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5905|回复: 16

《青春艳曲》这给年轻人看的小说收集的防风氏资料倒不少

[复制链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6-4-4 23: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查铁丽出来一年,只在寒假回过老家一趟,早就吵着要带朋友(当然是我与童思诗)去玩,父母死活不同意,所以憋到今日。而夏天城关酷热,查铁丽当然要回去避暑,我们也常听查铁丽说到她们老家的种种奇闻异事,向往得不得了,因此早跟家里说好,一放暑假,我们就跟查铁丽直奔她老家。

  下渚湖又名防风湖,传说为当年跟随大禹治水的防风所辟,因此又叫风渚湖或封渚湖;又因土语与“哑子”谐音,亦俗称哑子湖,算起来至今至少也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

  下渚湖位于我们县城西南约六七公里处,中心湖区面积约1890亩,相当于1.26平方公里,整个水域面积3.4平方公里,算上近千个大大小小岛墩洲渚,共有五平方公里出头,是浙江省第五大内陆湖。因为湖中沟汊纵横,墩屿密布,号称江南最大的天然湿地。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工业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它竟然完全没有得到开发,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生状态,有点棒打野兔盆舀鱼,野鸭飞到饭锅里的感觉,这对我们这些被禁锢了一年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天堂了。

  曾经以《长生殿》名扬天下的清代戏剧家洪升当年在凭吊防风古国时,曾不能自已地一气呵成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

  “地裂防风国,

  天开下渚湖。

  三山浮水树,

  千巷划菰芦。

  埏(音shan平声)埴居人业,

  渔樵隐士图。

  烟波横小艇,

  一片月明孤。”

  此诗极其生动与鲜明地勾勒出防风故里下渚湖的迷人风土人情与美丽自然风光。

  至于下渚湖是否真的这么迷人,只有去呆上一阵子近距离接触才能知道了。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4-4 23: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船儿划过一条长长的水道,前面一下豁然开朗,一片广阔的大漾出现在我们面前。

  放眼望去,只见水天一色,鹭鸟翻飞,清风徐来,水波微兴,初升的夏日晒得人有点微微潮热,但拂面的晨风又给人带来丝丝凉意。

  查铁丽高兴地告诉我们,这就是下渚湖中心湖,此湖号称深广九里,足可见其面积辽阔。湖中有一片绿洲,洲上有一座小山,名称豸山,因此山形酷似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独角羊(书名獬豸,音xiezhi,均读去声,)而得名,那就是查铁丽极力吹嘘的世外桃源了。

  说话间,船已插入沿岸一溜十几条小船中,轻轻一震靠了岸,几株伟岸的大樟树犹如华盖般擎起森森巨伞,给夏日的湖边撒下一片阴凉,青石板铺就的河埠头一直伸向水中央,这当然是村民淘米洗衣的地方。





  豸山岛是个四面环水的低平沙洲,全岛一片苍翠,生机勃勃。豸山是书上的叫法,相传豸是一种异兽,主持正义,凡看见两人争斗,必会跳起来用角顶触坏人,帮助好人,因此被人们奉为神兽供奉,当地人没有看见过豸的模样,因此将其称为豺山。

  豸山岛上也有四五十家农户散居,只见白墙黑瓦绿树掩映,鸡犬之声相闻,而所谓的豸山,不过是个高六七米的小小土丘,山上遍植桑竹,山下芦荻丛生,那些农家便依山傍水而居,炊烟袅袅,俨然一幅世外桃源的写真图。

  岛上果树也很多,桃、李、杏、梨、石榴、葡萄等随处可见,岛中还遍布鱼塘竹墩沟渠,将岛分割成网格状。

  查铁丽领着我们三步两步登上了豸山最高处,四处环望,下渚湖绮丽风光尽在眼底,只见夏日收尽一湖氤氲,碧波千顷,水阔天高,云驻半空,鱼翔浅底,鹭鸟纷飞如云,芦花轻摇似雪,还有万千莲盖婷婷玉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百十小船点缀湖中,“远帆邀树色,小艇入鸥群”,而豸山岛就犹如一颗绿色明珠,静静地横卧于波光芦影中,犹如仙境一般,更兼清风徐徐而来,顿觉遍体凉爽,真使人心襟摇荡,意乱神迷。

  下渚湖,豸山岛风景如此美不胜收,难怪引无数英雄豪杰文人墨客竞相折腰,宋朝有个知县毛滂就留下如此诗句:

  《游下渚湖》

  春渚连天阔,东风夹岸香。

  飞花渡水急,垂柳向人长。

  远岫分苍翠,微波寄渺茫。

  此身萍梗尔,泊处即吾乡。

  他欲将自己漂泊的身世寄于下渚湖,将远离故土的异乡作为自己的家乡了。

  在湖的东北方向,依稀可见两个小山包,一片白色,中间又有一溜低矮小山岗相连,查铁丽介绍,那就是道观山与和尚山,中间则是扁担山,相传,这是当年防风掘山填海,导万水归流时挑着的一担泥,因为扁担断了,所以担子便散落在地,形成了今天的三山的格局——两边各有一座小山包,中间低矮山岗相连,恰似一根扁担。

  怕我们不信,查铁丽又补充道:“这是真的,防风是个巨人。”

  我当然也知道防风是巨人,正如古籍上所记载的,防风身高三丈,但是,古代的尺度与今天不同,一尺也就十八厘米左右,三丈也不过五六米,里面多少还有夸张成分,要挑起那么两座山是不可能的。当然也不能扫了查铁丽的兴。

  查铁丽又告诉我们,那山并不是真正的白色,而是山上栖息着万千白鹭,遮天蔽日,故看上去一片白色。

  白鹭以鱼虾为食,而下渚湖饵料丰富,又无人打扰,白鹭自然越聚越多,既是鸟类的天堂,自然也是人家的乐园了。

  查铁丽形容得没错,豸山岛确实是个世外桃源,而下渚湖景色的美丽也足以让人如醉似痴。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4-4 23: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防风神茶——烘豆茶



  不一会儿,查铁丽早献宝一般送上两只杯子,打开盖,一股幽幽清香扑鼻而来,这就是久闻大名的烘豆茶了。

  烘豆茶又称“防风茶”,二都(现归三合)就是中国烘豆茶的发祥地。

  烘豆茶配料独特,口感更是奇佳,为乡民精心选用野芝麻、烘青豆、橙子皮、野茶叶、晒笋干、红丁香、素萝卜等多个品种配置而成.咸香可口,风味奇特,又有多种奇妙功效,驱风去湿,强身健体,堪称中国茶中一绝。

  相传古防风受禹命至下渚湖治水,日夜不舍。乡人为慰劳其辛苦,用橙子皮,野芝麻等佐料沏茶为其祛湿解乏,并备烘青豆作茶点。有一次防风不慎将豆倾入茶汤并食之,尔后神功大增,力大无穷,移山填海,治水遂成。从此烘豆茶一举成名,世代相传蔚成乡风,至今已有四千余年矣。而后流传至湖州一带,誉称防风神茶。历代均奉为邑产佳茗,无论招待客人还是馈赠亲友,都堪称上品,这道江南著名咸茶在茶圣陆羽作于防风故土东苕溪畔的《茶经》中就有记载。

  肃然端起杯子轻呷一口,顿觉满嘴清爽,咸香入口,几颗草仔顺势漂入嘴中,这当然就是野芝麻了。这野芝麻学名苏子,又名紫苏子、黑苏子,红苏子,香苏子,味辛性温,功效下气消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是一种用途甚广的中药。用于泡茶,可以清肺润肠,顺气平喘,是饮疗的理想原料。至于丁香,主要作为香料使用,其功效亦能温中降逆,温肾助阳,亦有强身健体功效。



  轻轻嚼下,苏子微微应声裂开,奇香袭人,满嘴芬芳,再看那杯中,橙子皮淡红白相间,丁香暗红,茶叶碧绿中微微透出一丝鹅黄,野芝麻黑中略带黄褐色,烘豆青绿,笋干淡黄,竟是色彩斑斓,而那茶水,却是绿得清清亮亮,犹如下渚湖的柔波,真所谓茶不醉人人自醉了……

  烘豆茶的吃法也很讲究,所谓头遍茶水二遍豆,三遍口中留余香,而烘豆沉于杯底,不知者除了大不雅地用手指夹起吃外束手无策,查铁丽故意不说破,直到我们窘相毕露,才“噗哧”一笑,对我们示范:先慢慢饮尽茶水,再手举茶盅,成45度角举到口边,另一手轻叩杯底,青豆渐次跌落,便可乘势食之……

  原来这烘豆茶除风味独特外,吃法还大有学问,真乃茶文化的典范,不愧为中华奇茶。

  附烘豆茶食法制法资料:

  (摘自下渚湖旅游网)

  “打茶会”乃防风古国独具鲜明地方特色的“乡土茶道”礼俗,自古至今,已流传千年。有以下八种形式演绎弘扬。

  正月新春茶(头碗茶)

  入屋茶(热屋茶)

  女儿茶(囡儿子茶)

  毛脚女婿茶(准新郎茶)

  易家茶(移家茶)

  亲家婆茶(探亲茶)

  新娘子茶(结缘茶)

  婆姨姐妹茶(讲天话茶)

  防风神茶的主料和辅料:

  茶:百姓将山上野生茶树之嫩芽采摘、晾摊、后经炒、揉、焙等多道工艺精心加工,全流程均为手工制作。

  烘豆:将新鲜香芝豆剥壳,用加盐的清水煮熟,炭火焙烘而成,其绿如翡翠,松脆上口,咸淡适中,香而鲜,可入灰甏久藏。

  橙子皮:与柑橘同属芸香科,取其皮切成细丝条,加盐腌制。有理气化痰,健脾胃等功效。

  野芝麻:分大、小两种,草本植物,圆珠状,或大或小,冲泡时浮于水面,齿嚼而碎,有清香,可提神醒脑,健食开胃。

  防风神茶吃法颇有讲究,头道,先品尝茶汤原汁;第二道,才吃烘青豆。茶人左手举茶盅(碗)至胸前,盅(碗)口朝里作45度倾斜,右手掌底轻轻叩击盅(碗)口,叩一下,盅(碗)底部的食物往上推一点,全可食用,再叩再吃,如此再三直到吃完。饮者举止有礼,主客皆大欢喜。三合杨坟村一带乡下农家特有的“打茶会”,早几年前已被央视制作成茶文化民俗纪录片,声名远扬。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4-4 23: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如此,我们四下看了看,找了人数最多的一堆钻进去,原来是几个银须飘飘的老人,周围围着一大堆孩子与其他人,听他们讲那永远也听不厌的古代防风英雄开山治水宰龙擒蛟的故事。

  

  防风的故事见载于历代典籍,相传防风是汪姓的祖先,该部落势力远至杭州,临安,湖州,并统有德清,安吉、长兴,属于良渚文化中晚期。防风身高三丈,是力能扛山掘海,宰龙擒蛟的古代英雄。
  远古时神州大地洪水泛滥,防风在大禹的领导下率领八十一弟兄与乡人疏导千河百港流归太湖,又在自己领地内疏理了湘溪、英溪、阜溪、塘泾河,开凿了下渚湖通往东苕溪的河道,直到今天,这些河流依然在抗洪排涝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还曾力擒蛟龙,为民除害,被国人拥戴。

  防风又是不畏强暴的大英雄。

  相传夏朝以前,中国的广阔土地上生存繁衍的华夏各部落还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华夏民族都是以能人为首领,实行禅让制,如尧传位于舜,舜又传位于禹(实际上中间还有许多位首领),但是夏禹自认治水有功,执意要将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这种破坏古代民主的禅让制,建立独裁的世袭制的做法理所当然受到了众人的反对,其中立场最坚定,旗帜最鲜明的就是防风。

  由于反对者甚众,且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禅让制深得人心,夏禹一时无法得逞。

  夏禹计划受阻,怀恨在心,又不甘就此罢休,于是伺机报复。

  据《史记.国语》记载,公元前2198年,夏禹巡幸江南,在会嵇(今绍兴境内)大会天下诸侯。防风国离绍兴不远,本无阻隔,不料就在防风动身之时,路上碰到天目“出蛟”,东苕溪“泛洪”,波涛汹涌,洪流滚滚,无法渡河,防风因此迟到,夏禹抓住这个机会,便以此为借口,杀鸡给猴看,以目无君主,居功自傲为借口,杀了防风。

  防风一死,无人再敢公然出头维护禅让制,夏禹目的也就顺利达到。为安抚人心,他又下令敕封防风氏为防风王,并令防风国建造“防风祠”,供奉防风,由官府和百姓每年祭祀。还亲临防风国参加防风王的首次祭祀大典,让防风祭祀无比风光,人们的嘴也就堵上了,每年夏历八月廿五是防风祭祀日,夏禹下令将其载入夏朝祀典,永世流传。

  防风后人建立汪芒国,国君为防风氏,漆姓,守封禺之山。后国人迁居湖州的山里,称汪芒氏。战国时楚国灭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后来逃到安徽南部的歙县一带,改姓汪氏,即今日安徽汪姓。

  和其它虚无缥缈的传说不同,防风遗迹尚存于二都乡(今三合乡)各地,祭祀传统数千年来(除文化大革命十年之外)相沿未绝。每至农历八月廿五的防风祭祀日,乡人自发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多达数万之众,香火鼎盛,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防风氏作为移山治水、立国安邦、坚持民主、佑护生民的英雄,其事迹为人民代代相传,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至今仍受人民的拥戴与祭祀。

  中国古代典籍对华夏民族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社会变革做了相当详尽的描述,如《礼记.礼运篇》便这样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举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是谓大同。”(相信大家基本上都能看懂,翻译就免了吧)。

  上面说的就是夏禹之前原始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实行的禅让制,可惜这个制度被夏禹无情的废弃了,他的儿子夏启既位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朝代夏朝: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私有制尤其是政权的私有制的诞生开创了中国阶级社会的先河,当然,禅让制并未因此失去人民支持,夏启用强权夺取的帝位,受到各族人民尤其是夷族的强烈反对,后来与夏同姓的有扈氏又起兵反对启破坏禅让制,经过数十年的混乱争斗,直到少康,方才通过长期残酷的镇压,最后用武力确立了夏的合法性,从此之后,禅让制最终退隐,世袭制粉墨登场。

  尽管防风与其他各代英雄未能挽救原始共产主义制度的覆灭,阻止人剥削人的黑暗社会到来,但是,他们为正义英勇抗争,不畏强权,以民为本,天下为公的事迹与精神千百年为人们所传颂。他们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是的,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里,多少风云人物帝王将相都大浪淘沙,永远沉沦,但只有防风、屈原这样的真正的大英雄,才能被人民世代祭祀,永远铭记。

  各位老人讲述有关防风的故事听得我们入了迷,并为防风的功迹与蒙冤唏嘘不已。查铁丽还告诉我们,防风是巨人的描述并非仅仅是神话传说,前些年她家造房子,就在豸山上掘出了一副人腿股骨,竟然长过人的肚脐眼,如果此人活着,显然还要更高些,大概在两米半至三米左右,而他未必就是当时最高的,可见巨人国确有其事。

  可惜的是当时人们没有保护文物意识,该付骨头最后竟不知所终。乡亲们也纷纷证实此言属实。由于当时下渚湖根本没有开发旅游的念头,乡亲们所言应该不假。而且过去也常常听说在二都盗墓者(这里属于良渚文化,八十年代一个玉盅就可卖到30万,这在当时可是是天文数字)掘出来的古人尸骨往往要比今人长三分之一的说法。

  (本文有关防风传说均来自各代典籍与民间传说,笔者做了适当整理归纳与诠释)。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4-4 23: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豸山岛如一块翡翠,静卧在明镜般的湖面上,视野开阔,水面低平,十里下渚湖风光尽收眼底,是湖上极佳的把酒临风赏月远眺的观景之地,也是理想的微雨垂钓日暮吹萧的休闲场所。

  而晚上下渚湖的风景,又与白天迥然不同。

  在迷离的月光下,恬静如处女般的下渚湖微微泛着万顷银波,一直延伸向天边。白天成群的鸥鹭鹧鸪野鸭水雉想必也早已安眠,只有不甘寂寞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在空中留下银珠一串。更远处,鱼寮,沙洲,墩屿,小山显得格外静谧,象僮僮巨人般,无声地护卫着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般的下渚湖,在这样恬静纯洁、安详宁憩的夜晚里,人的一切杂念都慢慢消失了,消融了,一种纯净美好神圣的情感慢慢升起来。我们三人谁也没有说话,只是尽情沐浴在大自然肃穆庄严的氛围里,许久,许久。







  除了在下渚湖中四处流窜外,我们也去过几次防风山。
  防风山就在下渚湖与二都镇的西面,犹如一道绿色屏障横亘。

  在二都小街的尽头,是防风祠遗址(现已重修),为夏禹所建,相传禹杀防风氏时,防风氏白血升天,禹觉有异,经细查,始知原委,因错杀防风氏,故建祠祭祀以堵民口,设春、秋二祭(每年三月初三和八月二十五日)。

  传说毕竟是传说,夏禹杀防风显然是因为权力之争,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因此,四千年来,由于人民痛恨夏禹杀防风王,防风庙里不设禹王神像,也从不祭祀禹王。

  四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尤其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疾风暴雨的洗礼,当年的祠庙早已荡然无存,现唯一留存的是距今一千七百年前,西晋时重修寺庙时留下的几根粗大石柱,以及四千年来人民对心目中英雄防风年年岁岁一直香火不断的祭祀。

  在当年的防风祠大殿前曾经生长着两株巨大的千年古木黄檵树,虬枝百尺,盘根错节,也是防风祠极有价值的遗存物之一,但在“文革”中被造反派连根拔起,焚之一炬,与防风祠同遭厄运,实在让人惋惜。

  另外,还有一只石龟,一块古碑埋在断垣残壁之中,想必也是很有价值的文物吧(现已建亭保护)?

  每次默默凭吊完屈居于荒垣残壁之间的防风英灵,我们便沿寺后的一条陡峭小道登防风山。

  防风山拔地而起,山不高,却颇多悬崖削壁,不是悬崖峭壁的地方,山势也相当陡峭,颇有帝王之山的气势。

  原来,因为当年这里是古防风国的国都,修建宫殿与祠堂需要相当多的石材,于是,年复一年,大批石材被采走,留下无数悬崖峭壁,而采集石材剩下的石渣被倾倒与堆积在悬崖与山坡上,又使得山势格外险峻。

  另外,从山脚下堆积的大量陶片可以看出,这里也曾经是古窑址,但奇怪的是,现在找不到窑的痕迹,也不知道是什么窑。问乡人,也都说不知道,看来,这窑不象被人民世世代代铭记的防风,虽然也曾经风光一时,但终于被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了。

  后来,我从古籍与老人口中知道,原来,二都这个地方是风水宝地,民间传说,明代以前,此地曾驻扎“千军万马”,地脉极佳,号称“九龙之地”刘伯温辅佐朱元璋成大事后,为了明朝的江山千秋万代永固,便踏遍全国勘察风水,当他来到这里一看,便惊出一身冷汗,如果不破此地风水,则明朝日不久矣。

  为了保住明朝千秋江山,刘伯温便破“九龙”为“九窑”,挖掘龙脉,取土烧窑,终于化“千军万马”为“千砖万瓦”,保住了明朝的江山。所以二都地区自明朝以来便盛产缸瓮陶器与砖瓦,道光《武康县志》中便记载二都人以陶工为业,浙右陶器多出于此。

  防风山上亦有相当多的古迹名胜,什么蝙蝠禅寺,小蝙蝠洞,大蝙蝠洞,百丈潭,千尺崖,防风议事坛等,难以一一尽述。

  比较值得一看的是“龙池”,此潭地势极高,位于山顶下面,三面危岩怀抱,深不可测,在当年凿石留下的三面悬崖上,倒挂着嶙嶙树根,曼曼藤条,其下有一个宽广数丈极其幽深的水潭,究竟潭有多深没人知道,因为用潭中的竹杆插不到底。据乡人传说,此潭直通下渚湖,下渚湖涨水,它也涨水。

  细细想来,潭通下渚湖是一定的,但水往低处流,下渚湖的水是绝对不会涨到山顶来的,但乡民信誓旦旦也没有说错,多半是因为下渚湖涨水必定是天降大雨,潭水自然也会暴涨。

  此潭的另一特点是各种水生动物较多,乌龟王八的,多是远方来此拜祭之人带来放生的,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条“神鱼”,一人多长,浑身青色,相传已有千年,而且颇通人性,每当人们一来到潭前,它们便会闻声从潭底浮起,无声无息地滑行到岸边,与人们四目相对,这时,所有在场的人们都会禁言,无比肃穆地望着神鱼,感受到一阵无声的心灵交流。

  “千年神鱼”当然不可能真的活过了千年,不过听老人们讲,他们爷爷的爷爷时代,就已经知道千年神鱼了,可见它们也已经活过了不少朝代。当然,从科学角度讲,潭水阴冷凝滞,食物极少,造成神鱼新陈代谢缓慢,也许这就是它们长寿的原因。

  这些见证了无数朝代变迁的古老生灵,是否也有血火回忆,警世恒言要对今人诉说呢?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4-4 23: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防风神鱼既然已经活过了千年,没有理由不继续活下去,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去年我再次去看望故友时,发现潭水浅了很多,几根粗大的管子正不断地向外抽水,供外面开发旅游设施大兴土木与民工们生活之用,然而最让人揪心的是,两条神鱼已经无影无踪。问民工与乡人,都道从前年开始就没有见过神鱼了。

  这“龙池”与外面没有水道相通,神鱼怎么会失踪呢?我想来想去,只有这几种可能:

  1,自然死亡。

  神鱼既然是生命,当然也抗拒不了生老病死,也许是寿限到了(不过不会那么巧吧?),也许是病故(同样),或者因为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打扰——水位下降,工地,抽水机噪音,人类(包括民工)骚扰(有一定可能)。

  2,被人偷来吃了。

  并非绝对不可能,尤其现在人的素质良莠不齐。但据我询问民工,他们都信誓旦旦说不会,因为他们既然是修庙的,哪能不懂得这个规矩,放生池中的生物是万万不能吃的。从他们的话来分析,似乎也有道理。

  3,被其它生物吃了。

  这是我仔细观察得出的结论,现在潭内其它生物包括众多小鱼都不见了,只有几条一尺多长的鱼,因为距离较远,看不清楚,但我觉得极象俗称的黑鱼或黑鲤头,一种极其凶猛的淡水肉食鱼类。

  如果真是黑鲤头的话,防风神鱼的结局可想而知。

  这真是个不祥之兆。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4-4 23: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防风山的名胜大多在险峻之处。

  那天清晨,我们沿着陡峭的山路,进入蝙蝠禅寺,便见断垣残壁,样子十分凄惨(现已重修),当中矗立着两个庞大的水塔,上有水厂二字,后面有悬崖数十丈,转而路过一个掘石形成的天坑,沿崎岖小路上行,便见一处悬崖,查铁丽道那便是小蝙蝠洞,洞穴幽深,洞内终年流水潺潺,空气潮湿得随便抓一把就可以拧出水来。

  小蝙蝠洞上面,雄踞在一道更加险峻的悬崖之顶的便是大蝙蝠洞了,此洞雅号“封公洞”,有古代石刻数处,不外乎“公余揽胜”、“洞天福地”云云。此洞在《山海经》中便有记载,名曰“大人之堂”,相传为防风王居所。原有寺庙,香火鼎盛,并有不少历代文人墨客前来访幽探胜,凭吊先人,现有清代《长生殿》作者洪升五言律诗《封公洞》一首为证:

  松崖未及岭,石洞忽旁穿。

  泉滴四时雨,云通一线天。

  虫蛇盘土室,蝙蝠避炉烟。

  最是山僧静,袈裟正坐禅。

  由于文革时有一个运动,叫“破四旧,立四新,”具体内容一时记不全了,好像有“破除旧习惯,树立新习惯,破除旧风俗,建立新风俗”什么的,通俗点说便是打砸抢,许多中国古代的珍贵文物、书籍、建筑等便被付之一炬或夷为平地,所以叫十年浩劫。蝙蝠洞虽然有几千年历史,但自然也不能逃过一劫,建筑物荡然无存,里面洞壁坍塌,已无残迹。

  蝙蝠洞当然因石洞中曾经栖息大量蝙蝠而得名,据说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时,光从里面挖出的蝙蝠粪便达数百担之多,蝙蝠粪又名夜明砂,中医常用于治疗夜盲症,青光眼,白内障,老花眼等眼疾,疗效甚佳,这些蝙蝠粪放到今天少说值数十万元且越来越稀贵,可惜当年都做了肥料。

  蝙蝠不知何处去,蝙蝠洞里空悠悠,不过大蝙蝠洞口另有一小洞,深不见底。据老人说,此处是当年防风地下宫殿,里面光一个大厅便可放下一百张桌子,并可通往数里外的下渚湖中的道观山,甚至说可通徽州,当然与迁居徽州的防风后人汪姓族人有关。

  据考商时有汪芒国,国君为防风氏,漆姓,守封禺之山。《通志·氏族略》道:“商代有汪芒(又作汪罔)国,其人以国为氏。”与我们上次在豸山上听老人们说的一样,相传汪芒是巨人之国,防风氏身高三丈。战国时越国灭吴后勾践亲率雄兵百万北上中原争霸失败,退回江南,从此一蹶不振,后楚国灭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后来逃到安徽南部的歙县一带,便是今日安徽汪姓,后历代以经商为生,是有名的徽商的始作俑者。

  如果这个山洞真的直通徽州,那便是最长的古地道,是狡兔三窟的汪氏后人为了以防万一而预备的。

  此传说不知是真是假,实在令人神往之至,跃跃欲试,但洞穴幽深险恶,没有专用探险设备,下去必死无疑。又听老人说洞内有大蟒蛇,胆大如查铁丽,也不敢下去一看,童思诗更是死死拉着我,我虽然想稍稍下去一点看看究竟,无奈童思诗不让也只好作罢。

  每次去防风山,每次都想探洞,但都因没有合适伙伴,时机与装备而作罢,至今未能实现,甚为遗憾。

  防风地下宫殿中究竟有什么呢?

  这真是一个千古之谜。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4-4 23: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防风洞还有一个真实而又匪夷所思的传说,当年日本鬼子打进来,一路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偏偏到了三合(含二都)这个地方就秋毫无犯,这在整个中国都是绝无仅有的,究其原因,竟然是因为当年日本人就是从这里出发的,日本至今还有庙宇供奉,至于是当年秦始皇派遣徐福去海外寻找仙山长生不老药的三千童男童女,还是另有典故,我遍查典籍一无所获。

  如果日本人确实出自这儿,还丧心病狂地来侵略母国,那只能说是不肖子孙了。

  而我们竟然还有人对着自己的不肖子孙奴颜卑膝,就更让人恶心无比了。

  另外,在我们游玩时,就碰上几个日本人,由一群十分谦恭的中国人簇拥前来考察,伊里哇啦地不知道说些什么,可惜我不懂日语,不然就可以知道谜底了。后来才知道,它们是来祭祖的,并准备投资开发,前前后后来过很多批。

  据了解,此事的最后结局是,日方提出,由日本人投资独立开挖防风洞,但要求洞里的文物归日方,中国当然不可能答应,最后日本人也终于放弃了,小日本是绝对不会干赔本买卖的,此事便不了了之。

  二十余年来当地村民也曾经多次联合入洞开挖,但此洞实在太过深邃,工程浩大,犹如一个耗财的无底洞,终因财力不济而被迫中止。

  蝙蝠洞的秘密至今尚未揭开,这可能也是中国现存极少的真正上古遗迹中最大的悬念了吧?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4-4 23: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大蝙蝠洞出来,我们沿依稀可见的山路痕迹,拨开草木荆棘往上走。

  由于这时防风山尚未开发,因此几乎找不到路,加之正是夏天,草木生长茂盛,所以不长的一段路也费了我们好大劲,不过三人最后终于登上了山顶。

  站在山边悬崖上,不由精神一震,我们脚下面就是蝙蝠洞,一条极其陡峭寸草不长的光秃山脊直通下去,高数十米,显然是当年采石剩下的。人在崖边,不觉有几分晕眩,只得稍稍退后。

  在悬崖上放眼望去,壮丽杭嘉湖平原扑面而来,锦绣下渚湖风光尽收眼底,山走龙蛇,地分棋盘,万里绿野涛连天,千顷碧湖镜如面,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真是令人回肠荡气,心旷神怡。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4-4 23: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其实还不是防风山的真正山顶,不过离主峰也就不远了,由于山脊上石梁裸露,极其干燥,一般都比山腰植被稀疏,走起来便不太困难。我们有说有笑地沿着山脊向上爬,这里没有采过石材,因此也与其它山一样,山势平缓,不一会儿便到了山顶。

  这山顶比突出于蝙蝠洞上的悬崖高不了多少,而且由于比较平缓,所以看出去竟没有刚才那儿更有气势。

  山顶原有七棵千年古樟,但现在仅存一棵,由于山顶均是岩石,树木很难长大,因此不说还真看不出来。

  本以为风景到此为止,谁知查铁丽说还有绝佳风景在前面。

  将信将疑跟着查铁丽沿山顶往另一边下去,行数十步,前面竟是千尺绝壁,这里人迹罕至,灌木丛生,雾在脚底流,鸟在雾上飞,我们伸手可及。查铁丽说它没有名字,我们便把它命名为千尺崖。

  站在千尺崖边往下看,被薄雾、飞鸟所影响,只觉凌空御虚,翩然欲飞,还真是战战兢兢。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恐高症,反正有点头晕目眩,只得后退两步。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