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汪氏宗亲网论坛 返回首页

汪正峰的个人空间 http://iwangs.com/?12427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丰利文园的前世今生

已有 290 次阅读2010-6-28 12:46

我们从未像今天一样,对一座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园林,投以如此巨大的热情。丰利文园,它曾经是古丰游子梦中的牵念,当地文人墨客诗文中的吟咏,学者艺人皓首穷经反复揣摩的艺术样式,民间有识之士难以释怀的情结,如今通过多方不懈努力,终于冲破重重迷雾,逐渐再现往日美丽容颜。园林建筑学家陈从周说,中国名胜也好,园林也好,为什么能这样勾引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呢?风景绚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丰利文园,不仅是名园建筑,也是如东重要的文化遗存。去年春天,苏州园林研究专家,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林娣在给学生上课时,对如皋水绘园颇多称赞,她所引用的最铁定的例证就是,我国已故著名古典园林学家陈从周曾称水绘园为“海内徽派园林孤例”。当时还是学生的本报记者课后查阅资料,惊讶地发现,水绘园与丰利文园的主人汪之珩有密切关联,据记载,乾隆二十三年,应县令何西舫之邀,汪之珩出巨资在如皋修缮冒辟疆之水绘园,并在其南侧建水明楼,这次大兴土木,为修缮一新后的水绘园赢得了极高的美誉。而当问及如东丰利文园,苏州大学园林学专家曹林娣等学者鲜有人知。这样的结果,让如东学子深深忧虑。在撰写毕业论文和回到如东工作期间,记者辗转访问于县文化局和丰利镇政府等部门,令人欣慰的是,多年来,如东有识之士对丰利文园的研究未曾停止,而重建工作已全面展开,一座文化名园,终于能够冲破历史尘封,再现丰姿。
丰利文园曾经被誉为私家园林的经典之作而闻名江淮,初为丰利人张祚(康熙二十六年进士)所筑,地处盐河两岸(今丰利小学所在地),后归汪氏。文园其始仅为小型园林,汪氏第四代汪澹庵为营造一所适于子孙读书的地方,于园内辟课子读书堂,经过精心经营,文园已初具规模。园内布局如画,楼阁亭台,回廊曲径,湖石假山,玲珑剔透;处处溪水环绕,林木葱郁,极尽池馆花木三胜,园中建有课子读书堂、念竹廊、紫云白雪馆、一枝庵、浴月楼、读梅书屋、碧梧深处、桃花潭、凤楼山馆、韵石山房、停云馆、归帆亭等多处佳景。园主汪之珩好远游,深得山林之趣,斥巨资广聘名工巧匠扩建园林。园林姿态优美而线条流畅,碧梧、红桃与绿蕉、洞门、漏窗相掩映,构成一幅幅图画小品,绕园一周,可深得“三五步、走遍江南”之真谛。
文园不仅景象秀异独步江淮,且文人景观亦甚为壮观。汪之珩性雅逸,尤喜广交文朋诗友,他与李御、刘文玢、吴合纶、顾駉、黄振号“文园六子”,终日诗酒唱酬,凡佳辰良宵无不会,会无不诗,著有《文园六子诗》、《甲戊春吟》、《文园集》等多种,尤为突出的是文园编辑出版了著名诗歌总集《东皋诗存》与《东皋诗余》,并被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存目,汪之珩乐善好施,不吝家财,大力支持文艺家与学者的创作活动,“凡名流之游于皋者,必招致文园。园者宅所构,以待四方之贤士者也,嘉葩美木,凉台馆亭,甲于皋邑,其中弹棋间设,丝竹并奏,人以比(冒)辟疆水绘园。扬州八怪的郑燮、黄慎、罗聘、李方膺等,文学家、性灵派首领袁枚、戏曲作家黄振、史学家刘名芳、李御、冒念祖、诗学理论家冒春荣、吴敬梓之子诗人数学家吴烺、学者王国栋、孙奎、崔彬若,先后成状元的秦大士、胡长龄、进士顾人骥、仲鹤庆、顾駉、史鸣皋……众多的举人贡生都应邀来文园住过。他们或诗或词或书或画,都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除诗词之外,文园于书画,金石戏曲以及工艺美术诸方面都留下了珍贵资料,其文化内涵之丰,不仅名扬两如,而且誉满大江南北。
文园于汪之珩之子汪为霖时达至极盛。汪为霖年30余便告养在籍,居于文园,饮酒赋诗,殆无虚日。他不惜重金请来常州人戈裕良,对文园重新设计。戈裕良为文园所建的小山泉阁“尤为天下一绝”,其在园中腹地叠成假山一座,主峰突兀,次峰拱揖,池水缭绕,绿树掩映。山有千岩万壑,环山而视,步移景异,有危径、洞穴、幽谷、石崖、飞梁、绝壁、境界多变,一如天然。主峰高耸万丈,明谷长10余米,泉水自上而下,潺潺而流,如碧溪入云,气象万千。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在《园林丛谈》、《书带集》中屡有提及:“小山泉阁溪泉作瀑布状,自上而下曲折三叠,洵画本也,直拟文园中,今南北所存诸园中无此佳例。”
“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汪为霖在园林建筑上有很深的造诣,从他这首《重葺文园》诗中再见他独特的视角和不凡的见地。乾隆末年,汪为霖为了奉养母亲黄氏以及觞吟之所,于文园之北兴建园林一座(今丰利镇政府所在地),该园与文园一溪之隔,南北相望,有一桥可通。此园面积不大,但园内环境幽静宜人,布局曲折有致,经学大师洪亮吉应邀为其命名“绿静园”。园内遍植翠竹,嫩笋丛生,溪水相映,青翠碧绿。内设景观四,即“曲水通桥生竹趣”的竹香斋,”“室静存古香,压架干琳琅”的古香书屋,“朗吟人倚长廊静,啼鸟无声月止时”的药阑,还有取孔子“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的一篑庭。加之郑板桥的隶书刻石“直到门前溪水流”点缀其中,使园林更添人文雅趣,分外旖旎。
汪为霖殁后,其嗣子汪承镛尚能稍继风雅,但所聚者多为地方名流,影响不及先前。他对两园没能开拓扩建,但他于道光十年,延请白蒲丹青名手季标绘成《文园十景图》、《绿静园四景图》并请南通书法家朱英和朱玮题咏:汪承镛亲撰《两园记》一篇,其后十年,将《两园图咏》合刻付梓,他在题记中说:“余家雉水之上,旧有文园,绿净两园,令将各景绘图,乞名流题咏,或赋长篇,或吟短什,为园林生色,亦以志苔岑雅契云。”可见汪承镛对家园不可谓不用心,但后因其常年在山东蓬莱等地任知府,两园鲜人管理,日渐衰落,到了同光年间,仅存断垣残壁,已是荒废莫治,及至近代,又大部毁于战火,旧时盛况,不得复见。
现存留下来的十四页两园图,民间初为南通学者费范九所得并重新装帧。1930年,掘港西方寺僧范成访文园故址,景仰乡土名胜古迹,乃与费范九商借斯图重新刊印,由书法大家叶恭绰题签,并与费范九、姚祖诏等人作跋,该图现为南通市图书馆收藏。园虽废,图尚存,今人聊以自慰。
汪氏祖孙性雅逸,喜交友朋,与众多文人郊游唱酬甚密,他们利用自身雄厚的经济基础,不吝钱财,大力支持文艺家与学者的创作,留下不少文坛佳话,也留下独具性灵的优美诗篇,乃至形成了以其家族为中心的儒商文化圈,声名显赫,影响深远。汪氏文化圈不仅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杰出代表,更是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汪之珩)性喜友朋,凡名流之游于皋者,必招致文园,文园者,宅旁所构以待四方之贤士者也,嘉葩美木,甲于皋邑,贮书万卷,其中弹棋闲设、丝竹并奏,人以比辟疆水绘园,璞庄与客唱酬觞咏无虚日。”汪之珩为艺术家和学者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艺术氛围,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形成了一个以汪氏文园为中心的文人圈。这个文人圈不仅拥有由汪氏族人及姻亲组成的“姻家同学”,主要代表除了汪之珩、汪之璟,汪之琦,还有汪之珩的妻弟黄振,更主要的是当时的诸多名流都汇集其下。汪之珩与李御、刘文玢、吴合纶、顾駉、黄振号“文园六子”,终日诗酒唱酬,凡佳辰良宵无不会,会无不诗,著有《文园六子诗》、《甲戌春吟》、《文园集》等多种。其时扬州八怪中的郑變、黄慎、李鱓、罗聘等,史学家刘名芳、李御、冒念祖,诗学理论家冒春荣,吴敬梓之子、诗人、数学家吴烺,学者王国栋、孙奎、崔彬若、先后成状元的秦大士、胡长龄、进士顾人骥,仲鹤庆、顾駉、史鸣皋……众多的举人、贡生都应邀来文园住过。甚至乾嘉学派的巨子王鸣盛、卢文绍、赵翼、钱昕、督学江浙皖或至扬州各著名书院讲学,亦闻风采文园稍驻,或寄来诗文。而在汪为霖牧守镇安期间,汪为霖以秀阳书院为中心,与府属归顺州知府李宪乔,府治所在地天保县县令刘大观,以及寓居广西的诗人李秉礼郊游唱酬甚密。汪为霖热心向当地学子传授诗艺,言传身教,循循善诱,若父兄之于子弟者,从学中成就卓著的,有壮族诗人袁思明、唐昌龄和童毓灵、童葆元兄弟等。汪为霖与三位高密派诗友及其众多子弟共同组成了乾嘉时期桂西地区颇具规模的诗人群落,同时汪为霖远与袁枚鱼雁传诗,唱和不绝于江南岭外。惜乎两园原貌已荡然无存,原址之上是今丰利小学,丰利镇政府所在地。校园内仅存一对石狮,一对石鼓为当时风物,一切都已湮灭无闻,甚至知道这段传奇的人也是寥寥无几,令人唏嘘不已。
[align=center][img]http://hiphotos.baidu.com/the1023/pic/item/b2fb431635d7a57621a4e956.jpg[/img][/align][align=center][img]http://hiphotos.baidu.com/the1023/pic/item/1bd5ad6e2a30bbe680cb4a55.jpg[/img][/align][align=center][img]http://hiphotos.baidu.com/the1023/pic/item/6d224f4a7a51ac1f08f7ef56.jpg[/img][/align][align=center][img]http://hiphotos.baidu.com/the1023/pic/item/20a4462355027a6e9922ed56.jpg[/img][/align][align=center][img]http://hiphotos.baidu.com/the1023/pic/item/ddc451da783fd3e7b7fd4855.jpg[/img][/align][align=center][img]http://hiphotos.baidu.com/the1023/pic/item/09f79052c6d798320df3e356.jpg[/img][/align][align=center][img]http://hiphotos.baidu.com/the1023/pic/item/81cb39db4d09b85ad1164e55.jpg[/img][/align]

一切文化最后都沉淀为人格。——荣格
    中国名胜也好, 园林也好,为什么能这样勾引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呢?风景洵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陈从周
大家喜欢一座城市的原因,最终一定是这座城市的素质。素质是文化的最终实现方式。一座不大城市的整体素质是极有魅力了,我们会觉得生活在天堂之中。——余秋雨
    丰利文园,不仅是我县历史上的著名私家园林建筑,也是如东重要的文化遗存之一。首先,丰利文园是如东商业文明的产物。如东旧属如皋,称为“东皋”,或“皋东”。皋东成陆虽晚,但素享鱼盐之利,“盐业兴则百业兴”,皋东的制盐业始于汉而兴于唐,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皋东大量产出的原盐通过串场河、大运河内运,而内地的物资和先进的儒家文化也源源不断地流入皋东。其间徽商发挥了巨大作用。皋东的盐商大多来自徽州,以理学著称的徽州文化造就了一代儒商,而徽州的盐商大多亦官亦商亦儒,他们在皋东经营盐务,同时又与当地官员诗酒交游,底蕴深厚的地方文化得以不断积淀保存下来,其中丰利汪氏家族声名最隆,影响深远,翘楚一方。其次,从园林建筑上看,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触类旁通,熔铸诗画艺术于园林,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饱含着浓郁的诗情画趣。 艺术同源,人们因诗按画造园,绘画在技法方面可供造园家直接借鉴,诗词艺术对园林艺术的作用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无形渗透。所以才说中国古典园林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言的诗”,可见造园家没有一定的绘画诗文功底最终不会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丰利文园达到的艺术高度,曾经引起园林学家陈从周的浓烈兴趣,他在一篇《园史偶拾》中写道:“如皋汪氏文园(位于今如东丰利),夙负盛名,然毁已久,莫能明其结构之精。1962年春,余拟作“文园”遗址之勘察,奈阻雪泰州,兴废而返。”
    说起陈从周的文园情缘,与一个人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个人就是浙江大学教授任铭善。任先生如东双甸人,其岳父就是丰利名士马久襄,妻子马素娥曾任丰利小学校长,而丰利小学就是文园旧址所在地。他是我国的著名语言学家,曾任教之江大学,正是陈从周的授业恩师。对这位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任铭善当然要把家乡的这座江东名园介绍给他。其实,陈从周在清钱咏的《履园丛话》也看到了关于文园的记录。这些,怎能不让这位痴于园林艺术的江南石师十分向往。可惜1962年的那场大雪,阻断了陈从周的那次充满憧憬的行程。然而不是那场大雪,陈教授来到丰利,又能看到什么?作为具有如此珍贵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地方文化遗产如今却近乎湮灭无闻,文园早已荡然无存,原址之上是今丰利小学和丰利镇政府,除却一对破败的石鼓、一对残缺的石狮子,再无半点痕迹,甚至于乡人的记忆亦已消逝,丰利本镇知道这份故事的人寥寥无几。文园和它往日的辉煌已经沉睡了太久,这颗璀璨的古丰遗珠需要拭去蒙于其上的厚厚尘土,重放光彩。但由于种种原因,几年前,关注这块园地的学者少之又少,且多为局限于一隅的地方文人。我县图书馆原副馆长丛国林先生致力于此十年余,已经梳理出一条比较清晰的脉络,另有广西师范大学硕士戎霞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小山泉阁诗存>校注》,对汪为霖的《小山泉阁诗存》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但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大困难。记者手边仅有丛国林先生提供的他和他的同仁们目前的部分研究成果,原始资料奇缺,一部完整的诗集营营求之而不可得,两园原貌仅能从残留的图咏中去揣测想象,大量挖掘、研究、保护的工作亟待去做。
    丰利镇历史悠久,文人辈出,特别是明清以来丰利镇的宗教文化、园林文化、红色文化、军事文化、以及名人轶事在国内具有重大的影响。陈嵩故居、新四军一师三旅抗战指挥部已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园”古建筑群(位于朝阳路将军巷)已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规划中的文园景观区是古典建筑群与历史名人的有机统一,是丰利镇 “一园一庙一塔一街”旅游发展规划的重要一部分,也是我县旅游资源的一大亮点。10多年前丰利镇在以徐善华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下,开始探索如何利用本镇文化资源推动经济建设的新路子,并从繁荣文化、服务经济的更高层面提出了建设“文化园”的构想,多次在县人代会、政协会议上提交提案、议案,引起了上级各部门的重视。2008年“文园”古楼的维修经县文化局报县政府批准立项,县政府投入50万元修缮丰利文园主建筑汪氏古楼。汪氏古楼为明末清初建筑,为文园的主体建筑,砖木结构两层,长13米,宽7.5米,高8米;南通市仿古建筑有限公司制定维修“文园”古楼规划,工程于2009年10月开工,目前已修复一新。同时,近年来,丰利镇党委政府广泛听取有识之士的意见和建议,由南京大学规划设计院精心编制详细规划,呼应如东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利用丰利镇的丰富文化资源,保护文物资源,积极筹建丰利文化园,成立了丰利汪氏文园、古寺庙、文峰塔、石板街为主的一园一庙一塔一街建设领导组。市县领导亲自察看文园古楼后,提出了较好的建议,2009年5月13日,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在县委书记周铁根、县长詹立风的陪同下,饶有兴趣地视察了市文物保护单位丰利文园,要求丰利镇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努力挖掘旅游开发资源。丰利镇政府积极响应市县领导的要求,及时制定了加快推进“丰利文园景区”建设的规划,分步实施,科学运作。
    丰利汪氏文园位于现丰利小学、丰利镇政府、工商银行一带,根据史料,其建筑四面环河,中有韵石山房、归帆亭等建筑和一片水池,“绿水红桥,岸柳花丛,亭榭山竹,交相辉映,风景如画”。文园向南为汪氏私宅。现汪氏私宅遗存建筑基本在丰利小学向南。多为民居,也有闲置失修危房,因丰利小学向北有公路将原镇政府一片隔开,一并开发困难较大,镇政府考虑拟将现丰利小学及其向南至松泉街一片作为选址,建设丰利文园景区。在规划上,以文园景区为中心,将努力体现景区的五项功能。一是文化娱乐功能。以文化中心为核心,建设高品味的娱乐中心,挖掘并充分展示南黄海文化,以丰利跳马伕为形象,着力于文化娱乐业的产业发展,发挥企业的原创自主开发能力,锻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娱乐产品。二是旅游休闲功能。浓缩古文园景点精华,建设古典园林,发展渔村和农家休闲旅游,开发休闲度假产品,整合餐饮业,提升文化内涵,吸引外来游客。三是体育健身功能,重新规划建设好文枫广场,形成健身中心广场,引导体育产业形成和发展。四是民俗研究功能,建设丰利历史文化遗存陈列馆,从民间搜集有价值的收藏,对南黄海的民俗文化等进行研究。五是社区教育功能,建设新四军一师革命纪念馆,将丰利镇党校、丰利镇成人学校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迁进,整合资源,使之成为一个传统教育基地。在文园景区的建设投入上,一是对丰利小学进行景观化改造,二是对丰利小学向南的明清建筑进行加固和修复。丰利小学现有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在旅游、文化、体育相关产业带资进驻后,改造资本有可靠保证。建设丰利历史文化遗存陈列馆、新四军一师革命纪念馆也可以从产权变更中获得必要的启动资本。采取企业和个人筹一点,通过招商引资,力求引进市场机制参与建设。在制定“文园景区”建设“一园、一庙、一塔、一街”的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允许文园景区居民按要求修建房屋,先期开发。目前,民间人士也纷纷为文园建设出谋划策,不少收藏界人士更是热情高涨,丰利镇居民袁金华听到重建文园的消息后,十分欣喜,感到自己收藏的有关文园的文物不会沉寂。丰利镇退休职工张炳林自制了一只展现丰利古镇风貌的沙盘,沙盘上一条条蜿蜒曲折的石板老街,古色古香的石桥和宝塔、文园古楼、关帝庙、文峰塔、大圣寺等闻名一时的人文景观一览无余……这些古街古貌完美地呈现在10平方米的沙盘上,其中,文园原貌清晰可辨。今年65岁的张炳林,从小对家乡的古建筑非常着迷,看到文园等有价值的古建筑几乎就要被世人遗忘,感到非常痛心,从事了50年建筑行业的他,退休后萌生了制作丰利镇古貌沙盘模型的想法,他的想法立即得到该镇一些有识之士的支持,大家都热心地提供丰利老镇的历史旧貌、文物概况等信息,经过两年的努力、近 20多万元的资金投入,目前,丰利镇古貌沙盘模型已经初具规模,明年能基本完成。在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竭力呵护下,一座历史名园逐渐浮出水面。



[align=center][size=3][img]http://hiphotos.baidu.com/the1023/pic/item/c4495f10102ed33d203f2ef1.jpg[/img]
[/size][/align][align=center][size=3]市委书记罗一民在县领导周铁根、詹立风等陪同下,向徐善华了解文园的历史渊源。[/size][/align]

[align=center][size=3][img]http://hiphotos.baidu.com/the1023/pic/item/98349423db3f7a6e9922edf3.jpg[/img]
[/size][/align][align=center][size=3]张炳林制作的丰利古镇全景沙盘。[/size][/align]
[align=center]
[font=宋体][img]http://hiphotos.baidu.com/the1023/pic/item/4089541895b330884bedbcfc.jpg[/img][/font]
[/align]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返回顶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