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7591|回复: 2

转:有关黄帝、黄帝陵的传说

[复制链接]

165

主题

271

回帖

759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1
发表于 2007-3-6 20: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hdl.org.cn/ 2004-12-20

一、黄帝降生的传说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生在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黄帝是少典之子,有熊国君。母亲名附宝,是位圣贤之人。因思念儿子心切,经常求神问卦。有一天在祁郊野外,向苍天祈祷,突然雷鸣闪电,全身麻木,眼花缭乱。从此过后,就身怀有孕了。当时的巫婆也到处奔相告,扬言:“不久这里必有圣人降生!”
  相传,附宝怀孕24个月,天空出现五彩祥云,百鸟朝凤,二月二日黄帝在沮水河畔,沮源关降龙峡出生了。从此,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据司马迁写的《史记》上说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聪明。”意思说,几个月就能说话,长到七八岁时,就有大人风度,十二三岁就有大智慧。
  黄帝长大成人后,果然不出所料;既聪明又有才干。对人和善。处事公平,能团结先民。在他22岁时,部落先民就推选他当了部落族长。从此,他就带领先民们挖洞穴,筑房屋,打鱼狩猎,过着安祥的日月,谁知好景不长,神农氏第八代孙子榆罔,经常不断前来侵犯黄帝部落。开始,黄帝一再劝让,并多次规劝榆罔。然而,榆罔仍然不听劝阻,反而得寸进尺,认为黄帝软弱可欺。迫使黄帝不得不暂时带领他的先民向北方迁移。开始了迁徙无常的游牧生活。
  黄帝每到一个地方,都虚心向那里先民学习。他发现别的部落先民发明了舂,可以把谷舂成米。又叫先民学会用和甑,蒸米饭吃,熬粥喝,先民们觉得特别好吃好喝,又很少生疾病。愈加对黄帝爱戴和拥护。此外,黄帝还非常重视人才。他在海边打鱼,发现了一位名风后的渔民,交谈中发现风后很有安邦治国的才能,知道很多伏羲氏时代教民养民的道理。黄帝就把风后收留在身边,当了他的参臣。不久,又在一次狩猎中,发现一位名叫力牧的人,此人箭法很准,百发百中,箭箭不落空。通过交谈,黄帝发现力牧很懂得兵法知识,就收留他统帅黄帝部落的兵马。黄帝有了这一文一武两个人才,信心更强了。他们当时虽然过着游牧生活。但愿意跟随黄帝的先民越来越多。黄帝的人口、兵马就一天天壮大,其他部落再也无人敢来侵犯。

二、黄帝为啥取名叫轩辕
  由于常年累月的迁徒游牧生活,各种笨重的东西都要人担肩挑,每迁移一次都给先民们带来极大痛苦和不便。遇上女人生孩子,老人生病,更是叫若连天。黄帝为此事也是经常唉声叹气,但又不得不迁移。
  有一次,黄帝带领他的先民迁移到北方黄土高原。这里森林茂密,地形平坦,便于长期生存。他们刚刚居住下来,有一天突然狂风大作,黄帝立即命全部先民,人人抱树,个个藏身,以防狂风卷走,黄帝只顾别人的安危,不料,自己头上戴的遮太阳的大圈帽,被狂风吹掉。他连忙抓住一棵小树,就地蹲下。黄帝发现他的大圈帽被狂风吹得就地滚动,并不倒地。这是啥原因呢?黄帝砍了一根树枝,扎成圆圈,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滚了不到一丈远又倒了。黄帝自小就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他沉思了很久;然后 ,再扎了一个圆圈 ,给两个圆圈中间扎了个十字架,又砍了一根长树枝,把两个圆圈扎在这根树枝的两头,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 。这次虽然没有倒,滚不了多远就停下来。这时,常先、风后、仓颉一起走来,问黄帝在干什么?黄帝把刚才发生的事向三位参臣诉说了一遍。智多谋广的风后,连忙剥了一条树皮,拴在两个圆圈中间的横杆上,一手拉着往前走,两个圆圈一直滚动着,并未倒地。
  黄帝一看,突然哈哈大笑,一下醒悟过来。他叫常先再扎两个同样的圆圈 ,四个木圆连在一起,好比四个车轮,稳稳当当向前滚动着,再也不怕倒地。风后看后,好像脑子里一下也醒悟过来,他命常先去采石场弄两个圆形石盘,中间凿个洞。不到半天工天,两个圆形石盘就做成了。风后从中间横安一根木棍。木棍中间绑了一条草绳,叫常先拉上使劲往前跑 。后边跟随了一群先民看热闹。仓颉连忙向黄帝说:我给这个东西起个名,叫做“车”。黄帝深思了半天,表示同意。
  车,对力牧这个人来说,产生了极大兴趣。他征得黄帝同意,命所有先民;一人制作两块圆形石头盘。大小规格要一样。不几天,圆形石头盘造得堆积如山。常先命先民,四个圆石盘安装一辆车,全部安成后,黄帝召集所有先民前来观看表演。中华民族第一个地上运载工具--车轮,就这样诞生了。它是当 今世界上所有车轮的前身。
  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车轮也由石头改作为木制车轮。有了铁器以后,车轮由木制又改为铁车轮,成为迁徒游牧生活中的运载工具,大大减轻了先民们体力劳动。力牧在车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打仗用的“战车”。
  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个功劳,仓颉和各位大臣商议;命车为“轩辕”。因黄帝当时还没有一个正式名字,就以“轩辕”命名,作为黄帝正式名字。这就是“轩辕”的来历。
黄帝自从被先民们拥戴为尊长,还没有一个正式“职称”大臣们先后给黄帝起了很多尊称,黄帝都不同意。最后,还是黄帝自己决定。黄帝发现土是黄色,土能生万物,土是人们生存的唯一依赖的靠山,先民们又是黄皮肤,所以,就确定他的尊称应该称“黄地”。从此,“轩辕黄地”就这样定下来。
  到殷商时代,一些文人觉得把祖先称“黄地”很不雅,他们借故“地”和“帝”是谐音,就把“黄地”改为“黄帝”。“轩辕黄帝”从此就这样沿用下来。秦以前,各国诸侯都害怕触犯祖训,有损祖德,轻易不敢称自己为“帝”,只好称王、称霸。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自己“始黄帝”。但他也没有敢沿用这个“黄”,只好用了白王“皇”。

三、黄帝为啥娶丑女(略)

四、黄帝手植柏的传说
  迈进轩辕庙大门,迎面便是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柏,这便是著名的“黄帝手植柏”。据说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一棵柏树,距今大约已有5000多年了。外国人称赞它是“世界柏树之父”。黄帝手植柏下围十米有余,七人合抱不严,所以当地民谚说它是“七搂八扎半,二十四个疙瘩不上算”。
  传说黄帝战败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定居在桥山。黄帝发现桥山一带群民,有的栖居于树,有的与兽同穴,既不文明,又不安全。黄帝便和大臣力牧、大鸿、共鼓等商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他们教化桥山群民在临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树造屋,离开树枝和洞穴搬进新屋;又把桥山改名为桥国。桥山群民住进房屋后,不但日常生活方便多了,而且也不怕野兽来伤害他们了。可是,在那时候人们并不懂得毁坏森林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他们经常乱砍乱伐树木,没有几年,桥山周围的树林全被砍光了。就连黄帝曾多次下令禁止砍伐的常年不落叶的柏树,也被砍伐得一棵不剩。就在这时候,一场暴雨袭来,山洪突然暴发,洪水像猛兽一般从山下猛冲下来,把几十人和黄帝得力的大臣共鼓、狄货都卷走了。黄帝悲痛万分。
  雨过天晴,黄帝亲自带领大臣们上山查看,发现凡是树林被砍光了的山峁,不仅挡不住水,连地上的草也冲得一干二净了。黄帝看见满山遍野都是洪水过后留下的沟沟洼洼,心情十分沉重,他对群民说:“今后再也不能乱砍树木了。如果再乱砍下去,桥国就没有树林了,野兽也没处藏身了。到那时,我们吃什么?穿什么?”当时有位大臣建议搬到另一个地方居住。黄帝说:“不可!如果那里树木也叫我们砍完,那时候我们还能往哪里搬呢?再遭洪水,我们又哪里跑?”众臣觉得黄帝说得有理,都问他该怎么办?
  黄帝说:“我愿和大家一齐上山栽树种草,用不了几年,满山就会长满林草,既不怕洪水,又能招来野兽,那时桥国群民才能有吃有穿”。说罢,黄帝就自己带头栽了一棵小柏树。臣民们都学黄帝的样子,纷纷栽树种草。
  不几年,桥国的山山峁峁林草茂密,一片葱绿。人们都很感激黄帝。从此,植树造林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一直沿续下来。
  传说黄帝在乘龙升天飞经桥国上空时,还特意让巨龙停下来,为了再看一眼自己亲手栽下的那棵柏树。临行时,又随手把群民送给他的干肉块扔下来,落在自己栽种的柏树上。传说现在黄帝手植柏树干上长的24个疙瘩,就是那时黄帝扔下的肉块变的。

五、黄陵古柏的传说
  传说黄帝乘龙升天时,臣民们挽留不住,以致把黄帝的衣襟、靴子和宝剑都拽下来了。臣民们为了纪念黄帝,便把这些遣物都埋在桥山之巅,这里便成了黄帝的衣冠冢。从此,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祭奠。
  那时,桥山顶上没有树木,是光秃秃的一片。群民在黄帝陵前祭供的食物,常被飞禽走兽抢食一空。看到这种情况。群民心里很不安。有位名叫青山的老人,便在黄帝陵冢周围栽种了很多树,想用树的树叶把陵墓遮挡起来,青山老人整天挖树、栽树,忙个不停。时间一长,被九天玄女发现了,她回到天宫便把此事禀告玉皇大帝。玉帝说:“青山老人对黄帝一片赤心,天宫早已知晓,只是他独自一人栽树,何年何月,才能栽满桥山”?说罢命九天玄女把王母娘娘收藏的常年不落叶的柏树籽,撒在桥山上,第二年春天整个桥山沟沟岔岔,山山峁峁,都长出了绿盈盈的柏树苗。青山老人见满山长出了树苗苗,高兴的不得了,他整天在山上给树苗培土、除草。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一棵棵柏树长得根深叶茂,整个桥山变成葱绿一片。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青山老人已年过百岁,虽然胳膊腿已不灵活,但每天仍然坚持上山护林。就在这时候,桥山来了一个名叫拾怪的恶霸,他凭着自己有十个儿子,暗偷明抢,胡作非为,无恶不作。拾怪发现桥山柏树长得又粗又大,便起了歹心。他带领两个儿子明目张胆地上山砍树。青山老人发觉后,急忙起来阻止。拾怪父子三人蛮不讲理地说:“满山遍野都是树,我们砍几棵有何不可!”青山老人说:“祖陵地上的树,谁也不许砍!”拾怪根本不听这一套,继续指挥儿子砍树。青山老人上前把树身紧紧抱住。拾怪挥起一拳,就把青山老人打倒在地。年迈之人,哪经得起这样的拳打,眼看着青山老人两眼一闭死去了。这时候,正好陈抟老祖从桥山上空经过,见拾怪打死了护林老人青山,急忙返回天宫,告知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从南天门上往下一看,不由得怒从心起,随手拔下头上两支金箸,往下一抛。拾怪的两个儿子随即惨叫一声,便倒在血泊中了。原来两支金簪在空中变成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拾怪两个儿子的胸前。拾怪不知宝剑的来由,以为有人在暗算他们父子,一气之下,便放火烧山。桥山上顿时烧成焦蛋。再说,王母娘娘发现现桥山树林起火,立即请龙王降雨。霎时大雨倾盆 ,很快就把烈火扑灭了,桥山柏树经过这场灾难,不但没有绝种,反而变得更加繁茂。所以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桥山古柏,棵棵都是神树;谁要乱砍,全家都要遭殃”。
  有个名叫赖顺的人,偏偏不相信。此人好吃懒做,一贯靠偷人为生,有年冬天,雪下得有三尺深,赖顺冻得实在受不住了,便偷偷跑上桥山,把桥山上的柏树枝偷砍了一担,挑回家里当柴烧。谁知点火以后,只冒浓烟,不起火焰。赖顺用口越吹,浓烟越大,最后把他呛得跌倒在地,两眼直翻,口吐鲜血,气断身亡。邻居们闻讯赶来一看,原来赖顺烧了桥山柏树枝,怪不得落了个如此下场。
    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敢随便砍伐桥山的古柏了。就是有的孩子偶而把落在地上的枯树枝拾回来当柴烧,都会受到家中老人的严厉责骂,非叫孩子把拾回的枯树枝送回桥山不可。桥山古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保护到今天,康熙年间,有一位县令想知道桥山到底有多少棵古柏,曾令人普查了七七四十九天,结果没有数清,只好作罢。1939年,中部县的县长卢仁山调集一个民团,把桥山划地为段,编列号次,命士兵按树贴号,错者罚大洋五块,打40军棍。历经19天详细普查,才得查清桥山共有古柏61286棵,并将这一普查结果正式载入了黄陵县志。

六、挂甲柏的来历
  公元前,元封元年11月,汉武帝刘彻召集12部将军,调集18万人马,巡视朔方,威震匈奴,大军沿秦直道北上,出长城,登单于台,直到边关,匈奴未敢出兵交战。汉武帝等了数日,因怕误了封禅时间,便决定收兵回京。为了节省时间,大军没有从原路返回,而改从延安以南直插?州、坊州。 当路过阳周郡(今黄陵县)桥山时,看到山顶上高大雄伟的黄帝冢,忙问随行人员:“吾闻黄帝不死,这里为何有黄帝冢?”方士孙公卿应声回答说:“黄帝乘龙升天,桥国臣民不舍,拽下他的衣物埋葬于此。这里是黄帝的衣冠冢”。汉武帝听罢,仰天长啸,低头长叹说:“嗟呼!吾诚得如黄帝,愿把江山和妻室儿子像脱鞋那全都抛弃,什么也不要了!”
  这位16岁当上皇帝、又一心想成神仙的汉武帝,无论到了什么地方都要修筑祈仙台,备礼致祭。据说,武帝采取人海战术,命令士兵,每人一担土,一夜之间就在黄帝陵对面修起一座九转祈仙台。第二天,旭日东升,汉武帝命令18万大军列队桥山,俯首默祭。武帝卸下盔甲,挂在一棵柏树上,然后独自登上祈仙台,祈祷黄帝保佑他长生不老,日后成仙升天;也保佑大汉江山永远太平。祭祀完毕,当天领兵返回长安。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18万大军祭黄陵”。
  从这以后,汉武帝挂过盔甲的这棵柏树,周身上下,斑痕密布,纵横成行,柏液中出,似有断钉在内,枝干皆然。这就是桥山柏中独一无二的“挂甲柏。”特别是每年清明节前,这棵古柏枝干上流出的柏液凝结为球状,就像挂满了珍珠宝石,闪闪发光,晶莹夺目,经阳光反射尤为壮观,吸引着各地前来谒陵拜祖的人。然而清明节一过,柏液中断,古柏从枝到杆又恢复了原来密密麻麻的甲痕。

七、汉武仙台(略)

八、黄帝脚印
  凡是来黄陵县谒陵拜祖的人,几乎都要到轩辕庙院内看一看黄帝的脚印。这双脚印留在约一米见方的青石上。看的人总爱把自己的双脚,放在黄帝脚印上试一试,用他们的话说,这是“踩着黄帝的脚印前进。”
  黄帝的这双脚印为什么能保存到今天?这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
  相传黄帝时期,当初没有衣帽,更没有鞋袜,不是用树叶遮体,便是以兽皮缠腰。黄帝也和其他的群民一样,腰间缠着兽皮,光着脚板,常年累月奔走各地,为民造福。每到冬天,天寒地冻,黄帝出外巡察时伤脑筋光着双脚。
  后来,胡巢和于则发明了了帽子和木屣,有人给黄帝也做了一双木屣。穿起来虽比光着脚板走路好多了,但行动却有些不便,出外巡察、上山狩猎仍不能穿。到了冬天,有人给黄帝也做了一双木屐。穿起来虽比光着脚板走路好多了,但行动却有些不便,出外巡察、上山狩猎仍不能穿。有年冬天,黄帝出外回来,脚冻烂了。穿木屐不方便,黄帝身边的一位名叫素雀的女子偷偷用麻布给黄帝缝了个布筒。黄帝在脚上试了试,太短小了。根本穿不上。即使如此,黄帝也不见怪,还表扬了素雀的创造精神。素雀却十分难过,有一次她去河边担水,发现黄帝独自一人从河滩走过,留下了深深的脚印,素雀仔细一看,心里亮了。原来黄帝的脚特别大,如果按脚印做下去,就不会再小了。于是素雀担完水,取来石刀,在黄帝脚印四周的胶泥上划了四方格,晒干后,捧回家,放在了石板上,然后按尺寸做成了一双软木作底、麻布作帮的高筒靴子。黄帝试穿后,觉得很满意。人类第一双高筒靴子就这样做成了。黄帝十分珍爱这双靴子,平时舍不得穿它,只是遇到节日或开庆功会时才穿上它。
    黄帝乘龙升天时,臣民们今璎藏在黄帝东宫。到了近代,这块刻有黄帝脚印的青石板被移到轩辕庙院内,一直保存到现在。

九、黄帝与皇帝(略)
  
十、文武官员至此下马
  在桥山顶上距离黄帝陵200米远的路旁,立着一座长形石碑。上面写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字。封建社会不论大小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这一规定体现了后辈对祖先的崇敬。到了现代,人们都以车代马,但所有大小车辆,到此仍主动停车,人们都下车后步行到黄帝陵祭奠瞻仰。
    有个史知府的儿子,名叫史可霍,他不务正业,经常骑马射箭,偷鸡摸狗,调戏民女,民愤极大,因此,众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死可恶”。有一年,“死可恶”带着一群恶奴来到桥山打猎,一群梅花鹿逃奔到桥山顶上的柏树林时,躲藏起来。“死可恶”领着恶奴们追进桥山柏树林,用箭乱射。“死可恶”单人匹马冲进了陵园区。看守陵园的姬老童,虽然已经年过六旬,却童颜鹤发,功夫超人。他一见有人骑马闯进陵园,大喝一声:“哪里狂徒如此无礼,竟敢在黄帝陵园捕杀鹿群!”说着,一个箭步向前,抓住马的缰绳。“死可恶”一看是个老头,在马上冷笑一声说:“老爷我名叫史可霍,史知府就是我的父亲,我就要在这里射鹿打猎,看谁敢管!”一句话惹恼了姬老童,他一拳就将“死可恶”打下马来。“死可恶”从地上爬起来,扑向姬老童。姬老童将左腿轻轻一扫,“死可恶”又跌了个“猪啃地”,把两颗门牙全碰掉了。姬老童又踢了两脚,把“死可恶”踢得连哭带叫,跪在地上不断求饶”。“死可恶”连忙爬起,牵马下山。随行恶奴们也都灰溜溜地跟着走了。
    再说,史知府听说儿子史可霍被打,还碰掉了两颗门牙,哪里罢休,他立即写信要求中部县令严加惩办姬老童。中部县令名叫包步平,秀才出身,很有学问,因他刚直不阿,清廉公正,被人称作“包不平”。他看史知府的信后,冷笑一声,提笔写道 :
    黄帝功德厚,子孙岂敢忘。
    纵子作恶端,骑马闯陵园。
    祖先未降罪,史府欺县官。
    轩辕英灵在,吾来把案断。
 包步平没有屈服于史知府的压力,连夜给泰定帝写一份奏章,连同史知府写给他的信件,一并呈报圣上,泰定帝一看他的奏章,十分生气,立即降旨将史知府革职,命包步平严办史可霍,并赐给中部县令三种特权:一、对破坏黄帝陵园的林木、建筑等的一切歹徙,查明事实后不必上报,县令有权就地正法,二、如有紧急公事,县令可越级直接上书皇帝;三、凡巡抚以下官员前来祭黄陵,县令不再出城迎送。泰定帝怕他的圣旨执行不力,又于泰定二年,亲自颁发了保护黄帝陵、庙的法令,其中规定:“不畏公法之人,又有玩徒之辈,泼皮歹人。损坏树林建筑,如有违犯之人,许诸人捉拿到官,痛行断罪……”这座石碑至今还保存在轩辕庙碑林里。
到了明太祖洪武年间,皇帝朱元璋沿用元朝泰定帝规定:把中部县令由七品官升至五品官,以便处理一些来不及上报的案件。此外,又在桥山顶上专门立了“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石碑,以便提醒前来谒陵拜祖的人,在祖先陵前一定要庄重严肃。
45爽公-46处贵-47太元---55师全-56道安-57源公-58参公---60-知古---63道融-64延罕-65德震----70应宗-71思诚(楚地始迁祖)-72文显-74万友-75谅公-76必恭-77谦公-78自湘-79启圣---91世汪睿      wangrayy@tom.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5523

回帖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贡献奖

发表于 2007-7-16 15: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091

回帖

3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30911

贡献奖

发表于 2007-7-16 15: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本家找来的好资料,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