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9604|回复: 0

在铜陵市汪华文化研究会,中国黄山汪华 文化研究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汪 松

[复制链接]

18

主题

4

回帖

19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2
发表于 2017-7-1 17: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铜陵市汪华文化研究会,中国黄山汪华
文化研究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汪      松
2017年2月1日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会员代表,新年好!
在我人生旅途中,参加和组织、主持过多少大大小小的会议,自己也说不清楚。有幸参加“铜陵市汪华文化研究会、中国黄山汪华文化研究会铜陵分会成立大会”非同寻常。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这个人比黄花瘦,脸像煤炭黑的“40”后老朽,已退休十多年,既无经济实力,也失去社会资源,更不适应当今资讯发达的科技时代,竟顶着所谓“会长”的帽子,坐在这里,我留意到一些男同胞对我的印象还可以,认为我长得颇具“国人味”,把中国五千年的沧桑和苦难全写在自己脸上,理解、支持我们筹建研究会工作。几位美女对我印象尽管不太良好,但看问题很深刻,认为我未免有点影响汪华后裔的形象。深感兴奋与羞愧,此时此刻想说的话很多,时间关系,说三句话。
第一句话:感谢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和嘉宾,不畏数九严寒,舍弃祥和温馨的春节假日与亲人团聚和走访亲友的良机,不辞辛苦远道前来亲临指导与捧场,为大会增光添彩,我们特表示衷心地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向当初倡导发起、后续参与进来、积极为筹建汪华文化汪华研究会献计献策、无私奉献、倾情给力的广大宗亲,由衷地表示感谢,并致以崇高地敬意!
第二句话:说明
既然是成立汪华文化研究会,借此机会,就汪华,汪华文化、办会宗旨、主要任务和有关方面,作个简要的说明,尽管刚才审议通过的《章程》、《有关工作意见》上面提到,微信群以往也发过,可能由于忙,大家不一定细看过,这里既是说明,也算是个宣传和重申,为大家进一步了解加深点印象。
汪华是古徽第一伟人,也是汪氏家族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被唐朝李渊封为唐朝一品开国重臣,尊为“越国公”。他的伟大贡献,是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大义奏表归唐,自唐以后,历代“帝王”曾十多次追封汪华为“忠显王”、“忠烈王”。汪华的“君忠爱国、稳定一方、一切为国、一心为民”的精神,在古徽州乃至安庆和我们铜陵地区几乎家喻户晓,影响深远。与汪华有关的传说、民俗、信仰及遗址、后裔众多,逐步形成了皖南一带(含浙江杭州、湖洲及江西婺源)为核心并辐射全国的汪华文化现象。汪华文化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范畴,也是徽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紧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我们成立汪华文化研究会,旨在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依法依规开展汪华文化研究活动,继承、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服务于政治、人文与经济建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整理、宣传弘扬汪华文化,融合宣传徽文化、乡贤和地域文化等,建立网站、创办会刊;联络、协助各宗支建(修)祠谱和宗祠、祖墓及相关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引领汇修《铜陵汪氏通宗世谱》,把族史载入谱册,将现实告诉未来。提供家族档案,彰显人文风采。以告慰先祖,昭示后人。总之,以研究会为平台,以网站、会刊为载体,以汇修《铜陵汪氏通宗世谱》为动力,加强汪氏宗亲和汪华文化爱好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尊重和发挥家族中的企业精英、名流贤达、能人雅士及在国家机关和各行各业工作的一线官员和离退休的干部职工等人脉资源,凝心聚力办好汪华文化研究会,传播正能量,助力促进社会和谐,文化与经济发展。
讲到这里,联想到去年10月6日官桥筹备会上,有位宗亲说:“汪华文化研究会,有几个人懂文化,能写研究文章,我还是中学高级教师,研究会研究某家伙,搞个《通讯录》,搞点宗亲联谊活动就行了……”说得不一定错,缺少笔杆子,正是我们要补的短板(据我所知,黄山汪华文化研究会四个正教授、专家、学者也不少)也有对文化认识的误区。顺便讲一下:文化,可以说是一个几乎每个人都了解但又很少有人能说得清的问题。关于文化的定义,我自然想到白居易写春天的一句诗:乱花渐欲迷人眼。文化不是学历、不是阅历、也不是经历。我梳理了数不胜数的专家学者对文化的定义中,我喜欢这么四句话:1、根植于内心的修养;2、无需提醒的自觉;3、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4、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总之,文化是一种悠久而稳定的集体人格,决定着很多繁杂问题的最终选择。
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曾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乡愁。”说得何等好啊!根据怀特的话,我认为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文化是一个特定地域的根系,是一方民众精神的皈依。汪华文化正是如此,博大精深。
常言道:文化无国界。文化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古徽州历史名人创造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古徽州,也属于我们铜陵,更属于全省、属于中国和世界。
我讲以上这些,提醒我们不要把文化看得高深莫测,似乎谈文色变,要加强学习(无疑包括在实践中学习,甚至在多种场合学习的潜移默化中)要坚定文化自信,理论自信,最也是办好汪华文化研究会的基本要素之一。
第三句话:表态
安排这项议程,无非要我面对会员代表表个态,今后怎么干,真有点勉为其难。因为自知自己当不了这个头,推迟了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曙光宗亲一直盛情相约相聚多次会商此事,又自费把我们几位老同志接到黄山参加“汪华文化节”和清明祭祀活动,“洗脑子”,开眼界。可谓盛情难却,推之不义。实话讲,拉你当人不做人,没有你汪松,地球照转,研究会照办,不得不应承下来。好在官桥筹备会上我说过:当个协调者、搭桥人。算上一个承诺吧。我想承诺的“诺”字,誓言的“誓”字,都是有口无心,关键要看行动。但我也搞不了轰轰烈烈的行动,无能新任“三把火”,但我有“三注重”,一是注重团结凝聚班子成员的团队合力,尽可能的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和衷共济,把班子建成战斗堡垒,不在堡垒里战斗,起码不能让宗亲们笑话;二是注重相信依靠广大宗亲和汪华文化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坚持不断地发展,壮大会员队伍,真正做到接地气、聚人气,“众人拾柴火焰高”,“大事务必靠大家”,正是这个道理;三是注重综合协调,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真正团结能人办大事,团结好人办实事,团结小人不坏事,这三句话并非是我个人发明创造的什么经典语言,而是我同今天在座的宏兵书记、国立会长,辉杰科长,屯阳一班人修祠续谱,前后八年工作的经验总结。家族的事,民间社团组织的事,既无资金,又无行政干预措施和制约办法,靠的是自觉自愿,靠“三种人”不无道理。尤其要尊重和发挥家族中热衷文化公益事业的企业精英、名流贤达、一线官员、离退休干部职工等人脉资源,要“请进来”、“走出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请他们出来支持,激发正能量,助力实现中国梦。
具体操作上,思路要清,工作要实,难事要坚持常抓不懈不放松(人才是关键,经济是保障)做不到率先垂范,要敢于坚持原则,尽用洪荒之力开展工作,今年是鸡年,成立研究会,工作不能一鸣惊人,决不能一败涂地,愧对广大宗亲和汪华爱好者的鼎力相助,愧对市社科联和黄山汪华文化研究会的认可和批示。我们一定按照铜陵市社科联和黄山汪华文化研究会的指导与要求,遵循本会《章程》、《工作意见》、《财务管理制度》为基本遵循,争取班子成员的理解配合,会员朋友的积极支持,本会各项工作力求在有序、正常、稳健地开展运行起来后,谈不上激流勇退,我当自知自明,辞去会长职务,让更适合的同志来干。这是我对汪华文化研究会这一举族共荣的大事应有的负责态度,我毕竟是个过渡性的人物,前面讲了是个协调者、当桥人,至于说我什么“德高望重”,那是叫我高兴,不是叫他人相信,人格都是平等的,况且是同宗共祖的宗亲。
以上不是什么“会长讲话”,“就职演说”,是我心灵的坦露,真情的表白。
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