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252|回复: 0

我与敬爱的父亲

[复制链接]

14

主题

1

回帖

7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76
发表于 2025-1-10 13: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行云流水:
我和我的父亲汪良发这些年来,“乡愁”越来越成为高频热词。何谓“乡愁”?乡愁是游子对故乡的眷恋和想念,或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游子之愁,或是“羁鸟恋旧林,池魚思故渊”的落叶归根之愁。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更高境界上,为美丽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愿景,对“乡愁”有着宽阔的表达:“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他以诗化的语言,为中国社会发展提出一个宏大的哲学命题,内涵更丰富,意义更远大。每个人对乡愁的感受不同,也就有了多元多样的表达。我的乡愁是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怀念,今年,是我父亲诞生一百周年,他离开我们已47年,而在我的情感世界里,从未忘怀。儿时与父亲一起的日子,常常在记忆和回忆里再现。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我的父亲在我心中就如同那巍峨而崇高的大山,始终是我的依靠,永远给我以攀登的力量。父亲是高大的树,总能为我遮风挡雨;父亲是明亮的灯,任何时候都为我指引前行的方向。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出生在望江县县城往北7公里、武昌湖南岸3公里处的慈湖畈汪家后屋。汪家后屋一世祖从徽州婺源大畈村迁入,至今已600多年历史,在方圆几公里内,是人口和住户最多的村子。村子南边是低矮的山丘,东、西、北面都是水田,南面有少量旱地和山岗,自然资源匮乏,自古以来以种植水稻为生,村民一年忙到头,收入低微,生活很穷很苦。我父亲是典

行云流水:
型的老式农民,自小吃过很多苦,没有上过一天学,是种庄稼的能手。他的智力和能力在农村算是很棒的,在解放初就加入了党组织,还当过基层村干部。“文革”开始后,在那动乱的年代,父亲的大队书记职务一下子就无声无息的没有了。好在他不是脱产干部,做农业是他的本份。我母亲因病去世得早,后来祖母随我们生活,帮助做些家务事。父亲既当爹又当妈,含辛茹苦把我们三个子女拉扯大。他自身患有严重的肺结核病,发作时吐血难止,有时弄点连霉素应急,在那缺医少药又无钱的困难年代,常年是拖着病体还得下田干活,有时肺结核病发作,一面吐着血,一面还得劳作,我们做子女的既心疼又无能为力。父亲身上有三样优秀品质,是我们子女一辈子也学不尽的。那就是特别勤劳,特别能吃苦,特别节俭。他爱自已的子女,但从不溺爱,总是让你在艰苦的环境中经风雨、受磨炼、长本领。我很小时特贪玩,爱愉懒,不愿做农事。为此,他没少生气发火,我也没少挨骂。在父亲严格的教育和管束下,从小就下田干活,还得打猪草、捡牛粪、挑水、种菜等等,什么脏、苦、累农活都得做。我小学读到三年级时,农村实行责任到制,分田到户。别人家分到不愿耕种的低产田,他也揽下来耕种,劳动量特别大。我被迫辍学在家放牛并做农活,在父亲的高压和训导下,我自小就学会了干农活的基本功。他那能吃苦,特勤劳,重节俭的优良品质,在言传身教、耳提面命中,也学会了一些,插秧、拔草、割稻、种地等各种农活能独自完成。刷稻的禾户那种庞然大物,也能从水田里驮回家,水车那种笨重的农具也会一手拎起来用

行云流水:
臂膀接住驮到使用的地方。做这些农活,既要体力,也要掌握一些技巧,仅凭蛮干是做不好的。我十六七时,父亲要我跟壮劳力一起到江南山里驮杉树。因为我们江北特别缺木材,从江南驮回一根杉木,能值到15-18元人民币,成本只花3-5元,来回一般3天时间。那时在生产队上工,一天的工分值也就0.7元左右,到江南驮树,在当时是很合算的营生。在驮树的路上,真是苦不堪言,疲乏、饥饿、寒冷一齐袭来。树驮到江边,遇上大风,渡江的小船停摆,待风小船行江中,大浪滔天,随时有翻船沉入江中的危险,真是死里逃生。回到家后,我将一路艰难困苦向父亲倾诉,他说“要改变就得靠自已长本事。”父亲一语点醒梦中人,我暗自下定决心,要努力奋斗,走出贫苦的乡村。父亲虽没读过书,他也有很多故事,冬天一家人围炉夜话时,他会给我们讲一些励志和奋斗的故事。什么一个先生教两个学生,先生出上联,学生对下联,那个聪明的学生对出:“金銮殿上呼万岁万岁万万岁”。那个愚笨的学生对出:“十字街头喊老爹老爹老老爹。”后来聪明的学生做了宰相,在万岁爷身边做事,那个愚笨的学生流浪街头,做了叫花子。父亲用故事告诉我:从小的志向和目标很重要。父亲还讲到解缙从小如何聪明有才能,激励和启发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自小就不是那种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的孩子。总觉得不能像父亲那样过日子,必须改变现状,闯出新的天地。为改变自已的人生命运,我去报考县黄梅戏剧团和县广播站,积极申请去部队当兵,还被公社抽调到县里做社教工作队,指望转为国家干部

行云流水:
,但都未能成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自小不安于田间劳作,对读书学习很有兴趣,却又做不到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痴迷。我辍学两年后再复学,高小毕业后被录取重点中学望江二中。当时在我们村是绝无仅有的事,父亲嘴上不说,心里还是很高兴的,专门为我打制了一个小木箱,供上学使用。快60年了,这只木箱始终伴随我,几经搬家,家人要随旧家具处理掉,我坚决不允许,因为它包含着父亲的爱和希望,也见证了我的追求和进步,每当看到这只小木箱,我就想起我从哪里来,为什么出发,怎样完成自已的人生追寻。“文革”开始后,学校停课闹革命,我只能回乡继续务农。我坚持一边务农一边自学上进。小时听大人讲过,关门读书不及十字街头听讲。村里有一位老先生喜欢谈古论今,说传记,讲故事,经常听的人很多,我也必在其中。在听讲的过程中,也能学到一些历史知识和人生学问。村里那时办夜校,我积极报名参加,夜校先生学问不多,教给我的知识有限,他让我抄写中药书,同时帮他辅导其他学生,我实际扮演了先生助理的角色。现在看来,我之所以对中医有些兴趣,与那时的教育影响有关。在村子里,我家除了几册课本,没有其它书可看。我到处借书,只要能看到的书我都借来阅读。那时我是村里有文化的青年,大队、生产小队要什么文字材料,开会写什么发言稿大都由我来承担,有的人家外地亲友来信,读信和写回信,也找我来完成,每年春节前,要承担书写大量春联的任务,虽书法不好,但能满足村人的需求。那时村子里有四位先生,他们饱读诗书,学问高深,但头

山河善余:
好的

行云流水:
上戴着四类分子的帽子,村人一般不找他们。我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会偶尔偷偷找他们请教,他们也乐意为我释疑解惑,帮助很大。父亲从我自学与实践应用中感知到儿子的志趣不在农事而在求学上进,将来说不定会有点出息,他嘴上不明讲,在态度上渐渐默许我耽误农事去干更多的文事。现在我能理解到,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博大而无私的,只要子女有所作为,能超越自已,自已再受苦受累也是心甘情愿的。我现在身为人父也是这么做着,这大概就是一种代际传承的家风吧。好家风无需滔滔不绝的讲解,更多的是日用而不觉的影响和融进,是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功夫不负苦心人,机会总会垂青那些有准备之人。1968年,大队缺少教师,我被挑选做民办老师,这个机会虽未彻底改变命运,但总算是农村青年向人生发展跨出了重要一步。在任职民师期间的6年里,我很努力,大队和公社领导很看重我,在他们精心培养下,我21岁就加入了党组织。初生牛犊不惧虎,依靠老教师的帮助和指点,我举行语文课教学公开观摩,全公社老师集体观摩,获得很好评价。6年的民师经历,对我学习知识、提升素养、锻炼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1974年,组织推荐我上大学,后因体检不过关,等待复查被 耽搁下,最后录取进安庆师范学校。进入这样的学习环境,我倍感珍惜。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毕业后留校,此后通过努力自学,完成了大专和本科学历。我以创造“学习人生和奋斗人生”为坚定信念,始终不变。进城读书并留校工作,这一转变对我这农

行云流水:
家子弟而言,是人生的大飞跃,自是前景广阔,前程远大。父亲没有明言,心里挺高兴,看到了儿子的不一样。见儿子离开家乡在城市工作,既情有不舍,又心有所甘。在我留校的那年冬天,父亲托人从家里带来一件土布内裤,虽物不值钱,但情有所重,它包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和厚爱,寄托着父亲对儿子的思念和牵挂。我留校工作的第二年,万万想不到的是,父亲突发肺结核病,吐血不止,倒在回家的路上。我得到噩耗似万箭穿心,悲痛欲绝,紧急奔丧回到家里,双膝跪在他身边,哭得肝肠寸断。父亲为了这个家,为了子女吃过太多的苦,随着我有了工作,家庭经济刚开始好转,他却突然离我们而去,没有给我报达的机会。父亲只活到53岁,短暂的一生,吃过千辛万苦,可从没半点享受,我对父亲仅有一次孝敬。有一年夏天,父亲中午去棉花地打农药,高温中毒。我和村人紧急送他去公社医院抢救,忙前忙后,很快输液吊水。医院没有病床,就在隔壁的公社大礼堂支起一块木板,作为临时病床。到傍晚时父亲慢慢苏醒,我守候在他身旁,喂水喂食,晚上天气炎热,蚊虫叮咬,我给他擦洗,打扇驱蚊,他第一次感受到儿子的贴心和孝心。只可惜他走得太突然,家庭条件好转后,父亲没能享受到我的孝敬,每想到此,就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心痛,今年春晚上,黄渤唱《拼音》那首感人肺腑的歌,我就想起父亲,听得泪眼婆娑。歌词有这样几句:“爸,你从来不会说你的苦衷,是儿女出门,你喜欢多送一送,其实我后来的故事,你可能都听不懂,我也是一身伤痛,才学会装聋。”父

行云流水:
亲去世的前一天,我一大早离家去学校上班,他送我到村口上路,只说了一句话“你一人在外,照顾好自已。”万没想到这句话竟是我们的永别。“照顾好自已”,我永远铭记在心。父亲离开快50年了,他依然是我的精神依靠!当年那座有形的大山虽轰然倒塌,而那座精神大山始终高高屹立……

2024年冬写于黄山学院高知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