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汪曾祺散文之浅谈
最近成都地区天气非常寒冷偶尔下几天雨,似乎已经有了南方寒冷冬天的寒意,如此阴霾的天气里.心绪烦躁,加之我又喜欢读散文特意跑到图书馆去找散文书,回来后便情不自禁打开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悠然读起来.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求雅致,少雕饰,如:田间新芽,秋末灿烂黄花,草木鱼虫,瓜果菜蔬,一经先生的妙笔,都成情趣.
汪曾祺先生平和,散淡的文字,恰如其分的讲,更象一杯清茶,让饮者静下心来细品,方可体味其间的那份悠远绵长的幽香.作为沈从文的嫡传弟子,汪氏文风也明显地烙印着沈氏的印记,但仔细读后又别具特色.沈氏散文充满着边地淳朴自然之气,野性浪漫中蕴涵对人生的关切,缥缈中带着一丝苦涩;汪氏的散文却闲适清淡中包孕一种文化,甜淡中自有一份厚重.
汪曾祺先生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跟你闲谈,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例如:汪先生的<<蒲桥集>>中的文章都不长,两三千字左右,篇篇精致,象一棵棵小树,每个枝节,每片叶子都是那么协调,干净利落,均匀,和谐,美丽.那些平直如白话的文字由作者自然排列再组合,就变成了一首诗,变成了一幅画,那么有滋味,那么的妙趣横生,妙不可言.
曾经有人说汪曾祺先生是最后一个受士大夫熏陶的作家,我以为不无道理,他有士大夫的审美眼光,闲适清淡,既有学识又有情趣.
路边的一朵小野花,他会欣赏,捡拾到一块石头,也会认为是宝贝,放入口袋;蓝天白云,小虾,孩子,老人......百姓的日常生活,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吸引他,他从中领悟到美,得到乐趣和享受.
我喜欢并欣赏这位老先生,他心地善良,有学识,文章小说都上佳,随和可亲;如今他已不在人世,但他的书还在,文章还在--这就足够了! 汪曾祺先生平和,散淡的文字,恰如其分的讲,更象一杯清茶,让饮者静下心来细品,方可体味其间的那份悠远绵长的幽香.作为沈从文的嫡传弟子,汪氏文风也明显地烙印着沈氏的印记,但仔细读后又别具特色.沈氏散文充满着边地淳朴自然之气,野性浪漫中蕴涵对人生的关切,缥缈中带着一丝苦涩;汪氏的散文却闲适清淡中包孕一种文化,甜淡中自有一份厚重.
读之深,谈之切。鼎!!! 我顶http://rs.phpwind.net/E___5456ZHYXPWFG.gifhttp://rs.phpwind.net/E___5454ZHYXPWFG.gif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