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4月14日副刊刊登 清明徽州公祭越国公汪华活动
新安晚报今日副刊刊登[记事] □汪仕林
《 云岚山的悲情与希冀 》请各位本家可电子版http://xawb.cn/content/2009-04/14/content_249240.htm
阳春四月,清明时节,古老的徽州大地到处铺满了金色的油菜花,空气中散发出的阵阵清香让如织的游客沉醉不已,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名汪氏后人不远千里奔赴多少次魂牵梦绕的千年故土,前来公祭唐越国公汪华。
4日清晨,在蒙蒙的细雨中我们走出黄山火车站,乘上的士向司机师傅打听“云岚山在哪里”,从他的疑惑中我们预感到了
被后人一度称为“徽州的太阳”唐越国公汪华已经在黄山脚下陨落了。来之前,我特意在百度等几个网上搜索“云岚山在哪里”,都没有谁能给出准确的地址。在史书和汪氏家谱中记载的“云岚山”已经易名,当地人改叫“东山营”,而且也是很少人知道。
在当地宗亲的带领下,我们急切地踏着泥泞的小路想早点看到在历史上声名显赫的越国公墓到底是个什么模样,可是来到现场一看,除一块2006年歙县政府新立的县文物保护单位的碑外,周围是一片荒凉,在两座破瓦房的后面有一个大土堆,这便是1400多年前叱咤皖浙赣三省六州、坐拥10万兵马、保境安民十年的东南诸侯“吴王”,在大唐朝兴起之初,他派遣使者前往长安主动献地,力挺国家统一大业,后又勤勉敬业病死于任上,被封为上柱国、越国公。可是被当代徽学家称为“古徽州第一伟人”、为徽州几百年繁荣奠基的“汪王墓”已经沦为任人践踏的荒坟,在他骄傲的头上骑着13座大小坟冢,似乎要与唐越国公争风水宝地。听说在几年前有两位汪氏将军祭拜先祖时赋诗一首“怎不叫人泪潸潸”,新浪网总裁汪延的呼吁似乎引起过黄山市领导的关注,情况有了一定改观,可是在3年以后的今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目睹此般凄凉仍不免陡生悲情。震天的鞭炮似乎在呼唤着后人的觉醒,那无言的膜拜寄托了对先祖无尽的忏悔。
前来祭拜的人群中最多的一支是来自两广的40人祭拜团,也有来自台湾、香港的汪氏后裔,有坐了3天3夜火车转汽车的贵州安顺的宗亲,有昆明、大连、北京、浙江、江西、山东等10几个省和安徽省内的合肥、淮南、宣城及黄山当地的宗亲代表,尤其是黄山学院的徽学专家和歙县的县长、县委副书记也前来参加这次清明公祭活动,因为这不单是汪氏后人对先祖的祭奠,同时也是发展弘扬越国公汪华文化,缅怀古徽州奠基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文化盛事。
在下午举行的越国公汪华文化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教授、地方政府领导和各地宗亲畅所欲言,对汪华文化的下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计划11月份将举办徽学与越国公汪华文化国际研讨会,编辑出版汪氏相关的资料书籍,而对于越国公汪华墓的修建、迁移山中那13座坟茔、修建通往陵墓道路的现实问题,更加令人关注而且急切,毕竟作为越国公汪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物质的具象衰败必然抑制其精神文化的弘扬。所幸的是,当地政府已经把越国公汪华墓的修建上升到发展徽州文化和旅游的高度予以了重视,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各路宗亲,尤其是广东的几位宗亲当场表示,将大力捐助给予支持,经过了多年的悲情迷茫,如今透出希冀与憧憬,大家都希望能够尽快拿出规划,尽早实施,希望来年的清明公祭不再带着遗憾而归! 广东汪氏好样的。 本家辛苦!感动! 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扩大汪氏文化在全社会的影响,推动越国公墓修建进程,和汪华文化研究会的知名度,仅仅在家网上内部宣传是不够的,希望有更多的汪氏后人关注 辛苦了!你的精神感动着我们! 我与仕林一起去黄山的,一起坐的士去歙县,一起参加清明祭祀活动,亲有体会。
云岚山,牵动历代汪氏后裔的神圣之地,何时不再让我们悲戚。 在报刊上公开发表的版本与家网上以前发的版本,已经做了较大调整、修改,本来可在深圳媒体发,考虑到对安徽当地的影响,选在新安晚报发,这是安徽发行量第一大媒体 谢谢您的努力 今天有多位来自安徽的电话说他们已经看到新安晚报14日B13版面的报道,向我咨询了情况,还报料他们家乡的祠堂情况,想寻找宗族的来历.
来自贵池市的汪业斌先生54岁,很想了解家族的情况,我要他上我们家网的地址上找,他年龄大了,不太会上网,请九华星云长富兄和他联络,我马上要出差,来不及找你们的电话了,或者其他本家联络他,他很欢迎本家对贵池做客. 他的电话是13955512549 加油`~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