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德生 发表于 2007-7-13 21:06:04

]“离休”以后

“离休”以后   
    2005年,我成了“离休”人员。“离休”者,乃年逾55周岁、一切待遇不变、提前离岗休息,简称“离休”是也。
    在岗时,我乃一介够不上“品”的机关“老办”,手中无权兜里不管钱,“离休”后既没有什么权力旁落的“失落感”,更不存在有任何“隐性收入”损失。所以领导一谈话,立马拍拍屁股走人。可是,不知怎的,没有了每天来去匆匆上下班的签名报到,没有了开不完的会看不完的文件写不完的汇报材料,没有了办公室内同仁们相互诉说衷肠喜怒吵闹,没有了兄弟单位迎来送往舍命陪君子的“饭局”……,“离休”之初,还真是犯贱,终日里“失魂落魄”,不知所措。早我两年退休的老伴见状,连连婉转进言:自然规律,适者安之。
   “适者安之”,于是我便精心研制“离休”生活作息时间表:参照洪昭光教授的保健知识讲座资料,严格每天“三个半小时”,即早晨锻炼半小时、午间午睡半小时、晚饭后散步半小时(要知道,就这“三个半小时”,在“离休”之前,所谓的“公务”是很难保证你能持之以恒的)。白天,把在岗时利用夜晚和节假日“爬格子”的业余爱好,正式“转正”为每天上下午的主要“工作”。试行月余,倒也小有适应。说来颇感欣慰,就在我“离休”前一年,二轮地方志续修工作启动。盖于近些年来常有小“豆腐干”、“饼干块”儿见诸报端,县地方志办公室得知我“离休”在家,意欲聘我参加县志续修工作。盛世修志,县级地方志乃20年一续修,若能参与,实乃人生难得之机遇。当县方志办负责同志告知:方志办是一个无位、无权、无钱的“三无”单位,编修志书是清苦、辛苦、艰苦的“三苦”工作,且聘期内没有工资,每月只有若干补助,我仍然十分高兴应聘。于是乎,我的“离休”生活内容便变得更为充实。在严格遵守“离休”生活作息时间表的前提下,白天的“主要工作”便是阅看整理分纂志稿。为了熟悉志书体例,提高分纂质量,要及时“充电”,我开始接触大量史志书籍。岂谁知,一下钻进古书堆里,其味无穷,其乐无穷。我开始了解到安徽省为何简称为“皖”,历史上的皖县地在何处?全国有三座历史名将周瑜夫人、绝色佳人“小乔之墓”,到底谁真谁假?享誉海内外的古文学“桐城派” 外县籍者有几人?曾为晚清政府立下汗马功劳的“淮军”将领,如丁汝昌、吴长庆、潘鼎新等为何都没有一个完美幸福的晚年……
   “光阴如白驹过隙”,不经觉间,春去秋来,“离休”时达一年矣。三十余年的职业生涯,第一次不要在年终去参加什么“总结汇报”、“评先评优”了。但习惯使然,仍自我盘点,倒也收获颇丰:适应了“离休”环境,为日后的正式退休探索出一种新的生活模式。更有甚者,“离休”后,公文任务之类的稿件没有了,可“拙作”的上稿率渐长了。一篇文史稿件由《江淮时报》整版推出;千字读后感竟上了《杂文报》的三版头条;边学习边撰写的一篇关于续修地方志理论探讨性的文章,被《安徽地方志》、《江苏地方志》等先后刊登,于年终又被第12期《中国地方志》节选转载向全国推介。但是,一年的“离休”生活,也出现了最大的“失败”:遵洪昭光教授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十六字真经,一年间,体重竟增加了10公斤。这又急得老伴连连惊呼:不行、不行,明年一定要重新调整对你的“作战方案” !

wdxiang 发表于 2007-7-13 22:15:40

“离”有所为,战绩颇丰,可敬可佩!

亮翁 发表于 2007-7-14 15:38:20

离而不休,跃如也!

丹山碧水 发表于 2007-7-14 17:08:00

离休不能休,老要有所乐!

汪乃涛 发表于 2007-7-14 18:32:56

得生本家好心态,等我“离休”了,要以您为榜样,要让生活更加丰富起来!

jwky 发表于 2007-7-14 19:43:35

我也快休了,也要早找点感兴趣的事情干干,不能休下去

汪兴吾 发表于 2007-7-14 21:04:20

楼主应是安庆人吗?

汪先进 发表于 2007-7-15 00:20:27

听你说来,你那地方志不好弄哟,复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离休”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