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3556|回复: 17

《汪氏渊源录》内容摘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4 14: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汪氏通谱工作室 于 2016-9-14 16:13 编辑

《汪氏渊源录》原序

       圣人制礼,莫大乎宗族;宗族之辨,莫重乎谱书;谱书之传,莫先乎宗法。故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祖迁于上,而宗易于下,祖宗之传序,人道之本也。古者,系本之录,小史之官,所以定世次之承,辩昭穆之列,俾后之子孙知其宗族之所由来、支派之所由别。联疏以为亲,循本以追系,莫善于谱矣。后世宗族之礼不厚,而数世之下,相视如途人,其又何能推同姓之宗,而知所先后者哉?
       汪氏之初,别于东鲁,传记可稽焉。后裔实繁,散而之四方者,盖莫之闻也。于是,汪芒合于汪锜,晋绛混于平阳,子孙能言其先祖者稀矣。世传七十有二,而其裔孙松寿,谋之士安,始思推究其源,凡百氏之书文,诸家之记录,尘编绝简,无不窥也。次始姓祖迄于今代,罔有断遗,既悉为注释,且著辩、论、赞、说,更相发明,向来糠粃稊稗之云,览者焕然,若冰消而冻解矣。非惟其宗族有据,揆于世教,亦不能无裨焉。是用副所请,叙而书之。
时泰定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集贤大学士招讨制置使待贡芗林老人序


叙   

       《汪氏旧谱》,自始祖颍川至叔和凡五十二代,代录名字、婚宦,叙祖墓一篇,叙支派一篇,汪旭表一篇,唐族望敕一篇,共为一帙,历代相传授,本末大抵可考。三十四代前,经晋时汪旭所录;五十二代止,为唐世志高所传。年代永积,简编断错销逸,兼之递相传写,字读讹阙,乱误失真。亥豕鲁鱼,孰原画迹?金根杜若,莫辨由来。按牒惘然,至于掩卷。仆夙病其故,思欲厘葺,而宦学东西,因循未暇。
       泰定乙丑春,宗人开家录,创为新谱,辄改旧编,至弃吾祖铁佛,窜属旁支。余既驰书白其缪冒,遂取家藏旧谱,补其遗绝,究其讹杂,循名征实,即事引时,通为注释。其有不类不同,率从删正。续以代表,聚系亲族之蕃,较之画图,事尤简白。于是推明姓氏之源,叙赞谱书之旨,辟汪野、汪芒之诞误,决平阳、阳夏之钩尨,最集名贤,条陈支裔,虽族散万途,而宗归一本。视今秦越,于古为亲,稽牒则同,明伦不远。编帙既成,号为《汪氏渊源录》。所愧独学孤陋,贫无蓄书,或兹录有遗,推考舛凿,尚冀后之人旁求精核,补附于兹。

汪松寿(正心)叙




原   

       混沌既判而人文著,乾坤交感而物汇生。人、物于天地间,而人独得其中正灵秀之气,故能物万物而为之长。而其圣者,又能参赞天地之化,辅相天地之宜,叙其彝伦而致其材用,于是并天地而三焉,原其始而生也。翼翼煴煴,芒芒诜诜,总总林林,而后物分其群。人之群则有男女、夫妇、父子、兄弟、长幼之叙,而谓之族。物无族也,惟其形同者而类谓之焉,类之同犹有大小、修短、黑白相殊之目。而族之众,固有东西群聚、彼此相谓之称。圣人从其人之族本原事迹定其谓,而姓分焉;从其姓之人头会而某某之又疏其谓,而名系焉。此姓名之始也。遂古之间,有若五龙氏、燧人氏、大庭氏、中央氏、赫胥氏、无怀氏、阴康氏、人皇,世已悠邈难追。降及庖羲、女娲,指风肇代;神农、黄帝,因水著宗。黄帝以来,姓氏方著;三代而下,宗派愈详。天子则因生赐姓,胙土命氏;诸侯命字为谥,因以为族。是故世之姓氏,有因德者,有因国者,有因居地者,有因食采者,有因官者,有因爵者,有因事业者,有因王父名字者,有因先世谥号者。姓,统其祖考之所自出,虽百世而不变;氏,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或数世而一更。合而曰族,宗派有主;分而为氏,婚姻辟宗。此中古圣人之定制也。故族之为言簇也,尚夫聚而有别也;姓之为言生也,本其所自生也;氏之为言示也,示其所自分也。自姓统氏分之制变,而支派日已紊;大宗小宗之法废,而族属日已疏。于是一姓不变者,累数千百年,而其子孙动且万计,赐者、别者、更者、冒者、创者,纷复交杂于其间,愈益难明,而后谱牒之辨殷焉。自周之小史定世系,辨昭穆,晋魏而下,至于有唐,氏录举于国朝,家史明于里曲,然而犹或讹误断失,懵不知所由来。古圣人之定制,吁嗟乎,其终不可复矣!
       汪氏之先,本于轩辕,别于后稷,族于姬鲁,而氏于颍川,实为鲁成公之次子,夫人姒氏之所生。居期而育,长而敦敏,健顺五行之妙合,固有异于余人矣;祥征于身,文著于手,功庸采地有开先焉,其得名之始,又有异于余族矣。盖以名为氏,凡千九百年,袭而不别,支派蕃延,殆非谱牒之所能收矣。吾故推原姓氏之始,合于汪氏,终其说焉。




谱    论

       姓氏之书,古史官之载记也。柏皇、葛天、骊连、有巢之世,辽乎阒哉!五帝以来,下历夏、商、周,存于世本之录者可见,故传、史得依焉。司马迁稽历谱牒以成其书,于是分世系尤勤勤,后之言者益资以为据,自是汉有姓氏官谱,而应劭、王符之徒皆著成篇。迨至魏明置州郡中正,立品设状以求人才,第土族以为方司格。晋宋因之为谱局,有司选举,必稽谱牒,而谱官备矣。挚虞首撰《昭穆》十卷,贾弼、刘湛、王僧孺、何承天辈,著书多至数百篇,小累数万言,而谱学盛矣。江表侨姓,则右王、萧、谢、袁;东南吴姓,则尚朱、张、顾、陆;关中郡姓,则茂杨、杜、柳、裴;山东郡姓,则先崔、卢、王、郑;代北虏姓,则贵元、于、宇文、长孙,而谱姓分矣。世有三公为膏粱,世有令、仆为华腴,尚书、领、护甲,而方伯乙,散骑常侍丙,而部郎丁。官有世胄,谱有世官,而谱品精矣。齐、晋、秦、吴氏于国,尹、房、栾、陆氏于地,东门、北郭氏于居。晋魏而降,中原郡姓著称;齐周之间,四海通望右品,而郡望之号详矣。山东人士卢、郑、王氏,二崔、二李之徒,负其阀阅,增价卖婚,于是制律定财,而婚对之类别矣。唐之牒记,盖始于太宗,改于高,修于中,而定于开元,曰“志”曰“录”,考诸史可证也。降及五代,干戈厮役当途,衣冠扫地。赵宋惟凭才学取士,不矜门胄,谱学于是遂微。大朝御宇,混合华夷,姓氏之繁,于斯为盛,谱牒之事盍大兴焉?
       夫姓氏于人,犹衣服之有冠冕,水木之有本源。垂衣裳,具绅履,而裂冠毁冕,不足以明其身。拨根本,而苏者爨其枝柯;失渊源,而行潦沦于沟浍。故世家巨室,流于工贾庸下,或生为愍隶,而懵莫知思以自兴也。晋之栾、郤、胥、原、狐、续、庆、伯是已。古圣人统万类,叙彝伦,为天下立子孙无穷之训,赐姓命氏,以区别贵贱亲疏,俾其因姓氏而兴起,知吾身之所自,皆圣贤、王公大人、达宦之宗。其德功言既有立于先,必夙兴夜寐,思继于其后,以无忝所生。于是天下之人,致忠竭孝相从,事业室家之好,与国同休。社稷有磐石之安,黎庶无粪土之弃,此圣帝、贤王之立极垂制,而谱牒之区琐,后世明君所以急先务也。
       松寿也,才下学疏,无众仲、胥臣、子羽之能——言以足启悟时君、资裨国政——行文辞于后,且既为家录,得复推其所臆,庶几有以开示庸俗而遂云云。






       上古有公孙氏为世者,实为少典之孙,有熊国君之子,居轩辕丘,用土德,故名轩辕,称黄帝。是生昌意暨玄嚣,昌意生颛顼,玄嚣生蟜极。帝喾,蟜极之子,黄帝之曾孙,嗣颛顼位,娶有邰氏女姜嫄为元妃。元妃当孕,出祀郊禖,见巨人迹,忻然履之,身动。居期而生子,不以为祥,既弃,而牛羊腓字,鸟覆荐焉,因名之曰弃。及长,用播谷,封邰,号后稷,别姓姬氏。后稷没,而子不窋世其官,夏太康政衰,失官奔戎狄。其后鞠子公刘,复修稷业,百姓多归之。公刘子庆节,国于豳。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传毁隃、公非、高圉、亚圉,至公叔祖类。公叔祖类生古公亶父,季历之父也。季历子昌,为西伯,传子发,是为周武王。武王之弟旦,采邑于岐周,故谥曰周文公。文公元子伯禽,受封国于曲阜,是为鲁国公。鲁公卒,立子考公酉。四年,而弟炀公熙嗣立。炀公卒,子幽公宰立。弟沸弑幽公而自立,为微公。沸卒,子厉公擢立。厉公卒,鲁人立其弟具,曰献公。献公卒,子慎公濞立。慎公卒,弟武公敖嗣立。武公生括、戏暨称。戏立,为懿公,括之子伯御弑之。宣王杀伯御而立称,曰孝公。孝公卒,子惠公弗湟立。卒,子息让国摄事,是为隐公。隐公元年己未,周平王之四十九年也。后十一年,而弟允自立,为桓公。十八年薨于齐车,子庄公同立。庄公生闵公启、僖公申,僖公申生文公兴,文公兴生宣公倭。宣公之子,成公黑肱也。成公之子,长曰午,次曰汪。午嗣为鲁襄公,而汪食采地于颍川,是为汪氏之始。
       夫古今姓氏,多推出于黄帝、尧、舜、夏、商、文、武,而尧、舜、三代又皆黄帝之裔孙,外之而柏皇、金天、葛天、炎帝之属为姓氏者,盖稀矣。古今人民之寡众,固相悬绝也。今后黄帝者,连甍振地特蕃昌,若是计当时臣民之众,其后反不相侔,何耶?黄帝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四,其余后复为姓,无虑百千。富寿多男子,圣人所有也。矧其继天立极,承皇开统,裁成造化而品致物宜,制斯民生殖之命,垂后世太平之基,盛德之至,宜万古祀,而其后裔之众,与斯世相为终始也。史称周文武积德,卜世三十,封支众多,迹其传继,有由来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14: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汪氏通谱工作室 于 2016-8-4 15:32 编辑



汪  字  

       鸟迹文成而龙潜鬼泣,蝌斗书废而凤去图藏。斯高邈仲之述,变化若浮云,而字体之源愈益难知矣。豕上加三,马中阙五,徒臻后世之讹;木旁作扇,金畔置华,不概当时之惑。盖楷分八体之余,号为详密,然尺有所短,纲有所遗,考以六书,岂无疵疠?且也汪之为字,王本音皇,八聿古传,六觚周制。既为艸屮,上生之象,亦同物汇盛大之辞。水则画体,类于坎爻,笔势顺乎流下,旁分畎浍,合近泉川。三缩断连,中有微阳之气;二偏列构,共成深广之文。或训为池,或因为姓,尚取旨之精焉。逮夫王去著王,若梦卫之从隶;省点参为水,如辵邑之籀篆。繁简便则,然而得失每相缘矣。稽二画之近上,虽不偭于谐声;论两辞之执中,则或愆乎取义。此王之释詀,有不备于生大也。具众水并流之势,是谓象形;增二点凝冰之工,曷能会意?此水之芟笔,有不全于古昔也。遂使后世字书,合匡狂而山传。《雁门地志》从山,注以讹传,偏言洋濊之容,莫究纵横之数。渐为行草,尽失真全,其义不足推矣。吾汪氏得姓之由,斯纹在手。实符虫引之迹,匪著佐书之形。公字愈明,尚纪士行之异;侯封有兆,况同唐叔之祥。既省字以遐思,亦临文而增慕。无念尔祖,盍明笔画之初?有当人心,式征简编之古。后之孙子,庶将观感于斯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14: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汪氏通谱工作室 于 2016-9-18 13:01 编辑

汪  芒  辩


       后世姓氏书谓汪姓出于汪芒,其说依于《孔子家语》及《世家》。《世家》云:吴伐越,得骨节专车。使问仲尼,对曰:“禹致群神于会稽,防风氏后至,戮之,其节专车。……防风,汪罔之君,守封、嵎之山,为釐(音僖)姓,在虞、夏、商为汪罔,于周为长翟(亦作“长狄”),今为大人。……僬侥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数之极也。”释之者曰:封、嵎二山,在吴兴武康县。司马氏作《世家》,于《孔子家语》盖有取焉,故《家语》所记大同,而谓“汪罔为汪芒氏,守封、嵎山,为漆姓,于周为长翟氏……”。且若所云,则汪芒氏当夏时,在今东南湖州矣。《左氏传》:宋武公之世,鄋瞒伐宋,耏班败狄于长丘,获长狄缘斯。长丘,宋地也。鲁桓公十六年,鄋瞒伐齐,王子成父获长狄侨如之弟荣如,埋其首于周首之北门,今济北榖城也。而卫人又获其季弟简如。文公之十一年,鄋瞒侵齐伐鲁,鲁败之于咸。咸,东郡濮阳地也。富父终甥杀长狄侨如,埋其首于鲁郭子驹之门。至宣公十五年,距荣如之死,百有三年矣,而其兄焚如乃尚存,晋败狄于曲梁,灭潞获焚如,而长狄遂绝。曲梁在今广平,而潞为上党。《穀梁》谓“兄弟三人,造宫中国。”《公羊》亦谓一者之齐,一者之鲁,一者之晋,而不及简如。三《传》所云虽各有异,然考其地域,则周之长狄固入乎中土矣。《说文字林》“鄋”字从“叜阝”,北方长狄之国也,在夏为防风氏,在殷为汪芒氏,则鄋瞒之国又在北方矣。《山海书·海外西山经》有汪野之地,而李善遂谓汪氏国在西海之外,张平子引之曰:“超轩辕于西海兮,跨汪氏之龙鱼!”则汪氏之国又在西海矣。诸纪不同,何也?
       盖自周文武放逐夷狄,命曰:“荒服疆以戎索。”而冠带之国,文教始兴,北方之说,不为无合也。周道既衰,幽、襄失位,戎狄入居中土,列国或招抚以为己用,故赤狄、白狄、义渠、大荔散居河西圁、洛、上党之间,陆浑阴戎遂徙于伊川之域,扬拒、泉皋跋扈乎京师,鲜虞、肥累陆梁乎钜鹿,骊戎在雍新丰,姜戎栖晋南鄙……往往错杂泾渭之交,跨蹂河洛之会。特鄋瞒之入,未详何地。然以齐、鲁、晋、宋、卫之侵伐而推之,不远乎,诸国之边也。由是观之,或者禹戮防风之罪,流徙其子孙,周时放逐于北方,而其后入侵中土耳。
       考汪野之地,则玉门阳关东,距齐鲁已八千余里;西至葱岭—县度六千里;又西至乌弋山,离诸国三千里;又西蹈条支海上九千余里,渡犂靬海曲万余里。海之茫洋,复不可里计也。“汪”以海深广言,“野”以地平旷号,海外堤堧之地,皆可以是名。西域城郭诸国,自汉武帝以前,尚未通中国,而况夫悬度之阻、山离之西、条支之海之外者乎?假有人民,何从而至中国耶?李善信空诞不可稽之言,而遽谓为汪氏之国,其与汪罔、长狄之人居南北者,自邈然不相干矣。且古之为氏,数世辄更,逐时称谓其字号,未必相因也。唐杜之支或为范,祝融之裔或为苏。阴氏非阴康之余,朱氏非朱襄之别。高阳之后亦为李,而高姓反本于齐宗;陆终之后亦为刘,而陆氏自承于田族。迦叶不通于叶,鲜于不预于于。防风固不袭女娲之风,而长狄亦不传仁杰之狄。岂缘以一字之同,而遂合为一姓耶?
       汪锜亲承仲尼“干戈”“社稷”之誉,与孔氏同国而居,苟为长狄之后,孔子奚不之知?又何至远举封、嵎之君,而近曾不及之耶?夏防风至周长狄,时千五百年矣,而长大之种犹存。侨、焚之死,至汪锜之生,特九十余年,苟为长狄后,而人质岂遂顿殊,其否否决也。孔子谓防风之长,数极于十。而《穀梁》何休谓长狄百尺,身横九亩,断首载之,眉见于轼?增大于其祖,有若齐谐、夷坚之徒,所传何也?传言杀侨如,埋其首,恶而屏之也。至焚如,又曰鄋瞒由是遂亡,其容尚有子孙于鲁乎?孔子曰:“在周为长翟,今为大人。”则防风汪芒之氏随时更改,而不复称谓矣,又岂历千五百年而犹谓氏其旧乎?彼姓氏书,取一字之同,而遽附汪芒于汪氏,其与执干戈、卫社稷、居于鲁国者,又邈然不相干矣!若必取一字之同,而遂附会而传,则非特鄋瞒、西海之外,可为吾国;而秦之汪城,可为汪氏之都;燕之汪陶,可为汪氏之县;郑周氏之汪,可为汪氏之池……举古今天下地理、人物之汪,其云者皆为吾氏之有矣。抑古书所谓“大人”,有来从龙伯者,有见乎临洮者,有出自蓬莱者,有王于毗骞者,傅会而传,则皆防风氏之族裔也。人之“小”者,曰广延,曰西北荒,曰鹤国,曰羊胞头,傅会而传,又皆僬侥氏之族裔也。观书者,不以意逆志,而尽信其传,其为惑也,不滋大矣乎!
       吾汪氏谱录,上承姬鲁,下历汉唐,盖五十二代相传,不为无证,姑举一二以明之。郡姓之说,起于魏晋。汪氏之望平阳,始疑晋地,而终合于鲁。平阳实为泰山之地,而魏晋世上距得姓之时未远,其曰望平阳,不为无据也。颍川之域,本在豫州。汪氏之食采颍川,始疑许地,而终合于鲁。颍非鲁地,以灭项而遂属鲁邦,其曰食采颍川,又不为无据也。假令傅会而传,曷不引东郡鲁国岱宗曲阜以为姓望,书汶阳、姑蔑、菟裘、龟阴之地以为封邦,顾乃擿发迂隐,疑贰之颍川、平阳,而不虞后世之惑也耶?况凡谱录所载,考诸经史记著之书,引物连类,无一不合者。吾于是乎知汪氏果出于鲁成公之后,而汪芒、汪野汗漫不相入之辞,有非辩而自明者矣。
       又按汪芒或为汪罔,而外传或为汪芒,未详孰是,姑志之,以待博古君子。



平  阳  辩

       汪氏望出平阳,犹荥阳之郑,天水之秦,齐郡之晏,沛国之朱也。平阳,故晋地,属河东,盖举世知之。而汪氏之先,实出于鲁,晋之于鲁,西河、东海,风马牛之不相及矣。夫尧之所理,禹之所圻,宜吾之所深慕而乐道。然而书焉,而姓名系于其下;言焉,而姓名出于其间。则必省想惭惑,战掉阴喝不宁者竟日。吾之所自出,固不可以窾启,遂传也。迨考之于古,则有两平阳。平言地,阳言山也。在兖之岱岳,曰东平阳,鲁尝城之,而汉世为县,晋曰新泰者也。高平负瑕漆邑之地,同名而别曰南;后庸季康会盟之地,同名而别曰西北。平阳之著于鲁也,尚矣!泰山为鲁邦之望,则其地为吾姓之望宜也。在冀之太岳,曰晋平阳,后为香平,为晋州,亦曰平河者也。伊祈之都,羊舌之县志于前;岳阳之绩,襄陵之迹传于后。平阳之著于晋也,亦尚矣!晋邦被山带河,东出周、韩、魏、宋、郑之郊,距少昊之墟,殆数千百里,其不得为汪氏之望甚明。而犹因仍勿正,失实乘讹,代夸汾浍之风,家冒绛唐之誉,且使衡、饶鲁氏与解、步晋家混为平阳一望。而吾颍川鲁谱讹为晋州,乖离不属,驯致悉昧上世之源,按籍问途,若刻舟求剑,不可得矣。庄舄为越土之吟,楚人兴燕社之叹,北风回首,莫寓所思,作鲁东平阳辩。


颍  川  辩

       颍水出乾山,导阳城,浸豫州,灌注乎郑、许、陈、楚之墟,纳洧、濦、瀷、㵲、灈、瀙诸水,南至汝阴下蔡,凡千五百里,而后挟淮而东之,以终入于海。凡其经行流溉之地,皆得以颍川名。列国时,若南阳之在韩,鄢陵之在郑,许偏之在许,古陵之在蔡,辰陵之在陈,颍国召陵之在楚,各系颍川。秦虏韩安,始举全郑之地,割裂韩、魏、陈、楚之疆,通为颍川郡。于天文,其次大火,其星房、心。其区域之广,居天下三十六之一焉。而鲁国故封在汶、沂、洙、泗之间,东南分流,相背初乖,远不属于颍。自徐戎淮夷并兴,伯禽誓费征伐,而鲁之南境始略于淮;自会淮谋鄫,僖公遣师灭项,而鲁之西南始际于陈。颍川之为鲁地,实自灭项始。迨汉兴,分秦郡,置淮阳,而项地为西华、阳夏县,故陈豨封阳夏侯,黄霸、彭宣俱称淮阳阳夏人。至顺帝,始改淮阳名陈郡,而县属陈。晋武合陈于梁国,而项、阳夏俱属焉。晋惠立陈,西华属汝阴,为项县。唐初罢郡,阳夏属陈州,为太康。地之离合废置不同,然今陈州、颍州之间,固为古阳夏之区矣。陈国故都在今陈之宛丘,而项地在陈东境。秦末吴广,阳夏人,其起兵首据陈。阳夏于陈,不相远也。盖周时,战国之疆率犬牙相入,其地延袤孤悬,动千数百里无惑。夫陈、项之连,鲁封也。《汪氏谱》追纪上世食采所居曰:“颍川,陈郡阳夏县西乡靖仁里间。”尝疑鲁、陈相去迂阔,而颍川非鲁封。人本乎祖,其始姓之邦、丘墓之域,不可不知也。考之如前所述,释然无疑,吾家谱录于是乎信而有征。
       嗟夫!颍川而降,代七十二传,千九百年于今矣,宗分支别,南北东西不可备稽也。颛颛居歙山之下,执簦笥之遗文,而欲究其事迹于千九百年之前,不亦漫乎?然纪实者虽讹舛而可推,传虚者纵牵合而不协,观古书之惑,每旁求而卒会其源,吾又于家录得之。



平 阳 后 辩



       姓氏郡望凡十五平阳。为鲁平阳者,衡、饶与汪氏而三;为晋平阳者,解、步、柴、尹、邴、晋、敬、巫,凡八氏;其不可通者四:曰欧,曰句,曰纪,曰舒。而纪地近于鲁平阳,后为齐所并。独句芒氏、欧冶子生出芒昧。舒子地,今为庐江。第不知三氏后之子孙,其贤且达者何人?任与处也何地?于晋、鲁平阳孰相傅与否?世族与乡地推移,人事与年代消息。谓之平阳,庸讵知其初之无以耶?鲁公子衡之后,以王父字为氏,实类于汪;饶莫知其先,至饶威始以鲁阴守显,是宜俱谓鲁邦。晋姓之国于平阳,固也。其大夫解杨、步杨、邴豫,上世又皆因食采之地名宗;仲尼开高柴之后,柴文为晋阳太守,秦敬丕之子教为平阳太守,皆家焉;而少昊之子封于尹城地,为今汾州;巫虽氏于事见于殷,而捷为冀州太守。其俱谓晋平阳,亦固也。夫平阳之号,于鲁者三,而在晋特一地。鲁之三,曰东平阳、南平阳、西北平阳,名虽殊而地接近。东为称首,为汉县名。晋之平阳肇始尧都,历后今为郡府路,宜其著也。后世不考而知鲁之三,而独闻今之所著,故鲁之姓望悉入晋邦,而姓氏之宗交杂难剖。前之所述,今见其疏,欲绌其繁,只益其惑,辩之弗明,其不可措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15: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汪氏通谱工作室 于 2016-9-18 13:12 编辑

汪氏五十二代旧谱

       始祖  姓姬氏名汪,鲁成公黑肱之次子也。始,夫人姒氏夜梦白兔,复虹绕其身,居期而生子,有文在其手,曰“汪”,遂以名之。长而敦敏,有功于鲁,为上大夫,食采颍川,号汪侯,后世子孙因以汪为氏。卒,葬颍川城南三十八里。颍川,乃晋初陈郡阳夏县西乡靖仁里也。一子:挺。
       ○周定王十七年辛未,鲁成公即位,称元年。十三年,逆夫人齐姜于齐。齐姜无子。十六年,妾定姒生襄公。十八年戊子八月,成公薨。则汪之生,当在十八年间。襄公立,姒氏始称夫人。四年,夫人姒氏薨,谥曰“定”。
       ○周世尚征手文为异,如仲弓钩文、子贡执雅、公冶长握辅、老聃把十。宋仲子之生文,曰“为鲁夫人”;唐叔之生文在手,曰“虞”;成季之生文在手,曰“友”。汪之为名,盖类于此,申繻所谓以名生为信者也。
       ○列国公子、公孙得系公言,公孙之子不得复系公,往往以王父字为氏族。盖天子赐姓,诸侯位卑,不得有赐,故其臣或因氏其王父名字,若谥然,皆禀之时君,别而称之。汪之为氏,盖类于此,众仲所谓以字为族者也。
       ○旧谱云“封为汪侯”。按周世,因官食地,皆有采邑,而晋、楚大国往往自封公、侯、伯。鲁虽上公,于时为弱,兼之犹秉周礼,理无专封。况“汪”非封地之名,盖当时后代尊贵之,而称之曰“汪侯”,亦曰“颍川侯”耳。
       ○列国诸侯上大夫曰卿,每国三卿、五下大夫。
       ○谱经晋汪旭表上,故以晋时郡县名释鲁地之颍川。旧本“晋初”讹为“晋州”,今正之。详见《汪旭表》注。
       ○阳夏:北,古扶乐城;南,固陵聚,即汉固始县。

       二代  挺,生于周灵王二十年己酉,鲁襄公之二十一年,孔子始生之年也。仕周,官至司谏。卒,葬洛阳牛耳山。二子:诵、芒。
       ○司谏:地官司徒之属,掌纠万民之德而劝之朋友。正其行而强之道艺,寻问而观察之,以时书其德行道艺,辨其能而可任于国事者,以考乡里之治,以诏废置,以行赦宥。

       三代  诵,始以祖父名别姓汪氏。周敬王二十年,为都司马。三子:越、铨、锜。鲁哀公十一年,齐国书帅师伐鲁,孟孺子洩、冉求帅师御之。公叔务人见负杖入保者而泣,曰:“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上不能谋,士不能死,不可!”战于郎,与汪锜乘,皆死焉。锜时年十九,鲁人欲勿殇童汪锜。问于仲尼,对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遂皆殡,谥曰烈。
       ○都司马:掌都之士、庶(子)及其众庶车马、兵甲之戒令,以国法掌其政学,以听国司马。
       ○国书:灵伯国弱孙。
       ○洩:孟懿子之子武伯彘。
       ○冉求:字子有,鲁人。孔子弟子,为季孙宰。
       ○务人:即公为昭公之子,襄公之孙也。
       ○郎:鲁邑,大夫费伯所城,即高平方与县东南郁郎城,汉属山阳国。
       ○公孙之子不得系公,锜已别氏,故不书公族,而书汪锜。
       ○童:《左氏传》曰嬖童,谓锜卑幼而公为幸之;《礼记》曰邻童,谓锜与公为居相近。
       ○《左氏传》作“锜”,《礼记》作“踦”,一如《左氏传》“筐筥锜釜”之义,一如《公羊传》“踦闾”、《鲁语》“踦跂”之义。周世有北宫锜、郄锜、吕锜,无以“踦”名者,当以“锜”为正。
       ○周变质从文,于是有讳有谥。谥者,行之迹也。易之以谥,因以示善否、明鉴诫也。《谥法》曰:“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也。”今锜无爵而得与卿大夫之小丧赐谥同,且与公为俱殡于西阶,则服必不降,祭必不厌,葬不用殷椁堲周,而悉以成人之丧治之矣。

       四代  越,周贞定王十二年癸未,仕鲁。三子:嵩、汶、郁。

       五代  嵩,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韩、赵、魏为诸侯之年,仕鲁。一子:建。

       六代  建,字君行,当周显王世。一子:考。

       七代  考,字公勣。周赧王八年甲寅,秦昭襄王即位之年,考为鲁司马。一子:欣。

       ○周制有大司马、小司马、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掌王子弟及三公采地。军赋则有都司马。卿大夫之采地,则自使其家臣,为家司马。列国亦皆有司马。鸡泽之会,杨干乱行,司马戮之;城濮之战,祈瞒奸命,司马杀之。在宋则又称为司武,在晋则兼掌赋于诸侯。此鲁之司马,掌军赋、兵甲戒令者也。

       八代  欣,字仁悦。周赧王五十九年乙巳,鲁顷公十八年,秦灭周之年也,鲁以欣为彭城戍主,以备楚。十九年丙午,楚倾王伐鲁,取徐州。后五年辛亥,楚灭鲁,欣举家出奔。曰:“能困楚,莫若秦。吾将复矣。”遂入秦。一子:永。
       ○徐州:在鲁东薛县,亦邾之下邑。(徐:音舒)
       ○彭城:古大彭国地,即今徐州。是时,楚已徙都陈,侵逼鲁境,故以欣戍彭城。

       九代  永,字子长。秦庄襄王三年甲寅,永为秦左监门。生一子,命之曰陈,曰:“余不敢忘父母之邦,且以仇楚而志吾之复也。”
       ○周司门掌授管、键,以启闭国门。几出入,举财物犯禁者。祭祀之牛牲,监门养之。秦因之,置左右监门。隋、唐亦置左右监门,率各一人,掌诸门禁籍榜。

       十代  陈,字宇梁。秦始皇十八年壬申,为秦中郎将,领兵征伐。秦之灭楚,陈与有功焉。二子:量、良。量仕秦至彻侯。
       ○秦始置中郎将,汉、魏因之。宿卫门户,出充车骑,银章青绶,冠服如将军。
       ○秦商君制爵,自公士至大庶长十八级,合关内侯、彻侯,为二十等。

       十一代  良,字文贤。一子:猛。

       十二代  猛,字君烈。汉高祖二年丙申,为中军司马,从高祖定关中。三年丁酉,丞相萧何以为河中军府司马。十年甲辰,官至沛郡守。二子:胜、拔。拔居北地。

       ○汉沛郡,统相县、龙亢、竹县、谷阳、萧县、向县、铚县、广戚、下蔡、郸县、谯县、丰县、蕲县、虹县、辄与、山桑、公丘、符离、敬丘、夏丘、洨县、沛县、芒县、建成、城父、建平、酂县、栗县、扶阳、高县、高柴、漂阳、平阿、东乡、临都、义城、祈乡,凡三十七县。后为徐州,领五县。
       ○郡守:秦官,汉因之,秩二千石。
       ○汉将军出征皆有司马,如赵破奴为骠骑将军,司马苏弘为伏波将军,司马窦固为班超军司马,宗资为度尚别部司马之类。
       ○河中:魏蒲坂地,秦属河东郡。高祖三年,三河地已属汉。八月,命丞相萧何守关中,便宜行事。兴卒补高祖军缺,故以猛为河中军府司马。

       十三代  胜,字伯戡。汉惠帝六年壬子,为丞相王陵府长史。三子:理、重、泰。泰居宜阳。
       ○惠帝六年十月乙巳,安国侯王陵为右丞相。高后元年,陵议“王诸吕,非约”,罢相,迁太傅。
       ○汉制,丞相有两长史,秩皆千石。

       十四代  理,字仲长。汉文帝三年甲子,为清河县令。二子:坚、婴。坚居清河。
       ○秦孝公变古法,分四十一县,县一令。汉因之,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皆有丞、尉。

       十五代  婴,字子稚。一子:晃。

       十六代  晃,字文明。汉武帝北征,为中郎将。一子:性。

       十七代  性,字公静。汉武帝北征,以性为中军司马。后为淮阴令。子进。

       ○武帝时北征匈奴,故晃、性俱以从军授官。

       十八代  进,字元陟。自晃来,世以武功显,至进,复为护军司马。二子:达、勘。勘居扶风。
       ○护军司马:汉官。后汉傅爕亦为护军司马,从朱隽击黄巾贼。

       十九代  达,字子通。汉宣帝甘露元年戊辰,为中郎将。三子:雅、悊、卞。卞居淮阴。

       二十代  雅,字景儒。汉成帝建始二年庚寅,为玁狁戍主。仕至清河太守。子勇。

       ○玁狁,自黄帝时为害。周厉王世,内侵至泾阳,尹吉甫出征,诗人作《六月》以美之。秦筑长城列戍。汉兴,冒顿寇边。戍主之官,历代随地置,不常领兵,镇戍守御。此戍地在北边,故以玁狁名,汉戍之,详不可考。至唐天下,上戍十一,设戍主一人,戍副一人;中戍八十六,下戍二百四十五,各设戍主一人。

       二十一代  勇,字伯刚。子言。

       二十二代  言,字公辩。王莾天凤元年甲戌,除广武将军,不就。更始元年癸未,为武锋将军。从汉讨王莾有功,除安城太守。娶清河太守张荣女,子高。

       ○三代之制,天子寄军政于六卿,未尝设将军之职。至魏献子为中军,当时相谓,始有将军之称。楚有大将军,周末有前后左右将军,汉因之,不常置。卫青——大将军,霍去病——骠骑将军,皆本大司马为之,以征匈奴。孝武征瓯越、蛮狄有“伏波”“楼舡”“戈船”“下濑”“横海”之号,伐宛有“贰师”之名。田广明为祁连将军,以匈奴山著官;赵充国为蒲类将军,以北方泽冠职。光武之“破虏”,王常之“横野”,与夫“渡辽”“凌江”“轻车”“强弩”,用表征伐,兴而复毁,厥号实繁,盖事讫皆罢,非常设之官也。王莽遣孙建十二将军构难北边,光武起南阳合诸将兵兴复汉室,“广武”“武锋”之名要皆一时,因事所置耳。
       ○安城郡:汉平帝置,更始末寻废省。
       ○汉景帝中(元)二年,改郡守为太守。

       二十三代  高,字元昇。汉光武建武二十年甲辰十二月,匈奴寇天水、上党诸郡,马援出征,高为裨将,当出上谷有功。高膂力,善战斗,军中呼为“猛烈将军”。二十五年,从马援征武陵五溪蛮有功,除北塞戍主。娶彭城薛弘女,三子:洪、澄、会。会居广平。
       ○天水:今秦州。
       ○上党:今潞州。
       ○上谷:秦郡,汉因之,统沮阳、泉上、潘县、军都、居庸、雊瞀、夷舆、宁县、昌平、广宁、涿鹿、且居、茹县、女祈、下落,凡十五县,今易州、通州等地。
       ○武陵郡:今常德、辰州等地。五溪:在辰州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古槃瓠蛮所居。
       ○按《汉史》,是时,匈奴寇天水、扶风、上党,马援出屯襄国,即上谷地也。又,建武二十四年秋,武陵蛮寇临沅,马援进军临乡,斩获二千余人。明年三月,进营壶头,援病卒;蛮亦困,遂降。谱云“二十五年征蛮有功”,盖纪其成功之年耳。

       二十四代  澄,字仕清。汉章帝元和元年甲申,以武略进仕,为征北军司马。娶河内苟氏女,子珍。
       ○汉三河地,谓河南、河东、河内。唐天宝间置河内郡,乾元元年改怀州,今为怀孟路。

                二十五代  珍,字子玩。汉安帝永和元年丁未,以父勋为沛郡长史。后为侍郎领著作。娶沛郡宋昱女,子云。
       ○汉郡有长史,秩六百石,掌兵马。
       ○蔡质《汉仪》曰:尚书郎从三署诣台试,初上台称守尚书郎中,岁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秩四百石。每曹六人,凡三十六人。
       ○汉东京图书悉在东观,率以他官入直东观领著作。

       二十六代  云,字元汉。慷慨有大节,常谓人言:“孝不违亲,忠不避难,臣子之职也。”父殁方仕。汉顺帝永建三年戊辰,为渔阳太守。鲜卑寇边,云屡破之,后以援兵不至,力战遂殁。娶许县令袁云女,子讬。
       ○渔阳:秦郡,二汉因之,统渔阳、狐奴、路县、雍奴、泉州、平谷、安乐、厗奚、犷平、要阳、白檀、滑盐十二县。
       ○鲜卑之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东胡。汉初,匈奴侵之,走保鲜卑山,因以为号。汉和帝永元中,窦宪遣耿夔破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转徙据其地,匈奴遗种十余万,皆归之。鲜卑由此渐盛,后数寇边。
       ○汉颍川郡许县,即古许国地,今为许州。

       二十七代  讬,字伯寄。娶安定胡氏,子顗。
       ○汉武分秦北地郡,置安定郡,统泾阳、朝那等二十一县,今泾州、平凉等地。

       二十八代  顗,字子始,以献策仕。汉灵帝建宁三年庚戌,为太子洗马。娶安定胡公员女,子广。
       ○汉太子太傅、少傅属官有洗马十六人,秩比六百石,其职如谒者。太子出,则当直者前驱导威仪。(洗:亦作先音,去声)

       二十九代  广,字元鸿。娶武都贺韬女,子平。
       ○秦北郡,汉置武都郡,西魏改凤州,今为金州。

       三十代  平,字衡甫。汉献帝初平元年庚午,讨董卓,为徐州行军司马。娶颍川陈参军通女,二子:勖、文和。勖无子,文和以子超后之。
       ○汉武帝置十二州刺史,昭帝增置徐州,复夏旧号,凡十三部。初平元年,关东郡县、豫州刺史孔伷、渤海太守袁绍等,皆起兵讨董卓,故平为徐州行军司马。
       ○汉颍川郡,统阳翟、昆阳、颍阳、定陵、长社、新汲、襄城、郾县、临颍、郏县、舞阳、颍阴、崈高、许县、鄢陵、父城、成安、阳城县、周承休县、纶氏县,凡二十县。

       三十一代  文和,字君睦。为人多智略,膂力绝人。汉献帝中平间,破黄巾贼,为龙骧将军。建安二年丁丑,中原大乱,文和南渡江,孙策表授会稽县令。建安十三年,孙权遣中郎将贺齐平黟、歙,分汉丹杨郡黟、歙二县地,立始新、新定、黎阳、休阳、黟、歙六县为新都郡,治始新。初,王郎为会稽太守,黟、歙尝羁属会稽西部。郎降,而黟、歙至是始平,文和遂家于歙。娶富春孙氏女,二子:轸、超。超居会稽。
       ○钜鹿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以符咒疗病,徒众至数十万。灵帝中平二年反,皆着黄巾,号黄巾贼。
       ○汉将军无常号。三国魏制,龙骧将军、征虏将军、辅国将军,并为第三品。晋因之,王濬、孟龙符、刘牢之、朱焘、袁真等,皆尝为之。又晋制,骠骑、车骑、伏波、抚军、四征、四镇、龙骧、典军、上军、辅国等将军,其为大将军开府者,皆为位从公。龙骧之名,盖始于汉,魏晋遂列为定品。
       ○时孙策定江南,虽专除授,而犹遥表汉朝,故表文和为会稽县令。
       ○东汉以浙东为会稽郡,其会稽县地今为绍兴路。
       ○黟、歙二县,汉属丹杨郡西部,丹杨都尉分治之地。谱云尝属会稽,岂当时丹杨破没,金奇、毛甘、陈仆、祖山之徒分据,歙、黟之地无所属而遂附会稽邪?
       ○始新,今严州之淳安也。新定,今遂安也。休阳,今休宁也。今之休宁、婺源、歙县、绩溪,皆古歙县地也。今之祁门、广德、建平、黟县,皆古黟县地也。后黎阳并休宁,而休宁分为婺源,歙县分为绩溪,黟县分为祁门、广德、建平矣。
       ○富春:汉县名,今建德路之桐庐、寿昌地,吴分置桐庐县。
       ○按谱云“建安丁丑,文和南渡江”,又云“轸破黄巾于故鄣”,参考《吴兴记》轸事,实在灵帝时,岂文和因子轸在故鄣而遂南渡邪?抑中平间已渡江,至建安二年,而后始为会稽邪?或者云:“龙骧官名始于王濬,而文和事,他书未见。”古之人物,奚翅万殊,史之书者,盖略矣,非特一文和而已也;龙骧已列魏晋官制,于汉盍有相沿?而云始于王濬,不考之过也。

       三十二代  轸,字公真。中平六年乙巳,破黄巾贼于故鄣,为弭寇将军、故鄣县令。娶历阳李期女,四子:澈、远、除、万春。万春为吴庐江郡丞。
       ○弭寇将军:如孙坚——破虏将军,程普——荡寇将军,孙策——讨逆将军,殄寇将军,皆一时创名。
       ○汉故鄣县属丹杨郡,以秦鄣郡故治得名,今湖州安吉、长兴县地。按《吴兴记》,张角之乱,独此郡守险助国,朝廷嘉之,故分故鄣县南乡置安吉县。
       ○汉历阳县属九江郡,今为和州。
       ○秦合肥县,汉为庐江县,后为居巢侯国,吴为庐江郡,今为庐州路。
       ○汉郡有丞,秩六百石,吴因之。

       三十三代  澈,字子明。仕吴,累功至湘东郡太守,封新都侯,食(邑)黎阳。娶始新方信女,三子:授、守、谦。谦为豫章郡丞。
       ○湘东:汉属桂阳及长沙国。孙权分长沙国,立湘东郡,统酃县、茶陵、临烝、利阳、阴山、新平、新宁七县,今为衡州。
       ○黎阳:今休宁县黎阳乡地,梁为黎阳县,陈省入休宁。
       ○秦九江郡,汉置豫章,吴因之,今为隆兴路。

       三十四代  授,字元德。吴赤乌末,为射声校尉。宝鼎三年戊子,除右将军、陈留太守。时新都太守许悌启敕新都,汪、余、方、胡自为一邦四胄之姓。娶新定丞余通福女,四子:翊、解、演、旭。翊为海阳令;解为庐江太守;旭为晋军司马,破刘曜有功,历护军司马、丹杨太守、淮安侯,食邑二千户。
       ○汉武帝置射声校尉统善射者,取夜中闻声则射之以为名,吴因之。
       ○陈留郡:今汴梁,在吴为遥领。
       ○《风俗通》曰:余氏,戎人由余之后,世居新安及下邳。
       ○方、胡,今犹为郡著姓。
       ○汉县皆有丞、尉,秩四百石。
       ○海阳:今休宁县。
       ○刘曜:刘渊之族子,匈奴人。晋怀愍间为寇,东晋大兴间僭位。
       ○旭事详见《汪旭上谱表》注。

       三十五代  演,字德敷。仕晋,官至散骑常侍。惠帝元康四年甲寅夏,洪水涨,演居遂安,所居地沦为溪,徙居遂安城北。娶王氏,子道献。
       ○散骑与常侍本秦汉二官,魏文帝始合为一。晋因之,置四人骑而散从,典章表诏命之事;貂蝉绛服,佩水苍玉。
       ○吴新定县,晋改遂安县,今属建德路。

       三十六代  道献,字君奉。晋元帝永昌元年壬午,为黟县令。娶胡氏,二子:恭、威。

       三十七代  恭,字敬伯。性廉介,不言财货,所居惟书史充栋。八十七岁殁,葬歙县向杲山。娶胡氏,子统。

       ○向杲山:在歙县永丰乡。梁大同元年,建向杲院于此。

       三十八代  统,字容之。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甲午,为宁远将军。年六十五卒,葬向杲山。娶程氏,子元爽。
       ○晋制,宁远将军,第五品。

       三十九代  元爽,字克明。以文学著名,隐居自喜。宋文帝元嘉元年,征为富春令,不就。年七十殁,葬乌聊山。娶程氏,子叔举。
       ○乌聊山:高二十八仞,在今徽州治所。州东南北,皆践山为城。

       四十代  叔举,字鹏远。宋孝武帝大明间,为军司马,遂勇退不仕。然于乡里,急病让夷,性复好赒施,丐贷者踵门,虽贫乏,益不厌。年九十八卒,葬歙县登岭山。娶江氏,四子:泰、志、骋、霸。霸,梁武帝时为歙县主簿。霸六子:滕、凭、陵、标、可、舒。
       ○县主簿:主簿书掌付事勾稽,省署抄目,纠正非违。自汉以来,皆令长自调用,历代因之。后至隋,始命于朝。

       四十一代  泰,字亨之。年六十三殁,葬歙县横品山。娶姚氏,五子:勋明、然、杰、默、仁。

       四十二代  勋明,字智叔。性严正端默,不持人短。陈武帝时为会稽令,后历仕,以功至封戴国公。年六十一薨,葬歙县云郎山。娶许氏,二子:僧莹、僧湛。僧莹识度弘远,尝诲子弟曰:“凡人要处中,服食居用,贵无敝陋,然亦不至奢。毋俭不中礼,毋时绌举赢,斯可矣。”陈文帝天嘉元年庚辰,为海宁令,又为郡长史。年七十四卒,葬云郎山。娶郑氏,生世华、世荣、世英。世华美髭髯,风格凝峻,志气高远,少习武事,以勇侠闻,叔父宝欢为隋将,深器之。大业十一年乙亥,天下大乱,世华以土豪应新安郡募,平回玉乡寇,寻以兵据郡及宣城,转略杭、睦、婺、饶之境,称吴王。武德四年归唐,避唐秦王讳,偏名华,诏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上柱国,(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六年入觐,授左卫白渠府统军。贞观十七年,除忠武将军,行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薨于长安,归葬云郎山。歙人怀其安集之功,立庙乌聊山,岁时祀之。至宋,追封“灵惠侯”,屡加至“昭忠广仁武神英圣王”。大元泰定三年,改封“昭忠广仁武烈灵显王”。华八子:建、璨、达、广、遊、逵、爽、俊。(遊,一作逊)

       ○古戴国在陈留外黄东南,即今汴梁封丘地,后为郑所灭。李攸编唐宋封爵国三等,凡小国二百三十一,戴居其一。
       ○吴孙休改休阳县为海阳,晋武改海宁,大业中改休宁。
       ○时秦王世民勋名已著,世华始奉表归唐,故偏名华,以避其讳。
       ○武德元年,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加号持节诸军事,而实无节,但颁铜鱼符而已。
       ○隋时天下惟并、扬、益、荆四总管,后又以令狐熙为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唐因其号,故李靖统十二总管伐萧铣,孝恭亦为荆州总管。
       ○上柱国:三代时楚官名,隋置为勋官,唐因之,并武骑尉,凡十二等。上柱国正二品,赐门立戟。
       ○唐制,国公,从一品。
       ○左右卫、骁卫、武卫、威卫、领军、金吾、监门、千牛,皆有左右,为十六卫。天下折冲府,六百三十四隶焉。府多因其地名自为名,置统军领之。贞观十年,更号统军为折冲都尉。
       ○左右卫所领,有亲府、勋一府、勋二府、翊一府、翊二府及武安府、积福府、白渠府、武成府,凡五十五府。
       ○按汉赵中大夫白公穿渠引泾水,起云阳县,入栎阳,注渭中溉田,因名白渠,故唐府因其地为名。
       ○忠武、壮武、冠军等将军,谓之散号,加官。忠武,本梁、陈置,唐因之,为正四品。
       ○上府折冲都尉,正四品;中府,从四品。
       ○云郎山:在今歙县北七里,华墓、庙尚存。
       ○回玉乡:在休宁县西南,婺水之源。唐开元末置婺源县,今为州。
       ○乌聊山:见前注。
       ○按谱,华以武德三年入唐纳款,四年奉表归唐。《史》云:“九月甲子,华遣史来降,拜歙州总管。”其年十一月,杜伏威遣王雄诞取杭州、执李子通还军,遂袭汪华。盖是时,华已归唐,不复力拒,而雄诞诱袭之以为功,故华归唐后,官仅从四品,由雄诞之奸欺掩其功也。
       ○新都郡:晋改新安,隋改歙州,后复为新安郡,唐复歙州。

       四十三代  僧湛,字公卿。陈文帝天康元年,为鄱阳令。年八十九卒,葬溲山。娶汝南周氏,七子:铁秩、铁师、铁佛、铁罗、铁彪、铁环、铁珉。
       ○鄱阳县:秦属九江郡,东汉属庐陵郡,今饶州路治鄱阳县。
       ○汉汝南郡,后为蔡州,又为汝宁府。

       四十四代  铁佛,字懋族。隋大业十一年,群雄并起,铁佛为新安郡首领,与兄华分兵征讨,保据新安。又为吴会首领。武德三年庚辰,华遣铁佛入唐申布诚款,高祖慰劳,授金紫光禄大夫,并赐紫袍金带。四年,华籍土地、兵民之数,奉表归唐。九月丁丑,诏授铁佛歙、宣、杭、睦、婺、饶六州总管府长史,上柱国,宣城郡开国公。继赐玺书,辞曰:“皇帝敬问新除六州总管府长史、宣城郡开国公汪铁佛:卿昔经离乱,备尝艰险,戮力协心,缉宁士庶,中达机变,遥布款诚,念此诚为嘉叹。朕君临四海,抚育万方,冀资英杰,共安亿兆。彼藩襟带吴越,统摄不轻,元僚之重,故以相授。宜善加绥御,务立功绩,使钟鼎铭业,竹帛书名。朕之望也,尚勉之哉!冬首霜寒,比想无恙,家门大小均安。故遣使臣往宣朕意,仍寄信物如别,以示朕怀。武德四年十月十一日,中书令、上柱国、宋国公、臣瑀宣,中书侍郎、阙中大夫、中书舍人、开府臣王孝远奉行。”后入觐,授左武侯卫翊卫府中郎将,统领禁军宿卫。贞观十二年戊戌,辞官归。永徽中,卒于家,葬绩溪东二十里白鹤山。娶下邳洪氏,八子:伯广、伯密、伯伦、伯廉、伯雅、伯嶷、伯顺、伯当。
       ○秦光禄勋属官有中大夫,汉名光禄大夫。后周改为散官,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唐为正三品,紫袍金带。
       ○汉边郡长史,掌兵马,秩六百石。在唐如张柬之——荆州长史,张仁愿——洛州长史,王晙——并州大都督府长史,高士廉——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晋置宣城郡,隋为宣州,炀帝复为郡。
       ○汉魏诸侯无以国为号者,晋始有开国郡公之称,陈唐因之,为正二品。
       ○唐高祖入关,萧瑀挈郡归附,封宋国公,武德元年迁内史令。武德三年,改内史令(员二人)为中书令。
       ○唐中书侍郎,员二人,掌侍从、献替、制敕、册命,敷奏文表,通判省事。
       ○唐初内史舍人六员,武德三年改为中书舍人,专掌诏诰、署敕、宣旨、劳问,受纳诉讼,敷奏文表,分判省事。
       ○汉制惟三公开府,至魏始有开府仪同三司之号(魏黄权始以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武德七年定为散官。上开府仪同三司,正四品;开府仪同三司,从四品。
       ○隋置左右武侯府,炀帝改府为卫,唐因之。掌宫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凡翊府之翊卫及外府佽飞番上者,皆属焉。
       ○凡诸卫翊卫之府二:曰翊一府、翊二府,每府中郎将一人。
       ○夏邳国地,宋隋为下邳郡,唐为泗州,今为邳州。
       ○隋炀改杭州为余杭郡,唐复杭州;改睦州为遂安郡,唐复睦州;改婺州为东阳郡,唐复婺州;改饶州为鄱阳郡,唐复饶州;改宣州为宣城郡,唐复宣州。——皆古吴越国之地。华据歙、宣,略杭、睦、婺、饶,故铁佛为吴会首领,而华称吴王,封越国公。
       ○按铁佛以武德三年入唐申款,四年遂有玺书之赐,辞旨谆笃。后兄华为王雄诞所陷,而铁佛归唐,授翊卫中郎将,与华俱为四品。高祖必能明其初心,眷未艾也。王雄诞本起诸盗中,其奸恶极矣!不旋踵而为辅公袥所杀,虽豺狼枭镜之相残,亦天道祸淫,凶人不终之效也。

       四十五代  伯嶷,字子思。贞观十二年,以父勋为左率府长史。仕至折冲都尉。娶广平程氏,四子:元会、元坦、元积、元谈。
       ○唐太子左右率府各置率一人、副率二人、长史一人,掌判诸曹。凡天下折冲府分隶十六卫,外余者以隶太子率府。
       ○折冲府上府兵千二百人,中府千人,下府八百人。府置折冲都尉一人。上府都尉品秩同中州刺史,中府都尉从四品,下府都尉五品。

       四十六代  元坦,字至满。唐高宗永徽二年辛亥,为司功参军。龙朔初,仕至将作大匠。娶许氏,二子:守本、守松。守本生敬铨。敬铨生四子:文喜、文成、文忻、文显。
       ○汉、魏州郡皆有功、户、兵、贼曹员,北齐为曹参军,隋为司从事,炀帝改为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等书佐。唐因其六司,改书佐为参军,在府为曹,在州为司。司功参军,正八品,掌考课、假使、祭祀、礼乐、学校、表书、禄食、祥异、医卜、丧葬、陈设之事。
       ○将作监:周考工之官。历代官名不同,隋开皇为将作监。唐因之,设大匠一人,从三品;少匠二人,从四品。

       四十七代  守松,垂拱中,不义武氏,隐居凤亭里。娶王氏,子敬满。

       四十八代  敬满,娶方氏,三子:怀德、怀宾、怀斌。怀德生珍俊、珍超。珍超生万伦、万宜、万佐、万澈。万伦为会稽主簿。怀宾生珍遇。
       ○唐县置主簿一人,以流外为之。

       四十九代  怀斌,娶周氏,三子:庭芳、珍浦、珍粹。庭芳生万饶、万益;珍浦生万盈、万乔。

       五十代  珍粹,字元宝。力学为文,雅好宾友,所居设榻置驿,至则日以诗酒相娱,久而愈笃。诲诸子严正,后皆知名。娶程氏,三子:万于、万丰、万高。


       五十一代  万于,字淑振。唐宪宗元和七年壬辰,授江陵府户曹参军。娶程氏,三子:叔和、叔义、叔柬。
       ○唐西都、北都、东都、凤翔、成都、河中、江陵、兴元、兴德各府设户曹参军二人,正七品,掌户籍、计帐、道路、过所、杂徭、逋负、良贱、刍稿、逆旅、婚姻、田讼、旌别孝悌等事,在州曰司户参军。

       五十二代  叔和,娶胡氏。
       ○旧谱至此卷终。
       ○胡氏下,或本有一子字。
       ○或本谱后别书“自后辟地凤亭九十三年未及讨论”字,盖后人误计元和七年至天祐元年而为是说,起后世阙代之疑。
       ○今按自万于世元和七年壬辰,至宋元丰乙丑文昉葬张坑口,凡十四代,二百七十四年,以年均代,代不及二十年。借自始祖而下,而代计之年之特少者犹逾二十,多至三十余年,今为代如此年促,代数宁复有遗?且旧谱自五十二代胡氏之下绝笔无文,其为起祖携自凤亭传后之谱甚明。吾先子尝言:上世相传,自起祖旌城殁后,世属黄巢五季之乱,抢攘自救,困顿百年,故枫香林诸祖墓今率堙没,宜其于谱因循不续,而后代遂疑起祖之上复有阙代也。起祖,故硕儒,尝授业于旌城,书谱而遗其祖父,虽庸人犹自反阙,然曾谓起祖之贤而遂遗之乎?叔和之为起祖父固无可疑也,今推明而定续之。


       赞曰:
       鹿囿底绩,沙随征生。孰为鲁仲,兄襄父成。
       猗嗟颍川,肇握嘉名。采分藩屏,功列三卿。
       挺不忘周,锜能蹈兵。昭其忠毅,日月贞明。
       氏彰史传,族衍边城。曰永曰陈,志酬伐荆。
       良经博浪,包泣秦庭。泽流公辩,尚克辞荣。
       渔阳烈烈,愈振家声。蠢尔鲜卑,敢干怒庭。
       铁马晨汗,玉龙夜鸣。褰旗夺槊,屡封大鲸。
       轧荦巡毙,沙陀揆刑。从容节义,之死惟轻。
       乃笃文和,乃宗乃弘。龙骧发轫,虎落扬旌。
       乃底乃定,时维南征。乃顾歙山,奕奕嵘嵘。
       乐静于仁,宅幽于清。贻我子孙,百世是京。
       妖销轸显,羯蹶旭升。粤华戡乱,亦著邦称。
       支派既繁,功业斯宏。北周河洛,南播台衡。
       子思武进,淑振文能。迄于唐季,世袭簪缨。
       远矣志高,由凤之亭。明宗保族,牒记同征。
       载缉载䌷,既昏以凭。于千万年,无坠厥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15: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汪氏通谱工作室 于 2016-9-18 13:05 编辑

旧谱晋汪旭上谱表

       晋成帝咸康二年丙申三月,诏天下索谱,淮安侯汪旭上谱——颍川、晋初陈郡阳夏县西乡靖仁里《汪氏大宗血脉谱》。
       臣旭言:臣等千载有幸,奉诏品量、分别姓氏。臣承黄帝之后,玄嚣之苗裔,周武王弟周公旦、鲁伯禽之后。至成公黑肱次子汪,封汪侯,食邑颍川。臣四世祖文和,汉建安二年为会稽令,因渡江而家焉。子孙遍布诸郡,无不簪缨。以臣无功蒙用,领授护军司马、丹杨太守、淮安侯,食邑二千户。索臣繇来,谨治旧谱婚宦职状,诣阙拜表以闻。臣旭诚惶诚恐,坐罪谨言。


       敕付尚书、佐著作郎袁彦叔。尚书、佐著作郎、知谱臣袁彦叔奉敕品入。
       袁彦叔曰:臣读《汪氏家谱》云:“汪氏承周之苗裔,鲁伯禽之胤,成公黑肱之次子汪侯之后也。谥命族姓。”观经传子史,实是不虚。汪锜、汪量名宦周秦之朝,汪胜、汪晃德昭汉世,显著风烈品流,汪氏可证纲宗胄族者矣!


       ○晋初:旧作晋州。按阳城为颍源,州来为颍尾。颍川地广,而谱中所指,特鲁灭项之疆,故以晋时郡县名释之。盖自汉武分秦颍川郡,立淮阳国,而项地为项、阳夏县。项属汝南郡,阳夏属淮阳。项县后为西华。顺帝改淮阳为陈郡,晋武因之,平吴后合陈郡于梁国,统蒙、睢阳、下邑、宁陵、谷熟、长平、虞、阳夏、武平、苦、陈、项,凡十二县。惠帝复陈郡,而项属汝阴,阳夏属陈。大宁三年,李矩、郭默弃城南奔,于是司、豫、陈、颍皆没于后赵,以淮为境矣。东晋因流民侨置淮阳、阳平、济阴、北济阴四郡于南方,而淮阳非昔之陈郡地矣,故汪旭之谱加“晋初”二字于“陈郡阳夏县”之上,以释鲁地之川。“初”字讹误,近“州”,后世又以汪氏平阳郡望名,类“晋州”,故惑而不知改。详见《平阳辩》《颍川辩》。
       又按唐淮阳郡或为陈州,领县六:曰苑丘;曰南顿;曰溵水;曰太康,即汉之阳夏县也;曰项城,即古项子国,汉之西华县也;曰西华,即汉之长平县也。
       ○凡水之北曰阳,南曰阴。郡居淮北,故曰淮阳。
       ○又按秦颍川郡地分裂,至晋,颍川郡所统,惟许昌、长社、颍阴、临颍、郾、邵陵、鄢陵、新汲、长平九县耳。
       ○旭:三十四代授之子。
       ○护军:秦都尉之官,汉陈平为护军都尉,后世以为勋官,后汉有护军司马。晋置领军护军,属官有长史、司马、功曹、主簿,出征有参军。
       ○汉武帝分秦鄣郡地,立丹阳郡,治宛陵,因山多赤柳得名,今宁国、建康、太平、徽池、广德及建德之淳安、遂安县地也。吴分其地,立新都。晋又分立宣城,而晋之丹杨郡治秣陵,所统惟建邺、江宁、丹杨、于湖、芜湖、永世、溧阳、江乘、句容、湖熟十一县。又,晋毗陵郡丹徒县及丹阳山,因秦使赭衣徒凿朱方地得名。至唐,以汉丹杨地之江宁、金坛、句容,以晋毗陵地之丹徒、丹阳、延陵,合六县置丹阳郡,非晋汉之丹杨矣。
       ○隋炀帝改显州为淮安郡,即晋之南阳国,今唐州也。赵宋降楚州为淮安军,即晋之广陵郡淮阴地也。晋制有郡侯、乡侯、亭侯,而郡县未有淮安名,旭之封岂乡亭名耶?
       ○晋制,郡置太守,诸王国以内史掌太守之任。元帝镇建邺后,改丹杨太守为内史。大兴元年即位,六月改内史为尹。旭为守,当在未改时。
       ○古者有分土无分民,封爵以户,自汉始也。
       ○秦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历代名本此。
       ○著作:周左史之任也。汉使名儒著作东观,有名无官。魏明帝始置著作郎,晋武始以缪征为中书著作郎,惠帝元康改为秘书著作,后别自置省。著作郎一人,谓之大著作郎,专掌史任,又置佐著作郎八人。
       ○晋袁瑰,陈郡阳夏人,成帝咸和四年封长合乡侯,咸康三年为国子祭酒。子袁乔字彦叔,初拜佐著作郎,后为桓温司马,博学,著《论语诗》并诸文笔行于世。旧谱彦叔或作彦伯,按《晋书》,袁宏字彦伯,初为谢尚参军,未尝为著作,当以彦叔为正。古人多以字行,故谱书彦叔。
       ○何攀为梁、益二州中正,申明陈寿、费立之谤。太原王济为本州中正,访问铨邑人品状,目为状举孙楚。燕蓟刘沈为本国中正,进霍原为二品。晋世品量人物如此。
       ○广陵刘颂为郡名宗,庐江杜夷为郡著姓。过江则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朱、张、顾、陆为先。崔、卢、李、郑既首于山东,裴、柳、薛、杨亦雄于关内。晋世之分别姓氏如此。
       ○杨佺期门地承籍,下视王珣,以过江婚宦失类,而为人排抑。卫瓘自以诸生之胄,婚对微素,而固辞尚主。晋世之尚婚如此。
       ○向雄谓:“九品访人,执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刘毅谓:“设状求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应詹亦言:“在职直以旧望登叙,故径寸山苗率居世胄,伧荒晚渡不践清途。”晋世之尚宦如此。
       ○晋武帝时,挚虞以汉末丧乱,谱传多亡,子孙不能言其先祖,撰《族姓昭穆》十卷,上疏进之。后太元中,散骑常侍、河东贾弼撰《姓氏簿状》,十八州百十六郡,合七百一十二篇,甄析士庶无遗。刘湛好之,为铨曹撰《百家谱》。王俭又广之。王僧孺演益为十八篇,东南诸族自为一篇。贾弼传子匪之,及孙希镜,撰《姓氏要状》十五篇。希镜传子贾执,更作《姓氏英贤》百篇,传其孙冠。晋世资谱以助铨选如此。
       ○魏晋立九品,州郡置大中正。其州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为之,以定门胄,品藻人物,尊世胄,卑寒士。晋宋因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而考其真伪。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由是有谱局,令史职皆具。晋世为谱设官如此。
       ○今历叙晋世事如前,庶几可参考云。
       ○按颍川之生至咸康丙申,九百有九年,又至泰定乙丑,九百八十九年,通计一千八百九十八年。

       赞曰:
       颍滨启氏,江表承风。波涛以定,云变而同。
       卓哉汪旭,盘柏诜螽。对扬明命,章表遐宗。
       范自豕韦,汉为陆终。匪匄匪玄,曷究曷凭。
       轩姬既叙,周鲁攸封。裔孙松寿,敢赞宏崇。




旧谱叙祖墓

       窃闻有形必化,亘千古而无违;卜宅以藏,更百王而不易。白骨求安于长夜,黄肠宁望于复朝。故周官辨兆域之图,而左氏谨窀穸之事。玉棺表王乔之灵柩,理益难明;石椁颂滕公之佳城,事皆前定。既获牛眠之所,当崇马鬣之封。诔德无穷,宜特刊于金石;追思罔极,盍增□于松楸?所有南北坟茔,备录于左,庶几后世知其墓焉耳。

       颍川侯讳汪,葬颍川城南三十八里。三十五丧合葬其中。
       其碑铭曰:
       稽源后稷,究本周公。司方曲阜,作伯弧彤。绩纪太常,望实岱宗。
       改封上邑,命氏中都。身先居鲁,其后宅吴。寻流昆派,摭胤雏。
       式刊玄䃤,敢颂鸿儒。碑平失字,树古无株。空遗令闻,与天地俱。

       司谏讳挺,葬洛阳牛耳山。四十丧合葬其中。

       武锋将军讳言,葬右扶风茂陵马邑山。九丧合葬其中。
       其碑铭曰:
       周公末裔,汉代名贤。
       英英独秀,沉此蒿田。
       麒麟匝地,长松参天。
       灵龟万世,表示千年。
       式刊不朽,视此雕镌。

       中郎将讳陈,葬长安左冯翊,即秦内史地。十八丧合葬其中。与将军刘昇墓相连。

       龙骧将军讳文和,葬新都郡西九里邵石山。二十五丧合葬其中。
       其碑铭曰:
       盘桓汉室,砥砺吴门。烹鲜稽邑,鸿雁停喧。
       弦歌见哂,卧辙攀辕。因兹乐土,流布子孙。
       四时迁运,岁稔迅移。海田有变,陵谷低垂。
       陇深荒草,树古摧枝。千龄淼邈,故立斯碑。

       弭寇将军、故鄣县令讳轸,葬新都郡前都督山。六丧合葬其中。
       其碑铭曰:
       夋喾之胤,姬旦之苗。
       股肱周室,羽翼鲁朝。
       源长派远,金声玉条。
       文波浩瀚,笔海辽遥。
       烹鲜驯雉,制锦沉巫。
       既宰他邑,亦赞枌榆。
       燕舞城郭,雁至衔芦。
       屡华庭槿,亟囿荒芜。
       千年迅速,七尺斯须。
       茔来玄武,兆示青乌。
       宗枝不昧,万载无渝。

       湘东太守讳澈,葬歙县城东八里吴清山(一作吴渚山)。

       歙县令讳道献,葬歙县城东八里吴清山。三丧合葬其中。

       三十七代祖讳恭,葬歙县向杲山。十丧合葬其中。

       宁远将军讳统,葬歙县向杲山。十丧合葬其中。

       富春令讳元爽,葬歙县乌聊山。

       司马讳叔举,葬歙县登岭山白杨坑口东山下。

       歙县绩溪祖讳泰,葬歙县横品山。

       戴国公讳勋明,葬歙县云郎山。

       鄱阳令讳僧湛,葬歙县溲山。

       越国公讳华,葬歙县云郎山。

       宣城郡公讳铁佛,葬绩溪东二十里洪村白鹤山。海阳令翊墓同处。

       此篇铭叙,俱系后人追识之辞,墓茔迂远,恐非出一时,字句或有讹宕不伦,不及悉正。
       赞曰:
       杜羔征柱先陇没,秦誗筮金社墓出。
       鄹曼毋识衢防合,营丘狐首著无忘。
       颍洛埏茔列汉唐,披图按牒孝思长。


旧谱叙支派


       窃以纠合宗支,尚期磐石之固,不如同姓式叙葛藟之芳,靖惟棠棣之华,庶免杕杜之刺。源同派远,室迩人疏。执笔特书,志宗盟之他寓;开编广览,宜族谱之无忘。故叙。

       纪颍川以下支派:
       北地七户,承祖猛次子拔后;
       宜阳七户,承祖胜三子泰后;
       清河四户,承祖理次子坚后;
       扶风八户,承祖进次子勘后;
       淮阴四户,承祖达三子卞后;
       广平九户,承祖高三子会后。

       纪渡江以后支派:
       会稽七户,承祖文和次子超后;
       庐江五户,承祖轸四子万春后;
       休宁诸支,承祖授长子翊后;
       歙县绩溪、沙溪、凤池、登原诸支,承祖授二子解后;
       睦州遂安、新安诸支,承祖授三子演后;
       宣城诸支,承祖授四子旭后;
       豫章三户,承祖澈三子谦后;
       歙县长乐、南乡诸支,承祖道献长子恭后;
       北野灵村、辈(辇)村、乌郎、琶村诸支,承祖道献次子威后;
       葛塘诸支,承祖叔举次子志后;
       白杨诸支,承祖叔举长子泰后;
       临溪诸支,承祖叔举三子骋后;
       长乐诸支,承祖叔举四子霸后。

       ○汉北地郡,统马岭、直路、灵武、富平、灵州、昫衍、方渠、除道、五街、鹑孤、归德、回获、泥阳、郁郅、弋居、大要、廉县、略畔道、义渠道,凡十九县,今庆阳、泾州、邠州地。
       ○宜阳:韩(国)县,秦甘茂所拔。汉弘农郡宜阳县在黾池有铁官。东魏为宜阳郡,唐为福昌县,属河南府。
       ○汉高祖分钜鹿,置清河郡,统清河、绎幕、灵县、东武城、厝县、鄃县、贝丘、信成、莎题、东阳、信乡、缭县、枣疆、复阳,凡十四县。清河后为甘陵县,唐乾元改贝州,今为恩州。
       ○秦内史地,汉大初元年改名右扶风,统渭城、槐里、鄠县、盩厔、邰县、郁夷、美源、郿县、雍县、漆县、栒邑、隃麋、陈仓、杜阳、汧县、好畤、安陵、茂陵、平陵、武功、虢县,凡二十一县。隋为岐州,唐为扶风郡,统十县,今为凤翔府。
       ○汉淮阴县属临淮郡,后汉属广陵郡,晋末立山阳郡,隋唐为楚州,亦为淮阴郡,宋为淮安军,今为淮安路。
       ○汉初置广平国,统十六县,光武省入钜鹿郡。魏改广平郡,统十五县:广平、邯郸、易阳、武安、涉县、襄国、南和、任县、曲梁、列人、肥乡、临水、广年、斥漳、平恩。隋、唐为洺州,领县十,今为广平路。
       ○晋会稽郡,统十县:山阴、余姚、上虞、句章、鄞县、鄮县、始宁、永兴、诸暨、剡县,今为绍兴路。
       ○晋庐江郡,统十县:阳泉、舒县、灊县、皖县、寻阳、居巢、临湖、襄安、龙舒、六县,今为庐州路。
       ○陈置睦州,唐为新定郡,又为睦州,统六县:建德、寿昌、桐庐、分水、遂安、还淳,今为建德路。
       ○晋武帝分丹杨地,置宣城郡,宋、齐至陈皆因之,唐为宣城郡,或为宣州,统宣城、当涂、泾县、溧水、溧阳、南陵、绥安、宁国、太平、青阳十县,今为宣州。
       ○晋豫章郡,统十六县:南昌、海昏、新淦、建城、望蔡、永修、建昌、吴平、豫章、彭泽、艾县、康乐、丰城、新吴、宜丰、钟陵,今为隆兴路。
       ○新安郡:即吴新都郡,今为徽州路,详见后注。

       赞曰:古姓数分氏,宗支易推;今也姓久其传,迁析繁而难征。易其难,其惟兹叙乎?世言汪氏之著者,江表、陕西,叙之有源,若合符契,盖其详哉!甄明流派,固将之天下而稽焉,非特河、洛、淮、越之乡为可知已。




旧谱唐族望敕

唐开元考定从前至今族望
先奉敕旨四海望姓家永徽六年考二十六姓与诸姓不同各得出处远近其乾封元年君羡考定至今依令
武阳李  荥阳郑     陇西牛  并州郭  上党陈
河西汪  安定皇甫  中山鲍  河间刘  雁门夏
    右件十姓为国之柱
武阳贾  白水张  扶风马  京南叶  陈留王  冯翊赵  蒙扶水  冀赵苏
京兆杜  河内苟  梁山钜  南阳何  岭南庞  安定胡  高阳许  南阳侯
    右件十六姓为国之梁
敕旨天下诸州百姓婚姻不同者价纳不依诏处分者准敕合徒二年诸余可结为婚者一百五十改之主者施行
    开元五年四月八日下


       ○按唐太宗时,山东崔、卢、李、郑诸族矜负世望,子孙虽衰,他族欲与为婚姻,必多责财币,人谓之卖婚。上恶之,贞观十二年,诏高士廉、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遍责天下谱牒,质诸史籍,考其真伪,进忠贤,退悖恶,先宗室,后外戚,右膏粱,左寒畯,专以今朝官爵品秩为高下,合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为九等,号《氏族志》。高宗时,许敬宗以不叙武后世望请改之,乃命孔志约、吕才十二人刊定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显庆四年书成,改号《姓氏录》。时李义府为子求婚于山东之族不获,恨之,以太宗旨劝帝,诏后魏陇西李氏等七姓十家,子孙不得自为婚姻,仍定天下嫁女受财之数,三品以上纳币不过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匹,六品、七品百匹,悉为归装,夫家毋得受陪门财。然俗尚终不能禁,往往自称禁婚家,益增厚价。中宗景龙中,柳冲复请修其书,诏魏元忠、萧至忠、徐坚、吴兢等及冲修之。会魏元忠等物故,至玄宗先天时,复诏柳冲、徐坚、魏知古、陆象先、刘子玄等讨缀,书始成,号《姓系录》。开元初,诏冲与薛南金复加刊窜,乃定。冲之《录》以四海望姓为右姓。今详谱中所载,许敬宗之始请,当在永徽六年立武后时。考诸姓之不同,以为改《氏族志》之本后。书成于显庆四年六月,乾封丙寅距显庆己未凡七年,李君羡已诛死于贞观间。此未详谁氏,兼此篇讹脱甚多,今姑考大概而阙其疑,以待后之览者。


       赞曰:
       孔壁坏,简书摩。汲冢圮,简书讹。没龟马,断蛟鼍。
       谱之遗,代年多。编毕绝,正者何?惟业业,沿其波。
       谱之成,尚研磨。史阙文,事旁罗。张本原,庶无颇。




论竹溪新谱书

       松寿窃谓别生分类,其来尚矣。三代以降,氏族日繁,支派日广,赐、别、改、冒之姓漫不可求,苟非谱牒所传,则莫能知其所自。故后世,官籍定其源委,家乘最其乘传。然而犹惑迷失遗忘,断没难考。况汪氏自颍川得姓以来,歙土定居之后,数经丧乱,奔播于黄巢,抢攘于五季,析居聚寓,东西纠纷,同姓各支,无虑千万。所赖上世相传旧谱,自始祖颍川至叔和,历历可据,惟叔和而下,疑失代名。每披䌷则目眯口呿,骨惊心热。士而遗其祖,真不可也!自是以后,分支又多,流派逾远,比游宦南北,虽随处询录而莫克备究。独吾宗尊者竹溪翁以谈贯文史之资,驰骛翰墨之手,敛而不耀,特潜心于谱录之间,远引旁搜,支系粲别,后之子孙不迷其所自,今之族属皆知其所同,俾之得以相助相维,左提右拂,祖宗传付继述之功,将于是乎在矣!惜其莫究根源,苟惟枝派,而且求罗博杂,嗜暮(慕)夸远,不无混玉乱珠。夫祖宗之代绪,关系匪轻,千虑虽愚,有不容揆其卑后而缄默者,敢条陈新谱十误,具呈诸尊长,示诸弟侄,所望参详辩数,庶几有补于斯焉。松寿再拜!
       旧谱勋明生僧湛,僧湛生铁佛,凡九世至祖叔和,叙次甚明。新谱乃谓勋明生僧莹,僧莹生世华,凡十四世至枫林君景,又若干代无名讳,而后志高冒为远孙。夫旧谱代传户蓄,皆知吾为僧湛、铁佛之支。今新谱务为邪宕,改祖世华,遂支离牵合,旁证稗书,媚血食之明神,忘旧谱之真祖。其误一也。
       自祖文和渡江,祖澈封新都侯,实歙州也,十三世而至僧莹、僧湛,中间分支浸多,至汪华,族宜众矣。《新安志》谓“黟、歙十姓九汪,皆华后”者,乃纪事之人归重于华而概为之辞,非如族谱叙世分支不可差也。假若所云,则今州十三万余户,为汪者居其十一万有奇耶?新谱引之,以证华后。其误二也。
       新谱引浮溪公藻叙家世,谓“汪,古之国名”,而以张平子《思玄赋》“汪氏龙鱼”为证。按《思玄》所谓“即汪芒氏也”,古之氏若此者众矣。若谓汪芒遂为汪姓,则栗陆去栗而为陆,尊卢去尊而为卢耶?夫作赋者率为夸远富丽之词,而非披文相实之纪,其不足据也明矣,如曰颍川采邑为国犹有可言,而泛引遥遥华胄谱系不传者以乱实。其误三也。
新谱汪韶州乾道四年石刻谓:愿自黄墩迁环珠者,必经唐乾符己亥黄巢掠歙之乱,避居黄墩,而后迁也。至天祐甲子志高祖始来旌城,仅二十六年耳,愿生士强,士强生世雄,世雄生知古,知古生子公,子公生枫林,枫林居凤庭,而志高尚为远孙。二十六年之间,不啻七八代,何其代多而年促耶?又云“枫林以来,二百余载”,则枫林君当在宋乾德年间。乾符己亥至乾德癸亥凡八十五年,乾德时,歙方属南唐,又十余年而归宋。志高而为远孙,则其来在天祐元年,当后乾德七八十年余,然后来矣。乾德至元丰乙丑,仅一百二十余年,自志高而下,至文昉祖元丰乙丑年实葬张坑,中间二十传,又将如何而续耶?至天佑与后乾德,皆不合也。若是,则石刻所谓“枫林君,故韶州之上世,居凤庭”者,而非吾祖之居凤庭者明矣。其误四也。
       旧谱五十一代万于之世,实当唐宪宗元和七年壬辰间,至天祐元年甲子祖志高始来旌城,中间约居四十年余,五十三年耳,以年会世,则在凤庭者当失二祖之名。然古者三十年为一世,其代年之极少者,亦当不减二十余。今约自元和七年壬辰始五十一代祖万于之世,至宋元丰八年乙丑祖文昉葬张坑,凡十四代,二百七十四年,年代相乘而计之,代不满二十年,不应复有阙代矣。窃料志高之居旌城,实贻此旧谱,故其纪录止于父叔和身没之后,历代因循,置而不修,后世子孙遂疑叔和之下九十三年居凤庭复有祖代,朦胧传写而不考耳。假复有阙代,则历九十三年,当天祐甲子,而后志高始来旌城,暨元丰乙丑祖文昉之葬,百八十二年而已,志高至文昉凡十二代,代止十五年,何耶?其误五也。
       按新谱有十误,今存者五,余皆失之。后有得者,尚当补其缺略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15: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汪氏通谱工作室 于 2016-9-3 00:53 编辑

唐越国公

门下汪华往因离乱保据州乡镇静一隅以待宁晏识机慕化远送款诚宜从褒宠授以方牧可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上柱国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主者施行
        武德四年九月二十二日中书舍人颜师古行

唐左卫白渠府统军
前歙州总管汪华
  右可左卫白渠府统军
门下前歙州都督汪华等或久经任使或夙著款诚并宜参掌禁兵委之戎旅可依前授主者施行
        贞观二年四月五日中书舍人李百药行

       ○按唐史,高祖入关,颜师古累迁中书舍人,专典机密,诏令一出其手,故《越公告》当其行。后公为王雄诞所诬,武德六年至京师,距五年始有白渠之命,李百药为中书舍人,当行,岂雄诞之奸久而始白耶?百药尝劝杜伏威入朝,几为所害,雄诞又为辅公祏所杀,百药由是升□□,贞观元年拜中书舍人,四年授太子右庶子。公之忠诚于是益□□□□伏威、雄诞、公祏之徒,首鼠怀奸者也。公以隋开皇十年正月生,至贞观二十二年薨于长安,归葬歙之云郎山,邦人怀其功德,立庙乌聊山。至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追封灵惠公。政和四年,赐庙额曰忠显。政和七年,追封英济王。宣和四年,加封显灵英济王。至隆兴二年,加封信顺显灵英济王。乾道四年,加封信顺显灵英济广惠王。德祐元年,封昭忠广仁武神英圣王。泰定二年,江浙行省上其事□□□□谓八字王。封已极尊崇,宜改锡嘉名,于是改封昭忠广仁武烈英显王。惟公丰功茂实,归于大统,赏不酬忠,储光郁庆,卒硕秩祀,亦□盛矣。
       又按事实,初,隋歙州守张公贪酷,且欲叛隋从杜伏威,众遂奉公为主。后伏威以饶洪兵入寇,公遣将汪天珤击败之。及称吴王,以天珤、铁佛为相。盖公尝与伏威构怨,故雄诞因袭之。又,《行状》云:“辅公祏叛唐,公引兵讨之,遂朝京师。”盖雄诞先假唐行台之号而来,故公下之,未释位也,至是而始入朝耳。



       惟汪氏远有代序,自轩辕降后稷、公刘,中微晦复明,敷前焘后,以集于文公。文公食采于周,伯禽分封于鲁,变俗革礼,世传德袭,用协于厥邦。肆我成公,承基绪,郤齐亲晋,弘济于艰虞。公之末年,始生襄公暨汪侯。汪侯在葆孤,故莫显于成公世,实克自树达敏,绩考烈以食于西疆,是为颍川之地,项之故封,敌陈、宋之境,乖蛮遏楚,任寄其崇,根株既蟠,启绎后嗣,以至于今。休越周挺秦量,世有闻人,派流浸广。汉则沛郡、宜阳、淮阴、广平、清河、北地、扶风之域,咸志分支焉。文和南渡大江,由会稽迁歙遂安之地,实为首基,下播绩溪,而支裔日蕃矣。居北土者以河西著,曰环、曰礼、曰遵、曰极之徒,谱史可稽者众,故唐称柱石之宗焉。由宋以来,将相名卿,相望于时,冠佩益森森然矣。大朝区宇,极于埏荒,地大人繁,莫能悉记。呜呼远哉!其恢于后也。仆生乎遥胄,憃蠢梼昧,曷敢仰羾千古,扬前人丕烈于无穷?靖惟今之所以知昔,后之所以知今,苟捐书简,非口耳其传赖者。晋旭《谱表》仅存,志高《编录》可识,及兹不勖,将抹杀无余。遂推原哉,始擿揭示兹,旁罗经史之传、百家之记,质诸谱录,尚合契符,惟不偭厥旨,乃敢奠厥世。若夫藻绘辞章,铺张事迹,讨论润色,成一家言,尚傒后之人逮与不逮,非仆所敢知也。
       粤稽鸿荒,冯翼倏开。群分族育,道集中材。□谁定谓,姓氏已该。撰《原姓》。
       结绳肇世,系本肇裔。受氏分宗,定于书契。应王嗣编,魏晋经制。昏冒以明,遐绝斯继。撰《谱论》。
       授熊据夋,泽尔豳。霈于周旦,鲁邦乃奂。撰《周鲁叙系》。
       虫鸟变迹,滂喜亡篇。书帝成虎,纪鳝为鳣。隶与篆违,楷随隶迁。四声或逆,六义茫然。芝湜羲献,遂成云烟。兴文引古,莫训其偏。撰《汪字说》。
       爰咨古志,参历图书,申明鲁姓。缅彼汪芒,主封嵎山,乖离莫证。龙鱼淼淼,西望犂靬,纷尾不定。夫夫蹇浅,牵合言宗,团辞则病。诹经阅史,人与地违,事须时应。昭兹蒙覆,垂示来昆,监于家乘。撰《汪芒辩》。
       悠悠颍水,乾实滥觞。郑宋陈许,其境不同。惟僖翦项,拓土分疆。越秦造汉,县属淮阳。撰《颍川辩》。
       姓异望同,名同地异。河海西东,平阳适类。衡饶之裔,硕我岱宗。解步邴尹,汾浍是庸。撰《平阳辩》。
       晋谱唐编,千百其年。隙雨棂烟,黠鼠饥蟫。文残字偏,事失真传。载删载研,补正讹篇。撰《旧谱通释》。
       五篇既明,尚其有续。代近谱存,敬哉三复。撰《续谱》。
       请明族辨,迁宗世无载。记事蒙聋,因枝振叶大。根同吾亲,不厚释谁从。撰《代表》。
       请奠系,辨分支,星罗棋布系之遗,并杨秦越不相为,披图按牒会同归。撰《支始图》。
       辞略之详,或详而略。惟若故吾,匪吾其若。撰《详亲录》。
       盛业惟文,畯功惟武。奕世兴宗,实斯而以。台衮既煌,旌麾亦举。沿赵泝刘,诜诜有纪。撰《垂名记》。
       乾旋坤辟,大统之垂。登明策勋,棫朴无遗。群髦虎变,庶尹凰仪。挂一万漏,后余孰裨。撰《风云记》。
       德行功庸,非文不远。涣号明伦,非文不典。展也吾宗,承家勔勔。揖志抟心,示诸琬琰。撰《辞源集》。
       茫茫禹迹,礨空皞墟。慨彼修途,曷为我区?岳峙颍流,右泗东沂。毫分楮括,粲焉析疑。撰《鲁颍图》。
       汉郡今州,名殊地易。居谱或迷,征图斯怿。撰《谱地图》。
       作者之意,临文曷宣。诗次释辞,书存冠篇。统事联义,莫善于前。左之左之,必贯夫源。撰《诸序》。
       旦称文武,伋颂仲尼。溢美则昵,传实则宜。缄椟代藏,他人莫知。继志述事,盍扬其辉。撰《诸赞》。
       于是铲鉏荒颣,䌷缉尘蒙,摛为十卷,凡千九百年之故,定考而存。大矣哉!古先王之制也。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为小宗,四祖五宗,人伦之道也,行之尊敬,不敢慢焉。故三纲以之而明,六纪以之而序,德业以之而立,教化以之而成,宗族之礼,可不慎欤?迨夫世教湮微而宗法斁,五服之外,亲竭情忘,驯致同姓之间,化为异类,民德不归于厚。职此之由,兹盖上切轩黄,爰暨姬鲁,属我汪侯,次其名实。越兹支派所传,错综源委,俾无忘厥初,咨尔子孙,诞毖承嗣,藏之家世,庶来者有稽焉。
古歙汪松寿(正心)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15: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汪氏通谱工作室 于 2016-8-4 16:42 编辑

节(汪泳)

       乾旋坤辟,彰瑞庆之大来;烟郁云纷,应圣神之弥诞。帱持所逮,倾载攸同。恭惟陛下,睿智有临,常德立武。天道宁而四时运,皇极建而五福敷。光昭载震之辰,丕集用休之命。彭年八百,自过周历之期;华祝三申,更副嵩呼之实。臣心每厪于向日,节欣对于流虹。阻造蓂阶伸稽首,万年之虎拜;遥祈椿筭歌介眉,七月之豳诗。


高(汪辛)

       黄山高哉,岿然为江东之巨镇兮,壁立于两浙之上游。摩天戛日以直上,阳枝阴派盘数州。西海不知两根本,行人但觉云飞浮。尝试芒鞋竹枝迨乎其间兮,一溪桃杏红烂漫,万壑松柏寒飕飕。悬崖绝磴可望不可到兮,古木倒挂险更遒。上有灵泉瀑布千万道,如银河自天争泻而竞注兮,砯雷溅雪隐现穿林幽。中有青鸾黄鹤千万对,雄倡雌和迭舞而交鸣兮,深林自适复有雪白数点之猿猴。山中自昔无历日,花开叶落成春秋。残英脱叶不如其所从来兮,但见夫涧谷之间桃花如扇,松花如纛,竹叶如笠,莲叶如舟。菖蒲九节喂白鹿,灵芝三秀眠青牛。人间三月春已暮,洞中花卉春长留。奇香异气逐风去,散落尘世谁能酬。黄山高哉,云际峰尚可画,云外一峰画不得,霜缯铺了掉首休。丹砂一峰烛天争日月,九龙一峰拔地张旗旒。天都一峰杰出于三十六峰兮,星斗森罗挂珠殿,日月对殿琼瑶楼。中有一人兮龙冠而凤裘,左容成兮右浮丘。我时收却钓竿樵具作一束,投诸曹阮溪中流。浴余身兮汤泉,风余袂兮帝所。夔鼓隐隐兮管啾啾,水精盘兮碧玉瓯。帝酌我兮劳我,左右为余兮凝眸。指余以南峰石壁记,授余以红铅黑汞大丹头。黄山高哉,余钭览秀巢云练其下,坐令万物不生疵疠黍盈畴。


琼林宴谢颁冰表(汪藻)

       云樽加惠,俯沾一介之微;宝鉴传甘,俄拜三凌之赐。气苏歊郁,情极欢呼。窃惟瘅暑之辰,尤谨食冰之礼。事存鲁史,贵阳出以阴藏;职在周官,掌夏颁而秋刷。盖寒暑不无于偏胜,而圣神每有以曲成。是何承学之余,猥窃大官之奉。养虽加于口体,荣实绝于缙绅。恭惟陛下,棫朴官人,蓼萧厚下。嘉臣等于策名之始,锡筵秩于稽古之勤。使漱润以涚清,得除烦而涤秽。顺时致养,俯同豳雅之春开;受命知荣,殊异卫人之夕饮。臣敢不转相告语,共誓縻捐。深防履薄之危,不昧致坚之渐。子孙传诵,记御林金盌之香;生死不忘,效宫井玉壶之洁。



董仲舒师友渊源论(汪雄图)

       学者以心探道,要其道之所自来,而后可以见学者之心。士莫事乎?此心之用也。此心之通直,可以探圣贤之道于千百载之上,若将躬承而亲得之,人患此心不存耳!世无圣贤,何患焉!何者?世有先后,道无古今,心之所存,则前圣吾师也,前贤吾友也。心乎此也,则渊源乎此也。君子从而信其道之所得,为有所自来,亦以其心见之也。不然,虽朝夕依归者有其人,平居讲习者有其人,吾未见其有得也,而况无其人而为之师资,又将若之何?彼汉之董仲舒,去圣人日久,而学术之纯,若有出于圣门之所,讲明授受,非其心术之正,宁尔邪?天下惟夫中人之实多也,而后师友之功始彰于世,独怪夫人心通窒之殊,而得于师友,乃有大不侔,而未可以常理论也。樊迟之在孔门,其师友何如也?而学稼为圃之请不能忘。告子之在孟门,其师友何如也?而义外湍水之说不知悟甚者。李斯之师荀,宗元之友韩,吾尚忍言之哉!古圣贤独非吾之师友乎?归而求之,有余师探其道而师之也。尚论古人而取友,探其道而友之也。圣贤之道,非吾心之所自有者乎?证之于古,庶其传之有自来云耳。孔子之所师友者何人也?意文王、周公其人也。由文王至孔子五百有余岁,谓孔子之渊源,非得于其人不可也。不然潜心之说,梦见之叹,先儒为臆说,而圣人为自欺矣。孟子之所师友者何人也?意孔子、颜子其人也。由孔子至孟子百有余岁,谓孟子之渊源,非得于其人不可也。不然愿学之辞,同道之称,孟子为欺人,且为自欺矣。仲舒承秦灭学之后,六经荡析,诸儒破碎,大道所谓朝夕依归者何人邪?所谓平居讲习者何人邪?其人果知道者邪?无亦心之所通,而渊源自孔门中来欤?迹其所习,本于春秋,宗于孔氏,仁义功利截然乎三仁之对,道德性命灿然乎三策之问。修之于身,则进退容止,非礼不行;施之于政,则正身率下,所居而治。孰谓汉儒中有潜心圣贤之道如斯人者哉?刘向以为,伊尹无以加,管晏殆不及,非过也。歆何为者?而谓其师友渊源不及游、夏,班固从而右之,岂知夫汉儒病道之中,舒也障百川,回狂澜,令后学有所统一,使其获游圣门。吾恐文学之目,游、夏未必专美也。虽所遇不及乎二子,而所得不下乎二子,则其不及者,祗所以为过之欤?嗟夫!舒之遗言虽存,而其人不可见矣。知舒所以得古人之道,则知吾所以得舒之心矣。彼歆之不知舒,舒宁无憾也耶?后世而无君子之论也,则舒诚不能无憾也!然而后世未始无君子之论也,则舒于此亦可以无憾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15: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汪氏通谱工作室 于 2016-8-4 16:36 编辑

周宣王兴名臣颂(汪雄图)

       读诗喜宣王勋烈,骏韡一时名臣。仲山甫、尹吉甫、申伯、方叔、召虎、韩侯、程伯休父、张仲,凡八人功德,班班可见。惜其杂出于大、小雅之间,不克合为一简,览者殊弗惬快,因掇诗人之句,以为之颂。若乃仍叔蹶父之徒,虽仅以姓字见,而功德无闻焉,不在此位也。颂曰:
       于皇时周,昔在中叶。明明天子,临下有赫。戎狄是膺,一月三捷。于疆于理,九有有截。绳其祖武,无竞维烈。
       烝我髦士,寘彼周行。秉文之德,追琢其章。进厥虎臣,经营四方。共武之服,休有烈光。允文允武,何用不臧。
       维仲山甫,显显令德。夙夜在公,柔惠且直。天子是毗,厥犹翼翼。百辟为宪,威仪抑抑。秉国之均,维民之则。
       文武吉甫,帮家之基。玁狁之故,岂敢定居。王谓尹氏,整我六师。戎车既驾,玁狁于夷。告成于王,王曰还归。
       亹亹申伯,其直如矢。终温且惠,周邦咸喜。王命卿士,大启尔宇。申伯信迈,自天子所。远送于南,为周室辅。
       蠢尔蛮荆,敢距大邦。显允方叔,时维鹰扬。天子命我,左右陈行。奋伐荆楚,用逖蛮方。畏天之威,莫敢不来王。
       王命召虎,率彼淮浦。赳赳武夫,爰整其旅。既克淮夷,彻我疆土。肃肃谢功,天子所予。虎拜稽首,媚于天子。
       韩侯受命,方外大国是疆。适彼乐土,不敢怠遑。谨尔侯度,入觐予王。王曰叔父,继序思不忘。靖共尔位,揉此万邦。
       徐方绎骚,莫非王土。王赫斯怒,命程伯休父。矫矫虎臣,有力如虎。执讯获丑,有截其所。遂荒徐宅,四方以无侮。
       张仲孝友,无忝尔所生。孝子不匮,则友其兄。永锡尔类,每有良朋。及尔同僚,维周之桢。不解于位,王心载宁。
       蔼蔼王多吉士,令闻不已。悠悠我思,高山仰止。怀哉怀哉,正直是与。是用作歌,式序在位。对扬王休,以永终誉。


赋(汪松寿)

       昔在帝尧,上玄契运,钦若乾乾,厥机斯朕。于是仰观冥漠,俯合顺承,中才既同,秩秩明明。乃命羲和,征于历象,施厥攸行,奠其所向。于时大化,降格肸蚃,睢盱无声,或应无臭,或符羲和。乃澡雪灵台,三月闲居,拜手稽首,对越而陈辞曰:
       盖闻混沌未分,肧肧浑浑,盘古莫簉其幽原,天皇莫测其妙门。泰真曷剖?二气何根?象运度分,孰推奚陈?居高听卑,臣愿谛闻。于是大化,窈窕芴荒,欻阴倏阳,旷耳殷聪,疑閟而张。若有言曰:爰有太易,始素之凝。澒洞鸿蒙,无埒无形。坱兮杳杳,圠兮冥冥。沦絪缊而溟涬,曶沕穆以彭宏。极体暗而弥著,玄机嬗以相乘。翕砉欱纳,倏夐峥嵘。或黄而芽,或玄而萌,或叙昆仑之会,或流熠煜之晶。合冲融而厚积,散旁礴而轻清。于是坤豁乾隆,贞明离列,罔直蒙酋,祛呕未彻。
       徒观夫天之体也,则莽莽茫茫,奕奕洋洋,悠悠苍苍,掎圆盖而西倾,揭毂轴而左行。辽乎百万之程,缭北极而回翔。枢纽会乎群帝,阊阖开乎无旁。沈洪钧于太一,媲蕃汇于东皇。丰隆翼其云从兮,维轴奄其摧藏。雷郁律于坎窞兮,电䃸磹于藩庭。合化育夫橐钥,播消息夫强阳,肆权舆于众有,謇刘狝于金衡。戒黄人兮守日,顾青女兮为霜。诏招摇使服采兮,夹玄冥以纵横;奉圆灵以献功兮,循五胜而会同。雌雄代兴而顺至,端倪呈露以低昂。上漠漠其罔穷兮,下濎濴其莫量。
       原夫耀灵肇构,则燀赫工炉,转车光道,□〈火隺〉然而赪,黯然而颢。炯咸池,濆虞渊,浸蒙汜,浴甘泉。六龙顿驭于扶桑之谷,神乌骇翼于若水之巅。晃焕灿烂,曈昽的皪。追天健以积迟,成岁功而周集。于是望舒配德,魄影虚恒,镳辔金枢,匝地联升。徘徊纤阿,以后阳明,世冥眴而无见,若右旋而迅征。惟播气之生和,次十二而有定。朒朓献警,朏望持盈。珥虹委气,衍嗣垂精。敷桂华,栖顾兔。敛群芒,开太素。朝辉沦,夜色布。盖鼎鼎以示谦,亦烝烝而比数。其星则乍隐乍彰,英荣绰约,嘒嘒斓斒,照灼焯烁。峙一极之常居,紫宫煌于霄堮。阁道绝而抵营,辰次迢迢而不可度。
       捩斗司时,携角枕参(自此至“沉”并叶真韵),乌龙虚昴,殷乎四垠。顺轨征休,斗食形愆,陵历合散,变现纷纭。石化而融,肉陨而薰。事剧则蚩旗动色,时和则良策潜云。熙景曜之悠扬,挟卿瑞之纶囷。鉴治忽于几微,节气候之深沉。若乃水气金精,潜萌大稷。乘五月以发基,肇一阴而符绩。英华宛转其上浮,经纬包含而东极。违坤抵艮,左界西流。乘槎支石,何鼓列钩?认山河于两戒,辨分野乎中州。倬彼昭回,维天河汉,秋达于霄,地涵犹半。二道合津,尾箕斯判。故任贡者得以上稽,而冯相者资焉纵观。于是乎庖羲拓制,轩辕著谟。爰命南黎,灵宪是图,臾区候景,常仪画运。调历既成,伶律隶筹。起玄枵之历历,竟营定之渠渠,规觜觽之蹙蹙,诞东井之余余。白圜彰而黑眚应,黄道正而暗辉除。控欃枪而不孛,掩流火而为乌,视中星以布政,奠长至而恢摹。保章孜孜以救弊,推步斤斤而告猷。乃俾夋喾继统,容成垂迹,用锡尔唐,悉其规彟。宣夜制存,盖浑兼作,载二道之玑衡,贯四游之仪则。经纬炳然,环轮交错,立髀股于往龄,阐神智于来学。区躔度,验提陬,标“星纪”,历“降娄”,“鹑首”奔“析木”周,倚盈虚于气朔,该次舍而推求。
       王居门兮协杓建,岁成章兮诸福荐。玉烛调兮百谷蕃,于万年兮穆天眷。于是羲和,凌兢徙靡,佩服无渝,诞依元化,敬授人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15: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汪氏通谱工作室 于 2016-8-4 16:40 编辑

辞(汪松寿)
       噫!余心之好古兮,揽先哲以为猷。上风牧与皋夔兮,下泛猎乎殷周。悟行藏于孔训兮,乐中道而优游。何三闾之激烈兮,控忠骨于江流。岂狭中以忿怨兮,亦矫世以沽谋。固孤诚之莫白兮,之死谏而陈尸。差与玉其竭爱兮,施复礼于生愁。苟精气之尚存兮,旷千祀而莫求。或栖神乎列宿兮,或寓魄乎山丘。庶荒遐之无苦兮,依旧躅以冥游。
       乃下招曰:纮埏之外杳无极,忌鸿蒙溟涬魂焉集,忌北户燔熺吴回宅,忌回薄西蒙山林奕,忌枭羊猰㺄待人以食,忌云嘘雨沫中眕薰疾,忌渐入寒门冰雪绎绎,忌句萌□〈歹角〉殐千载不植,忌龙蛇陆行纷祝栗,忌裒凶萃恙人可及,忌皇皇齐州玄所辟,忌开阳阴悬运历,忌玉烛敦和百种硕,忌堘畦辐凑鳞原隰,忌公侯甲弟街衡直,忌张筵度几毛虡密,忌金奏既行笙歌袭,忌绮肴迭备时欣斁,忌蹯膏淳母间萍实,忌觥筹交拜弥永日,忌式醉式厌怀古迪,忌魂兮归来抚故域,忌天之苍苍其曷为,忌钩庭微极帝何居,忌玉楼十二孰陈辞,忌胡生而宰胡死而治,忌胡不祐贤而寿庸罢,忌知气上腾奚据奚如,忌茫茫阊阖无所梯墀,忌欻入旋风靡散莫持,忌南京乐土躇趾无虞,忌修门三启汉夏为池,忌萦吴拂蜀乖隔苗夷,忌舟车混会媛彦云祈,忌岁时征合轩盖交驰,忌畋于七泽万灶屯围,忌罘纲缘山诱射前驱,忌献功息獠举肉成坻,忌高堂阅坐取足无为,忌稚耋相从笑语埙篪,忌投壶握槊厕以弹棋,忌娱乐安和化雨沾濡,忌思惟旧德佩服不渝,忌魂兮归来顾郢都,忌麋罗之堮沦湘水,忌重渊九潘灌湖海,忌下极天垠星辰迤,忌中连幽都维轴掎,忌包坤括渎渺茫弥,忌纳污储怪罔无有,忌黄能赑屃馋螭起,忌马御冰夷轩九首,忌杀人如麻莫可御,忌龙宫贝阙渊鼍鼓,忌蜃楼鲛室幻瑰诡,忌殆而一蹶縻躯灭膂,忌惟公墓庙崇江涘,忌重庭夹寝承翚羽,忌砌墄垣周华不侈,忌灵衣姣服杂歌舞,忌旗船翼翼帆斯举,忌魂兮归来奠兹宇,忌东有罔象南獝狂,忌西踔夔魈北磷翔,忌扼腕同声振莽苍,忌岐角缩眸毛鬛骧,忌唇如渥丹漦青黄,忌摇题闪舌所向同,忌怪孽躨跜变厉谖祥,忌气化而从溺不知情,忌祖顼宗瑕裔实长,忌螽蛰柏盘姻娅宏,忌联昭绎景云复仍,忌长才秀士衍余庆,忌逾江绝汉绵中邦,忌春濡秋履存肸蚃,忌笾铏圭秩副(音僻,剖开)牷牲,忌臑胉既体酒玄清,忌储精合莫求阴阳,忌神犹水行祀则通,忌孝慈交告尚无穷,忌魂兮归来返故宗。
       忌乱曰:窥藻绘于骚经兮,焕日月其齐光。载功言于传记兮,与天地而悠长。既捐躯以垂范兮,盍贯道而成章。计先生之自处兮,非浅识之能量。咨余招之邈远兮,哀世俗之抢攘。辞枝谲以増顿兮,心郁结而永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831

帖子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总  &#1

Rank: 6Rank: 6

积分
13255
QQ
发表于 2016-8-4 18: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