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一句话
奶奶的一句话文/一汪清水
我的大伯父在临终之前,写了一篇很长的回忆录,把他们兄妹7人从小到大的艰难岁月和困苦的生活经历用文字的形式告诉了我们。当我含着眼泪读完大伯父的回忆录之后,使得我对印象中的那个柔弱多病的奶奶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和新的了解。
奶奶出生在河南信阳商城县一个叫苏仙石的小村落里,家庭条件不错,只是在嫁给了我的爷爷之后,就永远离开了在娘家往日生活的殷实了。旧社会讲究的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既然是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奶奶也就任命运的作弄而随遇而安了。
大伯父在他的回忆中说道,我们这一支汪家人有两大特点:一是人丁兴旺。二是重视教育。
我的爷爷是过继给他的大爹的,算是独苗一个,发展到现在,我们这一门已经是56口的一个大家庭了。这就足以证明我奶奶在这个大家庭里的贡献值该有多么的大了。
人丁兴旺带来的是生活的艰难。算起来,在我的父辈那一代,日无隔夜之粮,身无避体之衣。日常生活的潦倒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一家人是靠着借贷和纺棉织线艰难度日。常常是棉线还没有纺织成一把,就被拿出去换吃的东西了。这样的生活一直维持到我的大伯父出去当兵有了薪金之后。
尽管如此,我的奶奶从来没有忽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这就是我大伯父所说的他最不能理解的第二个特点。
奶奶常说的一句话是:“穷不离猪,富不离书”。意思是说,人再穷也要养猪,这样到了关键时刻,就能换取生命之所需,人再富也要读书,这样才能长富不衰。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带这这样一个信念,坚持培养她的孩子们,让他们在那样一个困苦的日子里,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大伯父在解放前就被奶奶坚持送他读书到高中阶段,直到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才辍学回家。这样的培养使得大伯父受益无穷,并在他当兵之后有了用武之地。
后来,大伯父成为部队的文化教员,为那些解放干部们进行扫盲培训,很多长他许多年龄和军龄的老干部们是在大伯父的培训下摘下了文盲的帽子来的。
我的父亲和他们下边几个兄弟妹妹也都是在爷爷奶奶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各自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尤其是我的父亲,得益于爷爷奶奶的坚持,送他就读于师范学校,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一名剧团的编剧和导演,编排了许多优秀的剧目,还发表不少著作,成为奶奶心中的骄傲。
大伯父临终之前把奶奶的这句“穷不离猪,富不离书”的经典留给我们意义非凡。应该说,这是已经故去的亲人们留给我们授之以渔的一笔财富啊! “穷不离猪,富不离书”的经典留给我们意义非凡。
不错!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有这种说法,有这种感受。。 “穷不离猪,富不离书”——农村人的精神财富。我们这儿也信奉这个。 祖辈的心愿很实在,很感动 乃涛笔下的奶奶是汪家老孺人的典型代表,汪家的老奶奶们不仅为汪家生儿育女,相夫教子,辛辛苦苦地撑着汪家半边天,还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永远缅怀她们!
乃涛笔下的奶奶是汪家老孺人的典型代表,汪家的老奶奶们不仅为汪家生儿育女,相夫教子,辛辛苦苦地撑着汪家半边天,还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永远缅怀她们!
同感! 看来本家爷爷一定很有魅力!所以娶了那么好一个本家奶奶哈! 我妈也经常说这话 还是老理说的好呀! 我们也有一个类似的俗话说:穷莫丢书,富莫丢猪。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