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hnnywjg

汪氏院士风采录

[复制链接]

902

主题

5056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3-22 18: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忠镐
汪忠镐,教授,博士生导师。生于1937年,浙江杭州人,1961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学组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科技奖和青年奖评委;纽约科学院院士,美国和印度血管外科学会名誉会员;亚洲血管外科学会主席;国际脉管杂志副主编;国际血管联盟副主席和顾问;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创始主席。
    汪忠镐教授曾在哈佛、耶鲁、Johns Hopkins、Duke和Stanford大学等国外50余所大学做过报告,发表论文300余篇,编书9部,参与编书5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国家专利10项。目前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和863课题一项。
     于1996、1998、2002和2004年分别获国际脉管学院、国际血管联盟、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和印度总统颁发的研究成就奖、功勋奖、终身成就奖和为发展血管外科事业和亚洲血管学会的成就奖。1996年获国际脉管学院首次颁发的每年一度一人的研究成就奖,被美国传记学院列入世界500名人之一,授予二十世纪成就奖。1997年,美国传记学院再次授予他世界终身科技成就奖,1998年在十八次国际血管联盟大会上他当选为国际血管联盟副主席,授予国际血管联盟功勋奖。
     汪忠镐教授是教育部委派的新中国首批赴美国学者之一,于1979年在美国Duke和北卡罗来那大学任访问学者,1981年回国,六年后因他在布加综合征方面做出了杰出工作而受到该大学外科主任Collins教授邀请,返校作专题报告,并被聘为Roscce BG Cowper客座教授。40多年来,他先后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中心-安贞医院、北京大学第八临床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创建了血管外科或血管外科研究所。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瘤体切开、重建血管法治疗腹主动脉瘤、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硬化性脑缺血和以血管重建术治疗糖尿病肢体缺血等。他发现中国人血管病的病谱与西方人存在明显差异,认识到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开拓崭新的研究方向,为此他对布加综合征进行了20多年的潜心研究,流调人口68万,在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分型、诊治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由其创立的肠-颈、肠-腔-颈胸骨后转流、侧径根治、手术与介入联合破膜、支架加肠-腔转流、肠-腔-房转流、经皮经肝穿刺肝静脉扩张和支架等新术式,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推广,开创了布加综合征诊治的新局面。汪忠镐教授还创立了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至今收治布加综合征病人逾千例,有关成果为《黄家驷外科学》,研究生教材《外科学前沿和争论》和《美国脉管教科书》等增添了新篇章。《牛津外科教科书》也引用一页,他以单枚升主动脉支架成功抢救了全主动脉夹层、狭窄和破裂病人和以少创法治愈主动脉弓动脉瘤,实现了腔内治疗的新突破,为此应邀在美国、意大利、比利时和韩国等多所大学作报告。他首创自体大网膜内皮细胞和骨髓细胞种植人工血管,成功应用于临床。
    汪忠镐教授自1986年起,针对临床应用静脉型人工血管移植通畅率严重低下的问题,开创了内皮细胞种植人工血管的研究,用大网膜内皮细胞和骨髓细胞进行人工血管高密度种植,实现了人工血管腔面的快速内皮化、百日通畅率达100%,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汪忠镐教授于上世纪70年代率先开展了动脉造影的研究,由其撰写的《选择性动脉造影》和《腹腔内脏动脉造影在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是我国腔内血管外科技术发展的起步点。此后在动物实验成功的基础上,分别于1983、1992、1995、1996、1998 年率先在国内成功完成了下腔静脉破膜、下腔静脉支架植入、带膜支架血管治疗股动-静脉瘘、颈内动-静脉瘘、腹主动脉瘤等微创血管腔内治疗,所研制的国产腔内血管填补了当时国内在该领域中的空白。2001年用支架型人工血管分别成功抢救了全主动脉撕裂伴心肌缺血和主动脉弓动脉瘤病人,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为此应邀在美、日、比、意等国做了专题报告。
    1971年首先创用自制球囊导管治疗动脉栓塞病变,经过技术推广,使救肢率 (Limb salvage rate) 从36%提高至90%;以此法治疗腹主动脉骑跨栓时避免了开腹,围手术死亡率从46%降至10%。在上世纪70年代,他开始研究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这一危急重症,在国内首先提出该疾病的分类和治疗原则,使该病的围手术死亡率从75%~90%降至9%,在冯友贤《血管外科学》中独立成章。他亲自治疗少见和高风险的颈动脉体瘤70余例,国内外少见,并为此创用3种术式重建颈动脉,使阻断血运时间减半,并有效地提高了治愈率。他发现当大动脉炎患者的颈部4根动脉均阻塞时,绝大部分病人的颈内动脉竟仍通畅,据此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施行升主动脉与颈内动脉搭桥术的可行性,并首先完成此术,获良好疗效,在英国《脉管病理学》中成章。他还发现,在95%以上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股深静脉仍通畅,从而为该病的治疗提出和完成了耻骨上大隐静脉转流术式,取得良好疗效。

汪忠镐

汪忠镐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5056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3-22 18: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晹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热学家。1935年出生。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与工程地质系,1962年获苏联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现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96年选为国际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理论和应用地热研究,在大地热流、深部地热、地热资源以及油田、矿山地热等方面均有建树。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撰写专著6部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5056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3-22 18: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应洛
男,1930年5月21日出生于安徽泾县。195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55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企业组织与计划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应洛是国内外著名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家。50年来一直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应用,作为学科带头人作了大量开拓性工作。他应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参与完成了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战略规划”、“三峡工程综合经济论证”等研究,较早地将战略理论和战略决策研究应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型。曾参与研究“陕西经济发展战略”和“关中高新技术开发带的发展战略”,长期致力于我国管理工程、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与融会贯通。

  汪应洛院士在国内最早提出从有工程实践的人员中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培养了一批双学士学位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等高级管理人才。曾担任中国-加拿大管理教育合作项目校际项目负责人,并主持中加联合培养博士生中心,为全国培养博士生近百名。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主持了十余项国家重大课题的研究,创建了崭新的方法论和模型体系,是国内综合应用系统工程和现代管理理论、方法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一位开拓者,取得多项开拓性成果。他是我国管理工程学科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已培养了博士后9名、博士52名、博士生40余名和一批硕士;出版著作22部、教材8本,发表了学术论文300余篇;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8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光荣称号。

汪应洛

汪应洛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5056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3-22 18: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文川 男 汉族 江西兴国  北京化工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文川教授1965年天津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化工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美国普度大学访问学者及博士后副研究员,丹麦工业大学化工系访问及客座教授。主要社会兼职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盟(IUPAC)荣誉学术委员及中国国家代表,中国化工学会理事及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委员会主任,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工与分子热力学。计算机分子模拟,复杂材料及复杂体系的性质。应邀在美、德、丹、荷、日、韩各国大学、公司及研究所就多个专题作了20余次演讲,在国内国际学术杂志发表论文135篇,其中SCI收录62篇。

汪文川

汪文川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5

主题

1943

帖子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湖南汪鼎湘向各位本家问好!

积分
17897

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06-3-22 20: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s:1] 真是人才辈出,为家族添了光彩。
湖南常德汪氏 ★☆ 天下汪氏一家亲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5056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3-22 20: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堃仁

汪堃仁(1912—1993),生理学家、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我国组织化学的开拓者。在消化生理、组织化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从事教育工作近60年,对促进我国大学和中学生物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汪堃仁,1912年3月7日出生于湖北省嘉鱼县。祖籍安徽省休宁县。祖父是清末的七品县令。父亲长期赋闲,家道渐趋衰落。汪堃仁出生后9天,母亲病故,父亲远走他乡,不久亦病逝。当时在北洋军阀政府内任职的伯父,悯其孤弱,加以收养。后伯父逝世,家境日渐凄凉。汪堃仁只好随其伯母住在不交房租的北京宣武门外休宁会馆里。艰苦的环境,使他自幼养成不怕困难、奋发图强的性格。
  1928年,汪堃仁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他学习勤奋,无论课堂听课、实验操作和课后作业,都非常认真。还常到图书馆博览群书,搜集中外文参考资料,刻苦钻研。在生物系学习4年,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此外,还挤时间选学了化学系、英文系的一些课程。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汪堃仁为人温良敦厚,虚怀若谷,人们多愿与他接近。
  1934年,汪堃仁由于品学兼优,毕业后留系任助教,负责生理学和比较解剖学实验课。
  1937年夏,被推荐到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理系进修,任生理学研究助教。在此期间他进一步学习了生理学、生物化学、神经解剖学和组织学等课程,通过了考试,并在著名生理学家张锡钧、林可胜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受到严格的科学训练,从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实验前准备到手术操作、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都认真从事,一丝不苟。这些严谨的学风对汪堃仁后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指导学生,都深有影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长驱直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汪堃仁决定离开协和医学院到已迁往陕西城固的北京师范大学去。1939年5月,汪堃仁筹借川资,携带妻子和两个幼女从北平取道海上,经香港、越南,再经云、贵、川,历时4个多月,行程万余里,终于在1939年9月到达陕西。此时北京师范大学已改名为西北师范学院。由于汪堃仁教学成绩突出,被越级晋升为副教授,不久又被提升为教授。1946年北京师范大学复校,汪堃仁随校迁回北平。
  1947年7月,汪堃仁赴美留学,到伊利诺斯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深造,仅10个月就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他原想获博士学位后再回国参加建设,但在同年7月接到华北文化委员会董必武、钱俊瑞的电报,请他尽早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他意识到这是祖国的召唤,于是毅然放弃了攻读博士的机会,谢绝了导师A.C.艾威(Ivy)教授的挽留,于1949年8月回到北平。
  汪堃仁回国后,继续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52年任生物系系主任。1953—1958年兼任中央卫生研究院病理系研究员及病理研究室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建设事业欣欣向荣,汪堃仁深受鼓舞。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他一方面认真搞好教学和科学研究,同时又挑起了行政工作的重担,满腔热情地、夜以继日地工作,受到师生的爱戴。
  1956年3月,汪堃仁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文化大革命”中汪堃仁受到冲击,教学、科研无法进行,申请离开北京师范大学。1976年调到北京肿瘤研究所,任研究员、细胞生物学室主任、副所长,决心为防癌、治癌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0年被调回北京师范大学,继续任生物系教授及系主任,先后兼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教师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及生物学科评审组组长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1—1986年当选为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1983年、1987年先后两次当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从1983年起,汪堃仁不再担任系的行政职务,任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9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汪堃仁

汪堃仁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5056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3-22 20: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汪集旸,男,1935年10月生于江苏吴江。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与工程地质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2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获苏联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相当于PhD),同年10月回国后迄今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99年改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1979-1981年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任访问教授及美国地质调查所高级客座研究员。1989-2001年任国际地热协会(IGA)主席团成员。1981-1995年任国际热流委员会(IHFC)委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地热和水文地质研究,在大地热流、深部地热、矿山、油田地热和地热资源方面取得大量创新性成果并建立起颇具特色的中国地热研究体系。1970年代开展大地热流和矿山地热研究,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1980年代开展深部地热研究,恢复了华北盆地中新生代热演化史;在攀西古裂谷地区提出岩石圈热结构模式并确定出我国第一个“热流省”;提出在我国东南沿海这类复杂的碰撞造山带,热流(q)--生热率(A)线性相关律不成立的新观点;根据地质构造特点将我国岩石圈热结构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藏南为“热壳冷幔”,而华北盆地为“冷壳热幔”型热结构;指出我国大陆地区总的热背景不高但具“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点。在应用地热方面开创矿山地热工程科技领域,提出矿山地温类型划分及矿山热害防治的地质--工程措施;指出我国地热资源形成分布的构造--热背景并对东南沿海地区水热系统属性提出新看法,认为该区不可能赋存高温地热资源;提出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成因模式并撰写出世界上第一部专著;指出我国大中型含油气盆地地热特征及构造热演化模式,并从地热角度对油气资源潜力作出评价;首次将岩石圈热结构概念引入含油气盆地研究并指出东部“热”盆,西部“冷”盆产生的深部地热背景。
  近年来,汪集旸院士在同位素水文学、水文地球化学领域也有不少创新性成果,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利用同位素水文技术提出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深处很可能有可观的地下水资源存在,该区高大沙山及湖泊群的存在与深层地下水补给有关。他领导的研究集体所撰写的论文《Groundwater maintains dune landscape》已发表在2004年11月25号出版的《Nature》(第432卷)上,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强烈反响。
  迄今为止,汪集旸院士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撰写专著6部,主要论著有《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1993),《Geothermics in China》 (1996) ,《神奇的地热》 (2001),“Groundwater maintains dune landscape”(《Nature》 Vol.432,2004)等。

wjy.jpg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5056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3-22 21: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燮卿
汪燮卿 ,有机化工专家。1933年2月21日出生于浙江省龙游县,原籍安徽省休宁县。1956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获学士学位;1961年毕业于原民主德国麦塞堡化工学院,获博士学位。中国石化总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催化裂解(DDC)、催化裂化多产液化气和汽油(MGG)等方面的研究。研制成功具有人独创性的用重质原料生产轻质烯烃和高质量汽油的新技术,并得到广泛应用;研究成功DCC-Ⅱ和以常压渣油为原料的MGG工业成套技术ARGG新工艺;研究成功符合DCC和MGG工艺要求的CHP、CRP、CIP、RMG和RAG等催化剂配方并实现了工业化;指导研制成功最大量生产异构烯烃技术(MIO)。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奖励,“多产液化气和汽油催化裂化成套工业技术”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燮卿

汪燮卿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5056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3-22 21: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菊潜
汪菊潜(1906—1975),祖籍安徽省休宁县,1906年12月29日出生于上海市。铁路桥梁工程专家。早年唐山交通大学毕业后,保送去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铁道部副部长、总工程师、研究员。在负责修复被严重破坏的钱塘江大桥工作中,应用了结构力学原理,采用套箱加固基础,用少数排架顶换修补钢梁等方法,使严重破坏和变形的钢梁恢复原状,保证了修复质量。1958年,在参加指挥抢修被洪水冲毁的黄河铁路大桥时,改变临时结构,确定强修方案,为大桥提前修复通车做出了贡献。在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全面技术工作时,同苏联专家在解决重大问题时密切合作,使大桥胜利提前建成。在主持新线铁路建设工作中,大力提倡机械化和小型机械化相结合的施工方法,做出了显著成绩。 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汪菊潜

汪菊潜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5056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3-22 21: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菊渊
汪菊渊(1913—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菊潜的弟弟,中国园林(造园)专业的创始人,中国风景园林学界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园林学家、园林教育家和花卉园艺学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担任北京市农林局、园林局领导工作,先后发表有关花卉、园林方面的论文数十篇,在宏扬中国花卉园艺及城市绿化、园林艺术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晚年勤奋笔耕,撰写了《中国古代园林史》文稿。1995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菊渊,1913年4月11日,出生于上海市一个中学教师家庭,父亲汪显明曾任上海精心中学数学教师。母亲谢靖海,杭州弘道女校毕业。汪菊渊的家庭是基督教家庭。父亲当过上海长老会清心堂长老。母亲在杭州弘道女校时,好音乐,也好运动,汪菊渊受母亲影响,自幼亦爱音乐,尤其喜唱歌,又爱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1927年,由清心中学转入上海东吴大学附属第二中学,东吴二中也许因法学院在上海的影响,很注意学生的演讲才能,每年均举办中、英文演讲会,1928年,汪菊渊参加了英文演讲会,获第一名。东吴二中的化学老师,课讲得非常好,使汪菊渊对化学感到兴趣,立志将来要在科学上有所成就和在化学工业上做出贡献,所以后来进了苏州东吴大学理学院化学系。
  在东吴大学二年级时,还参加过大学的英文演讲会,获第二名。至今他还记得当时演讲中引用的名句。
  初中、高中、大学时期参加演讲会的活动,为他以后在课堂讲授中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
  汪菊渊在青年时期思想非常活跃,喜看小说和文学书刊,在性格上形成爱幻想的浪漫气息。入大学后,又阅读了许多有关社会科学书刊。在苏州东吴大学的两年中,还参加了不少社会活动。1930年,他参观了一个农村服务点,对农村工作发生了兴趣。1931年7月,乃赴杭州之江大学参加农村组活动,更促进了学农的志愿,于是返校后马上办转学手续,转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后改为主系园艺、副系农艺。志趣由化学转变为农业,由此可见思想的活跃和对理想不断追求、探索的精神。
  1933年春假时,与同学结伴赴北平(今北京)游览,参观了北海、颐和园等名园,宏伟壮丽的景色使他开始对园林发生了兴趣,研读了明代计成著的《园治》重刊本(中国营造学社出版)。
  1934年,大学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参加庐山森林植物园工作,开始迈入实践的科学园地。当时庐山与国外植物园交换种子索要到一二百种,为了掌握繁殖条件和生态习性,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丰富了学识。在植物园的两年中,除做繁殖、栽培外,还需采集制作和整理蜡叶标本,这就奠定了观赏植物方面较广泛的基础,并为庐山森林植物园的建设洒下辛勤的汗水。
  1936年夏,回到母校园艺系任助教,回校后不仅阅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英文本,还在书店购得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读后深有感受,乃根据他的一句名言“To strugleis to live”(奋斗就是生活),给自己取了个别名——“奋生”。
  1937年暑期,为了进修,自费去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查阅有关观赏植物和植物分类学方面的书和标本。七七事变后,随校西迁成都,在园艺系担任普通园艺学和花卉学的教学工作。
  1938年暑期,随植物系首上峨嵋山采集制作标本近两个月,同时挖掘出了球根花卉沙紫百合和几种杜鹃苗准备引种于成都。同年9月,晋升为讲师并负责园艺试验场工作。1939年春,再上峨嵋山,首次看到世界知名的珙桐树开花和艳丽无比的常绿杜鹃。
  1942年,晋升副教授兼园艺试验场主任。在此前后,曾作了水仙花的繁殖栽培试验,梅花、山茶花品种调查等研究。
  1944年,在中央农业实验所成都蔬菜工作站工作。这时又作了菜豌豆品种比较试验等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汪菊渊毅然北上,开拓园林教学的征途,1946年,汪菊渊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副教授兼院农场主任。
  1951年,创建造园组,1955年,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农林水利局局长(后改为农林局),1956年8月,造园专业调至北京林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并扩大成立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兼系副主任、教授。1964年10月,任北京市园林局局长。1972—1990年,任市园林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及技术顾问等职。由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正确政策的指导,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均重视了园林绿化工作,这一切使他深受鼓舞。几十年来,他还直接参与议政。1956年,任农林局局长期间当选为北京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8—1963年连续选为市第三、四、五届人大代表。1977年,任北京市第五届政协委员,1983年,任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5年,任民盟北京市委委员,1988年,任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如今他虽已年近80高龄,却仍以宝刀不老的精神,继续在园林界迸发着辉耀的光彩,实现着他“奋生”的矢志。

汪菊渊

汪菊渊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