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3324|回复: 0

这座祠堂被称为“小金銮殿”和“民间第一祠”

[复制链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8
发表于 2017-2-25 10: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座祠堂被称为“小金銮殿”和“民间第一祠”2017/02/23 12:52 [url=]青年作家网[/url]


  黄山南麓潜口,是当下徽州区打造的安徽省休闲养生小镇。这里有名闻遐迩的潜口民宅,这是家以明清徽派民居建筑为主体的县级优秀博物馆。这里还有一座不久前已修复并对外开放的金紫祠。在这座气势恢宏的徽州古祠堂里的汪华文化展示馆,集中展示的是“徽州的太阳菩萨”——汪华,保境安民,促进国家一统的生平简历及其文化传承体系。这个展示馆位于祠堂的最后进的寝殿侧翼,原名为“汪氏家庙”。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参观了这座祠堂后,欣然提笔挥毫“中国民间第一祠”。
  去年冬至,一个时晴时阴的日子,在这座酷肖帝都北京太和殿样式建筑的一隅,也就是那个面朝云岚山汪华墓地的“汪氏家庙”里,黄山太极文化发展公司在地方政府、学术机构和安徽省文物局的关心支持下,依托社会力量,将隋唐时期的风云人物越国公汪华这一“忠君爱国”的英雄豪杰,设置了一个专门的展示馆。主持运营这家展示馆的是中国太极拳传人胡希龙。

  胡希龙个头不高,身材中等,一袭青布对襟短衫,英姿勃勃,昭示出习武之人的硕实和坚挺,其眉宇间不时流露着儒雅的气质。
  胡希龙说:“你看,今天这个太阳似乎也开了眼。”蓦然间,太阳钻出云层,在我们合影时,温暖地照在我们的身上,好生惬意!
  作为率先在潜口置业,发展休闲养生项目的外来客商胡希龙,他对“生财有道”有着独特见解。
  “胡总,要设功德箱吗?”一个当地帮衬开馆典礼的小伙子问。
  “不要弄,别让人误会。我们来开办汪华文化展示馆绝对不是来弄钱的!”胡希龙回答得十分干脆。
  是的,他们是来传承弘扬徽州文化的。胡希龙的公司在开发利用金紫祠的过程中,对于古建筑本体真可谓之“顶礼膜拜”,从不随意在建筑物上钉上一个钉子。即便是在文物保护地带,也没随意燃放过一次鞭炮。如此盛大的开馆仪式,仅在建设控制地带有节制地营造气氛。其内部展陈中,更是对文物本体细心爱护,只是在神龛上经报批设置电子蜡烛台和展厅内营造气氛的大红灯笼……面对鱼贯而入的祭拜者,人们不曾见有手持高香的宗亲和应邀嘉宾。只见他们面含肃穆,神情庄重地三叩九拜,或行磕头礼,或行鞠躬礼,或行注目礼……
  对文物建筑如此爱惜的现代都市人来到徽州创业,他们怎么会让人设置功德箱呢?
  设置了功德箱,朝拜者必然有些施舍,也必然会提出要购高香行礼的要求。
  ……
  金紫祠的气势恢宏不在赘言。金紫祠内作为遗址保护的广场上,人们时常可以看见穿着宽松对襟白衣的习武健身之人,成群结队在胡希龙的带领下,不时展示出一组组神清气定的群体造型。如此整齐的具象方阵,如此优雅美妙的音乐,如此淡定舒展的举止,无不张扬着中华太极拳的无穷魅力……
  潜口是个千年古镇,这里的人文积淀深厚,不仅仅在于有物化了的沉积。那些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仍在“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要求下,有着数以百计的粉墙黛瓦错落的徽派明清民居。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着不少“宁可一日食无肉,不可一日不读书”的徽州历史文化的坚守者。
  被首都北京媒体誉为“京华读书第一人”的汪世清,家乡即在潜口,而且是金紫祠里走出的文化名人。他是徽学高地的一个分水岭似的人物。他与明代汪道昆、清代许承尧互为衣钵,在中国徽学界是举足轻重的。他曾顾问出版了安徽省的《徽州文化全书》,洋洋洒洒好几十卷。更重要的是说,他在家乡年少时流传的读书故事,深深地影响着故乡潜口和学术界不同层面,不同年龄阶段的宗亲们……他们以汪世清先生为榜样,读书求甚解,读书取快乐,将人生的追求,定位在“读书求发展,谋幸福”之上,以读书的成果扮靓人生道路的缤纷色彩。
  这里有受惠于汪世清先生而富足且高寿的农民文物收藏家程德胜。还有受惠于汪世清先生而孜孜以求学问的地方文史工作者汪大道先生。大道老先生虽说只有初中文化,但他在工作岗位退休后,几十年如一日访佚老,查古书,编村史,在汪世清先生的指导下,由安徽大学徽学中心资助出版了《徽州历史文化丛书——潜口》。还有已故的汪麦浪先生,这位曾经“文革”时当过农村赤脚医生,又在改革开放后曾在歙县陶行知纪念馆任职的学者,他不仅对陶行知教育思想有着深刻体悟,而且发表了大量关于陶行知先生“手脑并用”教育理论的文章。这位汪先生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在金紫祠里开办了“紫霞为公小学”,与当年进驻潜口金紫祠的新四军一支队官兵一道,联合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这位谦谦君子直到晚年还保持着乡贤的那种风范。满头青丝梳理得整整齐齐,一身发白的中山装熨烫得笔笔挺挺。即便是文革时期,他在农村合作医疗室里当赤脚医生,依然是衣冠齐楚,清清爽爽,无不展露出读书人的儒雅之气。忆往昔,孩提时的我,每每到他这里来看病时,无不感到亲切温暖:“小朋友,那里不舒服啊?”说着说着,只见他手持的听筒悄然在我的胸口轻轻滑过……
  而当下,汪大道先生的外孙程善益,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普通农民,虽说已六十开外,他在几年前居然也学会了电脑打字,还常年累月在普普通通的农舍里悉心整理出《大道文集》,并着手潜口金紫祠族谱、家乘的梳理……
  手握着刚刚程善益送给我的《大道文集》,闻着那淡淡的油墨清香,我似乎感到“三代不读书,全家一窝猪”这句徽州民谚在古镇潜口的佐证。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也是一个国家的憧憬,民族的未来。从程善益自信的脸庞上,我再一次看到了金紫祠高高旗杆上的幡旗,在春风里猎猎招展……
  同时,我作为汪氏之人,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原标题:金紫祠断想
  作者:黄山市徽州区政协汪晓东
  选自:青年作家网 http://www.qnzj365.com
  原创作品发表、优秀作品出版、作者访谈报道!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