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济:医学科普文集
“醫”字小议“醫”字之义,其形按会意解,则从“匚”,表按跷;从“矢”,表针刺;从“殳”,表刀割;从“酉”,表药酒。故医者,必须根据具体病情做到:肌肤萎痹者,施以按摩、推拿;经络不通者,施以针刺、艾灸;痈疽疡肿之外科疾患者,施以刀割剪切;内伤外感之内科疾患者,施以酒醴汤药。诸法或单用一种,或数种并施,全在于医者辨证施治、灵活掌握也。
“醫”从声为“依”。病人依其愈疾,平人依其养生。故医者,人之所依也。凡医治病,必须象我国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要求的那样:“志存救济”,视病人如亲人,“若有疾厄求救者,……皆如至亲之想”;遇有疑难险证,应不避艰险, “一心赴救”,不得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同时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对医术精益求精,方能救人性命,使病人实有所依也。
故“醫”字从形,倡医德也;从声,倡医术也。形声不能分,德术须两全,是“醫”字之本意也。
原载《大众卫生报》1992年9月19日507期
(246300)安徽省潜山县中医院汪济
电话:0556-8926115 济翁又发好东东了!
药名信重复删去
药名信重复删去药名 信
药名信一封——致在台友人
。
白术兄:
君东渡大海,独活于异乡生地,如浮萍漂泊、牵牛依篱,岂不知母亲思念否?今日当归也。
家乡常山,乃祖居熟地。春有牡丹,夏有芍药,秋有菊花,东有腊梅,真是红花紫草苏木青,金樱银杏玉竹林,龙眼蛤蚧鸣赭石,仙茅石斛连钩藤。昔日沙苑滑石上,已建起了凌霄重楼,早已不用破故纸当窗防风了,而是门前挂金灯,悬紫珠,谁不一见喜?
家中东园遍布金钱草、益母草;西院盛开百合花、月季花;北墙爬满络石藤、青风藤;南池结有石莲子、芡实子。但见青果累累,花粉四溢。
令尊白前公,拄虎杖,扶寄奴,踏竹叶,上莲房,已是巍巍白头翁矣!令堂泽兰婶,日弹神曲,夜焚檀香,喜磕冬葵子,爱喝孩儿茶,平时以粳米、小麦为主食,然胡椒面、薏米粥亦为常服之品。虽年迈而首乌,犹千年健之甘松也。唯时念海外千金子,常盼全家合欢时。令郎白芨,虎骨龙齿,熊胆鹿筋,狗脊牛膝,苍耳莲须,穿山甲,罩龙衣,持大戟,骑海马,逐木贼草寇于淮山,擒黑白二丑于车前,建十大功劳,号称大力子将军。令嫒白薇,乌头佛手,腰黄乳香,眉涂青黛似僵蚕,唇抹朱砂一点红,头插金银花,面搽珍珠粉,挂琥珀项链,戴玳瑁眼镜,脚踏象皮靴子,身着昆布蝉衣,年方三七,少有远志,曾读苏子诗书百部。上知天南星,下识地骨皮,中晓人中黄。雅称女贞红娘子。唯汝弟白附子初患腹皮癌,先服灵芝有小效,后转为鳢肠癌,虽请外号“救必应”的名大夫徐长卿诊治,亦称没药相救,终于半夏登灵仙之境。
汝族人白癣皮、白茯苓、白芍、白蔹、白蒺藜及挚友桑白皮、马钱子、吴茱萸、王不留等均健在,并备有羊肉白酒,欲与使君归来洗尘也!
勿恋寄生地,愿君早茴香!
弟
杜仲顿首
原载《中医报》第29期(总56期)1986年10月17日(该文曾先后被10几家报刊杂志传载或摘登) 醫”字小议,药名信,很好,趣味性强,便于记忆...... 任尔药积等山,竟没药治癌症,名大夫徐长卿空有其名
惊见笔巨如椽,聊挥笔写青史,咱宗亲汪济翁大显神威
回 2楼(汪济(潜山)) 的帖子
药名诗两首——代在台人员思乡而作
一
大海浮萍卅六秋,
篱下牵牛是寄奴;
异乡生地叹独活,
故土沙苑起重楼;
将军佛手弃巴戟,
国老远志奏神曲;
青皮苍耳白头翁,
今日当归王不留。
二
一别常山卅六年,
偏安浮海石为船;
日寻红花垂盆草,
夜梦白果穿心莲;
知母半夏思附子,
使君独活祝灵仙;
但愿合欢能续断,
杭菊丛中山甲蠲。
《中医报》第27期1985年12月27日 十二月药名歌
正月红娘上重楼,柽柳出芽牡丹苏;寄奴牵牛耕熟地,种下瞿麦与藜芦。
二月桑枝结寄生,白头翁拄虎杖行;踏碎地丁与紫草,还防滑石与钩藤。
三月红花满常山,将军重游羚角涧;猴姜依然叮赭石,蛤蚧齐鸣使君前。
四月芍药开银花,徐长卿寻鹤草芽;三七来到陌生地,茜草丛中得儿茶。
五月半夏菖蒲香,艾叶雄黄庆端阳;白蛇义盗灵芝草,没药怎救合欢郎。
六月荷叶遮浮萍,采下莲子去莲心;苏子泛舟寻藕节,巧得珍珠沉香琴。
七月西瓜绿豆凉,渴饮沙参麦冬汤;戏数南星蛇床卧,天丁十万千里光。
八月官桂降真香,龙眼圆圆丝瓜长;知母喜爱千金子,献上人参与饴糖。
九月菊花满地黄,如穿山甲战锁阳;茱萸遍插千年健,淮山登高甘松旁。
十月丹参一点红,百草霜打天门冬;龟胶鹿茸能补温,故纸糊窗可防风。
葭月葱蒜韭菜青,补肾胡桃益智仁;蜜醋姜枣为丸服,白发变成首乌人。
腊月梅花忍冬放,蜈蚣蝎子入洞藏;羊肉下酒对冰片,国老吟诗百部长。
原载《安庆日报》 天柱山药名游记
安徽天柱山是著名旅游区。盛产茯苓、白术等名贵中药材。笔者现以药名做一天柱山游记。
徐长卿者,锁阳徐霞客之后也,素有远志。故自常山归来,次日天麻亮告知母亲后,便命刘寄奴挥虎鞭车前带路,来游天柱山。
行至山麓千年健的三祖寺前,但见竹叶盖地,侧柏参天。密陀僧着蝉衣、拄虎杖,迎将出来。入寺门,檀香扑鼻,神曲低回。坦着大腹皮的弥勒佛笑对来宾。释迦牟尼佛手挂琥珀念珠,身披昆布袈裟,端坐穿心莲台,好一个威灵仙尊。供桌上摆有龙眼、核桃、罗汉果,还有苏子用破故纸抄写的佛经百部,真金不换之宝物也。转至后院莲房,先喝孩儿茶,后尝莲子羹,再将粳米饭拌蕺菜饱餐一顿,由路路通处继续上山。
一路上红花紫草遍地,青果乌梅满山。豺狼毒虫匿迹,蛤蚧刺猬消声。
忽路旁一赭石耸立,状如重楼。传说是天仙子命雷丸所为,故上书“混元霹雳”。
上得将军岩,越过蛇形坦,便到神秘谷。这里钩藤绊腿,滑石难行。苏木茜草长于缝隙之处,蜈蚣蝎子出没岩石之间。复盆峰下,倒悬八角青龙齿;百合丛中,盛开万朵金银花。迷洞龙宫,黑如泽漆;险峰飞来,天降磁石。
出了三棱谷口,手攀青皮天仙藤,脚踏珍珠黄杨木,费了五倍大力,才上得离天南星不远的渡仙桥。至此小坐,揭开葫芦盖,饮上三杯人参酒,吃下两片茯苓糕,手摇乌扇,遥望天柱峰隐现于云母之中,近看万丈青礞石拔地而起,直插凌霄。山巅灵芝闪烁,如挂金灯,放千里光芒;峰下寒水石冷,白川东流,泽泻炼丹湖。
炼丹台上,左慈曾以仙茅举火炼丹。现朱砂、水银依旧,雄黄、铅粉尤存。传说中的伏龙肝、仙灵脾已不复见矣。台下玉竹翠绿,山楂火红,白术摇头,辛夷迎风。一棵白果树独活于羚角崖上,无数月季花遍开黄柏林中。谁谓良药坪中没药?转过龙胆坡,便到天柱晴雪。时虽六月雪满山,却是石英闪光泽,缩沙陷脚难行走,使君防己步履斜。过了望月砂,又是夜明砂,最后还有海金砂。下得针砂岗,日落一点红,远山青黛色,近水映天冬,牧童牵牛回熟地,游客当归返城中。
《大众卫生报》第548期1993年7月3日 潜阳一景 天柱奇观
丹灶苍烟
安徽省潜山县境内的天柱山,古称南岳,是我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上得天柱山的渡仙桥,向东远眺,可看到老大一块山谷盆地,这就是俗称三石六斗种的良药坪。若是在雨后或风和日丽的早晚,良药坪前便时而有薄雾淡云冉冉升起,如袅袅轻烟,隐现于怪石丛林之间。人们遥指说:这就是潜阳十景之一、天柱山的一大奇观——丹灶苍烟。
丹灶苍烟来源于左慈炼丹的传说。左慈字元放,东汉末年庐江郡(今潜山县)人。《三国演义》第68回<左慈掷杯戏曹操>中详细描写了左慈空中钓鱼、掷杯化鸟、隐形匿影等魔术表演。实际上左慈是我国古代一位药物化学大师——杰出的炼丹家。《后汉书•左慈传》中有关于他炼丹的记载。
相传左慈精通医药。他登天柱山时,发现山中有不少珍贵药材,并于石洞中意外得到前人遗留下来的《石室丹经》一部。于是便寓居良药坪的天然石屋中,日间采药,早晚炼丹,并用采炼的丹药为人治病健身。现在良药坪左侧山旁的乱世丛中,仍有一天然平台。上有一池,人称火池。久雨不盈,久旱不涸。传说这就是左慈当年的炼丹台。这里下临深谷,正当风口,左右高山耸立,向上谷地渐小,最后止于山巅之下,成倒漏斗形。此处低洼潮湿,林深草密,经过天长日久的地下浸润,就使良药坪在草甸植被下,形成了特殊的半水成土——草甸土。夕阳朝晖恰照东西石壁,蒸气成雾,被谷口阵阵微风吹拂,于是薄雾淡云便时明时灭,变幻于岩石丛林之间,或顺着山岩峭壁袅袅上升,如灶中冒出的缕缕炊烟。联系到左慈的炼丹遗址,故称丹灶苍烟。
千百年来,左慈炼丹台一直是游览胜地,人们都想来欣赏一下这丹灶苍烟的奇观,同时也表达自己对古代炼丹家的仰慕和怀念。
《中国中医药报》第213期1991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