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4998|回复: 2

朱熹《家训》:从个人修养到民族文明

[复制链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2
发表于 2016-11-16 08: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熹《家训》:从个人修养到民族文明时间:2016-11-15 16:30:06







  朱熹《家训》是关于治家、修身、处世的家教经典。《家训》以朴实精辟的语言,提出了每一个人在家庭、社会中所充当的角色和应尽的伦理道德义务,其内容所包含的理性光芒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文明和深厚文化底蕴,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借鉴价值。

  朱熹《家训》倡导家庭亲睦

  首先,朱熹《家训》要求父母对子女要“慈”、“教”。他认为“父之所贵者,慈也”。所谓“慈”,即父母要疼爱子女。但父母对子女千万不可溺爱,不可放纵,朱熹指出:“子孙不可不教也”。其次,朱熹《家训》要求子女对父母要“孝”。“子之所贵者,孝也。”所谓“孝”,是指子女要善待父母,父母在世,子女要奉养、尊重,父母死后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朱熹强调的“孝”是真心实意的孝,是子女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真诚情愿地付出。父母辛辛苦苦将子女养大,在子女身上倾注了无私的爱,作为子女,一旦独立就应当主动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使其安度晚年,不仅在物质上关心父母,而且要在精神上关心父母;在父母面前要保持和气、愉色与婉容。第三,朱熹《家训》要求夫妻关系要和睦。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与基石。“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夫和妇柔是夫妻相爱的关键。所谓“和”,即喜、怒、哀、乐表现出来时,不走极端,保持心平气和的理智。所谓“柔”,即柔顺温和。夫和妇柔,就会相亲相爱。第四,朱熹《家训》强调兄弟之间要友爱。兄弟之间不能因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大动干戈。他指出:“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所谓“友”,就是要友爱,互相帮助,患难与共。“恭”则是指尊敬、谦恭。“友”“恭”是兄弟姐妹之间团结的根基,如果连自己的同胞手足都不友爱、不团结,谈何友爱、团结其他人呢?

  朱熹《家训》倡导人际和谐

  朱熹《家训》特别强调,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我做起,即要努力做到“嗅勿谈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长”,在与人交往中,不要背后说人家的坏话,伤害别人的感情,也不要因为自己有所长或工作有了成绩,就自我显耀而瞧不起别人,为人应当保持谦逊的本色;切不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当与人发生冲突时,解决矛盾的方法则是“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仇恨自己的人要用情谊来化解他,怨恨自己的人要用诚心去回报他,用平静的心态、平和的方式去化解矛盾,切不可以仇报仇、以怨还怨。在与人交往上,要做到“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别人有小的过错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之,别人有大的错误,也要做好思想工作,以理服人,用道理使他明白错误的地方,促其改之。朱熹在《家训》中还强调指出,“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做到“处事无私仇”,“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

  朱熹《家训》倡导重德修身

  朱熹《家训》指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在朱熹看来,重视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他还就如何重德修身提出了许多深含哲理的见解。他认为:“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这句话是指对别人善恶行为所持的态度,对行恶的人要抑制,对行善的人要宣传表扬他。他还进一步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意思是指善事多么小也要积极而为,恶事多么小也不能为之。不要以为自己曾经做过善事就不拘小节。忽视小恶,让其存在和发展,就会变成大恶。注意小节,细心修养,才能达到高风亮节。

  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诗书是指“圣贤”之书,如《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礼义是指“孝悌诚敬”,是说孝敬老人,诚实做人。他认为,读“圣书”才可以修德,识礼义才可以养气。人因读书而美丽,人因识礼而高雅。读书是文化教育,识礼是素质教育,读书识礼,二者不可偏废。朱熹在《家训》中还指出:“勿损人而利己”、“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阐述了做人的行为准则。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民为本,取利时决不能为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

  朱熹的纯朴与善良

  朱熹不仅在家庭亲睦、人际和谐、重德修身等方面为我们作了理论上的精辟论述,而且在行动上也为后人提供了精神指向。朱熹对父母的孝,感人至深。他少年失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四十岁时母亲不幸病故,为守孝道,他筑寒泉精舍(又名方谷书院)于墓旁,在此著书立说,讲学授徒,直到守墓追孝三年期满。朱熹对妻子的情感可谓感人至深。就在他临终前还抱着病体,咬紧牙关,握笔为亡妻刘清四写下一篇表达他至死不忘夫妻情的《墓祭文》:“岁序流易,雨露既濡,念尔音容,永隔泉壤。一觞之酹,病不能亲,谅尔有知,尚识予意”。真情挚爱溢于文中。朱熹在教育子女方面也留下许多佳话。朱熹长子朱塾顽皮贪玩,朱熹唯恐朱塾在家不得专意,耽误学业,便送他远离膝下千里从师,赴婺州金华县(今浙江金华市)拜吕祖谦为师。临别前,朱熹还写下《训子从学帖》交付朱塾,帖中从日常生活小事到具体待人接物无不悉数训诫。可谓爱而有教,慈而施爱。


来源:光明网  作者:朱守良            编辑:钱晶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786

回帖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总  &#1

Rank: 6Rank: 6

积分
13347
QQ
发表于 2016-11-16 09: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因读书而美丽,人因识礼而高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2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6 10: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理学大家朱熹终生不忘故土徽州时间:2016-11-16 09:52:00





 朱熹塑像

“程朱阙里” 篁墩村

  今日篁墩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起宋朝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及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同所有的徽州人一样,朱熹虽是在福建尤溪出生,其主要生活与学术活动也大都在福建,但他总时刻不忘自己是个徽州人,对徽州作为他的祖籍故乡强烈认同,深有感情。

  

  一段割不断的血脉缘

  篁墩村,位于黄山屯溪东北部,此处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走在村中宽约一丈的青石板路上,我们看到村子四面环水,村的东面是普安桥,南面有当郎桥,西面有六合桥,北面有梁边桥。故历史上篁墩村就有“无桥不进村”的说法。听村里人说,很早以来,这个村的这条青石板大路就是屯溪通往歙县的必经之路。它和黄金水路新安江相毗邻。

  篁墩村是古徽州许多大族聚居繁衍之地,其中出生于福建尤溪的朱熹的先祖,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据史料载,新安朱氏始祖、官至殿中丞的师古公于唐僖宗乾符年间(公元875-888年)为避黄巢之乱,由姑苏饮马桥迁到篁墩村。因此,同所有的徽州人一样,朱熹虽是在福建尤溪出生,但他总时刻不忘自己是个徽州人,对徽州作为他的祖籍故乡强烈认同,深有感情。

  “朱熹终生不忘始祖故土,他自叙茶院谱后说,‘吾家先世居歙邑之篁墩’。故朱夫子注《大学》、《中庸》必曰‘新安朱熹’。”据篁墩村朱氏后裔朱贵林老人说,他祖上几代一直是新安朱氏宗伺、程朱阙里牌坊和新安朱氏祖墓的守护人。他动情地说:“如今至少还有四点能够说明新安朱氏始祖及后代在我们篁墩村的居住和活动情况。一是有一条朱家巷,二是有一幢朱氏宗伺,三是有两座朱氏祖墓,四是有一座朱氏和程氏合建的‘程朱阙里’牌坊。”在篁墩,我们看到,程氏和新安朱氏两家合建的“程朱阙里”牌坊坐落在朱氏宗祠边,青石花岗岩建筑,呈四柱三门冲天式,可惜“文革”期间被毁。现仅存一块正中坊心石,上面刻着御赐的“宸翰”两个篆体大字,今由朱贵林老人保管在自家门口。

  据安大徽学研究中心刘伯山教授介绍,朱熹中举后,曾两次回徽州故里省墓探亲。第一次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到紫阳山拜见其外祖父祝确处士,第二次是淳熙三年(1176年)春,到紫阳山拜谒祝确故庐,讲学于老子祠,并题书“旧时山月”四字。宋理宗淳祐六年,歙县建立紫阳书院,传授“朱子之学”。

  因此,现在在徽州不少地方,还流传着朱熹很多故事。

  绍兴二十年,朱熹荣归故里,途经休宁,闻齐云山风光独秀,乃决定登山览胜。时值仲春,草木繁茂,山花遍野,景色宜人,他与同伴涉横江,至岩脚,沿着登山小道拾级而上,经桃花岭,过梦真桥,从一天门一直登上三天门。途中观看了珍珠帘、碧莲池,在紫宵岩下,他仰望了那“一石插天,高与云齐”巍峨而壮观的云岩;又观看了对面玲珑的香炉峰。只见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云气蒸腾,紫烟缭绕。山上的风光已尽收眼底,使他心旷神怡。他即兴赋了一首《咏云岩》的五言古诗:“山行何逍遥,林深气箫爽;天门夜不关,池水时常满;日照香炉峰,霭霭烟飞暖。”这也是赞颂齐云山最早的诗作之一。

  “传说朱熹回徽州扫墓时,曾来黄山呈坎讲学。一日朱熹外出归来,发现案桌上书稿少了几张,便唤来两个学童,叫他们补上。这两名学童竟也不甚慌张,从容而书,片刻之间缺稿续成,字迹工整、文意切题,补得妥稳。朱熹阅后大惊,说‘此地必出贤人’。”黄山学院叶光立老师说,“朱熹对呈坎学子罗愿尤为赏识,称其‘文有经纬’。有‘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之赞,呈坎双贤里由此得名。”

  贰

  一条抛不掉的文化根

  朱子提倡读书,认为穷理之要,必在读书。这一点对徽州影响很大。徽州于是文风昌盛,人们知书达理,号称“东南邹鲁”。

  “朱子作《家礼》,提出一整套关于加强宗族凝聚力的活动方案,徽州于是发展成为一个中国最为典型的封建宗法社会,宗法制度很强,宗法观念最重;朱子强调忠孝节义,于是徽州多出忠臣义士,由之还深深影响徽州的学术、艺术、工艺的诸方面。如鼎盛于明末清初的新安画派,其最初的代表人物就是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一批忠节遗民画家,倡人品与气节,画风趋枯淡幽冷,具有鲜明的士人逸品格调;如徽派盆景艺术,其代表作是傲寒独放得梅桩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形态是九曲不折、刚遒力劲的盘龙式等,深切透露出朱子理学思想。”刘伯山教授说,“由于朱子颂扬‘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故徽州的学子以之为书院学规,士子以之为立身处世教条,商人以之规范经营之道。特别是徽商,它是在南宋时才崛起,明中叶时已为中国商界一劲旅,至清中叶时徽商已一跃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而徽商当年之所以获得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于他们是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儒商,其经营的最高原则是仁义当先。徽商在全国各地曾建有各种各样的会馆,皆崇祀朱子,以朱子之教为自己的最高原则及保护之神。”

  因为徽商的兴盛与繁荣,使得发源于徽州的新安医学得以盛行。徽医学家生活在“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的环境里,自然“多明义理之学”。因此,他们得“理学”入医,格物穷理,辨证论治,并重视著述、授徒,讲求医德医风,把始于唐宋的“新安医学”推向一个新时期。新安医学的发展,也和朱熹理学有着久长而密切的联系。

  更为重要的是,著名学者胡适也深受朱熹的影响,他在文章中就说过,“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但是,我对十二世纪‘新儒学’(理学)的开山宗师的朱熹,也是十分尊敬的。”胡适晚年在一篇《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的演讲中,用了很大篇幅来介绍朱熹的思想和治学方法,赞扬朱子在宋儒中地位最高,是最善于解说,也最为努力解说那个“即物而穷其理”的哲学的人。应该说,胡适读朱子的书和他的方法、精神,读到了骨子里,念念不忘和尊崇朱夫子,有“考据癖”绰号的胡适,是用朱夫子的血汗凝成的。

  而绩溪城乡,多热心公益、惠及民众的善行义举,世代相沿,践履朱子的道德规范。据绩溪嘉庆县志记载统计,列入善行义举的人,明代有145人,清代人454人;捐修道路桥梁者有30余例,建茶庵路亭者有40余例。可以说,朱子的思想对提高绩溪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叁

  一张值得推崇的历史人文品牌

  “在大陆,由于历史的原因,朱子学在民间出现了断层,老百姓和学生对朱子文化的接触和理解有所欠缺,特别是年轻人,从入学到上大学都很少接触。因此,两岸的朱子文化要交流,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需要做好民间的普及推广。”据安徽省朱子研究会诸伟奇会长介绍,去年8月,由安徽省朱子研究会、福建省闽学会、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和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联合主办的朱子教育思想与当代教育学术研讨会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160多名专家学者赴会,探讨朱熹教育思想,共商以朱子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安徽省朱子研究会成立于1996年,主要是开展朱子学和儒学的研讨,特别是朱子学与安徽社会、经济、文化等关系的研究,努力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为安徽省的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安徽省朱子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詹向红说,“研究会在注重学术活动和学术研究的同时,还开展了与朱熹有关的文化遗存调研,多次对黄山、婺源程朱遗存进行调查,向黄山市委、市政府提交了《关于程朱历史遗存保护的建议》,得到黄山市委的批复,最终使得古徽州地区历史文化遗存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而让詹向红欣慰的是,这么多年经过多地的努力,朱子文化的普及工作方兴未艾。

  的确,在朱子出生地三明尤溪,满城皆是“朱子”:紫阳湖、紫阳公园、文公戏苑,此外,新落成的尤溪火车站也融入了朱子文化元素,南宋建筑风格的朱子文化苑也正在建设中;2010年,两岸同时发行了朱子题材邮票;在五夫镇的朱子学校,三年级的小学生就能背《朱子家训》;在海峡对岸,台北孔庙祭孔完后,即祭朱子;金门有朱子祠,新竹有朱子学堂,嘉义有朱子公庙;祭朱子大典、朱子文化节、朱子学论坛等活动已成常态……这些民间活动和项目,如春风化雨,让朱子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李雨桐 程堂义 张体云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