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9899|回复: 2

关于汪氏起源的一些看法

[复制链接]

1652

主题

8673

帖子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6-3-1 13:5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nnywjg
级别 认证会员
财富 110
文章 47
注册 2005-12-19

掌声[0] 嘘声[0]
   § § § § § § § 楼主  

关于汪氏起源的一些看法
    关于汪氏起源的一些看法

    汪氏起源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源于汪芒氏;一是源于春秋时鲁国鲁成公庶子姬满。(至于说来自翁氏的说法那不是主流,且还有一些疑问。)

    我本来对这些过去没有兴趣,又基本不了解,是家族在编写宗谱时,让我参与了此事,我才到处查找一些资料,开始我认为汪氏应起源于汪芒国,因它靠近徽州,很顺理成章。但后来我越找的资料多,越引起对源于汪芒氏的传说发生怀疑。这只是我的一点看法,希望各位汪氏本家能从研究历史的角度去认真思索一下这些问题,可以先从历史传说做起,又不要受现有的资料和传说及神话所影响。

    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就防风氏神话在古籍中记录并不丰富,散见于《国语》、《史记》、《越绝书》、《述异记》等,其中以《国语•鲁语下》交待得较细。相传大禹曾到过越地,在茅山曾召集过会议商讨大计,会上,对有德有功者,给以爵禄和土地,后业便把茅山改成了会稽山。这是古史传说中很有名的群神集会,不知何故防风却迟到了。大禹对此很不满,将他杀以后,先陈尸示众,然后才埋在会稽山下,直到吴国打越国的时候,把会稽山都打塌了,才发现了防风的骨头,非常之大,一节骨头便要用一节车载运。吴国的人弄不清这是什么遗骨,如此之大。便派人去问博学的孔子,孔子便把前因后果向吴使说了一遍。吴使求教孔子的这件事,便记在《国语•鲁语下》: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之仲尼。……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在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防风氏部落人,可能属于传说中的巨人族之一,不过再长大的人也不至于一节骨头便要用一辆车。孔子本来就是听的传说,(在他之前近两千年前的传说),在那个信息传递极其落后时代的传说,似乎有点以讹传讹。我们往往以此为根据,来说明汪氏出于汪芒氏。浙江一带关于大禹和防风氏的传说更是多如牛毛。

    其实,历史传说和神话当没有得到有力的证据的情况下,它只能是传说和神话,研究历史既要以历史文献为基础,又要以考古发现为根据,传说和神话有时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资料。

    历史书上说的三代,就是遥远的夏朝、商朝、周朝。周朝的灭亡,距离今年已有两千二百五十年;商朝的灭亡,按照比较通行的年表,距今约三干年;夏朝的灭亡,距今约三千六百年;而夏朝的建立,离现在竟有四千一二百年了。想想我们一个人。连自己儿童时期的事情有时都记不清楚,曾祖父以上先人的名字也常说不出来,夏、商、周三代离我们真是太远了,就像银河系以外的星云、星系一样。

   

    因此而产生了一些疑问,需要做一些思考。

   

    一、从夏代的疆域谈夏禹与防风氏的关系

    既然夏禹和防风氏是同时代人,就要说明他们之间的联系问题。要说明联系又必需说明夏代的疆域。

    关于是否夏代存在的问题,原来史学界争论很大,因为仅以春秋时代和后来一些人的文献资料,不足以说明夏的存在问题。在上个世纪中叶以来考古界从殷墟的发掘到夏墟的发现,考古界取得了重大突破,对夏的存在大多已持肯定的态度。但是,作为一个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制过渡的社会,或者一个刚刚摆脱野蛮走向文明的社会来说,仍处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其落后程度是难以想像。当时的中华大地有许许多多的部落和部落联盟,也可以说是万国林立(方国)。而率先建立起来的夏王朝,其统治的范围会极其有限,统治者的足迹或活动范围不可能踏遍现在的中华大地。下面我引用一下现有史学界的研究成果。

   

    《夏史论丛》(中国先秦史学会编著 齐鲁书社出版 1985年7月)认为:

    “《禹贡》所述地理区划不仅夏王朝不可能实现,就是在商代,根据甲骨卜辞可知,还是部族方国林立,各自为政;西周时期也是封建诸侯,大邦小邦,保持相当大的独立状态,中央王室除了畿内,在全国范围内还无力建立九州地域组织以进行统治。再者夏代生产力相当低下,科学技术还很原始,也不可能象禹贡所述对各地土壤认识得这样细致。”P268

    “九州之险的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六山所在,大致位于今豫西黄河以及伊、洛、颍、汝河谷盆地的四周;而这个地域应当就是夏代九州的范围,同时也是夏王朝的中心区。”P272

    “从文献记载可知,北起山西汾水以南,南达河南汝水以北,西至华山以东,东迄郑州以西当为夏王朝的中心区,从而也是当时经济比较发出在中原地区率先进入阶级社会的一个地区;它与上述九州的范围基本符合。”P274

    “夏代九州仅只包括夏王朝的中心区,并不能包括夏王朝的整个领土范围。实际上夏王朝刚刚脱胎于原始社会,到处还存在着血缘氏族制的遗迹,《史记.夏本纪》云: “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我们据此推断,这十二个姒姓族连同一些异姓族(如昆吾氏、皋陶氏、豕韦氏等)共同构成夏后氏为主体的夏王朝国家政权,但互相之间仍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其中十一个姒姓族与夏后氏中央王室既存在着血缘上的宗法关系,又存在着政治上的分封关系和经济上的贡纳关系,从而与中央王室密切连系在一起,因此从它们的分布地域或者能看得出夏王朝的领土范围。”P276

    “夏部族自进入阶级社会建立奴隶制国家政权之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着当时的客观情况,在其中心地区已建立起新型的地域组织九州制,并在全国范围内分封同姓和异姓方国来巩固和扩展新的领土范围。《史记•夏本纪》所载姒姓方国大致分布在西起太华山以东,东迄豫东平原,北至黄河北岸,南达南阳盆地方圆千里的中原地区,这个地区可能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夏代领土范围。”P277-278

    “以往有些史书记载夏代领土较大,所谓“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这实际上是不大可能的。列宁说:“当时的社会和国家比现在小得多,交通极不发达,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当时山河海洋所造成的障碍比现在大得多,所以国家是在比现在狭小得多的地理范围内形成起来的。”(《论国家》)夏王朝正是这样。夏部族从事以农业为主体相对稳定的经济生活,它没有到处流动的习俗;夏王朝刚刚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都是非常有限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它似乎还没有这么大的力量跨越关山西取关陇盆地,穿过河湖大泽东服海岱地区,所可能做到的只能是在长期部族联盟的基础上,把部族林立的中原地区统一在夏王朗范围之内。”P278

   

    《中国古代史教程》(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赵继颜等编著 1989年6月第一版。)认为:

    “《左传》襄公四年载: “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即大禹时期,把天下划为九个区域进行统治。所谓九州,包括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主要是指今河南西部地区。近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县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人的主要活动地区。据考察,二里头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西南部,与“九州”的主要地区相一致。”P10

   

    《中国疆域史》(武汉出版社出版 刘宏煊著 1995年9月第一版。)认为:

    夏朝的中心统治区域的地望,当在今中岳嵩山和伊、洛、颖、汝四水的豫西地区。这一地望,现已得到考古资料的证明。今天的洛阳、偃师、巩县、登封、禹县、临汝、嵩县、伊川等地都留下了夏人活动的足迹。然而,“统治中心”和疆域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仅以此”有夏之居”为夏朝疆域,似乎过于偏狭。据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材料,目前考古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夏文化的分布地区,北起晋南,南至湖北北缘,西至陕西东部,东达山东西部和安徽西缘。依此考古结论,并参考古文献中关于夏都的迁移、征战的传说,夏朝强盛时期的疆域:以豫西为中心,包括今河南全部,河北和山西南部,陕西东部.湖北北缘,安徽西缘和山东西部。就是到了西周王朝通过大规模的等级严格的裂土分封和一定程度的区域划分,不仅很快改善了周初“天下未集”的不巩固局面,而且使之成为比夏商疆域范围更广、统一程度更高的奴隶制大国。但是,它的脚步仍然没有踏过江南。在汉水、淮河以南形成的楚、吴、越三国是周朝疆域之外的王国。《史记•楚世家》就明确记载周天子对楚成王所说:“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楚王熊渠也说过:“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溢。”可见,周与楚泾渭分明,不相僭越。

   

    《夏文化研究论集》(中华书局 1996年出版 文章作者:张德水)认为:

    夏部族的活动地域在豫西、晋南一带。尤其是在以嵩山为中心的颍水、伊水、洛水等流域和黄河北岸的济水流域,有着不少关于夏王朝的都邑所在地点和夏人重要活动区域的文献记载与传说。如《国语•周语》:“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史记•封禅书》“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夏本纪•尚书》云“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此即太康居之,为近洛也”。《逸周书•度邑解》也说:“自雒油延于伊油,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又《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广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由此可见,伊洛河济之间,是夏人主要的活动地域。

     夏后氏不常厥邑,多次迁徙,亦不出此范围。早在鲧时,夏部族就居住在嵩山附近,所以《国语•周语》中称鲧为“崇伯鲧”,并说“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禹居阳城,其地望在今登封告成;启居夏邑、夏、钧台,少康居夏邑、栎,其地均在今河南禹州市境内;太康:中康、桀居斟寻,羿亦居之,地望在今巩义市稍柴一带;胤甲、孔甲居西河,地望在洛阳至华阴一带;少康、宁(杼)居原,是在今济源市附近;相居帝丘、斟灌,地在今河南濮阳;宁一度又迁老丘,其地在今开封附近的陈留。夏代都邑多有变迁,但诸王迁都所在均应在夏王朝比较牢固的统治地区之内,则是确信无疑的。

     禹划九州,即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司马侯所说的“九州之险”的九州。《左传》昭公四年:司马侯对曰:“恃险与马,而虞邻国之难,是三殆也。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是不一姓。”这里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六山就构成了古代九州的大致范围,集中于今河南西部伊、洛、颍、汝地区。这不仅与夏部族的重点活动范围相吻合,而且与夏后氏的多次迁都相一致。

   

    《夏商周史话》(北京出版社出版 黎虎 著)认为:

    夏代已经冲破了氏族社会血缘关系的束缚,开始按照地域划分统治地区,组织国民。“夏朝建立后,把天下划分为‘九州’以进行统治。 《尚书》《禹贡》说,‘九州’有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所谓‘禹贡九州”,实际上主要是以今天河南西部伊、洛、汝、颖为中心的黄河中游一带,即历史上所谓的‘中原’地区。对这广大地区,夏朝派遣‘九牧’去进行治理。‘九牧’已不同于过去的氏族部落首领,而是贯彻夏王朝的意志,统治一方人民的地方长官。这表明夏朝已行了一套治理国民的行政管理系统。”

    另外,还有以下这些著作都是类似的观点。如:

    《夏史初探》郑杰祥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8年12月第一版。

    《先秦史新探》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唐嘉弘 著 1988年6月第一版。

    《先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翦伯赞著 1990年2月第一版。

    《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宋镇豪著 1994年9月第一版

    《中国古代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徐高祉等编著

    《先秦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王明阁著 1988年3月第一版。

    《先秦史》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詹子庆编著 1984年12月第一版。

    根据以上史学界的成果来看。

    如果夏禹确实杀了防风氏,那么防风氏就在夏的统治区域内,不在中心区也在中心之外的“方国”,但不会在江南。

    如果夏禹没有杀防风氏,防风部落又确实存在,或者说就在现在传说的地区,那说明是后人牵强附会把他们拉在一起的。因为当时江南也存在着大量的部落。

   

    二、对一个传说的怀疑

    说防风氏部落或汪芒国是夏王朝的诸侯国,后来又是商王朝的诸侯国,一直到春秋末年楚灭越时,也同时攻破了汪芒部落,其后人逃向西部山林之中。可以想一下,一个这样的部落一直生存了近两千年之久,特别是在吴灭越,后来越灭吴,而这个汪芒国竟然能生存在吴越长期争斗的夹缝之中,直到被后来的楚国攻破。这实在是难以想像。

   

    三、从徽州汪氏的来源看

    汪氏是徽州数一数二的大姓,徽州的中国汉族汪氏最集中的地区。不管徽州的8大姓,还是15大姓,以及后面的众多姓氏似乎都是从北方迁来的,谁能证明哪一个姓氏是本地土生土长的姓氏。特别是从众多的家谱看也都认为自己是来自于北方的姬姓汪,其世系的排列看,从31世汪文和、44世汪华,直到后来的70多世80多世,现在的90多世。我们算一下,大家公认的汪氏始祖汪满,其出生于公元前592年(有的说前590年或570多年),但大致25年一代,这同汉末的第31世汪文和、唐初的第44世汪华是基本相吻合的。如果这样算,现有的汪氏家族在89代至103代之间,因为经过大约近2600年之久,其代差就是十几代人,即最高辈是90代左右,最低辈是100代出去。所以,汪氏来源于北方,不是当地的土著居民。

   

    四、就姓氏的起源来看

    第一,关于姓氏起源,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那就是绝大多数起源于周王朝时期。而在周代以前的古姓氏很少,包括从甲骨文中辨认出来的,总共也不超过30个,至今留下来的就极少。因为在周以前,一个诸侯国(其实在当时只是一个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就是按照分封“国号”或者是继承来自于母系社会以区别于不同氏族部落的那个符号——姓。一般人只有名,名前不挂“姓”。那个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初期,姓氏或称号只是这一群人区别于另外一群人的标志,对于个人来说还是不重要的。

    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代。周王朝初年,为控制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后把土地分封给兄弟、亲戚及异姓功臣等,建立了71个封国,其中有武王的兄弟16人,同姓贵族40人。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据统计,由周王室同姓封国得氏的有48个,由异姓封国得氏的约有60个。而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法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即大夫的后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称为氏,如田、白、鲍、费、范、屈等。经过层层分封,以封国、封邑名称为氏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因为在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时表示贵族身分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而平民也开始由无姓到有姓。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 2、以国名为姓氏。 3、以邑名为姓氏。 4、以乡、亭之名为氏。 5、以居住地为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 9、以技艺为姓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所以说,周朝是我国氏的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从古到今,中国人使用的姓氏中十之八九可以说是由姓派生出来的氏演变来的。值得说明的是,远古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金天氏(少昊)、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陶唐氏(尧,又称伊祁氏)、有虞氏(舜)、有夏氏(禹)等氏,是后世对想象与传说中的祖先的尊称。

   

    第二,中华汉族的姓氏一般都起源于中原,然后由中原扩散到江南(包括四川),而江南的百越人大都被融进了在中原形成的姓氏之中。因为从汉代到明清一次次的中原民族大迁徙,使中原人先客居他乡,然后反客为主,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南方土著居民融进了北方的姓氏之中。所以,很少能说出在南方土著居民中产生的姓氏。

   

    根据以上可以说,汪氏家族同样是起源于北方,即春秋时鲁国的平阳,(不是山西的平阳,当时的鲁国平阳古城在邹城市城西三十里),后来避乱于新安。所以,汪氏家族起源于平阳,繁衍于新安,是新安郡望族。从徽州汪氏家族留下的族谱的世系也可以说明。

   

    这段文字我过去在《汪氏家族志》上发过,现发在这里,希望各位本家宗亲都来探讨一下。谢谢了!

    本人的E-mail : hnnywjg@sina.com.

   


--------------------------------------------------------------------------------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发贴时间:2006-2-4 16:01:13



大风
级别 总站长
财富 ******
文章 232
注册 2005-12-16

   § § § § § § § 第2楼  

关于汪氏起源的一些看法(回复)
    不错,我看过。。

    你有QQ号吗?


--------------------------------------------------------------------------------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发贴时间:2006-2-4 21:23:40



大风
级别 总站长
财富 ******
文章 232
注册 2005-12-16

   § § § § § § § 第3楼  

关于汪氏起源的一些看法(回复)
    是唐白之水吗?


--------------------------------------------------------------------------------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发贴时间:2006-2-4 21:29:37



hnnywjg
级别 认证会员
财富 110
文章 47
注册 2005-12-19

   § § § § § § § 第4楼  

回复
    我曾在《汪氏家族志》上写过几段,以“唐白之水”的名字发的。


--------------------------------------------------------------------------------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发贴时间:2006-2-5 11:30:51



hnnywjg
级别 认证会员
财富 110
文章 47
注册 2005-12-19

   § § § § § § § 第5楼  

关于汪氏起源的一些看法(回复)
    我通过信箱在网上与汪茂和本家交流过几次。


--------------------------------------------------------------------------------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发贴时间:2006-2-5 11:43:02



大风
级别 总站长
财富 ******
文章 232
注册 2005-12-16

   § § § § § § § 第6楼  

回复(回复)
   


--------------------------------------------------------------------------------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发贴时间:2006-2-8 22:44:47



hnnywjg
级别 认证会员
财富 110
文章 47
注册 2005-12-19

   § § § § § § § 第7楼  

关于汪氏起源的一些看法(回复)
    关于长狄族

    传说中说防风氏是长狄(翟),问题是:1. 狄是北方民族,在陕西、山西的北部,它真正形成并统一为“北狄”的时候是在西周时期,后期又分裂为赤狄、白狄和长狄。2. 狄族是北方民族,从来没有过黄河,一个更不用说过长江。

    近来我看了一本书《北狄族与中山国》(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版),从书中介绍可知:从传说时代的黄帝时起,直到商周之际,狄族的族名虽有钉灵、鬼方、翟、狄等变化,但其居地始终在蒙古大沙漠以南的渭北、河套地区,是我国商周王朝时期的北方兄弟民族之一,它同黄河流域的夏商周民族一起,为我国远古时代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北狄有共同的地域。这个共同的地域,据《左传》记载,除包括今陕西省北部、山西省西北部东南都外,还一度包括今河北省南部和山东省西部的一些地方。这些地方不仅是连成一片的,而且比当时的齐晋秦等中原大国都广大得多。在这个广大的地域里,北狄诸氏放部落仅有居地,而无同界划分。”(《北狄族与中山国》P46

    北狄国家的衰亡,是从其内部的分裂和瓦解开始的,这是在晋义公末年激化的结果。

     狄国的内乱,必然导致它在同华夏国家的战争中失败。北狄主要分裂为赤狄、白狄和长狄。 公元前616年。 长狄首先从这个统一的北狄国家中分裂出来。从这年开治,长狄之名始见于《春秋》及三传。而且它此后的活动均冠以长狄之名,这表示它已独立于统一的北狄国家之外。

    长狄分离出来后, 立即遭到相邻华夏国家的进攻。就在公元前616午,宋国司徒皇父率军击败长狄于长丘,并掳获长狄酋长缘斯。长狄被逐出根据地长丘后,被迫向东窜逃,一支“侵齐”,一文“伐鲁” “伐鲁”的长狄,闻鲁大军来战,即向他处奔逃,鲁文公命大臣叔孙得臣率军追击,及于鹹,败之,并生获长狄另一酋长侨如。经过宋、齐、鲁三国的连续讨伐,长狄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公元前607年,走投无路的长狄在其酋长荣加的带领下再次进入齐国。齐惠公闻讯派王子城父攻之。荣如被齐军掳杀。部众一部分溃逃到今山东省淄博市以北之地,大部分在酋长简如率领下退入卫国境内。卫人乘机截杀,简如被俘。余众由简如兄焚如率领逃入赤狄潞氏。长狄政权灭亡了。

   

    我们知道夏的第一个君主是启,那么禹杀防风氏是在夏王朝建立前,顶多是在夏初,这时根本不可能有长狄(翟)存在,更何况是在南方。夏商根本不可能统治到江南地区,也不可能跑到它的统治区之外把防风氏杀了。仅依传说是不可信的。

    至关于绍兴为什么会有会稽山和禹王陵,那是因为夏从兴盛时期的“涂山或三涂山”(在河南嵩县),到逃亡过程中的“涂山”(安徽境内),再到最后落脚的“会稽山”(浙江绍兴)。这是一个民族兴盛、衰亡到逃亡的过程和结果。我介绍一本书《百越民族史论丛》(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特别是其中的一篇《古越地望刍议》,大家来看看,我们共同探讨一下。

   

   

   


--------------------------------------------------------------------------------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发贴时间:2006-2-13 16:03:29



hnnywjg
级别 认证会员
财富 110
文章 47
注册 2005-12-19

   § § § § § § § 第8楼  

关于汪氏起源的一些看法(回复)
    另外, 当说到古代江南诸民族时,都称之为“百越”,那些研究百越民族史的专家们从来没有一个人认为在江南的百越族之中还有一支叫防风氏的长狄(翟)族。在我国古代史研究中也从来没有一个“防风国或汪芒国”。周王朝的周边是南蛮、北狄、西戎、东夷。北狄的一支长狄怎么会跑到江南去了,并且是在夏之前就跑去了,可那时候北狄还没有形成,更不说有长狄了。

    商朝至西周时期,越人较之中原华夏族(汉族的前身)稍落后,与华夏族的交往较少,商、西周王朝不能对他们进行直接的统治。《汉书•严助传》说:“越方外之地,劗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受正朔,非强弗能服,成弗能制也,以为不羁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烦中国也。”

   

   


--------------------------------------------------------------------------------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发贴时间:2006-2-13 17:15:59



hnnywjg
级别 认证会员
财富 110
文章 47
注册 2005-12-19

   § § § § § § § 第9楼  

关于汪氏起源的一些看法(回复)
    禹杀防风氏是在涂山(现在河南嵩县西南伊河边上的三涂山),涂山因涂山会盟而出名,后来又叫会稽山。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因禹之后裔最后南逃江南也把它带过去了。禹只是一个部落联盟的酋长,是个盟主,他还不是一个王,他的儿子启才建立了夏王朝。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低,是石器与铜器并用时期,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在这样一个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一个从野蛮向文明的过渡时期,他能够足迹踏遍现在的中华大地吗?他能到现在的江南吗?


--------------------------------------------------------------------------------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发贴时间:2006-2-16 17:41:48



江右书生
级别 站长
财富 ******
文章 39
注册 2005-12-17


   § § § § § § § 第10楼  

关于汪氏起源的一些看法(回复)
    好厉害啊

    有QQ没?

    我的QQ:20135929


--------------------------------------------------------------------------------

    一朝得似云间雁

    万里孤鸣声满天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766

帖子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6-4-14 18: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得好!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

帖子

119

积分

侠客

积分
119
发表于 2009-3-8 11: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刚刚看了人家对家庭历史的研究,人家又已经提前的一千多年了!在炎帝时已经开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