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25439|回复: 18

汉阳版·汪氏家族志·第一章·第六节 祖源异说(汪芒氏之后)

[复制链接]

619

主题

5801

帖子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3129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6-4-15 21: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六节  祖源异说(汪芒氏之后)

         汪氏家族的历史,是由谱牒记载和传承的。第一个创编汪氏族谱的人,是东汉龙骧将军汪文和(31代),他上溯30代,从始祖汪侯录起,一代接一代罗列下来,创建了第一本《汪氏宗谱》,传至34代东吴的元德公,为响应朝廷征诸姓谱诏,又第一个续编了《汪氏宗谱》上献朝廷,以后一代一代,一地一地,修谱续谱连续不断,构成了汪氏家族完整的历史。这部历史有凭有据,有典有故,父子相传,血统延续,任何一个汪姓后代,打开族谱一读,便知自己从何而来,本家族中出过哪些值得自豪的人物,从而增添敬宗爱族之心、尊长惜晚之情。
         然而,关于汪氏的起源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汪姓是古诸侯汪芒氏后裔。这与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族谱上的说法不一致。为了让广大族亲能通过考证和比较,对祖源的认识有一个明确的看法,下面特从“国际互联网”上下载姓氏研究专家的有关文章,以供参阅:
         《谈对汪氏起源的一些看法》:
         “汪氏起源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源于汪芒氏;一是源于春秋时鲁国鲁成公庶子姬满。
          我到处查找一些资料,开始我认为汪氏应起源于汪芒国,因它靠近徽州,很顺理成章。但后来我越找的资料多,越引起对一些传说的怀疑。这只是我的一点看法,希望汪氏本家能从研究历史的角度去认真思索一下这些问题,可以先从历史传说做起,又不要受现有的资料和传说及神话所影响。
         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就防风氏神话在古籍中记录并不丰富,散见于《国语》、《史记》、《越绝书》、《述异记》等,其中以《国语•鲁语下》交待得较细。相传大禹曾到过越地,在茅山曾召集过会议商讨大计,会上,对有德有功者,给以爵禄和土地,后业便把茅山改成了会稽山。这是古史传说中很有名的群神集会,不知何故防风却迟到了。大禹对此很不满,将他杀以后,先陈尸示众,然后才埋在会稽山下,直到吴国打越国的时候,把会稽山都打塌了,才发现了防风的骨头,非常之大,一节骨头便要用一节车载运。吴国的人弄不清这是什么遗骨,如此之大。便派人去问博学的孔子,孔子便把前因后果向吴使说了一遍。吴使求教孔子的这件事,便记在《国语•鲁语下》: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之仲尼。……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在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防风氏部落人,可能属于传说中的巨人族之一,不过再长大的人也不至于一节骨头便要用一辆车。孔子本来就是听的传说,(在他之前近两千年前的传说),在那个信息传递极其落后时代的传说,似乎有点以讹传讹。我们往往以此为根据,来说明汪氏出于汪芒氏。浙江一带关于大禹和防风氏的传说更是多如牛毛。
         其实,历史传说和神话当没有得到有力的证据的情况下,它只能是传说和神话,研究历史既要以历史文献为基础,又要以考古发现为根据,传说和神话有时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资料。
         历史书上说的三代,就是遥远的夏朝、商朝、周朝。周朝的灭亡,距离今年已有两千二百五十年;商朝的灭亡,按照比较通行的年表,距今约三干年;夏朝的灭亡,距今约三千六百年;而夏朝的建立,离现在竟有四千一二百年了。想想我们一个人。连自己儿童时期的事情有时都记不清楚,曾祖父以上先人的名字也常说不出来,夏、商、周三代离我们真是太远了,就像银河系以外的星云、星系一样。

                  因此而产生了一些疑问,需要做一些思考。

                  一、从夏代的疆域谈夏禹与防风氏的关系
         既然夏禹和防风氏是同敶代人,就要说明他们之间的联系问题。要说明联系又必需说明夏代的疆域。
         关于是否夏代存在的问题,原来史学界争论很大,因为仅以春秋时代和后来一些人的文献资料,不足以说明夏的存在问题。在上个世纪中叶以来考古界从殷墟的发掘到夏墟的发现,考古界取得了重大突破,对夏的存在大多已持肯定的态度。但是,作为一个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制过渡的社会,或者一个刚刚摆脱野蛮走向文明的社会来说,仍处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其落后程度是难以想像。当时的中华大地有许许多多的部落和部落联盟,而率先建立起来的夏王朝,其统治的范围会极其有限,统治者的足迹或活动范围不可能踏遍现在的中华大地。下面我引用一下现有史学界的研究成果。

                《夏史论丛》(中国先秦史学会 编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5年7月第一版。)认为:
        “《禹贡》所述地理区划不仅夏王朝不可能实现,就是在商代,根据甲骨卜辞可知,还是部族方国林立,各自为政;西周时期也是封建诸侯,大邦小邦,保持相当大的独立状态,中央王室除了畿内,在全国范围内还无力建立九州地域组织以进行统治。再者夏代生产力相当低下,科学技术还很原始,也不可能象禹贡所述对各地土壤认识得这样细致。”P268
                “九州之险的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六山所在,大致位于今豫西黄河以及伊、洛、颍、汝河谷盆地的四周;而这个地域应当就是夏代九州的范围,同时也是夏王朝的中心区。”P272
                “从文献记载可知,北起山西汾水以南,南达河南汝水以北,西至华山以东,东迄郑州以西当为夏王朝的中心区,从而也是当时经济比较发出在中原地区率先进入阶级社会的一个地区;它与上述九州的范围基本符合。”P274
               “夏代九州仅只包括夏王朝的中心区,并不能包括夏王朝的整个领土范围。实际上夏王朝刚刚脱胎于原始社会,到处还存在着血缘氏族制的遗迹,《史记.夏本纪》云: “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我们据此推断,这十二个姒姓族连同一些异姓族(如昆吾氏、皋陶氏、豕韦氏等)共同构成夏后氏为主体的夏王朝国家政权,但互相之间仍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其中十一个姒姓族与夏后氏中央王室既存在着血缘上的宗法关系,又存在着政治上的分封关系和经济上的贡纳关系,从而与中央王室密切连系在一起,因此从它们的分布地域或者能看得出夏王朝的领土范围。”P276
               “夏部族自进入阶级社会建立奴隶制国家政权之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着当时的客华山以东,东迄豫东平原,北至黄河北岸,南达南阳盆地方圆千里的中原地区,这个地区可能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夏代领土范围。”P277-278
               “以往有些史书记载夏代领土较大,所谓“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这实际上是不大可能的。列宁说:“当时的社会和国家比现在小得多,交通极不发达,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当时山河海洋所造成的障碍比现在大得多,所以国家是在比现在狭小得多的地理范围内形成起来的。”(《论国家》)夏王朝正是这样。夏部族从事以农业为主体相对稳定的经济生活,它没有到处流动瘄习俗;夏王朝刚刚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都是非常有限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它似乎还没有这么大的力量跨越关山西取关陇盆地,穿过河湖大泽东服海岱地区,所可能做到的只能是在长期部族联盟的基础上,把部族林立的中原地区统一在夏王朗范围之内。”P278

                《中国古代史教程》(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赵继颜等编著 1989年6月第一版。)认为:
        “《左传》襄公四年载: “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即大禹时期,把天下划为九个区域进行统治。所谓九州,包括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ᛍ州,主要是指今河南西部地区。近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县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人的主要活动地区。据考察,二里头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西南部,与“九州”的主要地区相一致。”P10

                《中国疆域史》(武汉出版社出版 刘宏煊著 1995年9月第一版。)认为:
         夏朝的中心统治区域的地望,当在今中岳嵩山和伊、洛、颖、汝四水的豫西地区。这一地望,现已得到考古资料的证明。今天的洛阳、偃师、巩县、登封、禹县、临汝、嵩县、伊川等地都留下了夏人活动的足迹。然而,“统治中心”和疆域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仅以此”有夏之居”为夏朝疆域,似乎过于偏狭。据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材料,目前考古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夏文化的分布地区,北起晋南,南至湖北北缘,西至陕西东部,东达山东西部和安徽西缘。依此考古结论,并参考古文献中关于夏都的迁移、征战的传说,夏朝强盛时期的疆域:以豫西为中心,包括今河南全部,河北和山西南部,陕西东部.湖北北缘,安徽西缘和山东西部。就是到了西周王朝通过大规模的等级严格的裂土分封和一定程度的区域划分,不仅很快改善了周初“天下未集”的不巩固局面,而且使之成为比夏商疆域范围更广、统一程度更高的奴隶制大国。但是,它的脚步仍然没有踏过江南。在汉水、淮河以南形成的楚、吴、越三国是周朝疆域之外的王国。《史记•楚世家》就明确记载周天子对楚成王所说:“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楚王熊渠也说过:“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溢。”可见,周与楚泾渭分明,不相僭越。

                 《夏文化研究论集》(中华书局 1996年出版 文章作者:张德水)认为:
          夏部族的活动地域在豫西、晋南一带。尤其是在以嵩山为中心的颍水、伊水、洛水等流域和黄河北岸的济水流域,有着不少关于夏王朝的都邑所在地点和夏人重要活动区域的文献记载与传说。如《国语•周语》:“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史记•封禅书》“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夏本纪?正义引文尚书》云“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此即太康居之,为近洛也”。《逸周书•度邑解》也说:“自雒油延于伊油,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又《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广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由此可见,伊洛河济之间,是夏人主要的活动地域。
          夏后氏不常厥邑,多次迁徙,亦不出此范围。早在鲧时,夏部族就居住在嵩山附近,所以《国语•周语》中称鲧为“崇伯鲧”,并说“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禹居阳城,其地望在今登封告成;启居夏邑、夏、钧台,少康居夏邑、栎,其地均在今河南禹州市境内;太康:中康、桀居斟寻,羿亦居之,地望在今巩义市稍柴一带;胤甲、孔甲居西河,地望在洛阳至华阴一带;少康、宁(杼)居原,是在今济源市附近;相居帝丘、斟灌,地在今河南濮阳;宁一度又迁老丘,其地在今开封附近的陈留。夏代都邑多有变迁,但诸王迁都所在均应在夏王朝比较牢固的统治地区之内,则是确信无疑的。
           禹划九州,即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司马侯所说的“九州之险”的九州。《左传》昭公四年:司马侯对曰:“恃险与马,而虞邻国之难,是三殆也。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是不一姓。”这里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六山就构成了古代九州的大致范围,集中于今河南西部伊、洛、颍、汝地区。这不仅与夏部族的重点活动范围相吻合,而且与夏后氏的多次迁都相一致。
          另外,还有以下这些著作都是类似的观点。如:
         《夏史初探》郑杰祥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8年12月第一版。
         《先秦史新探》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唐嘉弘 著 1988年6月第一版。
         《中国先秦史》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宋镇豪著 1994年9月第一版
         《中国古代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徐高祉等编著
         《先秦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王明阁著 1988年3月第一版。
         《先秦史》 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詹子庆编著 1984年12月第一版。
         《夏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翦伯赞著 1990年2月第一版。商社会生活史》
          根据以上史学界的成果来看。
          如果夏禹确实杀了防风氏,那么防风氏就在夏的统治区域内,不在中心区也在中心之外的“方国”,但不会在江南。
          如果夏禹没有杀防风氏,防风部落又确实存在,或者说就在现在传说的地区,那说明是后人牵强附会把他们拉在一起的。因为当时江南也存在着大量的部落。
因此,夏禹杀防风氏的说法,只能当作孔子听到的道听途说,不能凭传说来断定现代汪姓就是汪芒氏的后代。

                    二、对一个传说的怀疑
          说防风氏部落或汪芒国是夏王朝的诸侯国,又说是商王朝的诸侯国,一直到春秋末年楚灭越时,也同时攻破了汪芒部落,其后人逃向西部山林之中。可以想一下,一个这样的部落一直生存了近两千年之久,特别是在吴灭越,后来越灭吴,而他的后人竟然能生存在吴越长期争斗的夹缝中,直到被后来的楚国攻破。这实在是难以想像。
所以,这个传说本身就让人难以相信,当然就更不能作为推演一个姓氏来源的根据了。
                    
                    三、从徽州汪氏的来源看
          汪氏是徽州数一数二的大姓,徽州的中国汉族汪氏最集中的地区。不管徽州的8大姓,还是15大姓,以及后面的众多姓氏似乎都是从北方迁来的,谁也不能证明哪一个姓氏是本地土生土长的姓氏。特别是从众多的家谱看也都认为自己是来自于北方的姬姓汪,其世系的排列看,从31世汪文和、44世汪华,直到后来的70多世80多世,现在的90多世。我们算一下,大家公认的汪氏始祖汪满,其出生于公元前592年(有的说前590年或570多年),但大致25年一代,这同31世汪文和、44世汪华是基本相吻合的。如果这样算,现有的汪氏家族在89代至103代之间,因为经过大约近2600年之久,其代差就是十几代人。综观汪氏族谱的传承,完全符合人类蕃衍的规律,因此也是可信的。

                    四、就姓氏的起源来看
          中国的姓氏基本上是在周朝时形成的,(因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而形成了大量的“氏”),而这个氏与周以前的氏有很大的区别。在周以前的姓大约有近三十个,(包括从殷墟的甲骨文中辨认出来的,这其中并没有“汪”),但后来存下来的很少。既然周以前没有汪姓,那么,那些极少留存下来的姓氏,当然就没有汪姓了,从这个角度分析,汪姓起源于春秋时代的鲁国,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5056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6-4-15 2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对称不上专家,我是教师,讲经济理论和管理的。
这是我去年写的那篇东西。去年以来我的一个首要目标就是要否定“汪芒氏”说。还有以下一些文章:

《在上古时期江南有个汪芒国吗?》
《夏朝没有一个被派到江南去的防风氏诸侯,商朝也没有一个汪芒国》
《关于禹和防风氏》
《汪氏并非来自于防风氏》
《百越不是夏民族的一支》
《关于夏人的活动区域》等。

这在我们的论坛中都有。

我们在很多网上都发了,包括浙江的《德清论坛》,直接对准浙江德清。想引起讨论。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766

帖子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6-4-16 00: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hnnywjg本家将大作都帖上来就好。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5056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6-4-16 10: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这些文章全在我们的论坛上。 [s:1]

在其他网上也有。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365

帖子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发表于 2006-4-16 10: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绝对称得上防风氏研究专家哦  本家谦虚了! [s:1]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5738

帖子

1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贡献奖

发表于 2006-11-19 11: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编修汪氏宗谱的人,应该是五世祖──汪嵩。这是有史料记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92

帖子

4925

积分

版主

45爽公-46处贵-47太元-55师全-5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925
发表于 2006-12-18 14: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次修家谱,听父亲讲汪氏起源:说我们的祖先出生时左手上是河流图案,右手是王字图岸,所以才形成汪字,具体年代不详,等回去问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746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我在想為 何有汪姓群居的所在地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135
发表于 2014-10-1 21: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支持汪芒的說法。
改新版後,很多不方便,例如每次打開家網,就要重新登錄帳號,密碼一次,過去登錄的文章,相片,也很難找,過去家網 上很多朋友,也沒有出現,不知從何找起。我的QQ在手機上,好用得很,在家網上老是說,密碼錯..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7 20: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汪孟梓陕西岚皋 于 2014-10-12 09:12 编辑

軒轅黃帝登大寶生二子伯曰玄嚣仲曰意上高陽嚣子高辛高陽崩高辛立定為帝筈帝筈生帝尭尭之妃姜嫄生帝乃后稷遂曰姬氏傳十六世生公刘公刘傳九世生太王亶父王季季麼文王姬昌周公姬旦鲁伯會煬公熙魏公沸  献公但  武公敷  孝公稱  惠公弗隍桓公元荘公僖公公典宣公倭  成公黑肱劉氏夫人生次子手文字左水右王合成汪字遂以名为姬汪公姬挺公姬诵公改姬更姓汪氏遂開汪氏之宗 汪越公 汪松公汪建公考公欣公永公陈公良公猛抜公泰公伯公晃公生公進公達公雅公勇言公高公澄公珍訐公頭公廣公平公文和公軫雲公澈公余夫人     授公凃夫人演公王夫人  道献公胡夫人  统公程夫人  元爽公程夫人  叔夆公太公姚夫人勳明公许夫人  僧莹公郑夫人   
世華公錢龐張夫人 爽公处貴公太季公仁乐公鳳思公文秀公行說言公咸公浚公師全公道安公迁婺源縣始祖    潰公中原公敬逢公延之公惟厚公元鳳公绒公敦礼公旗公和公小一公迁潛山   
   平阳堂汪氏宗派(潜山县古梗坝,祠堂在黄柏镇)
宋南渡迁潛山始祖宝五公为一世起        议派如下
       宝寿显福  思仲永伯 。 仁秉天之元。 克崇继世高。 学隆周,孔孟传。
令命光上国。  万代定昌全。(此是老派)
光绪二十三年 老屋送新派 孟字下“盛德成荣豪”   今后当以老派为主这是我家一本家谱手抄本记载的内容,不知准不准确,请族人过目指正!

点评

应该是的,我家也有一小套家谱,前面相同。我是湖北浠水的,第90世裔孙。  发表于 2014-12-1 19: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831

帖子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总  &#1

Rank: 6Rank: 6

积分
13242
QQ
发表于 2014-10-8 11: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并收藏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