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2194|回复: 0

汪氏家族的骄傲!安徽省纪委隆重推荐绩溪汪氏家训!

[复制链接]

770

主题

1147

帖子

852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25
QQ
发表于 2019-5-30 15: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汪氏家族的骄傲!安徽省纪委隆重推荐绩溪汪氏家训!

6AF71EDB615153F18A8C025B42667281.png

安徽纪检监察网


2018年8月23日,安徽纪检监察网《徽风皖训》专栏隆重推荐了绩溪汪氏家训!

绩溪汪华 :忠君爱国 勤政安民

1.png



    绩溪县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东麓的山区县,隶属宣城市,县域面积1126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81个村(社区),人口18万。绩溪因水而得名,据县志记载,“县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故名绩溪”。绩溪风光秀丽,历史久远,人文璀璨,文化底蕴极为厚重,是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被誉为和谐之源、文化名城、名人故里、徽菜之乡。

绩溪汪氏家训概况


    汪华(公元586年-649年),绩溪县登源汪村人,汪氏四十四世孙,唐代名臣,出生官宦世家,从小习武,且有王者气度,成人后以勇侠闻名乡里,史称吴王、越国公、汪王、汪公大帝。越国公汪华是古徽州的开拓者、奠基者,是古徽州的人文初祖。

    汪华故里登源汪村,位于登源河畔东岸,距县城 5 公里,是汪氏聚族而居的古村落。汪村始建于南朝宋武帝年间 (公元420年-422年), 初居为姚氏、舒氏两姓。南朝齐国时期,汪氏四十世祖齐军司马汪叔举定居后称汪村,至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历史。宋朝淳佑年间 (公元1241年-1252年),王姓自周坑迁入,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 周坑与前同宗王姓又有一支迁至汪村庙头。清同治五年 (公元1866年)特大水灾,水毁庙头, 庙头王姓并入汪村,现为汪、王两姓合居,总人口七百余人,两姓各半。

2.png

3.png



绩溪汪村

    村落群山环拱,登水潆迴,形如盘状,且因临水,古名盘川。村中房屋多为徽派古民居,现存不少徽商豪宅。村分上下两部分,上村花岗岩条石铺路,村中上街头有古祠堂 “五教堂”一座,还有粮坊、糟坊、杂货等商店。下村有 “天叙堂”、“画堂”、“敦义堂”、“敬爱堂”等汪氏宗祠,老屋,字形村街,青石板路面。村北临登源河有古码头,俗称石坎,码头下侧河中有“石印潭”,潭边巨石壁垒,岩树映水。村西有突起的土墩, 称“胞衣坪”, 相传是汪华胞衣 (胎盘) 埋葬之地。东村南川(又称南观) 自然村属汪村,汪姓居住,徽派古民居颇具特色,村西南隔河相望的汪公庙,是为祭祀汪氏显祖、古徽州一代伟人越国公汪华所建。

    汪王大庙位于绩溪县登源汪村,于宋代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正式钦定建庙,太平兴国五年始建,赐匾额“忠显”,后改“忠烈”。该庙宏伟无比,有“小金銮殿”之喻,又称“汪王故城”。该村也以庙得名,俗称“大庙汪村”。由于越国公在徽州一带名望极高,加上后裔人丁兴旺,有“天下汪氏出徽州,徽州汪氏出登源”、“四门三面水,十姓九家汪”之局面。
4.png

5.png


汪公大庙(图片拍摄于1951年)

    汪王大庙内纵横的许多大梁,梁底都分别写了江南邻近各处地方官,如:巡抚、知府、知州、知县、布政司等及“重建”字样。正中那根特大横梁上,则写着“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使、提督浙江、福建等处军务胡宗宪鼎建”。从这一角度来看,大庙的建造完全是由各省地方官的趋炎附势、锦上添花和一些豪门大户的捐献赞助而成的。大庙原有三进,头、二进毁于同治五年大水,有一口千斤大钟亦为洪水所吞噬。大庙水毁之后,前向没有正门,仅于东向辟一边门,额书“敕赐”二字。龛座两楹,各蟠一昂首翘尾、左右相对、栩栩如生的雕龙。还有一副对联:

上联:应天命,顺人心,义起歙州,数十城狂澜独挽;

下联:膺藩封,歆庙祀,忠昭唐代,千百载正气犹存。

    绩溪汪氏自得姓以来,已近三千年历史,汪氏家训起源于唐贞观年间,经历代汪氏贤能几经修改,于明万历年间整理修正汪氏家训三十六条,文字并不浩繁,义理并不艰深,强调忠心爱国,读圣贤书,睦邻里等为人之道。汪氏后代人才辈出,群英荟萃,或为朝廷重臣、或为统兵大将、或为文坛精英,有传道授业者,有商贾济世者,有耕读传家者,在绩溪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绩溪汪氏家训摘录

CFF8B6EDADFA520A37A250FB5745D070.png



     孝 亲

    【原文】为人子者,当随遇竭力承欢膝下,常怀爱日之诚。不然,父母之年有几?万一缺略,抱恨终天,追悔何及!况指日己身亦为父母,循环不爽,勉之!慎之!

    【译文】做子女的,应当尽心侍奉父母,让双亲心情开朗,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常思养育之恩,常怀感激之情。如果不这样的话,父母安在能有多少年? 万一父母不在了,子女即使抱憾终生,亦无济于事!何况不久以后自己也要做父母,这是循环往复的道理,一点都不会有差错的。我们一定要努力做到,慎重对待。

    兄  弟

   【原文】兄弟,天伦也。古之人,情深既翕,常制被以同眠;谊笃孔怀,每灼艾而分痛。雍雍乎风自古、情自厚也。迨后世,人情日薄,风俗日渝,或因小忿而墙阋之;或因析财而戈操之。同室也,几不如路人矣!吾愿凡为兄弟者,当其懔之。

   【译文】兄弟是自然形成的亲属关系,兄弟好比手足,手足断了再难续。古代的人,感情深厚和睦,常常盖同一被褥而睡觉;兄弟情谊深厚,每每能为彼此分担痛苦。兄弟关系融洽和乐,家风自然淳朴,情意自然厚重。等到了后代,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一天天淡薄,社会风气一天天改变,有的因为一些小摩擦而发生争吵;有的因为分家产而相残。同一家的人,几乎还比不上路人!我希望凡是兄弟的,应当以之为警惕。

    择 交

    【原文】人类自不齐也,君子多,小人亦多。与君子交,则人品端、德业进;与小人交,则心术坏、声名伤。此中关系非轻,不可不亟早辨之。

    【译文】每个人的自身素质是参差不齐的,生活中品格高尚的君子众多,卑鄙无耻的小人也多。与君子交往,则会人品端正、德业奋进;与小人交往,则会心术变坏,名誉受损。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不可轻视,不可不及早明辨。

    延 师

    【原文】盖师者,人之模范也。务择一品学兼优者,言行举动方可为子弟楷模。不可惜资费、徇情面,延一有才无行之师。

    【译文】老师,是人们的榜样和表率。务必要选择品行和学业都优秀的人当老师,他的言行举止才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不可以因吝惜费用、曲从私人的情面而聘请一个有才学而无品行的老师。

睦 邻

【原文】睦族之次,即在睦邻。古云:居必择乡,宅必卜邻。我与邻同里而居,最宜亲厚,必相友、相助、相扶持,断不可加以势分。

【译文】亲族和睦之外,就是邻居和睦相处。古人说: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好的乡邻,迁居一定要选择好的邻居。我们与邻居在同一乡里居住,最应该关系亲密、感情深厚,一定要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绝不可因权势而加以区分。

    蒙 养

    【原文】蒙以养正,圣功也。书曰:生子,罔不在厥初生。彼幼而徇齐、少而歧疑。童之神者,固难概见,下此皆不可不教育于早!苟任其逸游骄惰、与匪人交入为下流,以至养成性有不可更移者,是谁之过与?

    【译文】从儿童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这是至圣之功。《尚书》说:刚独立生活的少年,没有不在他刚开始时就打好基础的。那些年少聪慧、敏捷的,是孩童中的不凡者,本来就难得一见,在此之下的孩童都不可以不早早进行教育!如果放任他们放纵游乐、骄纵怠惰,与行为不端正的人交往而做卑鄙的事情,以至于养成不可改变的品性,这是谁的过错呢?

    敦 行

    【原文】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乃人立身大节,一刻不可或离。倘能依此遵行,作事不流于非僻,自无法网之及,庶不愧为闾里完人矣。

    【译文】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尽忠国家,信任朋友,知礼仪,讲义气,守廉洁,知羞耻,是人们处世的高尚节操,一刻也不能离开。如果能遵照这八个方面来执行,不做邪恶之事,不触及法律,或许就可以无愧地被称为乡里德行完美的人。

    含 忍

    【原文】事有关于身家大故不得已者,方可与人较量求平,若一时小忿,当以忍耐为高,不可任意相争,致贻后悔。

    【译文】遇到有关自身和家庭的重大事情迫不得已时,才可以与别人较量而求安定,如果遇到小小的怨恨之事,应该要学会忍耐,不可以任意与人相争执,以致于事后懊悔。

    报 施

    【原文】恩怨二字,要认得分明。每遇见愚蠢无知者,倒行逆施,以至恩仇莫辨、报施失宜,此皆由平日见理不明故耳。

    【译文】为人处事,恩怨要分明。每每遇到愚蠢无知的人,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恩怨不明、报答不当,这些都是因为平时不明事理的缘故。

    救 患

    【原文】昔蓝田吕氏与乡人约誓,内有患难相救一条。乡人尚且相救,况一族乎?夫患难之事有五:曰水火、曰盗贼、曰疾病、曰死丧、曰诬枉,此皆变生于不测者。同族之人,当相为救援,甚勿坐视旁观,而为幸灾乐祸之人。

    【译文】北宋时山西蓝田人吕大钧首创《吕氏条约》,为乡人明确了条规,其中有“患难相救”这一条。同一乡人尚且能相互救助,何况是同一宗族呢?人遭遇忧患灾难的事情有五个方面:水火、盗贼、疾病、死丧、诬枉,这些都是生活中料想不到的事情。遇到这些变故时,同一宗族的人应当互相救助,不可以袖手旁观,幸灾乐祸。

    教 育

   【原文】凡人教子弟,当遵汉昭烈训后主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无论何人,须三复斯言。凡人居家,当书朱子家训一通悬挂中堂,令子弟朝夕阅诵,自然特家有法。

   【译文】但凡人们教育后辈,应当学习汉昭烈帝刘备教导后主刘禅: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不要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无论何人,都要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人们居住在家中,应当书写《朱子家训》悬挂在中堂,让后辈每天早晚诵读,自然会治家有方。

节 俭

    【原文】人生持已之方虽不一端,而勤俭尚矣。勤者,自强不息之谓也。俭者,用财有度之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寡入而妄费则财匮,财匮则势将无所不为。彼世之流为盗贼、入为乞丐者,何莫非不勤不俭所致哉?凡我族人勉之!戒之!

    【译文】虽然人坚守节操的方式不尽相同,但都崇尚勤俭。勤,就是自强不息。俭,就是使用财务有打算。不勤劳就收入少,不节俭就胡乱用钱财,收入少而又胡乱用钱财,那么就会钱财缺乏,钱财缺乏就将什么事也做不了。世上那些沦为盗贼、乞丐的人,谁不是因为不勤劳不节俭而造成的呢?凡是我家族之人要好好努力,以此为戒!

    【原文】饮食衣服,只求饱暖,不必过于华美。每见奢侈之辈,一衣也,必期文绣;一食也,必取珍馐。曾不数载而竞遭匮乏,遂致短褐不完,饔飨不继,向使稍崇节俭何至若此?!

    【译文】饮食衣服之类,只要食饱衣暖就好,不必过于追求奢侈华丽。每每见到生活奢侈的人,一是在穿衣上,必定要刺绣华美的丝绸衣服;一是在饮食上,一定要珍奇名贵的食物。结果这样的生活还没过几年就资财缺乏了,以致后来生活贫苦,衣衫破烂,整天吃不饱,假使以前稍微节俭些,又何至于落到今天这地步。


绩溪汪氏代表人物


    1、汪华(公元586年-649年),原名汪世华,字国辅,号英发,绩溪登源汪村人,汪氏四十四世孙。唐代名臣,古徽州第一伟人。
6.png

    隋朝末年,隋炀帝荒淫无道,四海豪杰烽起,各地方割据势力之间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汪华率军平寇,立下大功,升为将军。在群雄割据,南北称霸的时代,他拥兵十万,攻下歙州、宣州、杭州、睦州、婺州、饶州,建立吴国政权,号称吴王。

     在统治歙州等江南六州近20年里,他颁布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当时全国纷扰不堪,战乱频频,生灵涂炭,但“吴”国境内不见兵革,政清人和,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在隋末实属绝无仅有之地域。徽州的百姓称他为“太平之主”,万民拥护爱戴。在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长安称帝,秦王李世民平定中原,稳定北方即将挥师江左之时,他审时度势,为国家统一,特别是为了江南六州黎民百姓免遭战争灾难,主动放弃王位,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九月遣使汪铁彿奉表归唐。唐高祖赞其主动放弃王位,纳六州版图归于朝廷,实现了国家统一的义举,嘉其多年治理江南六州有功,授予方牧、上柱国、越国公,任歙州刺史,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诸军事,食邑三千户,位居王公贵族高位,任一方封疆大吏,爵位从一品。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他奉诏进京,任左卫白渠府统军,参掌宫廷禁军。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他任右卫积福折冲都尉,晋升忠武大将军。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征辽,他诏任九宫留守,辅朝政,官至从一品。从贞观二年进京到唐太宗征辽凯旋的20余年里,他勤于王事,忠心耿耿,殚精竭虑,事必躬亲,唐太宗下诏嘉其忠勤。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三月三日,他因操劳过度,病逝于长安任上。

    汪华集儒释道于一身,文韬武略,拥有非凡军事才能和政治谋略。自唐至清,唐玄宗、宋徽宗、元世祖、明太祖、乾隆帝等历代9位帝王先后15次下诏嘉封他,视为忠君爱国、勤政安民的典范表彰;赵普、李纲、苏辙、岳飞、朱熹、文天祥等历朝文臣武将赋诗题词,把他作为千秋楷模来赞颂。

    汪华是隋朝末年古徽州等江南六州农民起义的领袖、开明的统治者、促进民族融合与和谐的先驱,是隋唐时期主动放弃王位、以身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的先驱,是盛唐时期忠君爱国、勤政为民的朝廷重臣,是隋唐时期一位叱咤风云的千古英雄,是古徽州等江南六州具有传奇而又传神的一代伟人。



    2、汪藻(公元1079年-1154年)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其著名代表作是《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
AB260327097487E61E1C1884C9892916.png

汪藻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进士,任婺州(今浙江金华)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通判等职。徽宗亲制“居臣庆会阁诗”,下令群臣献诗,汪藻一人独领风骚,与胡伸俱有文名,时称“江左二宝”。素与王黼不和,提点江州太平观,终黼之世均不得用。钦宗即位,召为屯田员外郎,再迁太常少卿、起居舍人。

    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湖(今属浙江),后知抚(今属江西)、徽(今安徽歙县)、泉(今属福建)、宣等州。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罢职居永州(今属湖南),官至显谟阁大学士、左大中大夫,封新安郡侯,卒赠端明殿学士。为官清廉,“通显三十年,无屋庐以居。”《全宋词》录其词4首。



3、汪应辰(公元1118年-1176年),初名洋,字圣锡,信州玉山(今江西省玉山县)人。南宋官吏、诗人、散文家。生于宋徽宗政和元年,卒于孝宗淳熙三年,年五十九岁。
51FE86A66D6C4B598735672E153ED4E0.png

    (宋史本传不著年岁。此依传中“绍兴五年,进士第一人,年甫十八”推算)五岁知读书属对;十岁能诗。未冠,首贡乡举。试礼部居高选,宰相赵鼎奇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举进士第一,年甫十八,授镇东军签判。召为秘书省正字。时秦桧主和议,应辰上疏力言因循无备、上下相蒙之可畏,忤桧意,出通判建州。桧死,始还朝。累官吏部尚书,刚方正直,敢言不避,中贵多侧目。以端明殿学士出知平江府,连贬秩,遂致仕不起。少从吕居仁、胡安国游;精于义理,好贤乐善,学者称玉山先生。卒,谥文定。应辰著有文集五十卷,《宋史艺文志》传于世。

    汪应辰幼为神童,五岁知书,属对应声语惊人,多识奇字。家贫无灯油,拾柴点火读书。从人借书,有过目不忘之能。十岁能诗。宋高宗见他的对词,以为老成之士,直至见才知是刚少年,赐以御诗,并更名为应辰。他好贤乐善,尤笃友爱。少从喻樗、张九成、吕本中、胡安国等人游,又与吕祖谦、张栻为友。为朱熹从表叔,常与往来研究学问。他为人刚方正直,敢言不避,又多革弊事,所以遭到胡迁许多人的侧目,为人所陷。但他接物温逊,遇事特立不回,坚定不移。虽遭秦桧排挤,流落岭峤十七年之久,“蓬蒿满径,一室萧然,饮粥不继,人不堪其忧”,却“处之裕如也,益以修身讲学为事”。学者称玉山先生。

    著有文集五十卷,今传《文定集》二十四卷。《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及明代宏治年间程敏政摘抄本辑出,收于集部别集类。他学问具有渊源,作品有不少巨制鸿篇。

    他的不少诗作都体现了“好贤乐善,尤笃友爱”的思想品格和个性。如《挽宣扶吴郡王》:“节义家传久,艰难始见忠。一心惟殉国,百战竟平戎。环列周庐肃,管仪道路同。细看麟阁上,谁得似初终?”这一方面歌颂了吴郡王的忠精殉国的品格和战功,另一方面是对那些不能特立不回,坚定不移,始终如一的人的辛辣嘲讽,可见诗人品格的一贯性。另一首《分韵送胡丈归健康》也表现了诗人与朋友的至诚至深之情:“先生高卧武夷巅,一旦趋朝岂偶然。报国自期如嗷日,归田曾不待来年。怀铅共笑扬雄老,鞭马今输祖逖先。册府风流久廖落,送行始复有诗篇。”这并非一般迎来送往的应酬之作,而是主客思想共鸣的产物,所以读来给人以真挚诚恳之感。这类作品在诗人创作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4、汪广洋(? -1379年),江苏高邮人,字朝宗,明朝初年宰相,重臣。汉族。元末进士出身,通经能文,尤工诗,善隶书。朱元璋称赞其“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
645051464CA975DAE0EDC45685ABAC49.png

    汪广洋年少时跟随太祖朱元璋起义反元,被朱元璋聘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受命参与常遇春军务。明朝建立后,先后担任山东行省、陕西参政、中书省左丞、广东行省参政、右丞相职务。受封忠勤伯。

    汪广洋年少时曾跟随余阙学习,张廷玉称其“淹通经史,善篆隶,工为歌诗”。著有个人诗集《凤池吟稿》8卷。《明诗综》收其诗三十一首。清朝时,《凤池吟稿》被录入四库全书。

汪广洋诗歌作品:

《过高邮有感》

去乡已隔十六载,访旧惟存四五人。

万事惊心浑是梦,一时触目总伤神。

行过毁宅寻遗址,泣向东风吊故亲。

惆怅甓湖烟水上,野花汀草为谁新?

《过寿州望八公山有感》

    八公草木晚离离,仿佛成人似设寄。老气逼云含雾雨,空青拔地镇淮夷。

    谢玄归奏平戎日,王猛徒劳料敌时。淝水不关兴废事,夕阳西下浪声迟。

《苏溪亭》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5、汪莱(公元1768年-1813年),字孝婴,号衡斋。安徽歙县人。弱冠之年父亲逝世,遂只身去苏州,于葑门外设馆,以维生计。汪莱天资敏绝,有早慧之誉,一些重要论著多成稿于其青年时期,谓其“其学由自得,不假师授”(民国《歙县志·卷七》),或与其刻苦自厉有关。汪莱有学有识,多才多艺,除天算外,还通晓经史、释老及音韵、训诂、乐律、金石之学,工篆书,亦能诗,一生以设馆课徒为业,虽曾参与编辑国史馆《天文志》、《时宪志》,书亦不过授与一县城之训导而已。
440E85882EC767999A3A51BE714F02CF.png

    汪莱的故乡歙县乃是徽派朴学的重要阵地,其青年时期就仰慕同乡江永、戴震、程瑶田、金榜之卓著成就,遂致力于通晓经史百家及推步历算之术。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汪莱在故里制成浑天、简平等仪器,用以观测天象。同年,撰写成以阐述第谷体系的行星及日月运行规律的天文学著作《覆载通几》,其中一些示图是依靠几何定理来作出的说明,创立了天算结合的研究模式,殊为难得。

    汪莱毕生致力于数学研究,其算学造诣曾为当时的同行专家所认可,焦循《加减乘除释》、张敦仁《辑古算经细草》都曾请汪莱为之作序,其序文今收载在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衡斋文集》之中,其中对球面三角形的解法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而之前梅文鼎、江永、戴震、焦循都曾为此撰文论述,然而都不及汪莱本书提出的“量角度新法”来得系统和详审。汪莱提出在求解方程时方程根不只有一正根,亦有负根,并设96道例题加以证明,是中国数学史上关于方程根研究的一个突破。汪莱对于其他诸如弧三角形、勾股形、 平圆形、弧矢关系、代数方程理论等专题都著有详尽的阐述。汪莱终生不得志,但始终坚持治学,刻意求新,研究算学往往参用西法,其主要著述流传至今,使后世在二百年后的今天,还得以窥见其才华和风采。

    其主要著述有《参两算经》、《校正九章算术》、《戴氏订讹》、《十三经注疏正误》、《声谱》、《说文声类》、《今有录》、《诗文集》等。 嘉庆三年(1798年),巴树谷将汪莱几年内所撰的“弧三角形”、“勾股形”书稿各一卷合刻,题名《衡斋算学》。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夏燮访得《衡斋遗书》稿本,连同《衡斋算学》刊成《衡斋算学遗书》合刻本。

专 家 观 点

A2AD658FC5343F2D4DE285291A563100.png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原主任,历史学博士,教育部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徽州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标本》负责人和主讲者 卞利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作为徽州传统大姓望族之一的汪氏家族,能够继承隋末动乱中率领家族和地方武装奋起捍御家乡,进而保障东南地区歙州、杭州、饶州、睦州、宣州和严州六州生灵免遭涂炭的先人汪华之家国情怀和爱国爱乡精神,不忘初心,从传统的“五伦”道德理念出发,以儒家的“孝悌廉耻、忠孝节义”精神,制定和颁行《汪氏家训》三十六条。这三十六条《家训》,代代传承,与时俱进,是千年汪氏家族优良家风形成的坚实基础,是汪氏家族倡导将对父母尊长的“孝”与民族国家的“忠”完美结合的典型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重积淀、生生不息的基石所在。

    三十六条《家训》涵盖了中华家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

    首先,强调五伦的儒家伦理道德,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和朋友有信。这是处理传统人际关系必须恪守的准则,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汪氏家训》将此五伦关系置于三十六条家训之首,用四条的篇幅加以解释和强调,反映了汪氏家族对教育子孙恪守伦理道德的高度重视;

    其次,强调教育与教化。子不教,父之过。为了使优良家风代代传承,永续发展,汪氏家族特别重视家族教育,要求对子女从幼年的蒙学教育抓起,毕竟“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智力超常的神童可遇不可求,不管子女是聪明还是愚钝,家长都必须要教育其读书,要尽早教育其做人的道理。若任其与逸游骄惰、与不三不四之人交友,必然坏其心性,沦为无用之人,严重者甚至会成为危害社会的害群之马。对子女教育,汪氏家族一再在《家训》中告诫家族成员们,必须要不惜代价,聘请真正有才华的“品学兼优”名师加以培养,不可吝惜资费钱财,更不能碍于情面,延聘有才无行之师;

    第三,强调邻里关系。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中国历史上,千金买邻的故事一直被传为佳话。因此,一定要睦邻友好,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疾病相扶持,千万不能仗势欺人,以势凌人;

    第四,要谨言慎行。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入。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要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

    第五,要学会立身持家。居家要和睦,要长幼、尊卑有序,事事须学会隐忍,不可因小忿而酿大祸,以致后悔莫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立身大节,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怠慢。男女婚假须适时,做人要忠厚,要崇德重行,重视操守,秉持廉洁自律原则,力争做一个完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学会和懂得感恩报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第六,要学会治生。无论士农工商,都必须有有正当的职业,有适合自身的谋生养家之道。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汪氏家训》谆谆告诫子女:人生治家,要贵有道。要勤俭节约,饮食衣服,只求保暖;婚丧嫁娶,不可铺张浪费;

    第七,要以朝廷和国家利益为重,及时足额完纳朝廷的税粮。这是报效朝廷和国家的重要渠道,不能不认真对待。否则,可能会面临官吏追讨甚至刑法惩罚;

    第八,要敬惜字纸,尊重知识,尊重文化。不可随意丢弃字纸,有辱斯文;

    第九,要远离鸦片,戒淫戒赌,不得酗酒。《汪氏家训》强调指出:“酗酒好赌,最为不肖。”在历数以上危害性后,《汪氏家训》指出:“小则废时失业,大则荡产破家”。告诫家族成员,一定要都戒除以上不良嗜好;

    第十,要力戒同僧道之人和算命风水之师等辈交往。严禁三姑六婆穿户入室,以预防其诲淫诲盗,败坏家风;

    当然,在充分肯定、传承和弘扬《汪氏家训》中精华内容的同时,我们还要去除其糟粕,对其中歧视妇女,把正常家庭娱乐的丝竹管弦戏曲视为“荡人心智”之术,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A2B4197ECF42D0A39F001B46CE350795.png
福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郑秉秀
    绩溪汪氏乃我徽州名门礼族,教化绵亘,闻人辈出。今读《汪氏家训》,总36节,文字简练却意涵深厚。《家训》从修身始,及齐家治世逐步深入,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其中警句迭出,哲理频现,实为家训、族规之善本。

    国由家组成,从这个意义上看,家教实乃系于一国民族精神之养成。家教兴则民族精神盛,家教废则民族精神衰,故家教、家训决非小事,而实关系到国家、民族之兴亡。可以说,家教、家训也是一种软实力。
   
    当然,对于传统家教,也应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吐故纳新,有些观念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应摒弃。如《汪氏家训》中的“故家虽贫,不可为皂隶,才虽胜,不可为讼师”等。《汪氏家训》其实对一些旧观念已有重新审视之自觉,如“堪舆家风水之说,虽有其理,究竟总凭心地......慎勿惑于风水而停丧不葬也! ”那时就有此等认识,也实难能可贵了。
E4EEA544F46CC688DFB9C544363F951A.png
    民盟中央特约研究员、安徽省十一届政协常委、安徽省中华职教社副主任、中国十大民间智库之圣德书院国学导师、黄山市政协原副主席 张俊杰
    家训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遗产,尤为文化深厚的徽州所注重,汪氏乃徽州首姓,《绩溪汪氏家训》三十六条,涵盖了做人做事、持家治家各个方面,诸如家庭家族层面,要孝亲睦邻、长幼有序、勤俭持家、婚丧有度,社会层面要尊师重教、释怨报恩、严己宽人、自觉纳税,个人修养层面要谨言敦行、崇德向善、戒黄赌毒、破风水迷信,从《绩溪汪氏家训》提出的这三十六条,我们看到其核心是教育家族子弟做好事做好人,可以说是徽州各大族名族家训的典型,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相通的吻合的,某种意义上,家训所要求的更具体也更具有操作性。

    《绩溪汪氏家训》之所以高度精炼精辟,应该是得益于徽州厚重的人文土壤——徽州是典型的移民社会,历史上有过三次大规模移民,即晋末永嘉之乱、唐末黄巢之乱、北宋靖康之乱,迫使世家大族举家南迁避难徽州,由此聚族而居繁衍生息,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徽州土著山越人的人口构成,使中原文化在徽州不断发展不断充实,从而在明清之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千余年来,恪守家训已成为徽州家庭家族和社会的共识,也奠定了徽州乡村治理的人文基础。汪氏作为徽州著名大姓,历朝历代名流辈出彪炳史册,究其缘由,重视家教、恪守家训是重要原因。今天,我们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训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虽然家训中也有某些局限,但只要我们善于取舍,对于今天的家风建设乃至乡村治理,依然是可资借鉴大有裨益的。
1B5FEF6CF52F32286783A99EB5A8E1F0.png
    黄山学院原副院长,中国三国演义研究会会员、中国红楼梦研究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徽学会副会长,古代文学及徽学研究者 汪大白
    徽州汪氏源远流长、影响广大。周文王四子分封于鲁,鲁成公次子食采于汪,由此子孙以“汪”为姓。唐代汪华《上谱表》说:“分封创于姬旦,得姓始于汪侯。”东汉建安年间,龙骧将军汪文和举家南迁,后裔奉为江南始祖。至于四十四世汪华,生封越国,死谥忠烈,成为汪氏显祖。子孙繁衍,旺于徽州,遍及海内,多称忠烈后裔、越国世家。

    汪氏注重修谱祭祖,注重族规家训,以此期望子孙发达。较早的像大唐时期,汪华上呈族谱于朝廷,汪姓位居“国柱”之六,子孙引以为荣。较近的像明代万历年间,汪道昆编《十六族谱》,订十六条族规,曰:乡约当尊,祠墓当展,族类当辨,名分当正,宗族当睦,谱谍当重,闺门当肃,蒙养当豫,姻里当厚,职业当勤,赋役当供,争讼当止,节俭当崇,守望当严,邪巫当禁,四礼当行。更近的像上面原文摘录光绪年间《汪氏族谱》所载家规,逐条分陈,相互照应,构成一体,由上而下,由内而外,从家族到社会,从祖宗到未来,耳提面命,思虑周全,规范具体,适合操作。既是为本族子弟、世代子孙确立了人生范式和操守准则,也是为汪氏家族的持续发展绘就一幅整体蓝图。主导全套家规的思想意识就是儒家的伦理观念,奠定全套家规的基本格局就是规范的道德教化。在汪氏家族看来,只要忠实恪守这样的家规家训,家族子弟便能实现修身、齐家的基本目标,然后进而可以立德、立功、立言,甚或可能际会风云、兼济天下。

    家国同构,家国通一,前人早就深深悟得这一层。比如“事父母”“友兄弟”两条,注重的就是“孝悌”二字。朱熹说:“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这是就家庭关系而言。《大学》说:“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这是就社会而言。在儒家看来,孝悌之于家,孝悌之于国,两者完全统一。所以孟子断言:“尧舜之道,孝悌而已。”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今人也都普遍理解这一层。习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何况就家规家训而言,无论是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还是勤奋读书、艰苦创业;无论是勤俭持家、奉公守法,还是崇尚德义、诚实守信……所有这些都不只是某些个人的行为准则、某些家庭的育人规范;大量成功的家规家训,大量经典的治家格言,其实都已成为激励今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精神滋养。

    当然,不言而喻,现代社会已与前人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我们对待汪氏家训,对待徽州家训,对待中华传统家训,既不能敬而远之,又应该适当扬弃。
做好汪华文化研究会办公室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