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汪宗沂辑编的一部军事丛书。汪宗沂,字仲伊,亦号弢庐处士,歙县人。“宗沂自弱冠时,避寇辍举业,居深山中,留意兵家言,得刊本《握机经》而善之,为作往、补图及伍法,凡三卷,曰:《握机八阵心法》。”(《武侯八阵兵法辑略•序》)此书今不得见。说明他早年即爱好兵法,著过兵书。光绪年间举进士,任山西知县,加五品卿衔。精通《礼经》,洞悉乐吕,著作有《周易学统》、《管乐元音谱》、《孟子释疑》、《三湘兵法》等。
《汪氏兵学三书》又称《三家兵法》,收录的是三部古佚兵书的辑佚本。它们是:《太公兵法逸文》、《武侯八阵兵法辑略》、《卫公兵法辑本》。这三部兵书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其作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可惜这三部兵书都已散佚,部分内容散见于类书、政书等史籍中,汪宗沂博采诸书,汇辑成编,并一一注明出处,间有评论性按语,其功当不可没。据《太公兵法逸文》自序可知,此书成书于光绪五年(1879年),当时并称为《三家兵法》。
《太公兵法》是有关太公兵法著作的通称。一般认为《汉书•艺文志》中《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的《兵八十五篇》,即是通常所说《太公兵法》。而《太公兵法》又包括《六韬》、《阴谋》、《金匮》等篇。“汪宗沂辑《太公兵法逸文》实兼《六韬》、《金匮》、《阴谋》三书。”(《古史辩》第四册《战国无私家著作说》)他辑录的范围大致有:《说苑》引《太公兵法》;《皇览》、《意林》引《金匾》、《阴谋》;《左传》、《国语》、《大戴礼》、《史记》、《汉书》、《通典》、《御览》引《周书》;《逸周书•武称》、周、汉、隋、唐人引“兵书”、《军志》、“兵法”,如孙武、萧统、萧吉、欧阳询等;唐人书引《六韬》佚文,如《群书治要》;《黄石公记》佚文;以及辑者认为今本《六韬》近古者。将这些佚文以类相从,别为篇第,共一卷七篇。虽然全书不成系统,有些佚文也未必一定属于《太公兵法》,但其中确有一些古色古香,涵意深刻的论兵要言,如“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引自《意林》),“故战不必任天道,饥饱劳逸文武最急,地利为宝”(引自《群书治要》),“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胜矣”(引自《说苑》),“智与众同者非人师也。大智似狂,不痴不狂,其名不彰;不狂不痴,不能成事”(引自《御览》)等等。
《武侯八阵兵法辑略》一卷,是汪宗沂从《水经注》、《环字记》、《晋书》、《御览》、《文选》、《通典》、《北堂书抄》、《玉海》、《杜牧孙子注》等史籍中辑录出的有关诸葛亮八阵的资料,内容涉及八阵图遗迹、八阵布列及各部分名称等。每条资料后有汪氏的按语。后附《用阵杂录》,系从有关史书上辑录的运用阵法的资料,共十四则。
李靖是唐代著名军事家、兵法家(其事迹见本书《李卫公问对》介绍),但他的兵书却没有能完整地流传下来。未神宗在熙宁八年(1075年)向主管军事的枢密院下诏令说:“唐李靖兵法,世无完书,杂见《通典》,离析讹舛。又官号物名与今称谓不同,武人将佐多不能通其意。令枢密院检详官与王震、曾收、王白、郭逢源等校正,分类解释,令今可行。”(《宋史•兵九》,卷195)对沼令中说的“李靖兵法”究竟是李靖兵法书的总称,还是指的象《太平御览》中的独立兵书《卫公兵法》,姑置不论,至少说明,在宋神宗时李靖兵法就已经“世无完书”了。而王震等人校正的本子不知是未行世,还是行世后失传?未见后人提及,汪宗沂推测,“未立学官,未见书目,当由书未编成”。所以,他以个人的力量对李靖兵书进行了辑佚。主要从唐杜佑《通典》、《杜牧孙子注》、宋《太平御览》、《武经总要》、明唐顺之《武编》等书中所引佚文,参互辑录,分类编排,区分为上、中、下三卷,共三篇:一将务兵谋,二部伍营阵,三攻守战具。关于辑佚的原则,在凡例中指出:辑者认为本非《卫公兵法》而他书误注者不录;凡佚文在《通典》未注明著者而又不见他书注明者,无凭取信,暂从缺。说明辑佚的标准是比较严的。书后附有《旧唐书李靖传考证》,此书将散佚的李靖兵法资料汇集成帙,为研究李靖军事思想提供了很大方便。虽不能窥李靖兵法之全貌,已可从某些方面反映李靖在继承前人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用兵特点,如主张“将之上务在于明察而众和,谋深而远虑”,“用兵上神,战贵其速”,同时,又要懂得“卷迹藏声,蓄盈待竭,避其锋势,与之持久”,“决胜之策者,在乎察将之材,能审敌之强弱,断敌之形势,观时之宜利,先胜而后战,守地而不失”,“赏罚不在重,在必行;不在数,在必当”等。再如,在审察敌人之形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敌有十五形可击”,即新集、未食、不顺、后至、奔走、不戒、动劳、将离、长路、侯济、不暇、险路、扰乱、惊怖、不定。
《汪氏兵学三书》现存版本有清光绪甲午(1894年)避舍盖公堂校刊本、刊本、光绪乙未(1895年)渐西材舍汇刊本等。
来源:《军事大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