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 发表于 2008-4-7 14:46:53

黄山市汪华文化节设想--初稿--欢迎探讨

黄山市汪华文化节设想


刚刚召开的《黄山汪华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及相关活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吸引众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及民众的参与和关注,作为一个完全由民间筹集资金并组织的活动并取得了大家共鸣,这是《汪氏宗亲网》、汪家人的骄傲,也是黄山市的骄傲。


参加这次活动归来,心情久久不能平息,它的成功是和汪家人及黄山市政府在筹备过程中一直以开放、包容、共赢的胸怀分不开的,它预示着汪家人及黄山市将以一个更为崭新的形象出现在全国、世界面前。


在此,我斗胆以我的浅见学识,把这次的成立大会、研讨会及汪华公祭及其它交流互动等一系列活动命之为《黄山市汪华文化节》,结合一些人士的意见,并对以后的活动作一些设想,供大家参考,有不到及冲撞之处还请海涵。


《黄山市汪华文化节》是以汪华文化研究成果及衍生的汪华文化现象及活动为主体展示的一系列招商、旅游、学术等活动集中。在本次《黄山汪华文化研究会》成立的各项基础上,深化、加强,初步设计可以包括以下活动:


一、汪华文化暨徽文化国际研讨会


二、汪华文化招商、旅游项目推介会


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以汪华文化招商、旅游项目有待开发,如以下活动:
1、汪王墓重修
2、绩溪大庙汪村司马祠
3、婺源大畈-砚山茶砚文化,宗亲文化
4、浙江江山大陈汪氏宗祠
5、贵州屯堡抬汪公




三、汪氏谱牒展及研讨会
  
中国谱牒以徽文书为最,徽文书中又以汪氏谱牒,国内各图书馆及民间至少上千种,先以汪氏谱牒展为引,开展各项活动,乃至以后中国谱牒展举办都成为可能。


四、汪华公祭
  


  总之,以汪华文化为中心,集中展示徽文化的魅力,拓展徽文化的深度并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完全符合黄山市政府的发展意图的。

祝明 发表于 2008-4-7 15:34:27

贵州的抬汪公是始于徽州,应该抓紧整理资料恢复民俗,争取在黄山旅游节的民俗表演中演出就好了!
黄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

(共45项)
经2007年12月11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席会议审议,黄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初步拟定并进行公示。
公示时间:2007年12月15日——2007年12月30日,有何意见和建议请拨打市级中心电话。(0559)2513504联系人:金惠芬、王兵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一、民间音乐(计3项)
1   Ⅰ—1       新丰唢呐曲牌         黄山区新丰乡
2   Ⅰ—2      十番锣鼓         祁门县历口、渚口
3   Ⅰ—3       黟县女人歌      黟县徽文化研究所
二、民间舞蹈(计14项)
4   Ⅱ—1      跳钟馗       徽州区岩寺镇、上朱村
                               歙县雄村乡、徽城镇
                               郑村镇
5   Ⅱ—2       柳翠娘      徽州区文化馆、上朱村
6   Ⅱ—3      渔翁戏蚌          黄山市黄山区
7   Ⅱ—4       狮子舞         歙县溪头镇、森村乡
8   Ⅱ—5       麒麟舞         歙县富堨镇
9   Ⅱ—6       字舞         歙县街口镇
10Ⅱ—7       蛤蜊舞         歙县岔口镇、北岸镇
11Ⅱ—8       花棍舞         歙县桂林镇
12Ⅱ—9       龙凤呈祥(板凳龙) 黟县文化馆
13Ⅱ—10      山越之秋(赶野猪)黟县文化馆
14Ⅱ—11      雉山凤舞          黟县宏村镇
15Ⅱ—12      采茶扑蝶舞      祁门县渚口乡
16Ⅱ—13      板凳龙         徽州区潜口镇
17Ⅱ—14       打莲湘         祁门历口、渚口
三、曲   艺(计1项)
18   Ⅵ—1      讨饭灯             歙县桂林镇
四、传统手工技艺(计12项)
19   Ⅲ—1   “黟县青”与石雕艺术黟县徽文化研究所
20   Ⅲ—2      黟县米塑艺术      黟县碧阳镇
21   Ⅲ—3      食桃制作技艺      黟县渔亭镇
22   Ⅲ—4    腊八豆腐制作技艺    黟县徽文化联谊会
23   Ⅲ—5      渔亭糕制作技艺      黟县渔亭镇
24   Ⅲ—6       麻布制作技艺      黟县地方志办公室
25   Ⅲ—7   孩童传统鞋帽制作技艺黟县徽文化联谊会
26   Ⅲ—8    汤口火腿腌制技艺   黄山区汤口镇
27   Ⅲ—9    竹制品手工编织技艺   黄山区龙门乡
28   Ⅲ—10   民间宫灯制作技艺   黄山区仙源镇
五、民间传统知识(计3项)
29    Ⅴ—1   宏村水系建筑技艺       黟县文化馆
30    Ⅴ—2   斩尾龙挂纸风暴         歙县徽城镇
六、人生礼俗(计1项)
31   Ⅵ—1      送花灯         黄山区谭家桥镇
七、民间信仰(计5项)
32   Ⅶ —1      丁宣大会         黄山区新华乡
33   Ⅶ —2      婆溪河灯         黄山区甘棠镇
34   Ⅶ —3         大刀灯            歙县许村镇
35   Ⅶ —4      上九庙会         徽州区岩寺镇
36   Ⅶ —5         鱼 灯          歙县溪头镇、北岸镇
八、民俗(计8项)
37Ⅹ—1      出地方             黟县文化馆
38Ⅹ—2      游太阳             黟县文化馆
                                     祁门县文化馆
39 Ⅹ—3         闹灯会             黟县文化馆
40 Ⅹ—4         地戏             黟县文化馆
41 Ⅹ—5      锡格子茶制作技艺   黟县徽文化研究所
42 Ⅹ—6      女婿上门习俗       黟县徽文化研究所
43 Ⅹ—7      九都做社         黟县徽文化研究所
44 Ⅹ—8      五都清明         黟县徽文化研究所
九、游艺、传统体育与竟技(计1项)
    45 Ⅸ—1         放飏灯             歙县深渡镇

祝明 发表于 2008-4-7 15:40:58

祭祀汪华的徽州民俗《游太阳》
http://www.jixichina.com/images/left_jixi_top.gif祭祀汪华的徽州民俗《游太阳》 作者:茆耕茹 中国网 2003年9月


汪华,隋末保卫故里,免除战乱灾难十余年,后封歙州刺史、赵国公。乡里立庙祭祀,称他为大神。传说汪华有九子,各村除祀主神汪华外,尚分祀汪华各子,对其父子统称“太阳菩萨”。社景村供汪华及八灵王(华之八子),莲花塘供汪华及九相公(华之九子)。每年六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在祁、黟两县交界地的镇村举行。 社景的程序是:六月十二日入庙请太阳菩萨,谓“接神”。晚,东家设供,世巫传罡斧给四跳童,操练习仪。十三日晨,抬菩萨进祠。跳童沿途挥罡斧,东家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撒五谷送神。菩萨入祠,村民跪拜,祈愿。拜毕,世巫念咒行术降神,跳童舞跳若狂;罡斧刺额流血,谓之“开天门”。置煎油大锅,将油煮沸,放入豆腐。世巫赤手入锅,先取出沸油中少许豆腐赠东家。尔后再将沸油中所有豆腐用手拨出,众人抢食,传说可免灾疫,而世巫手不灼伤。其时罡斧撞击声、鼓乐、鞭炮、傩傩之声大作。十四日社景所祀八灵王,与莲花九相公各被抬出。村民门前挂圆筒状纸伞,伞下挂鞭炮,菩萨路经门前燃炮,跳童起舞,称“跳火炮伞”,驱邪纳吉。世巫、跳童、乐工、仪仗及杂役,世代由杂姓小户佃仆充当。
此仪最初举行之目的,《四志》记载明白:“元·大德正元年间(1297年),婺、祁蝗灾叠见,祁人迎神驱蝗”。后演化为祈求“五谷丰登”之傩仪。此仪衰落较早。《四志》称:至明季已无出,民国初年“犹循而行之”。
祭祀汪华的庙原称大王庙,后改为太阳庙。一说当地念“王”,沿“阳”音。《说文解字》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故大王庙称太阳庙。另说,据《五石脂》载:“汪氏源出汪芒之后”。汪芒氏为禹之夏部,后裔崇敬太阳,应有其遗风。演进的结果大王终而与太阳复为一神,完成了对祖先、英雄的崇拜与自然物崇拜的过渡与统一。

http://www.jixichina.com/jixi/famous/images/wanghua_youtaiyang.jpg

徽州祁门县金字牌乡和黟县渔亭镇,有祀汪华的《游太阳》祭仪民俗。

祝明 发表于 2008-4-7 16:07:05

豪迈情怀庆盛会
——首届屯溪文化艺术节民俗踩街活动侧记2007-10-15  出处:新闻中心 作者:汪晶晶 编辑:汪华红 秋风习习,鲜花绽放。10月13日上午,作为首届屯溪文化艺术节的开场重头戏,一场雅俗共赏、地域特色鲜明、浩浩荡荡的大型民俗踩街活动,把整个山城屯溪迎接十七大喜庆、热闹的氛围营造得更为浓烈。为迎接十七大,纪念建区20周年,屯溪区精心组织了这场大型民俗踩街活动。早上7:50,参加艺术节的近千名表演者就集中到了城区中心昱中花园,他们个个精神饱满,为浩大的民俗踩街整装。过往的行人无不期待着喜庆时刻的到来。8点18分,民俗踩街活动正式开始。整个踩街活动如浓墨重彩绘就的屯溪民俗风情画卷,绵延数百米,向屯溪民众和来屯游客们展现了一曲荟萃古城民俗精华、抒写绚丽徽州文化,讴歌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和屯溪发展成就的艺术之歌。踩街活动在气势恢弘的黎阳仗鼓声中开始。黎阳仗鼓是黄山市首批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仗鼓传说为越国公汪华血战沙场时使用,鼓点雄壮威武,缓时声声如雷、九天回响,急时排山倒海、气势如虹,再加上悠扬的曲笛、清脆的云锣,大有当年汪华“沙场秋点兵”的遗韵,展现了屯溪人民打好经济发展主动仗的决心。紧随其后的是新潭镇的双布龙。来自新潭镇的农民分为男女两组,红绿双龙上下翻腾,或盘或展,展现了游龙矫健的身姿,传递出屯溪人民激情迸发、奋勇向前的豪迈情怀。铿锵有力的胸鼓声,奏响的是屯溪人民奋进的号角,激励大家跨上与时俱进的征鞍,再谱屯溪建设现代经济强区的新篇章;欢腾喜庆的腰鼓则表现了屯溪人民快乐幸福的生活,表达了屯溪人民对喜迎十七大,奔向更加繁荣富足生活的向往。在欢快的节奏中,富于神话色彩的旱船·蚌壳舞、隆阜抬阁“哪吒闹海”及“西游记”造型与表达人民和谐美满愿望的舞和合,把屯溪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人们温和、善良的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伴着屯光镇憨态可掬的双狮,黎阳镇由71名青壮年舞起的158米长板龙出现在大街上。黎阳镇过去就有舞板龙的传统。这次为了喜迎十七大,表达黎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意投资5万余元制作了这条长龙,壮观的“舞板龙”再现了“潜龙在渊,一飞冲天”震撼景象,引得沿街众多市民和游客们的争相观看。踩街队伍整齐有序地从昱中花园向徽州大剧院进发。大街两旁挤满了闻讯而来的市民,不少人还用手机给踩街队伍拍照,留下精彩的瞬间。“从没见过这么长的龙,今天算是开了眼界了……”年过八旬老人许昌财道出了广大市民的新感受。来自福建的游客吴光祥此次带着4岁外甥女来屯溪旅行,恰遇民俗踩街表演很是兴奋。他认为屯溪民俗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很有看头,以后还要常来屯溪感受这种文化氛围。http://www.tunxi.gov.cn/huangshantunxiweb/newspic/20071015082247.jpg开场表演《黎阳仗鼓》http://www.tunxi.gov.cn/huangshantunxiweb/newspic/20071015082336.jpg矫健的双龙http://www.tunxi.gov.cn/huangshantunxiweb/newspic/20071015082521.jpg活泼有趣的隆阜抬阁http://www.tunxi.gov.cn/huangshantunxiweb/newspic/20071015082631.jpg驻足观看的市民

长房昭仪 发表于 2008-4-7 17:08:24

不错不错,支持,不过只看到初稿,没有看到细则,这点有点遗憾的,希望大风哥辛苦一点,想法再多一点。

hnnywjg 发表于 2008-4-7 17:52:49

不错的设想,慢慢完善。

祝明 发表于 2008-4-7 18:21:22

不知隆阜抬阁是不是抬汪公?

九华星云 发表于 2008-4-7 20:27:13

期待立项,逐步完善,支持!

汪胜忠 发表于 2008-4-7 21:31:22

修王墓之前是否应该考证汪华的遗骨在云岚山还是乌聊山?如果是在乌聊山,那就在云岚山建衣冠冢?

山中月 发表于 2008-4-7 23:18:34

支持成立汪华文化节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黄山市汪华文化节设想--初稿--欢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