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汪氏名人——汪新士年谱
汪 新 士 年 谱昌 少 军
汪新士,浙江省江山市人,名开年,字心士、新士,号不舍翁、无际老人。书斋名“养气斋”、“锲镂轩”。
1923年癸亥1岁
10月27日(农历九月十八)生于浙江省衢州市区道贯巷。曾祖父汪膏(1799—1876),原名如璧,字春沾,号植庵,江山大陈村人,家境富有,平生乐善好施。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为培养家乡子弟,捐银元三千创萃文会(相当今教育基金会)。祖父汪乃恕(1865—1913),字行可,号守一,衢州府(五县)首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因战乱举家迁衢州柯城道贯巷,曾任衢州商会会长。一生行善,铺路,修桥,建凉亭,施药医,被誉为“清末慈善家”。父汪展(1895—1953),字志庄,善书法,尤工篆隶。民国初众议院议员,寓居北京。1923年,外祖母逝世,母余氏身怀六甲,随父从北京赴衢州奔丧,生汪新士于衢州。汪新士兄弟排行第三,借三羊开泰之意,取名开年。
1927年丁卯5岁
随父汪展临习书法。
1928年戊辰6岁
随家庭教师学习书画。
1929年己巳7岁
入浙江省衢州峥嵘小学。摹写颜真卿《麻姑仙坛记》等碑帖。
1930年庚午8岁
入浙江省衢州鹿鸣小学。
1931年辛未9岁
临写赵孟頫小楷《汲黯传》等。
1932年壬申10岁
临写《峄山刻石》及《封龙山颂》等。
1933年癸酉11岁
临写《汉张景碑》等。
1934年甲戌12岁
*年谱中谱主年龄按虚岁计。
办家庭图书室,藏书数千册,供同学免费借阅。
1935年乙亥13岁
浙江省衢州鹿鸣小学毕业,考入杭州中山初级中学。
1936年丙子14岁
父取字“新士” ,并命其书斋为“养气斋”。
1937年丁丑15岁
日军侵华,衢州屡遭空袭,全家迁返江山大陈村祖宅。辍学在家。
1938年戊寅16岁
入大陈萃文小学“补习班”,戏称“七年级”。汪新士将家中所藏读物运至学校,取名“心士图书馆”,后全部捐萃文小学。
读堂伯父汪访平篆刻遗稿 ,始学治印。
1939年己卯17岁
考入江山私立志澄初级中学。刻有“心士图书馆”(朱文),边款:“心士图书馆,己卯冬,开年。”临写《张猛龙碑》及母舅余绍宋书法 ,后攻行草及隶书《夏承碑》。
1940年庚辰18岁
因闹学潮,被江山志澄中学开除。后转入江山县初级中学。刻“养气斋”(单刀白文)。临写邓石如《白氏草堂记》。
1941年辛巳19岁
考入浙江丽水碧湖“浙江联合师范学校”(抗战期间浙江几所师范搬迁到丽水联合组成)艺术专业,美术老师是著名女画家孙多慈。临写《杨沂孙篆书》。
由母舅余绍宋引介,拜韩登安为师 。
始编《治印日记》。刻“抗战到底”(白文)。为余绍宋钤拓《寒柯堂印存》八册,共2000余方。
1942年壬午20岁
3月,浙西各县沦陷,随校外迁,衣物散失,惟治印工具无遗。
4月,刻“汪辅德印”(白文),边款:“壬午年三月,桼迺兄初书楹联,属予作印以钤之。印既就,复属予记数言以为纪念。心士时同客碧湖。”
9月,日寇退守金华,汪新士回故里大陈村。撰联“童子何知,幸承旧德;冠年初度,敢忘先忧。”
10月,余绍宋致汪新士信:“开年甥览:来书并款收悉。我去温州凡一月,始返。在温得方介堪先生所刻印数方,皆友人以佳石求其刻以见赠者。兹印于左,汝试评之。汝所刻两石,俱可用,可交邮局挂号寄来。即问日佳。绍宋手书,10月1日。”
刻“余大年”(白文),边款:“壬午冬开年刻于江山。”
1943年癸未21岁
9月,考入上海诚明文学院中文系 。
刻“汪含芳”(圆朱文),韩登安批“妥当”。刻“詹友平”(白文),韩登安批“静穆” 。刻“王蜀平”(朱文),韩登安批:“此为岭南一流,偶一为之则可。然此印刀法笔意均佳也。”刻“朱惠莲”(白文)。刻“友平”(朱文)。
刻“服之”(仿吴让之朱文),韩登安批:“吴让之,稍细则妙。”刻“汪辅德”(六毫米见方白文),韩登安批“精极”。
10月,刻“童子何知,幸承旧德;冠年初度,敢忘先忧”(圆朱文),边款:“中华民国三十二年癸未九月十八,江山汪开年二十生日自寿。”
《治印日记》收录印蜕15方,其中白文12方,朱文3方,均用毛笔在印蜕下题款 。
12月,刻“余绍宋”(白文),边款:“癸未腊八月,开年刻,颇得汉人法。登安补款。”
1944年甲申22岁
5月,刻“为竹传神”(白文),题记:“母舅越园先生书画为海内宗匠,近年专事写竹,得者奉若拱璧,因谨制此印聊表景仰之意。”韩登安批:“此刻精极,无疵可指,登安评。”
1945年乙酉23岁
8月,抗战胜利。始刻《娱亲印存》。
9月,《新士学印初稿集存》编辑成册,余大年题签:“新士学印初稿集存——韩登安评之。”题款:“乙酉秋,余大年签。”(均为行草,钤有“余大年”白文印)此集收入汪新士篆刻36方,朱、白文各18方,均有韩登安毛笔批阅 。
10月,刻“贤者而后乐此”(仿汉玉印)。毛笔题记:“贾似道制此印为后之诗文词句印之滥觞。予去年学孟子,始知此句之所自。其本意之乐,乃谓鸿雁麋鹿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然则贾子之所云乐,盖指金石书画诗文也。惜未觐原印为憾。因因其意刻奉母舅越园先生,当不之遇耳。十月十二日下午,开年并识。”
1946年丙戌24岁
3月,上海诚明文学院回迁,随校复员上海。
为汪逸羽书寒柯堂宋诗集句:“立脚怕随流俗转,著鞭宁许他人先。”
4月,由韩登介绍拜西泠印社王福庵、丁辅之为师,学习书法篆刻 。
5月,余绍宋题“武况庵童心庵汪开年刻印选存” ,钤“越园”(连珠印)。
7月,在上海编《养气斋印存》。韩登安为《养气斋印存》题:“新士道兄就学沪上,课余时诣麋研斋问道于福庵世叔,不数月而艺猛进,并集拓几案镌陈诸印,以备观摩,属为记之。丙戌六月韩登安。”(篆书)钤有“韩”(圆形朱文印)、“登安”(白文印)。
8月,获上海书法界举办的“全国青年书法比赛”二等奖。
9月,寄居上海虹口张宅,结识张明珠女士。
10月,刻“江山汪开年字新士印”(浙派白文)。
11月,经王福庵、韩登安介绍加入西泠印社。
参加西泠印社社员作品展览。摹刻王福庵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细朱文)。题记:“摹福庵老伯作东坡水调歌头之句,恨未能神似耳。三十五年(民国)十一月二十八日,新士并志于沪上。”
王福庵刻“开年私印”(白文),款记:“余近有目疾,久不刻印。开年世兄出石索作,勉力以应,聊为纪念,不计工拙也。丙戌嘉平福庵年六十又七。”汪新士补记:“福师封刀后曾赐篆刻一石。”
1947年丁亥25岁
由王福庵引荐,拜唐醉石 、马公愚为师。是年起,暑寒返里过杭,访余绍宋、童大年、高野候、韩登安。刻“钱君匋印”(白文)、“豫堂”(圆朱文)。
3月,刻“人书俱老”(朱文),边款:“丁亥春开年篆刻,醉石补款。”
4月,刻“惟俗不可医”(白文),题记:“母舅大人命制此印,久未有以应命,兹已荒疏。四月兴致骤来,亟成此,似尚浑厚。”
6月,刻“寒柯六十五岁以后所作”(细朱文),韩登安刻款:“丁亥五月,汪开年刻呈舅父大人钧诲,登安补款。”汪新士题记:“为母舅大人谨制纪年之印于沪上。十二月二十五日初刻,二十六日晚完成。”刻“越园鉴藏印”(细朱文)。
9月,刻“汪含芳印”(白文)、“王庆莲”(朱文),题记:“含芳、庆莲订婚,刻此奉贺,以期百年好合。三十六年(民国)九月六日,开年并记。”
刻 “汪展私印”(满白文)、“志庄”(圆朱文)、“庄公”(古玺朱文)。刻“展印”(古玺白文),边款:“开年谨刻于唐师休景斋。”
刻“绍宋私印”(白文),边款:“越园先生贤甥开年仁弟所刻,丁亥冬醉石补款。”
摹刻汉白文印“大富贵昌,宜为侯王,千秋万岁,常乐未央”(两公分见方),边款:“丁亥冬开年摹。”题记:“伏庐藏印三集奉赵后,再续一二两集,美不胜收。另附一印,盖汉吉语印也,完整如新,朴茂之至。叩诸伏老,云:此印欲购,已为他人先得,乃钤之以归,聊解向隅耳。因见前摹‘长寿’二字印尚具形似,命再为此印摹之,犹未能得神也。后前印十日夜二时制于上海。”
刻“吕思勉印”(白文),“诚之”(朱文),题记:“服之吾师命篆以赠诚之夫子诲正。十二月刻于休景斋。”
1948年戊子26岁
1月,刻“辅之时年正七十”(古玺朱文),题记:“三十七年(民国)元月十一日,岁次丁亥十二月初一,鹤庐前辈吾师命为预刻来年纪年印。”又记:“再次日,得福、醉二师诲示,略加修改。”
刻“袁伟堂”(朱白相间印),题记:“十五日晚九时,刻于台湾银行二楼。”刻“徐柯”(细朱文),题记:“元月十六日篆,越九日刻成牙章。”
2月,刻“福庵七十岁以后所书”(白文),边款:“福丈明年年政七十,谨制此印奉介。戊子嘉平,开年。”
刻“古稀老鹤”(古玺白文),边款:“簠叟老伯吾师命刻面面印,即乞诲正,戊子春月汪开年记。”《治印日记》题记:“辅师(丁辅之)前命制‘古稀老鹤’,兹再命刻此,续成二面,六日夜十二时。次日请诲冷翁师(马公愚 ),示云:‘稀’籀文作‘希’,即晚七时重刻。”
3月,刻“我愿慈闱多福寿”(白文),边款:“开年今生二十六年,学业未成,不能自立,无以供菽水,犹事事仰给于慈亲,中夜思之,不胜惶悚!兹恭逢双亲大人六十生日,因用廖行之《凤栖梧》词句刻印为献,并谨述老人之行寔与志趣,分治为印,编印成册,藉留永念。虽雕虫末艺,殊无足观;要亦以表孺子私衷云尔。戊子三月十三日男开年谨记。”
3月,刻“千金散尽还复来”(朱文),三面边款:“家君性慷慨,喜施与,乐助人求学。吾家素封,坐是中落。然家君不稍介意,殆深有悟于太白斯语也。尝谓身外物,不足惜,但求温饱,得从吾所学适吾所志可矣。纵使千金不还复来,亦复何憾?因窃制此印聊慰老人之怀耳,犹未足窥家君之涯涘也。戊子春江山汪开年记。”刻“天下几人画古松”(长方形、浙派白文),题记:“三月二十二日,母舅余绍宋大人来游大陈,命制杜工部句,而写苍松四尺中堂一帧,开年。”
韩登安为《娱亲印存》题“娱亲印存”(铁线篆),题款:“新士社兄刻百印成谱,为两亲寿。清娱长奉,不减乘篮御版乐也。戊子春日,韩登安署。”(行楷)钤有“登安”(白文印)。
4月,刻“子孙逢吉”(圆朱文),题款:“书曰: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兹分制二印,敬献父母亲大人六十双寿。经丁、王、唐三老诲示 ,‘逢吉’两字及‘孙’字之边改正如此,十五日。”
刻“康强”(白文),题记:“四月三日夜,仿汉玉章法。丁、王二老云,前作未得汉玉之神,经参阅古玉印汇,磨而改之,比较之下信然之。后二十二日灯下再记。”
刻“寒柯堂宋诗集联”(浙派白文)、“寒柯六十五岁以后所作”(园朱文)。刻“文艺传家三百年”(白文),题记:“二十八日夜二时半。次日,承福师诲示改正,仅‘家’字一字不改。”
刻“书宗两汉”(白文),题记:“家君究心隶法,得汉人真传。四月八日夜二时。”又记:“次日蒙唐师修改,更得苍莽之致矣。”再记:“越二日,又承福师略磨后告之曰:‘醉石之苍莽,吾固远不如;而气韵浑厚则有过之也,汝其细味之。十二日晚记。”
刻“环山十里皆松树,天下应无第二园”(浙派白文),边款:“甲申春,舅氏寒柯先生因事道经大陈,留题二绝。其一云:行尽岩隈始见村,绿阴如画罨深原,环山十里皆松树,天下应无第二园。戊子春,家君命以制印,用谢舅氏之贻,并以永念云尔。江山汪开年谨记,时负笈沪上。”
刻“不藏秋毫心地直,肯将俗物眼边留”(浙派白文),边款:“母舅越园先生曾集宋黄庭坚张纲句书赠家君,因为制印,用表母舅真知家君性情也。戊子春月江山汪开年并记。”刻“尘外闲寻行乐地,座中应有赏心人”(浙派朱文),边款:“福庵老伯吾师书赠此联。家君曰:‘固予之夙愿也,惟不知何日得如赏心人之所贻耳。’因命刻印俟之。戊子春,开年于沪。”
刻“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仿王福庵封泥印)。刻“老不求名语益真”(白文),边款:“家君读东坡集,见斯语,曰,此公先得我心也,汝为制印志之。戊子春,开年。”
4月,刻“曾为国政”(浙派朱文),题记:“民初家君膺选众议员,为刻是印记之。一日夜二时。”又记:“此印唐师云边与字太宽,而王师则谓不然,因特志之,固各执一是耳。四月十五日补记于沪。”
5月,汪新士手拓丁丈鹤庐收藏西泠八大家印五百余方,集成《新士手拓》 。韩登安刻“新士手拓”,边款:“新士社兄手拓鹤庐所藏八家印选成册,属刻此印,欣幸应命,希正之。戊子七夕登安。”手拓王(福庵)、唐(醉石)为丁(辅之)所刻印200余方,集成《王唐篆刻合刊》。唐醉石题记:“余交福庵四十余年,更番奔走,离合无常。乙酉春(1945年)重逢海上,得汪生开年,谱吾两人旧刻,以为楷模。出此石请为追记。是石为福庵与余北京枢府同僚时所作,未署款者。福庵藏庋余刻近三十石,无一或阙,此为藏中一石。余所有福庵治印,亦至夥颐,则尽付劫燹。仅‘醉石山房’一印,且再失而再得。福庵近以病目罢刻,余则仍以末技资生,其得失之数,劳逸之分,盖有主之者。摩挲此石,慨喟无涯,汪生其有同感乎?庚寅五月醉石记。”
刻“蒋维乔印”(白文) ,题记:“竹翁命制。五月十七日晚十时,拟汉铸印。”刻“竹翁翰墨”(浙派细朱文),题记:“二十三日承唐师修改如此。”
6月,陈汉第为《养气斋印存》题:“新士治印”(行草),题款:“戊子仲夏,伏庐题。”(行草)钤有“陈汉第”(白文印) 。
7月,毕业于上海诚明文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童大年题“养气斋印存”(隶书),题款:“开年社兄清属,戊子大暑节,童大年年七十六署。”(行草)钤有“童大年”(白文印)。
王福庵为《养气斋印存》题:“勉力务之必有憙”(篆书),题款:“开年世兄喜治印,就问于余,好学力行,日有进境。临别出此,为摘急就篇语书以勖之。戊子嘉平月,福庵王 。”(行楷)钤有“王 ”(白文印)、“福庵六十后书”(战国玺朱文)。
8月,受聘于故里大陈萃文中学,任国文、音乐教师。
余绍宋观汪新士书法后在汪新士印屏上题:“开年贤甥喜学予书,时有酷肖处。予以其徒具形似,失却个性也。勖以多临古帖,以求自立。顷以此拓,复求指示,予复以为宜多摹古印,弗专学一家,尤忌效近人所作,如学书然,遂题于后。戊子八月,越园。”(行草)钤有“余绍宋”(白文印)、“越园”(朱文印)。
为马公愚刻“书画传家二百年”(白文),边款:“永嘉马氏以金石书画名于世,代有闻人,传迄吾冷师已二百余年矣。命刻是印记之。戊子夏,江山汪开年于沪上。”
9月,刻“马公愚印”(朱文),边款:“读封泥印谱有会作此,冷翁吾师训诲,戊子冬开年谨记。
马公愚题“开年治印”(篆书),题款:“戊子秋九月,马公愚题。”钤有“公愚书画”(白文)、“冷翁”(朱文)。
刻“襟抱恢疏老更宽”(浙派白文) 、“绍宋私印”(浙派白文)、“余氏越园”(浙派朱文)。
10月,刻“汪氏明德图书馆”(圆朱文),题记:“十月二十四日夜十二时,刻于永乐里。再次日福师示将明旁断边。”刻“登安篆籀”,题记:“来沪近月,首次为先生刻石于虹口张公馆。十月十六晚。”刻“兼入竹三味”(朱文),边款:“母舅越园先生命刻苏句之一,戊子冬开年谨记于沪上。”《治印日记》题记:“母舅大人命节刻东坡句‘诗鸣草圣兼入竹三昧’于王师麋研斋,归来读悲庵印谱偶有会心,更改成此,未知得其貌否?二十九日夜。”
11月,唐醉石为《养气斋印存》题“小心落墨,大胆奏刀”(隶书),题款:“开年仁弟从予谈艺,勇猛精进,行将于里,因书秋庵先生论印语以勉之。戊子冬唐源邺。”(行草)钤有“唐源邺”(白文)、“醉石”(朱文)。
刻“养气斋”(朱文),边款:“福庵篆、开年刻、醉石记。戊子冬同客沪。”
刻“王 ”(朱文),边款:“戊子冬日归故里,福丈出石命刻,倚装奏刀,开年记于麋研斋”。
刻“陈伏庐印”(白文)。刻“伏庐老人”(朱文),边款:“戊子嘉平,刻呈伏庐世丈训正,汪开年于沪。”是年,多次拜访古印鉴藏家陈伏庐,研读汉印四百余方。
刻“蒋维乔”(浙派白文),边款:“戊子冬刻呈夫子大人训诲,受业汪开年。”刻“竹翁”(朱文),题记:“后二日,承唐师修改如此。”
刻“余绍宋”(浙派白文),边款:“戊子孟冬,福庵为越园先生篆,开年刻于春住楼中,醉石署款。”刻“越园”(浙派白文),边款:“福庵篆,开年刻,戊子冬日醉石记于春住楼。”刻“林明德印”(白文),题记:“因雨,交通受阻,不克成行,刻于寒柯堂。”刻“画村”(朱文)。刻“吴朴私印”(白文),边款:“厚庵学长雅命。戊子冬月,开年刻。”
12月,马公愚为《养气斋印存》题“以古为师”(隶书),题款:“篆刻不师秦汉必堕恶道,盖秦汉人之作篆如北平人作平语,幼而习之,纯出自然。晋以后楷书既行,人不识篆,偶有所作,如闽粤人之效平语,不能似也。故唐宋元明以来之印皆闽粤人之平语耳。古人言书不读秦汉以下,若论篆刻,则汉以后之印,尽可不必寓目也。今之印人多不明此理,辄以师浙师皖自诩,偶师宋元,自以为古极矣,不知宋元人之非古,与今人无以异也。开年世兄雅嗜治印,既师诸名家,复问道于愚,其力学精进,甚可叹服。余每告之曰:师近人不如师古,但当寝馈秦汉玺印及金石刻文,融会贯通,十年之后,未有不名家者。开年其以斯言为然乎。戊子岁暮祁寒,手冻画不成字。公愚时客海上。”(章草)钤有“马公愚印”(白文印)、“冷翁”(朱文印)。
刻“龙游余绍宋印信长寿”(白文),边款:“戊子冬月,福庵丈为家母舅拟悲庵意命刻成之,恨未能传神也。开年谨记于春住楼。”
马公愚题“善于娱亲”(隶书),题款:“开年贤契于其尊人六十揽揆之辰,刻印百方,钤拓成册。用记行寔,兼祝长生,义同舞彩,技岂雕虫。为题四字籍志嘉佩。戊子岁暮马公愚呵冻。”
12月,撰《学印师承纪略》。毛笔书写,详细叙述其拜师学艺经过。
1949年己丑27岁
1月,王福庵为汪新士题“养气斋印存”(隶书),题款:“己丑元旦福庵老人题,时年七十。”②
刻“福庵七十后所书”(古玺朱文),边款:“己丑元旦刻为福丈七十寿,开年。”
在浙江省江山县萃文中学任国文、音乐教员。
2月,刻“冷翁长寿”(白文),边款:“己丑岁朝,奉祝冷师六十寿。汪开年谨刻。”
4月,赴上海与张明珠女士结婚。
5月,余绍宋病逝于杭州,汪新士赴杭奔丧。
6月,赴上海,考入华东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系前身)研究班。
7月,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上海市干部训练班学习。
12月,上海华东新闻学院研究班毕业,分配至上海铁路管理局政治部任宣传员、《上海铁道报》编辑。
1950年庚寅28岁
3月,长女汪新一生。
1951年辛卯29岁
任《上海铁道报》编辑,其间编有《铁路宣传手册》。
1952年壬辰30岁
在常州司机养成所任政治教员。
8月,次女汪新立生。
1953年癸巳31岁
4月,父汪志庄病逝,赴衢州奔丧。后奉母返沪。
5月,制“不朽之木”。木长30厘米,宽3厘米,厚1.8厘米。正面小篆“不朽之木”,背面书“汪公讳展字志庄”。
9月,铁道部创办上海铁路电讯信号专科学校,调任语文教员。
1955年乙未33岁
11月,子汪迎超生。
1956年丙申34岁
调铁道部武汉铁路运输学校任语文科主任,住武昌杨园。常带印稿、印蜕去武昌解放路270号唐醉石家求教。
1957年丁酉35岁
作《救救我们的肚皮》短文寄《长江日报》,大意是不让人发表不同的意见,光吃饭,肚皮会撑破的。文章未发表。反右开始后,汪新士主动向校领导讲了此事,校方令人去报社取回这篇文章。继之大小会批判,以至划为右派,开除公职。
1958年戊戌36岁
3月,以“反革命罪”判刑四年,投入武昌民主路湖北省第一监狱。
1959年己亥37岁
在湖北省第一监狱新生建筑工程公司劳改,担任油漆工。
1960年庚子38岁
因有一技之长,担任宣传员,绘制监狱技术革新展览图等。
1961年辛丑39岁
担任机械描图、晒图及编印《冬训简报》,后调到监狱大火房劳改。
1962年壬寅40岁
3月,刑满获释。
5月,参加东湖印社社员作品展览;由唐醉石介绍加入武汉东湖印社。经常出入唐醉石家中学习书法篆刻。
8月,下放到湖北钟祥县皇庄区肖家店长城人民公社舒家坂大队劳动,后分配到孙家湾生产队 。
12月,“我师二李”、“书宗两汉”两印入选西泠印社六十周年社庆纪念刊《现代篆刻家作品选》。
1963年癸卯41岁
3月,手拓本西泠印社六十周年纪念刊《现代篆刻家作品选》行世。
10月,收侄子汪乐夏为弟子 。
11月,撰诗贺西泠印社60周年纪念,同时撰《印外求印的尝试》一文 。
1964年甲辰42岁
5月,收杭州西泠印社、武汉东湖印社转北京荣宝斋举办“毛主席诗词全国书画展”征稿函。刻“汪新立”(朱文)。
白天下地干农活,夜深人静时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忍着炎夏酷热及蚊虫叮咬,避人耳目,独饮孤寂,历经60个不眠之夜编刻成《毛主席诗词集句印谱》,题为《一幅悲惨、壮烈、雄伟、瑰丽的长卷——中国人民革命诗史》,共36枚印章,9块砖瓦,计34句176字。其中35方印附边款:
1.怅廖廓(仿汉白文) 2.江山如此多娇(拟邓石如篆法)
3.忆往昔(仿古四灵图) 4.百年魔怪舞翩跹(拟吴让之)
5.惊回首(拟秦印白文) 6.洒向人间都是怨(仿封泥)
7.风雷激(拟缶翁) 8.红旗卷起农奴戟(拟钟鼎文字)
9.枪林逼(仿图案印,用浙派刀法) 10.敌军围困万千重(拟浙派,用次闲刀法)
11.缚苍龙(拟汉碑篆额) 12.红军不怕远征难(学赵之谦用多种金石文字治印)
13.驱虎豹(用石鼓文笔意) 14.红旗漫卷西风(摹毛主席草法入印)
15.俱往矣(拟元朱文) 16.天翻地覆慨而慷(拟砖瓦文字入印)
17.天下白(仿汉凿印) 18.百万雄师过大江(拟秦诏版文字效法汉凿印刀法)
19.多奇志(拟汉图案印) 20.敢教日月换新天(拟古玺)
21.起宏图(仿汉玉印) 22.欲与天公试比高(师王福庵法刻元朱文)
23.同心干(拟汉玉印文字,配以现代图案) 24.六亿神州尽舜尧(拟古玺)
25.今胜昔(拟白石老人法) 26.芙蓉国里尽朝晖(仿汉铸印)
27.全无敌(仿汉玉印用现代图案) 28.扫除一切害人虫(参用赵、黄、齐之法)
29.迎春到(拟玉箸篆略似明人风格) 30.风景这边独好(用元朱文篆法试作汉玉印风格)
31.看今朝(拟古瓦当) 32.神女(用甲骨文,拟先秦小玺)
33.当惊世界殊(拟浙派,用陈曼生刀法) 34.歌一曲(仿汉半通印)
35.环球同此凉热(仿古铜镜)
另用瓦片刻《毛主席诗词集句印稿》、《中国人民革命诗史》、《一幅悲惨壮烈雄伟瑰丽的长卷》及石刻毛主席像一枚,最大一方直径15厘米。
11月,刻“登安六十岁后作”(蝇头白文印);刻“登安六十岁后作”(朱文战国玺),四面署款,篆隶楷均入边款:“夫子康强颂(此5字小篆),庆登安吾师六十揽揆之辰(此11字隶书)。庆哉韩师,西泠英杰。薪传浙派,有所自立。秦汉渊源,丁黄踵接。抗衡福丈,而无不及。继任品老(指继叶品三任西泠印社总干事),为社建业。承先启后,不遗余力。主席诗词,治印成集(指《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印谱》)。蔚然大观,工深无敌。惨淡刻制,印社胜迹(指《西泠胜迹留痕印谱》)。匠心独运,能不击节。明清印篆,悉心选辑(指《明清印篆选》,未见出版)。以广其传,为后立极。夫子康强,受业逢吉。指引创新,谆谆切切。喜庆花甲,德高道立。谨此祝颂,年延寿益。甲辰九月汪开年拜祝(此长诗楷书) 。”
1965年乙巳43岁
2月,嘱侄子汪乐夏刻“登安六十岁后作”(白文印),首创单刀魏碑碑意边款:“犹子立爱喜治印,从予函授,令其先摹汉印,日有进境。此为学刻一年之创作,篆稿数易,磨刻十余次,用心良苦。因缀数言代呈登师教正,即乞哂纳。乙巳岁朝,开年并记。”
其间,曾用简体字、儿童体入印,以作印外求印的尝试。
6月,撰《特殊与一般,个别与整体相结合的篆法和章法——同青年朋友谈篆刻》,寄侄子汪乐夏。
8月,将王福庵篆书《说文部首》(旧版)寄侄子汪乐夏临摹。后又寄《娱亲印存》与《养气斋印存》及两幅篆刻条幅给汪乐夏观赏与保存,其中误夹入“西泠印社丁亥重阳补行四十周(年)纪念社员合影”照片一帧,使此照经历文革得以幸存。这帧照片后赠予西泠印社收藏。
《毛泽东诗词集句印谱》送荣宝斋展出。
9月,在舒家坂中心大队民办小学任教。
11月,刻“唐醉石八十岁后书”(白文) 。
师兄吴朴堂将自己与方去疾同刻的《古巴谚语印谱》寄汪新士。
1966年丙午44岁
所藏文彭刻“梧桐秋月”朱文印被红卫兵抄走。
文化大革命开始,遭游街、批斗、停止教职。
1967年丁未45岁
找湖北省钟祥县委、县政府请求恢复教职。
1968年戊申46岁
向《湖北日报》、《人民日报》及国务院写信,希望解决工作问题。
1969年己酉47岁
因缺粮吃,与同为“地主分子”的陆天云利用放牛之便,偷割小麦、稻谷约150公斤,芝麻1公斤,受到批斗。
1970年庚戌48岁
4月,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生产队,钟祥县皇庄区特派员组成专案小组调查审理汪新士。8月,被隔离审查。
1971年辛亥49岁
12月,6日晚,因有“前罪”,加之“大搞翻案活动”等罪行被捕。25日,判处有期徒刑15年,投入湖北省第三监狱(现荆州监狱)劳改。
1979年己未57岁
12月,为狱友刻“徐德钧”(圆朱文),题款:“己未冬,金匀老友受聘于荆州师专,行将分袂,出石索刻。东坡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金匀兄之意其在斯欤?金石之交,久而弥坚,欣然应命,藉以留痕,工拙非计也。即乞方家教正。新士治石。”
1980年庚申58岁
8月,与中断近15年的侄子汪乐夏恢复通信。
10月,《湖北新生报》15日第三版刊登篆刻作品两方:“展望国内形势喜溢眉宇,落实党的政策甜透心窝”(白文)、“颁布刑规持善安良树正气,执行法纪惩凶除害去邪风”。款记:“拟圆朱文,用先师王福庵世丈篆法。一九八0年元旦,新士篆刻于荆州。”
1981年辛酉59岁
在荆州监狱基建队设计室描图。基建队队长朱贤珍因见汪新士有一技之长,对汪新士各方面比较关照,特为他买来一些笔、墨、纸等用品。
1月,给汪乐夏信,谈到与丁辅之、王福庵、叶品三、马公愚、韩登安之间的交往及李伏雨先生有意请将所藏“西泠印社丁亥重阳补行四十周(年)纪念社员合影”照片赠西泠印社事。此信件系行草,为其书法代表作之一。
2月,给汪乐夏函授篆刻信。信中写道:“在节日里,我将抽时间对《西泠艺丛》上的印作一简介,以便你学篆刻时选择之参考。从你近作中,不难看出浏览印谱不多,因想到我离大陈时,将印谱和一千多方石章装箱交给泽存。祖父逝世时我返衢,听他说,放在鸡屋搁板上,后来不见了。你可找他一问。印谱有:《十钟山房印举》,《匋斋藏印》,邓石如、黄小松、赵次闲、杨龙石、赵之谦、吴昌硕等印存,还有祖父20岁前刻的印稿,访平伯祖印存,《飞鸿堂印谱》,《伏庐玺印》。书籍有:《篆刻入门》、《印人传》、《论印诗集》、《说文古籀补》、《古籀汇编》等。我到丁辅老家钤拓西泠八大家印五百余方及王福老、唐醉老为丁老所刻印,我编为《王唐篆刻合刊》。到葛书征家钤拓赵之谦印40余方。我的两本印存,当时钤拓十份,我随身只带走一份,即后来寄给你的。另有初学的三本,有超黎表伯写的序《养气论》,陈康白写的序,及到上海前刻的印稿经韩师品评的装裱成八册。还有些印谱、书籍想不起来了。如果真的散失了,可设法找亲友多方了解,注意收集。”
2月,始编著《汪乐夏篆刻汪新士品评》。
3月,篆刻作品“书山有路勤为径”(拟赵之谦白文印)、“学海无涯苦作舟”(仿邓石如朱文印)在11日《湖北新生报》第三版发表(此两印也是用描图纸描的)。刻“新士”(战国玺朱文),边款:“辛酉春自刻,年五十九。”刻“五一秘笈”(朱文),边款:“拟吴让之,辛酉春,新士刻于荆州古城。”
5月,在狱中收昌少军为弟子 。
10月,将点评汪乐夏刻印编成《乐夏篆刻新士品评》。
11月29日,患牙炎。
12月,用钢笔在纸片上给昌少军写道:“坎坷半生知己少”,“不迎合流俗”,“以待知者看”,“也许在我身前不会有什么人对其作品作全面的评价,惟有等到千古之后,如有知音之论,希望你能奠祭无忘告乃师,以慰在天之灵!”
为狱友刻“杨兴礼”(古玺白文)、兴礼研读(朱文),边款:“兴礼契友擅于建筑设计,所藏图书资料甚丰,喜钻研,以期精益求精。为刻是印记之并表钦佩之意云耳。即乞斧正。辛酉岁不尽三日,新士治石。”
用描图纸临摹王福庵书《说文部首》,并撰书前言,晒印数份作为授徒教材。
1982年壬戌60岁
3月,汪新士为“讲卫生”(白文,昌少军刻)一印题款:“茂之原作略见臃肿,显得软弱无力”;第二次题款:“必须稍磨之,才能补救”;第三次题款:“第一次修改”;第四次题款:“第二次修改”;第五资题款:“第三次修改”;第六次题款:“一九八二年三月,新士修改并记。”
15日收到汪含芳转来林乾良(西泠印社社员,浙江中医学院教授)致汪新士参加西泠印社、西泠书画院举办的“著名书法篆刻家韩登安作品展”请柬。汪新士因在狱中,未能出席。
3月,用描图纸临写王福庵《说文部首》。临姚葆勋《魏书西湖诗抄》两帧后晒印一百余本,当作教材发给学生使用。
4月,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为1958年“反革命罪”案平反 。
6月,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筹备组的书法篆刻家张明明(铸公,现为中国书协理事、湖北省书协驻会副主席、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副会长、西泠印社社员)从征稿中发现有一位西泠印社社员汪新士的篆刻作品,便专程从武汉到荆州,通过昌少军联系,到监狱探望汪新士。荆州地区摄影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鲁家雄到监狱建筑队设计室(狱外)为汪新士摄影。
刻“不舍翁”(朱文),边款:“壬戌秋,汪新士篆,少军刻。”刻“江山汪新士印信长寿”(白文,仿赵之谦印,汪新士篆,昌少军刻,无边款)。
12月,刻“萧汉”(单刀白文,创新代表作),边款:“萧字摹自汉西乡钫,汉字见《篆刻学》。此二字篆法奇特,别有情趣,用汉人刻铜法单刀直入,似尚不俗。即乞代贤方家教正。壬戌冬新士并记。”刻“萧汉所作书画之印”(朱文),边款:“一百二十年前,赵悲翁欲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乃以各种金石文字入印,其旨盖在印外求印也,故别开新容为后人所师。此刻取法在秦诏汉器之间,并合以古籀,未卜代贤画家乐用于大作否?请赐明教,幸甚!壬戌冬,汪新士并识,时年正六十。”
书“印迷”(小篆),题款:“约在一百二十年前,赵悲庵为魏稼孙刻‘印奴’一印,王福老自号‘印傭’,唐醉翁曾刻‘印匠’之印。皆对印学有癖好者也。今乾良老弟以‘印迷’为雅号,并属书以明志,则对斯道亦有深究焉。为篆二字藉表钦佩之意耳。即请正腕。一九八二年岁次癸亥冬月,汪新士并记于荆州。”
自号“不舍翁”,并篆“不舍翁”(朱文)印稿属昌少军刻。
1983年癸亥61岁
年初,由弟子昌少军及江陵县文化馆馆长、画家萧代贤等奔走,通过荆州行署及荆州地区负责人乔万祥、孙华民、张一正、雷万春、尤让卿等与荆州监狱长研究,同意“利用犯人汪新士一技之长为荆州地区培养书法篆刻人才”,开办“荆州地区业余书法篆刻讲习班”,请汪新士任教。
3月,刻“萧代贤印”(白文),边款:“一九五二年,代贤画家请吾师唐醉老治印。今先师归道山已十五载,见物如见其人,昔日教诲之情顿现眼前,高山仰止,心向往焉。去冬与画家邂逅于江陵,出石索刻,以志相逢之喜。三十年间与余师生两结金石之缘,亦艺林佳话也,因欣然应命。一九八三年春,汪新士并记。”
4月,始刻《历代诗人咏荆州印谱》。刻“任洁”(圆朱文)。
5月,中共郑州铁路局委员会为1958年“右派”案平反 。
15日,“荆州地区业余书法篆刻讲习班”在荆州监狱犯人教育课堂举行了开学典礼,19日正式开课。第一批学员有昌少军、江传国、李永国、严烽、李国运、金卫东(女)、宋良美、曾昭贵、朱里新、陈少武、吕良祥、陈德才、陈士华、陈运秉、邹盛富、雷光国、祝发憙、焦新峰、胡海燕、孙田田、王铸等33名学员后增加到76人,郊区也有人参加 。
修改昌少军拟战国玺“峄峰”,并题记:“这种朱文小印,其特点是阔边,用籀文,篆法挺逸遒劲,线条断碎才能显出金石气韵。章法错落有致,对笔划悬殊的文字,疏密挪让,屈伸承应,常以拙见巧,即在不平衡中求得整体和谐之美。皖浙名家及近代赵之谦、黄士陵等皆称秦印,现根据沙孟海考证出土文物,定为战国玺。”
6月,刻“江陵书画会赠”(长形印石、朱文),边款:“江陵书画会举办书法篆刻讲习班,邀余任教,为刻此印报之,藉留鸿爪,亦一纪念也。一九八三年六月,不舍翁又记。”
毛笔拟“江陵书画会业余书法篆刻讲习班教学方案(草案)” 。内容包括办学宗旨、教学原则和方式、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及设备、教学费用、奖励制度、附则,共10页,1762字。编写江陵书画会业余书法篆刻讲习班《教学计划》共7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书法是篆刻艺术的基础,篆刻发展简史,主要流派和著名篆刻家专题评价,篆刻的篆法、章法、刀法,习作评讲,刻、拓款是篆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练习书法、篆刻、刻款、拓款,以及课堂讨论、半年教学小结等,总课时计104小时。
7月,为《昌盛印稿》作序,题为“以古为师,印外求印”,标题隶书,内容行草,共计633字。序中写道:“继承传统,吸收营养,为初学之阶。切忌好高骛远,不务实际,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奢谈创新,犹缘木求鱼,将一事无成。”
8月,刻“江陵书画会章”(朱文,创新代表作),边款:“集秦简文字治印,殆亦悲庵所立门户之外又一门户欤?起悲翁审之,未卜许我何如?后一百二十年,岁次癸亥夏汪新士并记。”
与弟子昌少军在狱中酝酿创意成立印社。以荆州古城位于楚纪南故城之南及《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之意,取名为“南纪印社”。
牙齿全部拔光,荆州监狱花36元带他出狱到荆州医院嵌假牙。
刻“方颐”(白文)。为弟子昌少军、冯平夫妇撰联并书:“爱艺、爱文、欣为爱侣;同乡、同学、喜结同心”(小篆)。
9月,刻“孙华民”(白文)、“李荣久”(白文)、“雷万春”(朱文)。刻“寿星长寿”(白文),边款:“岁在癸亥,欣逢寿星会长五十大庆,昌盛赠石,新士篆刻,同祝寿如金石。”
刻“林”(战国玺朱文),魏碑边款:“汤叔尊林字奇特,新士小变其法,拟为战国玺,属昌盛仁弟奏刀,以应乾良社兄辑百林印集之约,即呈方家哂正。癸亥中秋之夜,不舍翁署款于荆州古城之锲镂轩。”
10月,经监狱同意,迁监狱外基建队居住。在荆州城内江陵书画会举办第二期“荆州地区业余书法篆刻讲习班”。收杨旻、王祖龙、汪纪军等为弟子。
11月,题“相敬如宾,心心相印”(大篆),题款:“晓军道兄与卫东女弟燕尔新婚志喜。癸亥冬,汪新士书贺。”
12月,刻“潘丹良”(战国玺朱文)。为“曾祥泮印”(白文)署款:“癸亥立冬,昌盛仁弟为祥泮有道仿悲翁拟铸印,浑穆中寓苍莽之意,得汉人神趣,略加修饰并署款,呈方家法正。汪新士记。”(单刀魏碑)
刻“千石万印”(朱文),魏碑边款:“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此悲翁论印诗句,诚乃举前贤之未及,启后学于成规。居高声自远,所见卓绝,故其所作弥大。敢于以诸种金石文字入印,笔酣墨饱,刀锋淋漓,开拓意境,为摹印家创立门户,影响印坛至深且巨。乾良社兄以“千石万印”四字属刻,因思非借鉴二金蝶堂法无以副命题、立意之气慨也,特为拟秦诏汉器篆意委昌盛仁弟刻成之。故略缀数言,就正于方家。癸亥冬,汪新士并署款于江陵书画会。”
1984年甲子62岁
2月,刻“乔万祥藏书记”(椭圆印石、细朱文),“乔万祥”(细朱文),边款:“赵松雪以玉筋入印,点画流利,文质兼备。其后邓、赵诸家婀娜多姿,各树一帜。先师王福庵世丈篆宗二李,兼工石鼓,合以古籀,自成一家。所作元朱文,熔冶众长,珠圆玉润,挺秀中得柔和之美,为当世推崇。万祥有道索刻,因概述源流以就正于方家。甲子岁朝,汪新士并识,时年六十二。”
2月,刻“不舍翁”(白文),边款:“后东坡赤壁之游九百年,岁在壬戌之秋九月十八日,余年正六十矣,取荀子之言自勉也,因以为号焉。甲子春,江山汪新士自刻并记于古城荆州。”
江陵县在荆州古城举行千人书画展览,汪新士和他的38名弟子的篆刻作品入选,并陈列在人流很多的古城工艺社的橱商内。
6月,指导学生编刻《历代诗人咏荆州印谱》、《江陵胜迹篆刻集》。刻“赵富林”(战国玺朱文),“吴忠收藏”(圆朱文)。
8月,3日为昌明命名,并撰联“生当昌明迎国庆,欣逢盛世喜月圆”,题款:“余生于癸亥,而今甲子从头,喜见昌明贤孙诞生,老幼欣会,亦难逢之快事也!愿新秀茁壮、健康成长,承继父业,发扬光大,昌而明之,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雏凤清于老凤声,庶几不负余之命名,以慰老夫之怀。昌明其勉乎哉!岁次逢困敦之中元节,不舍翁并记于荆州古城之锲镂轩。”
8月,刻“余子安研读记”(长形印石、细朱文),边款:“子安贤侄爱读书、喜钻研,为刻印志之以应雅属。甲子处暑前二日,暑气犹未消,新士挥汗并记。”刻“翰芳持赠”(朱文)。
9月,江陵书画会向荆州地委政法委上报《关于汪开年在书法教学中基本情况的报告》。
10月,举办第三期“荆州地区业余书法篆刻讲习班”。画国画“墨竹”一幅赠昌少军,题款:“玉玉亭亭向碧霄。” ②
11月,刻“振兴中华”(战国玺朱文),边款:“一八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孙中山先生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亲拟章程,指出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以申民志,以扶国宗。九十年后,汪新士并记于逸仙书画社,以寄统一祖国,共建四化之望也。”
刻“龙游人”(白文),边款:“龙游余氏为吾衢望族,代有闻人。曾为舅氏越园夫子刻‘文艺传家三百年’一印志之。今子安贤侄克绍祖业,属刻龙游人,固足以自豪而不忘本也。甲子秋,新士拟甲骨文于荆州古城。”
刻“汪迎超”(战国玺朱文),并刻隶书嵌名款:“而立成家且喜迎大庆,相敬如宾同心超鸿光。甲子秋分,不舍翁并撰。”刻“李亚丁”(战国玺白文),并刻楷书嵌名款:“民主夫妻讲平等不分冠亚,爱情花朵能鲜艳有赖园丁。甲子中秋锲镂老人。”刻“游婧”(战国玺白文)。刻“家雄”(朱文),边款:“传神求真。家雄道兄兼工书画篆刻,尤擅摄影,因题四字以张之。甲子闰十月,新士刻赠。”
12月,用正、草、隶、篆四体书《用原韵奉和答谢吴恂老题昌盛仁弟印存并序》,诗曰:“一言一字见真情,指引前程爱后生。不负春风滋雨露,声清老凤胜西泠。 ”
12月27日,经湖北省荆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批准假释。弟子昌少军接至家中安顿,邀部分师兄弟设家宴接风。
刻“比尔”(朱文),边款:“比尔先生教正。自白求恩故乡不远万里而来,结此金石之缘,实快慰平生也。甲子冬新士。”
1985年乙丑63岁
1月,题“南纪印社筹备会议签名留痕”(隶书),题款:“一九八五年元月二十日,不舍翁题于荆州古城,时年六十有二。”(行草)签名有:汪新士、昌少军、江传国、吕良祥、雷光国、朱里新、焦新峰、严烽、贺洪文、胡海燕、李国运、陈少武、杨随震、李永国、鲁家雄。
4月,回到阔别已久的衢州、江山故里。三姐汪梦先、姐夫翁耀庭回赠汪新士青年时所刻“翁耀庭”一朱一白两方印。
5月,赴浙江天台山书画社讲学,刻“朝拜祖庭纪念”(单刀白文,边款刻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像),边款:“朝拜祖庭纪念。国清寺创建于隋代,已历一千三百余年之古刹。位于天台山麓,为中国佛教天台宗与日本佛教天台宗发源地。唐高僧鉴真和尚曾朝拜国清寺,将大量经典传入日本。公元804年,日本最澄法师来国清寺取经,回国后,大兴天台宗教义,故日本天台宗尊国清寺为祖庭。每年有大批日本佛教界友好人士前来朝拜。因刻此印以志佛门盛事,于金石藉留鸿爪雪泥云耳。乙丑春西泠印社赤霞居士 汪新士并记于天台山国清寺书画馆,时年六十有三。乙丑新春,日本友人翁华先生访问国清寺结此金石之缘,即请教正,汪新士并记。”
加入杭州逸仙书画社。为杭州逸仙书画社编刻《纪念孙中山先生篆刻集》。作品入选西泠印社出版的《浙江篆刻选》。
6月,收李海为弟子,此后,收彭汉蒙为弟子。
8月,应聘荆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教授古代文学兼全校书法课,移住荆州师专教师公寓。
刻“严宜炳印”(白文),“杨文彬”(白文)。
9月,篆刻作品入选河南书协举办的《国际书展》,出席在郑州举行的书展开幕式。国际书展对其作品评价曰:“章法自然,稳中求变;边款有六朝碑意,精巧玲珑,刀笔具备。”
刻“郑国铨研读收藏之记”(细朱文)。画“墨竹”,题款:“何须怒气成挥洒,笔墨融和韵自饶。”刻“江山如画”(朱文)、“天台山书画社”(朱文)、“国清寺书画馆”(白文)、“沈天法摄影之印记”(白文)。
刻“孟海长寿”(白文),边款:“乙丑初夏赴杭州,拜谒兰沙世丈社长。承垂询近况,知余将在荆州创立南纪印社,以继承先师衣钵,宏扬西泠印社、东湖印社业绩。既荷赞许,复蒙赐题,教诲殷切,深感德泽无以为报,谨刻此印奉祝八十六岁耆硕耄期之寿。敬乞哂纳粲正。汪新士并记于纪南故城,时年六十又三。”
10月,与弟子昌少军、李海、江传国、严烽共同发起,并得杨随震、鲁家雄等书画界同仁热情襄助,组成“南纪印社筹备组”。
11月,收尹祖相等为弟子。
12月,由李海接入荆州城南门外梅村六组家中居住。收女弟子屈平。
1986年丙寅64岁
1月,《荆州师专学报》1986年第1期封三刊登篆刻作品七方:“沙孟海”、“余子安研读记”(附边款)、“江山如画”(附边款)、“江陵书画会章”、“盛德留金石”、“朝拜祖庭纪念”、“振兴中华”及“龙游人”边款。
2月,题“迎春”篆书横幅,行草款:“乙丑岁不尽二日,李海道兄邀黄猇、汉蒙诸友好至府上,席散兴来,黄猇道兄作画四帧,因书此以记其事,籍留鸿爪云耳。汪新士并记于尊斋中,时年六十又三。”
着手编辑《新士金石书画集》,开始搜集整理资料。刻“游世春”(战国玺朱文)。
刻“李海书画”,边款:“丙寅春偕门人李海、传国、严烽、杨旻、尹祖相等赴汉参加‘长江颂’书展。夜二时兴来鼓刀,特为此行留痕也。汪新士并记于吴寓。”
题 “惜墨斋”。题款:“李海贤契素喜书画,以金文笔意作小篆,即先师王福庵世丈之合以古籀也。未卜方家许我何如?岁次丙寅春分,不舍翁汪新士年六十四。”
3月,刻“江汉风流万古情”(白文),边款:“荆州博物馆藏汉砖。杜甫句,丙寅春汪新士篆刻。”收熊梅(女)为弟子。
4月,刻“余绍宋研究学会成立纪念”(圆朱文)、“兰馨空谷珠藏渊”(白文)。
6月,刻“龙宝斋”(白文,带朱文龙形边框),边款:“丙寅端阳节,龙宝斋开张,汪新士为李海贤契治印志贺,时年六十又四于荆州师专。”
《新士金石书画集》由李海资助,荆州龙宝斋印行500本,分赠友人与学生。事迹入编《江陵县志》。
7月,刻“诗春书画”(战国玺朱文),边款:“诗春老弟雅属。丙寅夏汪新士治石,年六十有四。”
9月,篆“荆州书法篆刻讲习班”,昌少军刻(细朱文),边款:“一九八六年九月再次招生,篆此委昌盛大弟奏刀,新士修改,时年六十四。”刻“滔滔江汉”(朱文)、“南国之纪”(白文)、“南纪印社赠”(圆朱文)。
举办第四期“荆州书法篆刻讲习班。”
10月,应钟祥县老年书画协会之邀,回到15年前下乡务农、放牛的钟祥县,受到了钟祥县政协、老干局的热情接待。在钟祥刻“饮墨斋”(朱文)。刻“南阳刘继昌印信长寿”(白文),边款:“丙寅重九,应钟祥县老年书画协会之邀邀,予前往讲学,承继昌道兄盛情款待,临别刻此留念,即请方家正之。汪新士时年六十四记于刘府。”
参加西安“中日百家篆刻邀请展”、十省市“长江颂”书法联展。
11月,参加在浙江龙游县举行的“余绍宋研究学会”成立大会,受聘“余绍宋研究学会”研究员。收马在新为弟子。
12月,26日,刑满全获自由。同日,南纪印社在荆州古城召开成立大会,汪新士当选为社长,杨随震、昌少军任副社长。鲁家雄任秘书长,李海、江传国、戴诗春任副秘书长,会址在江陵饭店礼堂。
《毛泽东诗词集句印谱》在北京“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美术书法篆刻展览”中展出,并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1987年丁卯65岁
2月,在西安大雁塔等旅游地为游客写字、刻印。
大年除夕,题“龙宝斋”匾额十幅,有大篆、小篆、行草、隶书、魏碑等字体(其中八幅后刊在《新士金石书画集》中)书隶书对联。“丁香送暖添新绿,卯酒初斟庆早春”,行书款:“李海贤契再度邀予造府欢度春节,为书嵌字联以贺新禧。岁次丙寅除夕,汪新士年将六十晋五并记于惜墨斋。”
4月,叶一苇题:“创南纪印人史,结西泠金石缘”。
5月,赴北京参加首届“爱国杯”海内外书法篆刻大奖赛颁奖大会 。
7月,刻“竹庐老人”(圆朱文),边款:“丁卯大暑拜谒竹翁(周华琴)前辈,承题赠一绝:‘由来金石学无穷,凿切犹难入化工。南纪从今多胜事,印灯新焰照新功。’命为治印,即乞法正。西泠印人汪新士记于南纪印社。”
9月,在荆州城花台龙宝斋召开会议,主持编辑出版《南纪印社成立纪念专刊》。海内外名流、学者和有关团体为南纪印社成立题诗、题联、致贺电的有:西泠印社、东湖印社、东吴印社、终南印社、长城印社、南京印社、金陵印社、灵杰印社;钱君匋 、沈鹏、沙曼翁、唐家仁、徐静渔、叶一苇、刘江、商向前、王遐举、黄松涛、周华琴、林锴、张海、陈振濂、洪丕谟、王壮弘、吴丈蜀、吕迈、曹立庵、林健、谷有荃、佘雪曼、傅嘉仪、颜家龙、林默涵等,集诗、联五十余件。
刻“家仁书画”(朱文),边款:“家仁吾兄有道索刻,即乞哂正。丁卯初秋,西泠印人汪新士记于南纪印社。”刻“唐家仁”(白文),边款:“五十五年前先君曾为作沛世丈篆联(东坡书成一家法,南宫画有四时春)。承家仁兄割爱见赠,因刻此印记之,聊表谢忱,即请粲正。丁卯秋西泠印人汪新士。”
刻“沈鹏”(战国玺白文)。刻“林锴之印”(朱白相间印),边款:“继西泠,接东湖,下开南纪;方内刚,圆外秀,妙得中和。林锴道兄撰赠此联,敬刻之聊表谢意,即请哂正。西泠汪新士并记于南纪印社。”
10月,加入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参加湖北省首届书法大赛,获特别奖。
在荆州城南门外御河梅村收张清惠(女)为弟子。
11月,举办第五期“荆州书法篆刻讲习班”,后更名为“汪新士书法篆刻讲习班”,收戴诗春、黄文斌、李福龙、齐义智、郑继鄂、倪石坚、孔祥泉、田淼、萧文(女)等为弟子。马在新参加了此期讲习班。
12月,刻“冯平”(古玺)。刻“昌少军印”(白文),边款:“少军大弟笔名昌盛,予以茂之字之,号春雨楼主,刻此以留念。丁卯冬,西泠印人汪新士并记于荆州古城之锲镂轩。”
刻“郑国铨著”(白文)、“良文画印”(朱文)、“马氏”(朱文)、“在新书画”(白文)。篆“南国之纪”,命弟子齐义智刻两方,各持一方,边款:“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大篆)。《诗•小雅•四月》摘句,乃南纪印社命名之旨也。丁卯冬,齐义智刻,汪新士篆并署款于荆州古城。”
1988年戊辰66岁
2月,收冯平为弟子,汪新士欣然书“自古神州原尚赤,于今铁笔更宜坚”(篆书)。行书题款:“冯平女弟乃昌盛贤契之爱侣,协助创作之余,亦奏刀弄石,遂喜篆刻,盖近朱者赤,潜移默化,不足为奇也。岁在戊辰初春龙年腾飞之际,设宴拜师,以表心诚,并邀李海、马在新、宋良美诸弟子同饮,欢聚一堂,以为见证,亦艺林盛事也。因题郭沫若诗句并缀数言记之。汪新士年六十有五。”
3月,在荆州城宾阳楼主持召开南纪印社常务理事会,研究印社工作。李海增补为南纪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
4月,刻“梁氏”(朱文); “清章”(白文),边款:“清章方家雅正。昌京仁弟赠石,汪新士篆刻。”
5月,“汪新士书法篆刻讲习班”举办第六期。收李盛世、张成、杨世业、冯家敏、袁仙君等为弟子。刻“蒋”(朱文)、“圣虎”(白文)、“倪”(朱文)、“石坚”(白文)。住荆州古城东门宾阳楼,在此设摊为游客写字、治印。每天晚上,汪新士自己动手做家乡的萝卜饭,众弟子争先来尝。后在弟子们中流传“凡没吃上汪老师亲手做的萝卜饭不算入室弟子”的佳话。收女弟子张礼凤。
应聘为“屈原杯”海内外书画艺术大奖赛评委。
7月,“汪新士书法篆刻讲习班”举办第七期。
8月,刻“庆祝西泠印社成立八十五周年”(白文),边款:“杭州西泠印社是先师王福庵世丈、丁辅之老伯、唐醉石先生与叶老品三、吴丈石潜诸前辈于清光绪三十年所创立,迄今正八十五周(年),因怀着钦佩前辈创业维艰,追仰先师德泽之情,敬刻此印以申庆忱,并祝颂印社金石同寿,印艺长春。回忆半世纪前,予正志学之年,见家君暨世父访平先生早岁所治印,喜而摹刻以为乐。越二载,赴龙游省觐舅氏余越园先生,蒙诲曰:‘印宜宗秦汉,近代各家不必取法,尤须研习说文,始有所本,并为引介韩登安先生,使从讲习。抗战胜利后,随校复员上海,韩师更为引见王福庵世丈,得入室叩益。在春住楼中欣会丁辅老、唐醉翁,均蒙亲灸教诲,乃稍识指归。一九四七年重阳,印社补行四十周(年)在杭雅集时,有幸与叶老诸宿耆合影留念。印社常务事宜素为叶老董理,次岁归道山,乃公推韩师继任,建树颇多,声誉蜚然。自一九四六年加入印社后,拜识童大年、高野侯、陈伏庐、马公愚、唐云、钱君匋、葛书征、吴朴堂、罗叔子、高式熊诸社友,交往切磋,受益良多,虽时隔四十余载,而记忆犹新也。昔日予为最年幼之社员,而今诸师友大半千古,予亦六十晋六,垂垂老矣。喜见印社事业昌盛,新社员崛起,驰誉海内外,至为欣慰,情不能已,追忆所及记于侧,以为永念。戊辰立秋江山新士汪开年并识于荆州南纪印社,年六十又六。”
9月,作品入编《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作品集》。“汪新士书法篆刻讲习班”举办第八期。
王京盙跋《养气斋印存》:“跋同门社兄汪新士细朱文印稿。细朱文入印始于赵魏公‘松雪斋’一印。其后高手辈出,有清一代,浙皖二派亦多工此者。清赵撝叔为群英之首,迄吾师王福庵、师友韩登安更工此道。今赏同门社兄汪新士此刻,秉承师法,亦不让人,钦折之余,记此赞之。时一九八八年八十五社庆,社弟王京盙顿首。”
参加纪念赵之谦诞生160周年书画篆刻邀请展。
作品编入《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国际篆刻书画邀请展图录》。
11月,“汪新士书法篆刻讲习班”举办第九期。
1989年己巳67岁
1月,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入选《当代印人名鉴》。《浙江民革报》25日刊登汪含芳《金石苑中老园丁》一文,随文发表汪新士“振兴中华”(战国玺朱文)、“余绍宋研究会成立纪念”(圆朱文)、“新士”(朱文)三印。
参加杭州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社庆后,便道返衢州、江山。汪逸羽奉陪先生访阔别41年之久的江山大陈村祖宅。其宅因1983年失火,瓦砾一片,仅存“养气斋”数椽小屋。汪逸羽先生吟赠诗三首,其一云:“犹怜少小娱亲情,发白归来吊祖庭。瓦破砖残书散尽,天留铁笔继西泠。”
2月,书“龙去犹存腾飞志,蛇来更有风发心”(大篆对联),题款:“乙丑夏与李海贤契论交于荆州师专,自丙寅年在其府上欢度春节,至今已四番共赏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因书此联以记之。己巳岁朝,西泠印人汪新士年六十又七。”
3月,为日本游客刻“石井清一郎”(朱文)、“伊东正义”(白文)。
5月,在钟祥举办第十期、十一期“汪新士书法篆刻讲习班”。编《新士篆刻——钟祥专辑》,收录在钟祥刻印204方,其中“蒋”(仿图案印)、“昌忠”(古玺白文)、“石牌潘氏”(白文)、“昌京书画”(圆朱文)、“潘菊”(战国玺朱文)、“刘继昌”(古玺白文)、“倪石坚印”(白文)等为这一时期代表作。
6月,刻“齐义智”(白文),边款:“印外求印,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此悲庵所以能别树一帜之卓识也。以秦诏版文字入印,乃予所追求者,齐生义智属刻,因拟此以留念。己巳小暑,西泠印人汪新士并记,年六十又七。”
7月,“汪新士书法篆刻讲习班”举办第十二期。
8月,主持征集17名社员作品,分贴两张印屏,参加“全国印社篆刻联展”。25日,赴桂林出席“全国首届现代篆刻艺术大展赛”开幕式。收昌明(5岁)为弟子。
刻“独执偏见”(白文)、“一意孤行”(朱文)、“岭南游子”(朱文)、“潘”(白文)、“昌京”(朱文)、“孙文曦印”(白文)、“郑继鄂印”(白文)。
10月,“汪新士书法篆刻讲习班”举办第十三期。刻“杨随震诗文书画之印”(白文)、“吴中华印”(白文)、“邵声朗书画记”(白文)。
11月5日,凌晨5时,完成圆朱文印“昌少军冯平夫妇同研读共收藏之记”。此印篆、刻、修改历时三年,4公分见方,高13公分,五面边款:“少军、冯平贤契世居洪湖,自同窗至爱慕迄今已九载,青梅竹马,相知甚深。冯平业余爱好文学,以写作为乐;少军雅嗜书画,复酷爱篆刻,虽兴趣略异而实相近,盖文学艺术自有共通之性质也。故心同而伉合,结为梁孟爱侣,绝非偶然之姻缘耳!自去岁订婚以来,久思撰书以贺之。秋雨初霁,精神一爽,始缀得此联,寓‘三爱’、‘三同’,殆亦佳偶巧对皆天成耶!良辰定于佳节,贤伉俪即将首途沪杭。书此既壮行色,亦以祝燕尔之禧,蕲于白首偕老也!一九八三年岁次癸亥中秋后五日,国庆前五日,江山不舍翁汪新士并识于荆州,年六十又一(此段款记汪新士刻)。一九八一年五月,少军贤契从予学篆刻至今已八载有余,技艺日进,频频获奖,已崭露头角,盖得力于好学敏求,博览群书也。秘笈既丰,久欲求刻藏书印而未果。今予将离荆州,倚装为贤伉俪刻此以留别,借志师生之谊,并祝相亲相爱,同研共读,携手齐飞。因录六年前所赠之贺婚喜联于右,亦一金石之缘云。己巳立冬前三日灯下,汪开年倚装并记于昌生之春雨楼南窗,时年六十有七(此段款记汪新士命昌少军代刻)。至凌晨,后一段款记委少军大弟代刻成之,以见予师生刀法之不同而又有相同处,新士又记。”(此段款记汪新士刻)。”
返乡与程逵鹏先生等创办江山印社并参加印社成立大会,被推为名誉社长。应印社社长程逵鹏之请开办书法篆刻讲习班,为毛晓华、吴天和等72生徒讲学。
1990年庚午68岁
2月,自江山赴上海,与华东新闻学院校友欢聚。刻“新士”(战国玺白文),边款:“庚午春,西泠印人新士自刻于上海。”
参加在杭州湖滨西泠印社展厅举行的“纪念西泠印社成立87周年开幕式”。篆刻作品参加杭州西泠印社举办的《全国印社社员作品展》并出席开幕式。回江山钤拓江山博物馆收藏其伯父汪访平部分遗石及汪新士青少年时部分印章,并补刻若干边款。
3月,离浙江江山返回荆州,外甥孙女翁含春随行学艺。
5月,刻“翁”(白文)、“含春书印”(朱文)、“翁含春印”(白文),“任全芳”(古玺朱文)。
6月,受聘荆州地区邮电局文宝斋书画社艺术总顾问。“汪新士书法篆刻讲习班”举办第十四期。
9月,获中国首届郑文公杯书法大赛一等奖,作品捐北京亚运会。
“汪新士书法篆刻讲习班”举办第十五期。
刻“天留铁笔继西泠”(古玺白文)。”
11月,19日荆州地区邮电局弟子孙文曦为汪新士在邮电局庆祝68岁生日,有82名弟子参加。
12月,刻“少军读过”(浙派白文),边款:“茂之大弟遵照吴恂老题诗‘镌罢还须多读览’之教导,请为刻此钤于过目之书,以别于藏而未读者,用意盖在自励也,因所然用曼生刀法治之。庚午大寒后一日,西泠汪新士古稀并记于昌生春雨楼灯下三十二岁诞辰酒宴之后。”
“汪新士书法篆刻讲习班”举办第十六期。
1991年辛未69岁
1月,中共荆州地委统战部以荆统字1号文,给湖北省委统战部上报《关于推荐汪新士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的报告》。报告称,汪新士“一生经历坎坷,但在艺术上的成就和教育上的贡献比较突出。现靠一技之长谋生,生活困难。荆州地区工人文化宫为了发挥其专长,请他在文化宫开办书法篆刻讲习班,七年来已办短训班16期,培养学生600余人,为荆州古城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他培养的学员中,有九十人在省级、全国及国际性的比赛中取得了突出成就,为荆州地区和湖北省争得了荣誉。”
题“昌少军获奖印选”(隶书)款曰:“茂之大弟从予学篆刻,弹指间十易寒燠,勇猛精进,频频获奖,自一九八七年以来连得全国、国际性大赛六次金奖,不负予之厚望。题此,以资激励,百尺笔头,更进一步也。汪新士年六十九并记。”
3月,应弟子鲁家雄之邀,受聘海南滨海文化艺术公司总顾问。寓三亚市鹿回头黎族风俗文化村。自题:“海滨高楼,深夜凭栏远眺,听惊涛拍岸,陡感艺海茫茫,个人之渺小。遂又得一号,曰‘无际老人’,为在有生之年,作无际之追求,以勉励自己。”
4月,事迹入编《中国现代书法界名人辞典》。
5月,“汪新士书法篆刻讲习班”举办第十七期。收蒋圣虎、周吉、陈继林、方辉春、方兆新、李红梅(女)、魏新、陈高、戴晓黎为弟子。陈恒顶替其叔叔(已交学费,因有急事回石首老家)参加了讲习班。
6月,湖北《书法艺术沙龙》杂志刊登篆刻作品“独执偏见”(白文)、“一意孤行”(朱文)、“黄竹塘畔安定堂中人”(细朱文)。
8月,荆州地区南纪印社召开第二次社员代表大会。选举昌少军为南纪印社第二届社长,会议决定“汪新士先生为南纪印社创社社长、名誉社长。”
9月,人名及作品入编《当代印社志》。受聘深圳海天印社顾问。
11月,作品入选《全国第二届篆刻艺术展作品集》、《当代国际书法篆刻艺术大观》。画家戴吾馨为汪新士七十岁造像,书法家王京盙题字。
为翁含春撰嵌名联并书:“双十岁华新似含苞待放,古稀银髯美如春色正浓”(铁线篆)。
25日,《西泠艺报》第96期第四版发表张耕源刻汪新士画像,并发表汪新士篆刻作品“芙蓉国里尽朝晖”、“红军不怕远征难”等数方篆刻作品。
1993年癸酉71岁
2月,在深圳市解放路画廊、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旅游商场为游客写字、治印。刻“何家鸿”(白文)、“宗羲居士”(细朱文)。
6月,入选《中国印学年鉴(1988—1992)》、《中国古今书法家辞典》。
在深圳远东大酒店一楼商场设摊,为旅客写字、治印。住深圳市向西村(6平方米)。
7月,刻“小平藏书”(细朱文),“傅氏彭真藏书”(细朱文)。
8月,在远东大酒店商场“老舍茶馆”设摊,为游客写字、治印。
11月,《瞭望周刊》刊发孟凡百《西泠不冷》一文,文头刊发法国留学生亚南在西泠印社举办的篆刻书画交流会上向篆刻艺术家汪新士请教的照片。
12月,《深圳画报》刊登汪新士简介、运刀刻印照片及篆刻作品6方。
作品参加中华名人协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书画展”。题“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书画展”隶书展标。
参加西泠印社九十周年国际篆刻书画邀请展。 等村里的激光打字机买来后我要把这些材料打印成册---也是做为祠堂汪老展区的一点材料吧! 很需要的!先地主辛苦了! 再读了一遍汪新士先生年谱。 余绍宋(1883—1949):字越园,衢州龙游人。著名方志学家,喜古风长律,擅画山水松竹,书宗章草。精鉴赏、富收藏。民国初任司法次长、代理总长。作品中有他的收藏印章“余绍宋”、“余越园”、“环山园藏”、“越园”等。
汪乃恕(1865—1913):字亦可,号守一,江山大陈人。世代经商,饶有资财,为衢州首富。行侠尚义,对衢州慈善事业建树颇多。邓翁之作最后由汪氏家藏。
汪展(1889—1953):字子庄,汪乃恕次子,余绍宋妹夫。民国七年(1918年)任浙江省众议院议员。工书翰,富收藏,精鉴赏。作品中有他的钤印“汪展”、“汪氏珍藏”、“汪子庄印”、“环山园劫余物”等。
汪新士(1923—2001):原名开年,号不舍翁、无际老人,别署红农。汪展子。精篆刻,兼工四体书,以首创单刀刻宝字碑边款受到行家赞赏。汪家的最后一个收藏者,之后该作品即由市博物馆收藏。 曾祖父汪膏(1799—1876),原名如璧,字春沾,号植庵,江山大陈村人,家境富有,平生乐善好施。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为培养家乡子弟,捐银元三千创萃文会(相当今教育基金会)。
祖父汪乃恕(1865—1913),字行可,号守一,衢州府(五县)首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因战乱举家迁衢州柯城道贯巷,曾任衢州商会会长。一生行善,铺路,修桥,建凉亭,施药医,被誉为“清末慈善家”。
父汪展(1895—1953),字志庄,善书法,尤工篆隶。民国初众议院议员,寓居北京。1923年,外祖母逝世,母余氏身怀六甲,随父从北京赴衢州奔丧,生汪新士于衢州。汪新士兄弟排行第三,借三羊开泰之意,取名开年。
汪新士(1923—2001):原名开年,号不舍翁、无际老人,别署红农。汪展子。精篆刻,兼工四体书,以首创单刀刻宝字碑边款受到行家赞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