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2043|回复: 2

越国公汪华无职靖民论

[复制链接]

773

主题

377

回帖

855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58
QQ
发表于 2017-3-2 12: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汪华文化
         研究高峰论坛


越国公汪华无职靖民论



汪柏树
(黄山学院  徽州文化研究资料中心  安徽 黄山  245041


摘要:越国公汪华之正道始终出于靖民。唐武德五年(622)朝于京师,至唐贞观元年(627),汪华留京待命,未担任何具体职务,这一阶段属于无职靖民,其主要功德:面缚请降免内战,安心无职保安定,全力生育促发展。汪华靖民,反映了古徽州第一伟人对百姓的大仁厚爱圣德,是汪华精神的精髓,汪华文化的核心,汪王文化的灵魂,使汪华文化成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归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越国公汪华  古徽州第一伟人  靖民  无职靖民

中国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On Wang Hua’s Achievementsin
Defending the Peaceof Civilian Spontaneously
                          Wang Baishu
The Preference Center for HuizhouCulture Research,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Anhui  245021 China)

Abstracts:The principle of Wang Hua is always defendingthe peace of civilian. In 622 of Tang Dynasty, Wang Hua went to the capital andstayed there until 627. During this period, he was not given any specificposition but worked hard to defend the peace of civilian. His main achievementsinclude: avoiding the civil war; keeping the society stable spontaneously;setting an example of raising birth rate to urge development. As the greatest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Huizhou Area, Wang Hua showed his great loveto his people by ensuring their peace, which is the essence of Wang Hua spirit,the core and soul of Wang Hua culture, making Wang Hua culture an importantpart of Huizhou culture an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 WangHua; the greatest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Huizhou; defending the peaceof civilian spontaneously.

一、汪华靖民三阶段
生长于隋末唐初,由大乱走向大治年代的汪华(586-649),著名徽州学专家叶显恩认为他“功德卓著,声名显赫,深得六州兵民拥戴,诚为古徽州第一伟人”。[1]宋代著名的史志学专家罗愿认为汪华“以王庙食此邦五百年,而民爱敬之久而愈新者,不惟能出云雨御灾厉,亦由其起不失正道,始终出于靖民。”[2]俗话说,宁作太平犬,不作乱时人。“靖民”就是在战乱年代,使百姓安定和谐,过上和平生活,这是处于战乱年代百姓的迫切愿望。汪华“正道,始终出于靖民”,集中反映了战乱年代人民的迫切需求,揭示了汪华作为“古徽州第一伟人”的伟大仁魂与杰出贡献。
纵观古徽州第一伟人汪华的靖民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隋大业元年(605)20岁至唐武德四年(621)36岁止,先任歙州裨将(605-615,20岁至30岁);被推为新安郡守(616-619,31岁至34岁);六州吴王(620-621,35岁至36岁);唐武德四年九月九日,主动纳款归唐促进国家统一后,九月二十二日被唐高祖诏为“可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铙等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上柱国,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621,36岁)。这一阶段16年,可称为保境安民、纳款归唐阶段。第二阶段,从唐武德四年十一月面缚请降避免内战开始,武德五年(622,37岁)朝于京师,至唐贞观元年(627,42岁),属于留京待命阶段。这一阶段6年,汪华未担任何职务,清享从一品国公待遇,思想行动上与唐王朝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第三阶段,从唐贞观二年(628,43岁)起到贞观二十三年(649,64岁),先后担任左卫白渠府统军、左卫白渠府折冲都尉、忠武大将军、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九宫留守。这一阶段,担任朝廷卫戍要职,勤于政事,鞠躬尽瘁,为创建安定和谐繁荣的“贞观之治”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阶段的保境安民、纳款归唐和第三阶段的勤于政事、鞠躬尽瘁,有一共同点,就是汪华都担任一定职务,属于有职靖民。第二阶段的留京待命,未担任具体职务,属于无职靖民。这一无职靖民阶段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既然不担任什么职务,又如何靖民?这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二、无职靖民阶段
越国公汪华于唐武德五年(622)入京,至贞观二年被唐太宗任命为左卫白渠府军之前这一阶段是否担任职务?学者存有不同看法。
有学者认为在这一阶段,汪华居留京师,仍为歙州总管、歙州刺史。[3]
这一看法,难以成立。
《唐太宗贞观二年授汪华左卫白渠府统军诰》,证明汪华在担任白渠府统军之前的这一留京期,并未担任歙州总管、歙州总督。该诰全文如下:


前歙州总管汪华
右华可授左卫白渠府统军。
门下:前歙州都督汪华等或久经任使,或夙著款诚,并宜参掌禁兵,委之戎旅,可依前授。主者施行。
贞观二年四月五日,中书舍人安平男李百药奉行[4]

上述诰文中的“前歙州总管汪华”、“ 前歙州都督”这两个“前”字,即指过去的从前的歙州总管、歙州都督。这证明贞观二年四月五日颁发诰命给汪华时,汪华并不是现时的当下的歙州总管、歙州都督。
汪华于唐武德四年九月二十二日受封担任歙州刺史,是唐代歙州第一任刺史。什么时候不再担任刺史?第二任歙州刺史王雄诞继任后,汪华就不担任了。
《旧唐书》卷五六杜伏威传附王雄诞传,记王雄诞在新安洞接受汪华请降后,又前往说服苏州贼帅闻人遂安归降,“以前后功授歙州总管,封宜郡公。”[5]
王雄诞在什么时间担任唐歙州刺史?罗愿著《新安志》卷一《州郡·沿革》指出:“武德元年,例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四年越国公纳款。于是因其境土以歙州为总管府,使持节总管未几改为王雄诞为使,总管歙、睦、衢三州”。[6]这里指出的“未几改命王雄诞为使”,即命汪华以歙州为总管府,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诸军事“未几”,也就是没有多长时间,就改命王雄诞为歙州刺史。王雄诞于武德四年十一月在新安洞口接受汪华请降后,又带兵前往说服苏州遂安归降,以前后功授歙州总管,封宣郡公,当在该年十二月。
歙县城内修复的徽州府衙博物馆,介绍徽州府首官名录,指出唐代歙州刺史第一、二任为:

汪华(武德四年……歙县人)
王雄诞(武德四年……曹州济阴人)

汪华是在武德四年九月二十二日被唐高祖任命为歙州刺史,王雄诞任命为歙州刺史也是在武德四年,至迟十二下旬接任。“未几”的时间有多少?从武德四年九月二十二日任命起,至四年十二月下旬,汪华担任唐代第一任歙州刺史最多也只是三个月。汪华在武德四年十二月底,已不担任歙州刺史,故唐太宗在贞观二年四月五日的诰命中称其为“前歙州总管”、“前歙州都督”。
从唐武德四年年底到唐贞观二年四月五日任命左卫白渠府统军之前这一阶段,汪华清享越国公从一品待遇,未担任具体职务,但仍然靖民,属无职靖民。

三、无职靖民的主要功德
(一)面缚请降免内战
南唐汪台符著《越国公行状》、北宋胡仲著《唐越国公汪公行状》、北宋汪襄著《越国世家》、元汪斌著《越国公年谱》、明代《弘治徽州府志》卷七人物传汪华、明代嘉靖年间汪道昆著《越国世家跋》,各种徽州汪氏宗谱族谱,皆记有:汪华派汪天瑶亦即汪天宝在新安洞口打败了来犯的王雄诞。
北宋胡伸著《唐越国公行状》这样记载:

武德四年……时杜伏威据丹阳,自称行台,十一月命王雄诞以饶洪兵万余人来侵。公遣天宝等击之。天宝作铁盾,重百二十斤,左执之以冲敌,伏威军大败,死者过半。天宝与八十人追之,贼还军合战。天宝势蹙,因奋势越巨石,所贱成迹。贼军惊异,乃退。郡境以宁。[7]

这里所记汪天宝战胜杜伏威的王雄诞军队,具有“奋势越巨石,所贱成迹”而使“贼军惊异,乃退”的神异色彩,应属于故老所传的想像塑造,并无历史根据。
关于与来犯的王雄诞之战。《旧唐书》五六卷杜伏威传所附王雄诞传这样记载:

“王雄诞者,曹州济阴人。初,伏威之起也,用其计,屡有克获,署为骠骑将军……子通大惧,烧营而走,保于杭州。雄诞追击败之,擒子通于阵,送于京师。歙州首领汪华,隋末据本郡称王十余年,雄诞回军击之。华出新安洞口以拒雄诞,甲兵甚锐。雄诞伏精兵于山谷间,率羸弱数千人当之,战才合,伪退归本营。华攻之不能克,会日暮欲还,雄诞伏兵已据其洞口,华不得入,窘急面缚而降。苏州贼帅闻人遂安据昆山县而无所属,伏威又命雄诞攻之。雄诞以昆山险隘,难以力胜,遂单骑诣其城下,陈国威灵,示以祸福,遂安感悦,率诸将出降。以前后功授歙州总管,封宜春郡公。”[8]

据此记载,汪华被王雄诞打败,在新安洞口“窘急面缚而降”。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此战发生于“武德四年十一月”,汪华“窘迫请降”。[9]《旧唐书》的记事错误,在于没有记武德四年九月九日汪华已主动纳款奉籍归唐,并于九月二十二日拜为歙州总管,误导读者认为汪华于武德四年十一月被王雄诞打败,才开始被迫降唐。但是,《旧唐书》所记汪华十一月在新安洞口被王雄诞打败,是历史事实。为汪华这位历史伟人翻案、立传,并作出精辟评价的罗愿,在《新安志·牧守》中指出:“王雄诞,曹州济阴人。……唐武德二年,伏威纳款。四年遣雄诞讨李子通于杭州,擒之以献。先是歙州汪华,称王十余年,雄诞还军击之,华拒之于新安洞口,甲兵甚锐。雄诞伏精兵于山谷,率羸弱数千,犯其陈战才合,阳不胜,还走营。华进攻之,不能克。会日暮引还,伏兵已据其洞口,华不得入,乃请降。于是伏威尽有淮南、江南之地,南至岭,东距海。雄诞以功除歙州总管,赐爵宜春郡公。”[10]罗愿确认汪华在新安洞口被王雄诞打败,乃请降。罗愿还认为汪华投降并非屈服于杜伏威个人,而是“为唐行台屈尔”;唐室给雄诞“除歙州总管”并非“右雄诞”,只是“唐于此时亦未能全制东南”[11]。继汪华之后,王雄诞担任唐代歙州第二任刺史,应在招降昆山遂安之后,当在武德四年十二月,所以修复的徽州府衙博物馆指出王雄诞担任歙州刺史也是武德四年。
南唐汪台符著《越国公行状》,最早记载汪华派汪天瑶在新安洞口打败王雄诞的神异情节。罗愿指出:“《行状》所载王事,出于故老所传。”[12]“故老所传”有真有假,既有对汪华历史伟人的真实口述,也有出于对历史伟人的爱戴崇拜进行的想像塑造。《行状》所记汪华所派的汪天瑶在新安洞口,“因奋势越巨石,所践成迹”而使“贼军惊异乃退”的神异情节,乃是故老所传过程中,对汪华武功形象的塑造。这一神异情节,虽然有突出汪华武功的作用,但是淡化了历史伟人汪华的人格魅力,掩盖了古徽州第一伟人汪华靖民大仁的光辉形象。
汪华纳款归唐受封歙州刺史并总管六州诸军事之后,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杜伏威“疾王归唐之事出于己,因袭之以为功”[13],派王雄诞以私意伐之。汪华得知后,率兵在歙州边境新安洞抵御,表现了他在战场地点选择上的仁心。他在战场地点选择上存在三种可能。将王雄诞军队放入歙州境内某一有利于自己的地点打,率兵越过边境深入邻境内选择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地点打,领兵在歙州边境新安洞设立战场。汪华放弃了前两种选择,而将战场放在歙州边境新安洞。因为将战场设在歙州境内或邻州境内,皆有可能使平民百姓遭受兵刃之灾,将战场设在没有人烟的边境新安洞,只有军队与军队的对抗,不会伤及无辜百姓。
对战局发展的控制,更表现了汪华的大仁厚爱。据《旧唐书》记载:汪华“甲兵甚锐。雄诞伏精兵于山谷间,率羸弱数千人当之,战才合,伪退归本营。华攻之不能克,会日暮欲还,雄诞伏兵已据其洞口,华不得入,窘急面缚而降。”“甲兵甚锐”是汪华己有军力的描述。雄诞“战才合,伪退归本营”时,双方军力皆无损伤;“华攻之不能克”时,汪华的军力并未消耗;“雄诞伏兵已据其洞口,华不得入”时,汪华“甲兵甚锐”的军力犹存。由于“甲兵甚锐”的军力犹存,虽然雄诞已据新安洞口,断了汪华退路,但是汪华并未陷入因丧失军力而形成的“窘迫”境地。这时汪华对战局的发展,仍有多种选择的自由:第一种选择是,率领军队强攻已据新安洞口的雄诞军;第二种选择是,率领军队朝雄诞所来之邻境内部打去,引诱雄诞军队跟进,挑选有利战地,再谋决战之事;第三种选择是,退守离新安洞不远的某一邻境州的易守之地,等待歙州内部汪铁佛或汪天瑶引兵来援,对雄诞形成两面夹击之势;第四种选择是,已经实行的“面缚而降”,即自己当着王雄诞的面把自己捆绑起来,请求投降。前三种选择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字:战;第四种选择也是一个字:降。所谓“窘迫”,就是在战与降之间作出艰难选择的“窘迫”。选择战,必然使双方军队造成伤亡,并且必然殃及平民百姓;选择降,意味着丢掉歙州刺史之官位,必然使自己处于忍辱负重的地位,但是可以结束战局。为了不使双方军队伤亡,防止百姓遭殃,汪华最终宁可自己忍辱负重而面缚请降。
战局结果的选择,突出地表现了汪华大仁圣德。面对战与降的艰难选择,汪华最终以面缚请降来结束战局。这不仅仅是直接避免了双方军队的伤亡,而且是避免一场破坏唐朝统一并且必然要殃及百姓的内乱之战。杜伏威于唐武德二年纳款,被唐高祖封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以南安抚史,上柱国,封吴王。武德四年入朝,拜为太子太保,仍兼行台尚书令。汪华于武德四年九月九日派宣城郡长史汪铁佛入京纳款归唐,九月二十二日被唐高祖授以方牧,可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上柱国,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在汪华归唐之后,杜伏威以私意派王雄诞来犯,挑起内战事端。汪华率兵出边境新安洞口抵御,是防止内战之义举。虽经抵御而未能制止,在战局发展面临着坚持战则使内战延续扩大,百姓必然遭殃,选择降虽然可使内战结束而自己遭受屈辱的历史时刻,汪华从维护唐王朝国家统一大局出发,忍辱负重选择了面缚请降,避免了一场破坏统一、殃及百姓的内战,再次立下了造福江南百姓、维护国家统一的大功,这是弃王归唐促进统一这一王之大节的必然发展与再度升华。
面缚请降免内战,是汪华无职靖民的伟大开端,也是汪华无职靖民的最大功德。

(二)安心无职保安定
思想上与朝廷保持一致,静心接受无职安排。武德四年十二月王雄诞接任歙州刺史后,汪华于武德五年调至京师长安,一直到贞观二年四月五日之前,朝廷毕没有安排任何具体职务,清享越国公从一品待遇。汪华平心静气地接受朝廷的无职安排,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安定的局面。这与他被推举担任歙州刺史、建吴称王的初衷“不忍盗贼害生民,遂率一方,相与保据”、“赈乏窒奸,镇安境士,扶养黎庶,以俟定一”乃一脉相承。现在,既然国家安定统一的局面开始形成,生民也已不受盗贼贼害,百姓开始安居乐业,享受太平生活,自己不担任官职又有什么妨害呢?因而能平心静气地安于无职安排。这种无职安排,也是朝廷对被封为歙州刺史、总管“未几”又被撤去职务的汪华忠诚的考察检验,汪华自觉地与朝廷保持一致,自觉服从安排,经受住了考察检验。平心静气地安于无职安排,自觉维护确保国家安定统一,这是汪华无职期间思想上行动上靖民的主要表现。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留在江南的部属也与唐朝中央政府保持一致,与杜伏威留在江南的辅公祏形成鲜明对比。杜伏威入朝,留辅公祏镇江南,而兵马属王雄诞。武德六年八月,辅公祏违背大乱之后百姓渴盼统一安定的迫切愿望,害死王雄诞夺取兵权,公开反唐,并于丹阳(南京)称帝,国号宋。唐高祖命襄州道行台尚书令左仆射赵郡王李孝恭为行军元帅讨伐,当时李靖、李勣、黄君汉、张镇州、卢祖尚皆受孝恭统辖指挥。武德七年三月攻破丹阳,辅公祏战败被俘。[14]越国公汪华留在江南的原左相汪铁佛、原右相汪天瑶、原太尉程富、原歙县总管任贵等,在汪华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安定的模范行动影响下,皆能顺民意,识大体,顾大局,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安定,没有一人为私利而谋反。这不仅为唐王朝的江南地域的“贞观之治”创造了良好社会环境,也为汪华经过考验于贞观二年四月而被再次重用,奠定了让唐王朝放心的政治基础。

(三)全力生育促发展
行动上积极执行朝廷休养生息方针,抓住赋闲的黄金时期,娶妻生子,全力生育,为唐王朝增加人口,自觉贡献力量。
隋朝末年,隋炀帝横征暴敛,大规模的劳役和兵役,频繁的战乱,人口消耗极为严重。唐朝开国后又进行了10年的统一战争,百姓的兵役劳役负担依然沉重,自然灾害不断,导致田亩荒废,人口急剧下降。隋大业二年(606),全国有八百九十余万户,四千六百余万口[15]。到了唐朝“贞观初,户不仅三百万”[16]。唐太宗贞观初(627),户不及三百万,有人估算为二百二十万户[17]。这也就说,唐贞观初(627),全国人口锐减到只有隋大业二年(606)的四分之一。
人口急剧下降,劳动力大量锐减,严重阻碍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个人生育,不仅关系到家庭宗族的传宗接代和人丁发展,而且关系国家社会的发展。迅速增加人口,是唐初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唐初实行休养生息,开辟“贞观之治”盛世的重要方针。在唐武德五年至贞观元年(622-627)这六年无职期间,汪华三十七岁至四十二岁,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又因无职又有充裕的时间,创造了人生生育高峰。武德五年(622)娶巢国公钱九陇之次女钱任为正宫夫人,武德六年(623)二月,钱氏生二子建与璨,武德八年(625)钱氏又生达;武德八年(625)九月庞氏生广;武德九年(626)十月,稽氏生逊,贞观元年(627)十二月,稽氏生逵。在贞观二年(628)担任白渠府统军之后又生了三个儿子。这不仅为汪氏人丁兴旺作出了贡献,而且为执行唐初发展人口的国策作出模范实践。在无职期间的六年时间里,连生六个儿子,这是汪华在身强力壮、精力充沛的生育黄金期内,用繁衍后代、全力增加人口的具体行动,来自觉执行国家休养生息方针、促进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

四、靖民:大仁厚爱圣德
汪华一生正道始终出于靖民。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百姓不同需求,靖民活动有着与时俱进的精准选择。当着天下大乱、战火连绵、盗贼四起、生灵涂炭之时,“不忍盗贼戕害生民,遂率一方,相与保据”, 建吴称王,保境安民,成为他靖民的主要选择;当着唐高祖受禅,秦王李世民出师江左,国家统一日月出时,为百姓免除兵刃血灾,自息爝火,弃王归唐,促进国家统一,成为他靖民的主要选择;杜伏威“疾王归唐之事不出于己,因袭之以为己功”,派王雄诞来犯时,虽经抵御而未能制止,面临着坚持战则使内战延续扩大、百姓遭殃,选择降则可停息内战,维护国家统一,让百姓平安而要使自己遭受屈辱的艰难选择时,忍辱负重,面缚请降,成为他靖民的主要选择;面临身强力壮,不担任具体职务,清享国公从一品的优厚待遇,国家正大力行休养生息的国策时,思想上与朝庭保持一致,自觉地安心无职保安定,全力生育促发展,成为他无职靖民的主要选择;面临担任京都卫戍要职,能直接参与“贞观之治”伟大历史创建之时,忠于国家,勤于政事,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成为他靖民的主要选择。
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汪华靖民有不同表现,但是都集中反映了古徽州第一伟人汪华对百姓的大仁厚爱圣德,集中反映了古徽州第一伟人汪华以民为本、惟民是爱、一切为民的思想光辉。这是越国公汪华称为“太阳菩萨”,千百年来一直受到百姓敬爱崇拜信仰的主要原因。靖民是汪华精神的精髓,是汪华文化的核心,是汪王文化的灵魂。
汪王靖民的大仁厚爱圣德,使汪华文化成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汪王文化归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叶显恩著《汪华是古徽州第一伟人》,汪承兴等编著《大唐越国公汪华文献》第114页,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2]肖建新等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第40页,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1月第1版
[3]参见汪礼俊著《唐越国公年谱》第036页至040页,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又见《阅读徽州》编写组编《阅读徽州》第407页,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
[4]汪承兴等编著《大唐越国公汪华文献》第8页,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
[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1433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肖建新等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第14-15页,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1月第1版
[7]汪承兴等编著《大唐越国公汪华文献》第30页,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
[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1432-1433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唐纪五》第2912页,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版
[10] 肖建新等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第297-298页,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1月第1版
[11] 肖建新等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第39页,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1月第1版
[12] 肖建新等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第41页,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1月第1版
[13] 肖建新等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第41页,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1月第1版
[14] 后晋刘昫等著《旧唐书》第8页、第1483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上册第66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2007年9月第4次印刷
[16]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志第四一·食货一》第788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上册第66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2007年9月第4次印刷

做好汪华文化研究会办公室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主题

4033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086
QQ
发表于 2017-3-2 22: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学习并收藏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主题

4033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086
QQ
发表于 2017-3-2 22: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学习并收藏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