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 说 “端 午”
话说 “端 午”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一样,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晋《风土记》载:“仲夏端五,端者,初也。”因此,“端五”即“初五”之意。古“五”字与“午”字相通,按“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农历五月正好是“午”月(商周时,农历一月为“寅”月),所以“端五”又称“端午”。而在每天的十二时辰中,“午”时(11时至13时)为“阳辰”,故又有“端阳”之称。
“端午”何为节日,其由来说法甚多。一说起源于夏、商、周三代的兰浴。西汉《大戴礼记•夏小正》载:“午月,蓄兰为沐浴也。”一说起源于纪念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南朝梁代《续齐谐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简贮米祭之。”一说起源于纪念东汉大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此外,还有源于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但千百年来,楚大夫屈原的爱国情操及其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诗篇,独具风格,影响深远。人们对他倡导举贤授能却遭馋流放、抱石沉江的遭遇“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唐诗(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尽显对端午节日之情结。因此,端午节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端午节的习俗众多,全国各地不尽相同。但端午节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插菖蒲艾蒿等三大主要习俗,在汉民族却基本相似。其中划龙舟与吃粽子均与纪念屈原直接有关。相传当年楚人得知屈原投江后,即刻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顺汩罗江而下,直追至洞庭湖仍不见踪迹。于是,他们一边大声呼喊着屈原的名字,一边争先恐后划着船相互追赶,其意为借划船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此后,楚人便于每年屈原忌日(五月五日)这一天,在汩罗江划龙舟以之纪念。《隋书•地理志》记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汩罗,土人操舟至洞庭不见,……因尔鼓掉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诸郡皆然,而南郡尤甚。” 可知隋朝时,“端午”划龙舟已演变为“竞渡之戏”,并“习以相传”。时至今日,划龙舟已流传世界各地且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一项国际性体育赛事。
端午节吃粽子,亦源之于纪念屈原。相传当时楚人划船追赶拯救没有找到屈原踪迹,便以“竹简贮米祭之”。后来人们怕竹简贮生米屈原吃不方便,就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随舟抛入江中。东汉以前称之为简粽,至魏晋才出现了类似粽子的角黍。《风土记》载:“仲夏午日,……又以菰叶裹粽黍米煮之,状似尖角,故名角黍。”到唐宋时期,粽子便逐渐演变成端午节的应节食品。流传之今,不仅民间包粽子,各地都有专门制作经营粽子的厂家。粽子的品种繁多、形式各异,粽馅有蜜糖、豆沙、松仁、枣子、胡桃,还有火腿粽子等等。除端午节吃粽子外,粽子已成为日常馈赠亲友的礼品。
关于端午节每家每户都在门上插菖蒲、艾蒿,在室内薰苍术、白芷,做香袋栓五色丝线挂于儿童脖子上,中午喝雄黄酒,并以雄黄酒涂小儿面上等习俗,则源于“端午”乃恶月恶日说了。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午时,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这个孩子要害父。其母不忍弃子,父“暴亡”。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之说。于是民间便在五月初五(即端午节)这一天,在门上插菖蒲、艾蒿,因蒲叶似剑,称为蒲剑,谓可避邪;儿童配香囊、栓五色丝线,面涂雄黄酒,可驱毒;大人们喝雄黄酒可解毒避疫。除此而外,有些地方(如皖南山区)在端午节这一天还挂钟馗画像,跳钟馗舞,意在“驱邪赶鬼”。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的提高,除在少数边远农村,端午节驱邪避恶之陋俗,已基本被人们淡化并逐渐消亡。
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国家正式确定端午节为法定节日,假期一天。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被赋予时代特色,节日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对,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一经被赋予丁时代特色,节日生活就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对,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一经被赋予了时代特色,节日生活就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