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2713|回复: 0

关于汪华出生地的是非辨

[复制链接]

82

主题

350

帖子

187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72
发表于 2021-5-20 13: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休宁汪军 于 2021-5-21 11:35 编辑

现有绩溪汪华文化研究会协会和热心家族的宗亲牵头修建绩溪闾坑(川)汪华出生地文化园,引来了以”中汪会”及北京越国世家和“通谱办”一众人的反对,原因是他们力推绩溪大庙汪村为汪华出生地。网络争吵喋喋不休(其实这争吵由来已久)),许多宗亲不明真假,影响捐款进程,耽误修建文化园。现将两边所拿的实证列出来做一对比,还事实真相。
引:大多的资料及百度都是记载汪华出生歙州登源里汪村,争论的就是这登源里汪村究竟在哪?
一:“登源汪村”辩:
1:登源里指登源河流域的一个广义的地理范畴,有大庙汪村(俊公派)和闾坑汪村(爽公派)及其他几十个村庄。
2:闾坑汪村的由来:
(1)仁里村闾坑为汪华出生地,位于登源河畔,地势是一个喇叭口型狭谷,退可守进可攻,并有三道水口捍峙拱卫,是汪氏第四十世祖汪叔举迁居开族之地,是绩溪第一个“汪村”(原名汪村,后改为闾村、闾川、闾坑)。迄今村头水口仍古树参天,有“华阳拱秀”“闾水回澜”字样的五猖庙亭,凤凰山下民居叠叠,水街悠长。曾有汪氏宗祠,现每年均有不少外地汪氏后裔来此寻根。汪华出生地遗址的保护也迫在眉睫。余局长说,闾坑是“古徽州第一伟人”的诞生地,是天下汪氏的精神家园,保护汪华遗址,地方政府责无旁贷。
-----文字来源于《努力推动徽州司马公祠、汪华出生地和爽公墓成为文保单位》一文,由北京越国世家于2015214日发表在《汪氏宗亲网》。这是北京越国世家副秘书长汪晓俊和绩溪县文物局余宁莉局长及工作人员在2015211日闾坑考察得出的结论。
图片1.png 图片2.png


(2) 绩溪县退休干部、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耿培炳《汪伦祖籍是绩溪县闾坑》一文中写道:近因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启动,绩溪县《仁里村志》首批入选,我有幸领衔主笔,于是痴迷于史海钩沉。近日,无意中在仁里行政村之闾坑自然村发现闾川《汪氏宗谱》,读后如汤沃雪…… 据新安绩溪登源闾川《汪氏宗谱》载,南北朝时,齐军司马汪叔举宦游新安山水,过临溪,见鄣水澎湃自东南流出,有御街水数百步,且狮象捍峙水口,相距仅数十尺,两水交汇处,深不可测,名曰天井潭,真乃奇观,其上源必有佳山胜水。遂沿河而上二十里许,至登源,果然奇胜。即弃官卜居登源里中,名其地曰汪村。此汪村经历时间不多年,便成为废墟颓垣落瓦之中,后人在耕作时得一箭镞(古代兵器),认为是天地灵气之发洩,当秘藏。此后,子孙显达者改名闾村,取光大门闾之意,即今之闾坑
闾川自开基以来,至唐武德年间出有越国公后历千百余年,衣冠继世,代不乏人,可谓人杰地灵。其地龙祖七股尖石脉逶迤而来,跌宕起伏,经十余里许,突然起顶,蜿蜒而下,东有石门耸峙,西有石壁峥嵘,前有天马山拱对,后则有老人峰犄角。绿水一渠,当门而过,宛如玉带,水口则重重锁钥,又有狮象把门。故源不远则窈然而深藏,地不旷则豁而开朗,恍若桃源,别有一天之佳胜。村尾建有宗祠祀千秋,汪氏从此发派者,惟闾川族居多。
百度《汪伦祖籍是绩溪县闾坑》可看全文。
此文入选《安徽党史方志网》
图片3.png 图片4.png 图片5.png

下图来自“通谱办”《汪华出生地考》一文,闾川确实是狮象捍峙水口。
图片6.png

(3)闾坑《汪氏族谱》记载:绩溪登源闾川是叔举公为闾川肇迁发祥之祖也。
译成白话为:叔举公是开始迁移到闾川并建立基业的祖先。
图片7.png 图片8.png

叔举公是从哪迁到闾坑的呢?下两图就能看个究竟:叔举公是先到今天的大庙汪村隐居22年,于公元501年迁入闾川定居的。
图片9.png 图片10.png
2来自:绩溪汪涛峰《绩溪大庙汪村-登水回流处 司马定汪村》一文。

4:再说大庙:
(1)“通谱办”主任汪兴吾早年文章中写到: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年间,后人为纪念汪公,在故城遗址,汪村河西兴建忠烈庙,又称汪公大庙。
(2)汪如红《徽州汪华》一书中记到: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绩溪令范阳人卢薳始建庙........
结合34,大庙汪村得名汪村为公元980年之后,具体时间不详。
图片11.png 图片12.png 图片13.png 图片14.png

综合以上资料两者对比可得出结论:闾坑汪村得名公元501年叔举公迁入时,而今天大庙汪村则得名于公元980年之后,两者相差最少是479年。479年按古人婚嫁年龄算最少是24代人,汪氏已繁衍到64代,这64代中有没有修过家谱?答案是肯定的,而现在看到的所有家谱中几乎都记载着汪华出生在登源汪村,家谱是传承有序的,之前的信息是不会去修改,也就是这家谱里的“登源汪村”就是闾坑(川)汪村。

二:再说汪华出生地:
:12012年徽学专家方静的研究《汪华家族研究在绩溪的新发现》,结论倾向闾坑(川)汪村说。

汪华家族研究在绩溪的新发现
                                            方静
                          http://kingdov.5d6d.com/thread-26135-1-1.html
   摘要:在绩溪,汪华具体出生地有闾川汪村说和登源汪村说两种。通过对汪华家族的田园调查,揭开了汪华生死的许多秘密,汪华文化在绩溪发展的大致状况。
   关键词:汪华家族出生地  新发现  庙会庙宇

   “徽州第一伟人”、“新安之神”汪华(586-649)是绩溪人,汪华家族在徽州的勃兴离不开绩溪这一源头。近年来,学术界有关汪华家族的研究非常活跃,但汪华老家绩溪的本土研究则显得有些滞后。围绕汪华家族在绩溪的活动痕迹,笔者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一、汪华的出生地之争

   隋末“吴王”汪华出生在绩溪,史籍族谱均有记载,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的出生地点在绩溪何处,笔者最近在查阅资料和田园调查中听到有二种说法,一是出生地在瀛洲闾川(坑)汪村,二是出生在登源河边的登源汪村。

   1、登源汪村说

   现俗称的大庙汪村,古称登源(里),是个千年古村,始于南朝宋武帝年间(公元420-422年)(引汪福琪《汪村南观花朝会》)。早在隋未汪姓落户之前,此地就有姚姓居住,后舒姓迁入。姚姓后来衰败而绝。这就是民间所谓的“屙尿浇姚”之说。因此,汪叔举并非登源这片土地的开族者,村落名称自然不会叫“汪村”,而以(登源)河或(登源)洞名曰“登源”村。汪叔举死后葬于一河之隔的唐金山上,他的儿孙在登源河边搭棚守墓,为祭祀方便,到汪华一代有可能在河对面的登源建有固定的房子。汪华确定八子俊公一脉在唐金山边“世守司马墓”,为“百世不迁之族”,而七子爽公则在闾坑“世守祖宗旧家”,分工明确。大约宋时,刘姓守汪华忠烈庙者,因守庙有功而赐姓汪(为区别去掉了三点水,最后一个守庙者叫王继荣,九十岁)登源里居民形成舒、姚、汪、王四姓格局,至今仍以汪、王二姓为主。

   登源村改为汪村应是汪华死后若干年才发生的。据《平阳族谱·华公行状》云:“公(汪华)初起兵,未获立城之所,乃引弓射矢,所坠适当形胜,遂城之,今绩溪登源是也,后人因以立庙,北沟堑垒存焉,故宅距庙才一水,乡人不忍锄艺.子孙环居之,名曰汪衬。”按此,人们在汪王故城立汪华庙后,子孙又在庙的周围环居,汪姓强势,登源村名顺势改为“汪村”汪兴吾在《徽州著名的历史人物--汪华 ——‘徽州的太阳’》一文中也说, “其(汪华)故宅地名登源,乡人不忍破坏其故宅,故环宅而居,改名曰“汪村”。后来,汪王故城之庙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名气也在不断上升,渐渐地以 “大庙汪村”替代了“登源汪村”。笔者采访汪村村民时,也证实现在的大庙遗址前原来是一个村落,叫庙头干。清同治五年()发大水的,在冲毁庙前进的同时,也使庙前干成为一片沙地。

   另一佐证是,现汪村村南一块菜地地名,叫“胞衣坪”,据老家南观的汪福琪介绍,“胞衣坪”处,原为田,中间是麻石垒的园形小土丘。早年有古树、池塘,傍边有不少墓祀。笔者调查时,村中老人王恒孚(73岁)介绍,古时生育有埋胞衣的习惯,传说此地就是汪华出生时父母埋胞衣的地方,而且,地名一代一代传下来,迄今仍这么叫。这是推定汪华出生在登源汪村的重要依据。

   持汪华出生“登源汪村说”者认为,《余川越国汪氏族谱》载,明正德年间,官至户部侍郎的婺源大畈人汪玄锡在《谒登源祖墓记》中曰:公(叔举)初宦,寓新安,过临溪,奇其水,沿溪而入三十里,见登源之胜,喟然曰:此陶公牛眠也。曰汪村者,公所居也,与墓隔溪。经踏查,司马公墓在汪公大庙背后,墓前有“司马公祠”,“司马公祠”目前尚在。 “与墓隔溪”的地理位置,正是登源汪村。

   2、闾川汪村说。汪华高祖汪叔举,是南朝刘宋孝武大明年间(公元454-457年)的军司马,也是绩溪汪姓的开族者。汪叔举安土重迁的地方叫汪村。汪叔举最后老死在汪村,这是没有疑问的,但这“汪村”是后改闾川的“汪村”   

   根据仁里程元峰先生提供的线索,2010年3月的一天,我与湖里的胡天本一道,到闾坑(旧称闾川)采访了退休老师程祥有(74岁)。程告诉笔者,古闾川位于登源河畔,地势是一个喇叭口型狭谷,退可守进可攻,并有三道水口捍峙拱卫,久经沙场的汪叔举一眼看中这一风水宝地,并开族建立了绩溪土地上的第一个“汪村”,不是没有道理的。迄今村头水口仍古树参天,上有“华阳拱秀”“闾水回澜”字样的五猖庙亭仍在,凤凰山下民居叠叠,水街悠长。,并有三道水口捍峙
我们来到村背后土名叫柏枝树下的山坡上,这坡地稍高,塝用块石磊砌,因年代久远房子已成废墟,村中祖辈传汪华就出生在这里。程告诉我们,村人汪灶苟、汪可忠家中各藏有一套六卷本民国版《汪氏宗谱》。笔者来到汪灶苟(70岁)家,汪妻胡秀娟(66岁)拿出了其中四本《汪氏宗谱》。在第一卷三十七世恭公挂线图叔举公名下,有“齐军司马隐居绩溪登源汪村继迁居闾川”一段文字,说明汪叔举有一个先隐居后定居的过程,最后安家在闾川。但这里的“汪村”是否指的是“大庙汪村”?值得商榷。在第二卷《闾川族永思祠续修宗谱总序》中,与此略有区别,“司马讳叔举公,宦游兹土,爱其山水之清奇,林泉之壮丽,乐归隐退,遂开基乎,此始则曰汪村,继而改号闾川,则登源闾川之族,由此而肇兴矣。”但汪叔举的开族汪村何时改号闾川,是在汪华之后或是之前改为闾川,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笔者根据下段引文分析,改村名应在汪华之后,这与所有族谱有关“汪华出生汪村”的一惯提法是一致的。

   《汪氏宗谱》卷二,有《新安绩溪县登源闾川族谱略引》一文,载:司马叔举公“遂弃官侨居登源里中,名其地曰汪村。而汪村历年未久,鞠为墟莽頹垣落瓦之中,井人时得箭镞之类,岂天地灵气发泄已极,终当秘藏耶,厥后子孙显达者改号闾村,原有取光大门闾之意,即今闾川是也。”汪叔举弃官侨居的“登源里”是一个泛地理概念,所谓“侨居”,就是之前有人在登源里这个地方居住了。

   族谱第二卷《新安绩溪县登源闾川族谱略引》中又说,“历千百年来,则人人咸知登源闾川为叔举公之始居,华(汪华)公之故里也。”查“故里”一词,意指故乡、家乡,与出生地尚有区别。该族谱中《闾川村记》一文则进一步指出:“闾川自隋季开基以来,至唐武德年间出有越国公之后,历千百余载,衣冠继世代不乏人,所谓地灵者人自杰也。”从隋季汪叔举开基至汪华间隔四代,这一段话表明,汪华的出生之地,应是闾川无疑。《新安名族志》及《徽州大姓》采登源汪村说。

   笔者倾向闾川(坑)汪村说。
图片15.png 图片16.png

2:2015年北京越国世家副秘书长汪晓俊和绩溪县文物局余宁莉局长及工作人员到闾坑考察认定闾坑为汪华出生地。
图片17.png


3:闾川《汪氏宗谱》记载:今吾汪氏自汉龙骧将军讳文和公为会稽令始渡江,而南居始新,嗣徒家于歙,至齐军司马讳叔举公卜迁于绩溪登源闾川,是叔举公为闾川肇迁发祥之祖也,四传而唐越国公讳世华挺生于斯.......

挺生----杰出、挺拔的意思,赞扬汪华的。
图片18.png

4:再看此图,501年年叔举公迁出汪村(今大庙汪村),71246世处忠公(俊公三子)迁入汪村(大庙汪村),这212年间6代人都不在大庙汪村,如果说汪华出生在这这,那处忠公就不存在再迁入汪村(大庙汪村)。目前没有资料记载41-45 世出生其他地方, 那他们包括汪华就是出生在闾坑(川)。
图片19.png


5:汪叔华2017年的《赴绩溪闾川稽考汪氏“永思堂"源流记》一文中写道: 其前暨为"永思堂"宗祠故地,有职承仕郎者,五十三世道谋公倡建,时为晚唐。谱载:在嘉庆年间重建祠之享堂,道光年间继建祠之厅堂,光绪中叶之季复修祠之仪门,其间往历三次经营,始得祠宇恢复,羡鸟革翬飞,苟完苟美。六十年代末期,佚于人祸之害。祠内实物俱不可考,有村中老者言,其有唐太宗敕诰“越国世家"金字牌匾,殊为镇祠之宝。嗟呼,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见,心向往之。
“越国世家”金字牌匾应该是最早的御赐了,为什么放闾川祠堂里而不放在今天的“大庙汪村”呢?肯定是有理由的,这正是汪华是出生在这,而其他地方还没有宗祠。
图片20.png

6:再说“世守”
(1)汪福琪《汪村南观花朝会》一文中写到:汪华确定八子俊公一脉在唐金山边“世守司马墓”,为“百世不迁之族”,而七子爽公则在闾坑“世守祖宗旧家”,工明确。
(2)闾川汪氏总谱{永思堂}-汪承浩编修,记载:爽公世守梓里。
如果说闾川不是汪华出生地,那为何要儿子爽世守祖宗旧家呢?世守故里家乡呢?答案是肯定的。
图片21.png 图片22.png 图片23.png

7:“故居”和“王祖”
《闾川汪氏族谱》一文写到:忠显庙有祠,偏大江以东矣,庙于绩溪登源之冈则王故居.......庙后为王祖墓.....
译成白话为绩溪登源的山梁是王的故居,谱书、方志记载闾坑(川)其地龙祖七股尖石脉逶迤而来....经十余里,东有石门耸峙,西有石壁峥嵘,前有天马拱对,后则有老人峰犄角.....,这足以证明闾川是建在山梁。而今天的大庙汪村却是一片平地,无山无峰。这王故居就是闾坑(川)
“通谱办”在《汪华出生地考》的谱书图片(图2)上也有“岗”(岗通冈),闾坑(川)也是这个岗的朝向延伸。
图片24.png 图片25.png 图片26.png

闾坑(川)照片,群山环绕
图片27.png 图片30.png
大庙汪村一马平川
   图片31.png

再说“庙后为王祖墓”,这王祖墓是叔举公墓无疑。
译成白话就是:忠显庙后面是王祖-叔举公墓
下图中的王祖故居就是叔举公的故居,而不是汪华故居。
图片出自“通谱办”《汪华出生地考》。
图片32.png

8:全国各地汪氏宗亲赴绩溪闾坑汪华故里缅怀、凭吊。
图片33.png
“中汪会”首任会长汪尤金、“通谱办”汪庆丰、
北京越国世家秘书长汪贤云等宗亲。


图片34.png
2016年汪江淮将军、《徽州魂》作者汪鑫、北京越国世家汪贤云、副秘书长汪晓俊在汪华故里--闾坑调研、缅怀。


图片35.png 图片36.png 图片37.png    图片38.png 图片39.png



9:由专业研究汪华文化的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和绩溪县汪华文化研究会协会共同认证并于2019年5月在闾坑汪华出生地遗址立碑纪念。
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成立于2008年4月,是合法注册的社会团体,众多徽学专家、教授担任副秘书长,致力研究汪华文化及徽文化十余年。也是最早的汪氏家族的宗亲组织。
图片41.png 图片42.png 微信图片_20210520133551.jpg

综合以上8条可以肯定的得出结论:
登源汪村就是闾坑(川)汪村,谱书上记载的汪华出生地就是在绩溪闾坑(川)。这是由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绩溪汪华文化研究会、“中汪会”、北京越国世家、“通谱办”及各地宗亲组织、个人共同认可的,毋庸置疑。
千百年来汪华一直都是六州百姓心目中的地方神~汪公大帝、太阳菩萨,受历朝皇帝多次敕封,徽学专家们称誉他为徽州人文始祖、徽州第一伟人,每年正月十八祭祀不断。汪华文化不单单是汪氏家族文化,也是徽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严谨的课题,是不允许被肆意纂改的!
请那些有私心私利的小人停止你们的龌龊行为!不要祸害子孙后代!不要被历史所耻笑!
同时望各地汪氏宗亲齐心协力为修建绩溪闾坑(川)汪华出生地纪念园献计出力。为光耀我祖万古流芳。
                    2021.5.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