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 汪姓留耕堂的家族传说
我是江苏扬州高邮线汉留镇富南村汪家的,我的祖上不知具体什么时候从苏州阊门迁到扬州这边来的,但是在高邮像我们这样比较集中的汪姓几乎很少.家族里本来有族谱的,上世纪初(估计也有百年了)同苏州族人还有来往,后来文革没了家谱,老一辈的人也渐渐过世了,现在连我们族的许多来源都讲不清楚了.我的曾祖父是同辈人中最后去世的,去世前嘱咐我记下了族里的一些零碎的事情.
首先我们这支汪姓是留耕堂,到扬州这边至少八九代人了(到我为止),辈分依次如下:
天 * 庭德在歧 广山
上面第二代人的排字搞不清,因为用的两个字的名字,比如我祖上
汪天席 生有两个儿子汪怀 和汪勉
到我以下的辈分已经说不清了,老年人记得的说是应当是 大 字辈的,但是已经没人这样叫了.
据说族里刚来扬州的时候是兄弟五人,不知是否就是 天 字辈的老祖宗.后来老大的后人说是又回了苏州,老二的后人去了上海,扬州这里只剩下老三,老四,老五的后人,俗称三房.五个老祖宗都葬在整个村庄的西南角的地下,听老人说以前很大的五个大坟团团围抱,后来文革就深埋地下了.
我们整个村庄虽历经很多年,但依稀可以看出当年祖宗选择这块地方是经过严格考究的,风水学用得多.整个村庄的高台(老庄台)高出东,西,北,三面,老庄台呈 凸 字形面向西南,老庄台的前面是一条河流,河流流向顺着 凸 字形老庄台弯曲流淌,老庄台的后面就是良田沃野,听老辈人讲以前庄上不通路,包括汪家良田在内的地方四周都是河流,整个就是前圆后方的格局,后方是良田,前圆是老庄台.
还有一则相当有趣的故事,也是族里一直留传的,就是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晚上,我们汪家全体出来 骂 月亮,因为月公对我们不公道,祖宗留下遗训,八月十五人家拜月,我们骂月,有意思吧.下面我来讲讲这个规矩的由来.
当年五个汪姓弟兄拖家带口从苏州阊门来扬州的时候,不知何故,必须晚上偷渡长江天险,人口众多,大家准备了竹筏,经过商议决定中秋晚上乘着月亮偷渡长江,可是就在族人快要到达江北岸边的时候,月亮突然钻到云层里了,黑压压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很多人因此遇难了,没有上得了岸.
从此为了悼念亲人,到了扬州祖宗列了规矩,八月十五别人拜月,我们 骂 月,直到近些年这样的规矩才破掉.
以上是我目前所掌握的家族史料,太少了.我在努力寻根.查了很多苏州的汪姓,就是没找到留耕堂的资料.单从这个名称来看就与 耕读 文化有关,应当是典型的书香传承的家族.事实也差不多,到了扬州之后,虽说不长,但汪家人口虽繁衍不是很多,不算巨富,却也一直家族条件在当地不错.我高祖母的娘家还是清朝在上海做买办的,高祖母在大清时就出国留过洋;我的曾祖母也出生当地有名的书香世家,我的祖母的父亲也曾经做过江都县(现在江都市)县长,试想一个位于高邮江都两县交界偏僻的乡村___汪家何以曾经结亲过这样的人家,可见祖上也是辉煌的吧.但是从我爷爷辈开始,后来文革,家道破落,卖了上海,苏州的房子和很多的地.家道衰落了,直到改革开放才又复兴了起来.
以上是家族史料,望各位族人提供寻根线索和 值得学习借鉴的观点建议!本人代表汪姓留耕堂的族人在这里先拜谢各位了!!!
需要联系我的 加QQ:51320790 苏北人心中的寻根圣地:苏州阊门 “中国十大寻根基地”之一
苏州阊门是苏北民众心目中的移民圣地。据史籍、方志和族谱记载,苏州阊门移民集中于元末明初,当时群雄并起,割据称王,张士诚据苏州与朱元璋争衡天下。及张士诚兵败被俘,朱元璋遂“驱逐苏民实淮阳二州”。苏州阊门遂成了移民的出发、集散之地。于是扬州、江都、泰州、淮安、泗阳、高邮、宝应、盐城、阜宁、东海以至于连云港等地,都有了苏州阊门移民的后裔。如宝应县之刘氏、乔氏、王氏,兴化市之顾氏、张氏、来氏、周氏、姚氏、扬氏,泰县之葛氏、徐氏等,即是此次移民后裔。大名鼎鼎的《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等文人名士,其祖籍均来自苏州。 阊门-苏州西北角
2007-03-26 13:57
阊门,乃苏州古城之西门,通往虎丘方向。
阊门,从清代乾隆年间的《姑苏繁华图》中可以看出,阊门内城门临阊门大街(今西中市),上有城楼,类似盘门城楼。外城门靠吊桥,瓮城为长方形,瓮城内另有套城,并还有南、北两个童梓门。南童梓门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门通北码头。大约是在太平天国战争中,阊门瓮城被毁,剩下内城与套城。1927年市政筹备处工务局进行建设时将套城拆除,又将原来狭小的旧城门拆除,并于1934年仿金门罗马式建筑改建城门,改建后的阊门共三门,中为车行道,两侧人行道。阊门水城门则在内城门北,跨下塘街河,解放初尚有木栅门,五十年代拆除,现仅存水城门基础。
吴趋自有史,请从阊门起。”这是陆机在《吴趋行》里提到苏州的第一句话。伍子胥象天法地始筑吴都,阊门便是这座城池“气通阊阖”的首门,它见证了苏州城两千五百余年的沧桑变迁。
现在所能见到的阊门遗迹,位于西中市西端,吊桥的东堍,月洞形的城门仅剩了小半个,残颓的城墙上荒草萋萋。天气好时,常有一些白发老人懒懒地坐在城根下孵着太阳。在苏州,你要问阊门在哪里,苏州人往往会和你辨清一下,是“新阊门”还是“老阊门”?新阊门差不多成了石路商业区的代名词,而“老阊门”呢?就在这里,原来的公交4路车终点站。
眼前的这片残垣断壁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旧物,比起阊门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来,尽管不能算老,但它毕竟给我们留下了最后的遗存。同时,它也留下了一段辛酸和愚昧的历史。
1934年,当局为了改善交通,将 本家你好:
从上面资料看,苏州阊门只是明初移民的一个集散地。如果是明初去的,那么时间上有600余年了,至今应该有20多代了。(约二十四、五代)。 当然也可能是清代去的。 深表感谢首先!
你说的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那里也有很多人家说起祖籍也是苏州阊门的,可是我觉得又有不对的地方,如果迁徙的时间是明朝初年,明朝建国1368年,到现在也是600多年了.应该至少是二十代人了.
但我们这支汪姓族人到现在从老三房传到今天只有100多的人口,而且各家之间很多关系还是理得清的.
比如我家是四房的,我们家的 天 字辈祖宗就叫汪天席,他两个儿子,汪怀,汪勉以下的关系都能理得清的,就是另外一户也是我们四房的,不知是哪一辈同我们家 天 字辈的祖宗同源.
其他的两房人口跟我们四房差不多,关系很紧密,户数也就四五大户的样子,明显不像传了二十多代人的样子.
照这样子可以看出大概只能最多是十代人左右(考虑单传几代的情况).这样大概应当迁徙时间是
三百年前,也就是公元1700左右,应当是清朝入关后的半个世纪的样子发生的事.
我的印象不是很清楚了,好像老一辈有人说过是苏州那年西门发大水什么的.
能提供点清代入关后的江南人口迁移的情况吗? 仅凭记忆和现存资料能理清10代人的情况就是奇迹了,再多些恐怕不能办到,然而10代人又远不是理想的目标,故此建议本家一方面在家网中有关栏目查阅,与各位本家交流,另一方面,更多地还是根据尽可能挖掘出来的线索,找到如家谱之类的文字资料,或者动员一些有条件的本家外出走访,寻找蛛丝马迹,或者能有意外发现. 回想你这支的情况,是否与汪曾祺家族有关?与连云港板浦汪姓有否联系?
汪曾祺是迁高邮是第九代。祖父汪嘉勋(1865-1937),字铭甫,是晚清最后一代的拔贡。家中开设两家药铺“万全堂”、“保全堂”。生有三子,广生、常生、菊生。
汪曾祺的父亲汪菊生(1897-1959),字淡如,金石书画皆精通,好养鸟,善足球、乐器。
给你顶起来
给你定一下,兄弟继续努力。好好发扬-----------------------------------------------------------------------------------------------------------------------------------
化妆品店化妆品招商化妆品折扣店商业计划书厨房设备 感谢各位本家的关注和建议。
7楼的本家你好,汪曾祺虽然也是高邮的,但是他们这一支脉与我们无什么关系,也从来不曾来往。只是巧的是我与汪曾祺家族的后人是高中同班同学。他们居住在高邮县城里面,我们则居住在高邮最东南的乡镇,在文化上我们那里更接近于江都县。我家高祖母,曾祖母,祖母。母亲均娶自江都县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