誉,汪藻父亲生于婺源浮溪,退居龙溪,实为县界隔壁村,而他的裔孙都在迷茫中摸索,《宋史》作者采用武进孙尚书著的汪藻墓志铭而认为饶州,这在古代是罕见的(没从父定籍),我认为推动婺源汪氏更深层次挖掘已迫在眉睫。回 30楼(双池学派) 的帖子
王兄认为婺源对人文研究是滞后,极是.......兄台如能和汪海清相交会更多切磋。。。。
Re:回 28楼(寒山) 的帖子
引用第30楼双池学派于2010-06-04 09:00发表的 回 28楼(寒山) 的帖子 :婺源大畈与浮溪同宗同源,是中华汪氏在婺源催生的“并蒂花”,故台北支谱有“汪芒之后,望出婺源”之说,从这两支迁出者遍布大江南北,大畈裔孙汪大猷是已知最早入台汪氏,浮溪裔孙汪从善是已知最早入沪汪氏等等。崇阳汪宗伊,汪宗元,汪宗凯家族明初从婺源迁湖北崇阳,临安凤亭汪氏宋末从婺迁出等等,我个人认为婺源人文研究是滞后的,千年徽州文苑典范汪藻已脱离徽婺文化,“东南邹鲁”形成于宋,文有汪藻,学有朱熹奠定了徽州“东南邹鲁”之誉,汪藻父亲生于婺源浮溪,退居龙溪,实为县界隔壁村,而他的裔孙都在迷茫中摸索,《宋史》作者采用武进孙尚书著的汪藻墓志铭而认为饶州,这在古代是罕见的(没从父定籍),我认为推动婺源汪氏更深层次挖掘已迫在眉睫。 http://www.iwangs.com/bbs/images/back.gif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感德镇下村(霞春)如今有汪藻的后人。 鸿欣本家: 宋畈汪氏流芳谱记载,韶公生三子,长子文公,次子兴公,三子杰公。具体请参看家谱记载,有出入的地方希望鸿欣本家帮助解释一下。
回 楼主(寒山) 的帖子
明赠户部尚书-----------------------汪玄锡(原官户部侍郎)是啥后。他在我谱上写过《吉安汪氏祠堂》今天又看到他修过一套谱
玄锡(东峰)是不是介然后裔
回 34楼(汪笃辉) 的帖子
本家好,玄锡(东峰)是不是介然后裔回 33楼(汪承平) 的帖子
本家好,宋代没有中书宰相一官职,宋沿唐制,副宰相中有一官职为中书侍郎。宋初,沿袭唐朝后期制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为宰相,而以参知政事为副相。从尚书丞。郎到三师皆可加此等衔为宰相或副相。尚书令、侍中、中书令等三省长官,品高位重常“缺而不置”。 元丰改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事,为首相;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事,为次相。名义上恢复三省,实际上趋于一省,次相以兼中书侍郎因请旨而更接近皇帝。副相,包括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和尚书左、右丞。徽宗时,一度将首相改为太宰,次相为少宰。 寒山本家好.感谢您提供这么重要信息.既是婺源的骄傲也是大家的骄傲.今有一事相烦...我谱记嘉祥公之子名渭字小渓.仕元.为婺源令...请帮忙查查有此事否.电话13995928647...万望有复.....深谢先生 本家好,我查了婺源县志,从唐至清做婺源县令汪姓的有三人,分别宋代汪元龙,元代汪元圭,清代汪锡粼,简供本家参考,我们这没完整的宗谱 关于2.南宋参知政事------------------汪澈(迁居浮梁) 《汪氏通宗世谱》上有详细记载,-汪澈66世系道真公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