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8093|回复: 2

汪明裕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复制链接]

773

主题

377

回帖

855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58
QQ
发表于 2024-1-7 12: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换届会议上的讲话
汪明裕
(2023年12月29日   屯溪金融山庄)


   2023年即将结束,在这年末岁尾、辞旧迎新之际,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换届大会顺利召开。大会总结了上一届工作,规划了下届任务, 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机构,以崭新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在此,我向新一届领导班子表示祝贺,并希望研究会在新班子率领下,按照市社科联和市民政局的要求,凝心聚力,笃力前行,为继续推进汪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促进徽文化的不断拓展, 为中华优秀文化的振兴做出努力,取得新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前一个结合是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后一个结合是在理论上的拓展与创新,从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新思想, 应该成为我会的指导思想。
   黄山市前身是古徽州,这里文化底蕴深厚,灿烂的徽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徽文化又包含了根植于广大人民大众之中的汪华文化,正如花建慧副省长2013年1月6日在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刊物上的批示:“‘汪华文化’当属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符合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内容。如何深入研究并适时打造‘汪王文化’的品牌,尚须形成共识,凝聚合力。”花建慧副省长的批示虽然已过去十年,我觉得仍符合当前形势。我们还需继续去落实,特别是如何把汪王文化融入到大黄山旅游之中,如何打造好汪王文化品牌问题,还需继续努力。我们研究会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发挥我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做好自己的工作,争取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
   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于2008年4月,经市社科联、市民政局批准成立,至今已经十六年了。这是不平凡的十六年。十六年中,我们作出了不平凡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然,我们不会忘记,在研究会成立之前就有一批先行者做了前期工作。安徽日报高级记者鲍义来写的《云岚山上汪王墓》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不少人的关注。新浪网创始人、原董事长汪延,2006年前后多次到歙县云岚山探寻汪王墓,并与当时的歙县县委及市委领导探讨汪王墓的修复保护问题,从而使淹没在乱草丛中、一度无人知晓的汪华墓被提上了保护日程,后被列为歙县县级文保单位。此后汪延、张建平(徽学专家、摄影家)等为汪华墓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做出了重大的努力。张建平同志时时关注汪华墓,全身心去保护,发现问题就不遗余力的奔走呼号。还有合肥的几位汪氏宗亲在清明祭拜汪王墓时,在杂草丛中为汪华墓竖起了第一块简陋的墓碑。此后汪怡民、汪祝明、汪晓华、汪根法等和外地的汪振亮,汪庆丰、汪兴吾、汪如红等,相邀寻访老徽州汪华文化遗迹,并在汪祝明的牵头下,2006年2月内部试刊,建立起网络,搭建起宣传汪华文化的网络平台,后来得到北京的汪江淮将军、汪承兴政委等一批同志的积极响应。这样,汪华文化研究会就在这种氛围下应运而生了。
   2008年4月,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在当时市社科联主席汪炜一手扶持下顺利成立。市委、市政府等四大班子领导到会祝贺,市民政局及时登记发证。大家推举我担任了研究会第一任会长。在大家的支持下,为研究会的初创做了大量工作。2012年底,我因胆总管结石动了一次大手术,身体素质衰落,又已年逾74岁高龄,因而辞去会长职务,由已转到市政协工作的汪炜同志接任会长。他先后干了九年,开创了研究会的新局面,为研究会做了大量创造性的工作,留下了丰硕的业绩。不幸他于2021年7月突然病逝,可谓英年早逝。此后两年多,在很困难的情况下,汪怡民同志主持研究会工作,代理会长,使研究会工作得以延续。在这里我要感谢汪怡民、方利山、汪祝明、汪根法、汪晓华、汪黎鸣、汪镇西等一大批同志,他们多年来为研究会积极工作,无私奉献,我向他们表示敬意!除汪根法退休后回绩溪老家,照顾年迈父亲以外,其他同志一直坚持到现在,精神可嘉。后来又有一批相对年轻同志加入到研究会工作中来, 如汪志高、汪川策、徐桥云等。他们年富力强,乐于奉献,在研究会发挥了骨干作用,我向他们深表敬佩。  
   研究会的十六年,我对前期情况了解较多, 卸任会长以后参加活动少了。近几年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特别是去年七月,再次大手术之后, 我基本上没有参加研究会的活动, 所以知情不多。回顾十多年的历史, 我觉得我们研究会还是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根据我的记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汪华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取得显著成效。
   研究会成立以来,把汪华文化的研究和弘扬,当做主业, 先后写出高质量或有价值的论文数千篇,已刊印的论文集有四、五本。写出论文较多的,如汪大白、汪柏树、方利山、汪承兴、汪如红、汪兴吾、陈平民、汪道显、郗延红、方静、翟屯建、陈政等,人数太多无法一一列举。
   出版史料性书籍。汪承兴、汪如红等编著了《大唐越国公汪华文献》、《大唐越国公汪华颂歌》,还有汪承兴编印的《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清明节祭祀汪王纪念文集》。特别是80后的汪如红编辑出版的《徽州汪华》,资料全,选材精,对研究汪华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方利山教授编著的《徽州抬汪公》等,从民风民俗方面深挖了汪华文化在民间的沉淀。
   出版纪实性的文学作品。北京汪鑫编辑出版《徽州魂》三大册;潜山老中医汪济编著《越国公汪华传奇》、《大元汪家军》;甘肃汪小红编著的《汪家将》等。
   出版绘画作品。上海歙籍著名画家汪观清,以九十高龄经数年努力编辑出版连环画《忠烈越国公汪华传》三大册;汪华文化书画院也创作了大量书画作品并多次举办大型书画展。
   刊印书法作品。著名书法家汪锺鸣把《大唐越国公汪华颂歌》写成书法作品刊印发行。
   创作音乐作品。 由汪炜作词、汪翔谱曲的《云岚山,我心中的山》是一首宣传汪华文化的音乐作品。
   还有汪邦明为首的“黄山市汪华文化武术院”,他们的团队在全国武术大赛中多次获奖,弘扬了汪华的尚武精神。
   (二)与汪华文化相关的民风民俗项目的挖掘、整理与再现。
   屯溪的“黎阳战鼓”、“黎阳跑马磨豆腐”;歙县丰瑞里、婺源坑头村、绩溪余川村等“抬汪公”;绩溪余川的火狮、祁门的游太阳、十番锣鼓;绩溪的赛琼碗、安苗节;歙县瞻琪、汪满田的鱼灯。
   (三)汪华文化遗存的保护。
   汪华墓由县保升省保,先后募集专项资金数十万元,其中北京汪致正捐10万,无锡汪洋捐10万,广东汪科元捐5万,后又追加5万元。经过多次修葺,虽未最终完成,但已初具规模,一改原来杂乱现象。
   2015年,我会在东山营村收集到一块巨型石碑“唐宋诰敕”。据初步考证,可能是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歙县西溪汪氏后裔所立,具有重大的文物价值。为收集这块石碑,吴琳、汪晓华立下很大功劳。方利山教授为石碑撰写了考证文章。我会还在云岚山建立了护碑亭。除此以外,还陆续收存了云岚山等地一些历史遗存物件。
   (四)收集、改编、续修汪氏宗谱。
   我国的史料有三大体系:国家正史、地方志、宗谱。各族宗谱是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料的一部分。我们老徽州是宗谱资料之海,大多数姓氏都有大量的珍贵的宗谱资料。汪氏宗谱是汪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会成立以来,把征集汪氏宗谱作为任务之一。由于各地众多汪氏宗亲的努力。目前汇集在我手上的电子版本的汪氏宗谱,有两百五十六部(其中少数是同一宗谱的不同版本)。我已将这些宗谱资料交黄山市档案馆和歙县档案馆收藏利用。
   在我会的支持下,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编修工作室于2013年开始实施编修《汪氏通宗世谱》的巨大工程。一是收集齐全,二是改版,三是续编。将纸质版改为电子版已于2014年完成。目前续编工作正在陆续开展中。武汉的汪振亮牵头做这一项工作,汪庆丰、汪兴吾、汪封林、汪长富等人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还改编了《汪氏渊源录》。此书是目前可以查阅的最早的汪氏宗谱,现存数量极少,模糊残缺。经过改编,现在的新版较为完整,重新编印,清晰可读。
   现在全国相当多的地方都已续修了汪氏宗谱,我市行动不快。可喜的是市人大副主任汪义生(时任发改委主任)带了个头。他于2015年就编出了《仁源汪氏宗谱》,可喜可贺。
   研究会还多次召开了汪氏企业家联谊会,举办了汪华清明祭、汪华文化节、汪华文化高峰论坛等活动,协助全国各地乃至世界汪氏宗亲到古徽州寻根问祖,还创办了汪华文化网站、天下汪氏公众号等等。
   以上简略列举的几个大方面,是汪华文化研究会十多年来所做的一些主要工作,不能算总结,只能称我的回忆。特别是近几年来的事情我了解的不多,可能挂一漏万,仅供参考。
   通过这些努力,汪华文化从一度被淹没,销声匿迹,到重新被社会重视,被大众认知。特别是我们着力宣传的汪华一心为民、靖民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崇高精神,让汪华信仰又重新回到人民大众之中,汪华文化开始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今后,我还希望能把汪华文化研究会继续办好,继续发挥作用。
   今后的工作,汪怡民的报告已经讲明确了,我这里只简单的提几点希望。
   第一、把握汪华文化研究的大方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继续研究和宣传汪华文化的核心精神。汪华最响亮的口号是“保境安民”。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崛起,战火连天,民不聊生之时,汪华起兵占领六州,为的是保境安民,解除民众的灾难和痛苦,使百姓能安居乐业。他治理六州期间,还努力促进北方南迁大族与当地山越民族的和谐共处, 促进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保障大多数百姓的利益。一旦大唐兴起,汪华看见新曙光,毅然决然放弃个人王位,率土归唐,维护国家统一,避免国家分裂,避免老百姓再受战乱之苦。后来他受诏进京,当了京宦,在任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及至去世。这种敬业精神也值得弘扬,我们研究汪华,就要研究和宣传这些基本的精神,宣传符合当前形势的文化精神,一心为民,心系百姓,增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舍弃个人利益,维护国家统一,顾全大局,尽职尽责等。这都是符合当前时代精神的,对于在研究汪华文化时遇到一些枝节问题,具体历史事实,因为时代久远,很难搞得很清楚。我希望不要搞无谓的争论,不要过于纠结。比如汪华出生在登源汪村,还是闾坑,没有争论的必要,不管出生在哪个村,都不影响汪华精神的崇高和伟大。有历史遗存的,如云岚山汪王墓,绩溪登源汪村的司马公祠,还有多年前尚存的汪公大庙,可以作为历史见证。没有历史证明而搞不清楚的,尊重大多数人的认知,尊重合理的说法。对汪华出生地可以以黄山市志“绩溪瀛洲”的说法来统一。云岚山汪王墓的汪华简介就是采用市志文章。说“绩溪瀛洲”大家都能接受。还有其他一些历史细节问题,个人可以研究,但不必去争论,更不要作为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免浪费财力、物力和精力。个人有言论自由,有个人发表意见的权力,但作为汪华文化研究会,作为研究会的领导人,对这些细节不要去简单地表态赞成还是反对。总之,不要被细节所纠缠,要把握大方向。
   第二、要把保护好、维修好汪王墓,作为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要保护好珍贵的历史遗存,要对得住广大汪氏宗亲。
   第三、要多想办法,努力解决好研究会的经费保障、物质保障的问题。
   第四、要增强法制观念。在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开展活动,服从市社科联的领导和指导,尊重市民政局的管理,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不闯红线,不越底线,模范遵守国家关于社团管理的法规,遵守文物保护法的规定。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与想法,与各位探讨。谢谢大家!
  
d316b6a7f13eca888c2afd12e8755fb.jpg

做好汪华文化研究会办公室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313

回帖

8860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8860
发表于 2024-1-8 11: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明裕老会长的讲话是一篇尚好的总结性文章,叙述了汪华文化研究会的成长经历,总结了成绩,点出了做许多贡献的人和事,谢谢老会长!祝福老会长健康长寿!快乐安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922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我是汪洋大海一滴水。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27
发表于 2024-1-13 10: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明裕老会长的讲话是一篇尚好的总结性文章,叙述了汪华文化研究会的成长经历,总结了成绩,点出了做许多贡 ...
祝汪氏家族枝繁叶茂与日月同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