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qing9908 发表于 2009-2-8 21:14:41

纪念汪华的盛事记实

旧社会,在我们绩溪的杨溪、上舍、老山上、东村一带,每年最热闹的事,莫过于接菩萨、送菩萨。人人抢着去,谁也不过不愿放弃参与这个一年一度的隆重场面。为什么?当时说法,如果接着菩萨,敬奉几天,就可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可保社稷平安、六畜兴旺。心至诚,行也至实。从一个村去另一个村接,往往别一村也去,而坐镇村还不甘心送去。,年年有争执,以致死的事件,在我记忆中还没有。看来,只不过是表示一上双方对菩萨的敬重之心罢了!

   然而,小孩是不准进村接菩萨的。记得有一年,我们东村事先约好去老山上接,把同去的小孩、妇女都留在老山下,等接下来了,才鸣锣放炮,打鼓助威。然后浩浩浩荡荡,接进村头大庙,只是才过数日,又被另一个村接走,轮流来去,几乎整个杨溪大小村庄,都要尽一片心、示汪点意。只要不是兵荒马乱、这荒贫极,年年都要接送菩萨。一量菩萨坐镇,村里象过节一样。上供上香的、挂彩鸣炮的、观瞻的、逛闹的,整个村庄一下沸腾起来。庙宇附近也就成了临时市集,吆喝的、卖艺的趁机活跃起来。

活动的高峰是各村约定共同送菩萨返归自己的庙,即汪村大庙。我们东村是路口村落,经商人士、书香人家较多,送菩萨时往往起起中心作用。几天前村上就行动起来,准备旌旗、鞭炮、干粮,还要准备队伍的序列与确定指挥。抬菩萨是神往的,要由威望高、老成持重的人担任。队伍排列极为庄重,有开道逻,双双对对排列行进。有“肃静”、“回避”,还有“汪公大帝”等式逻辑牌子为引。华盖下菩萨居中,前后都是旌旗招展。旗子大的,一根毛竹,撑开约两层楼高,身强力壮小伙子也要四人一路轮换。中、小各色龙虎旗,方形、三角形对称排开。每个队伍中都夹插着燃放鞭炮的人。一个村一个村自村体系,集在一块送行。头在山巅,尾在山坳,绵延数里,沿山区石板大道貌岸然款款而行。每次行进之始或路经村庄,往往先点火炮,声声巨响,震荡山谷。而送行队伍的燃放又与村落的鞭炮眼充填交织着,声音四起,硝烟阵阵,我们就知道已进入另一个村庄了,记得9岁那年,由东村部份集结而加入,经过新屋下、岭里、油坑口到汪村。一路行走,一路竹声、锣鼓声伴随,使人沉浸在兴奋之中,这七八十里来回路,只是在明朝兵部尚书胡宗宪法规定老家的胡氏祠堂前休息片刻,吃了点干粮。队伍是那样整齐,意志是那样坚定,直到把菩萨送过大庙安了座,才自行解散返回。

亮翁 发表于 2009-2-8 22:07:26

欢迎wangqing9908本家申请论证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31

感谢你提供了一段重要的历史佐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纪念汪华的盛事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